[《四诊初步》] 第四课 喜近火添衣--by 蒙城郎中

来源: 2013-08-22 07:00: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第二课讲完,从反馈来看,效果不好,都认为内容太多太深了。所以用了第三课来补充,算是对第二节课的一种补充教材。: Y6 P" I3 I) o, d) ~2 c% ]0 R

       这次,我们就不多说,也不往太深的说了,引用经文也尽量少引用。% L! D/ F5 T3 Y. R6 e9 Q

       畏寒,前面说了,近火添衣能觉得寒减了,不那么冷了。在古代一般这畏寒跟恶寒是没有做明显区分的,或会写微恶寒,没有畏寒这一个概念。
& X$ R& F/ e" \& u: r& a
       之所以有这畏寒,是金元四大家后,很长一阵子,特别是明未清初时,医家都认为《伤寒论》只是本治外感病的书,《金匮》才是治内伤杂病的书。所以把一些非外感病而得的轻微恶寒,区分开来,称之为畏寒。

       在问诊时,常会问一句:冬天穿得比旁人多呢,还是穿得少?衣服穿得多,或是有暖,是不是感觉要好点?

      这就是在问,有无畏寒。而有无畏寒,多数直接就指向有无阳虚7 b+ q4 ?: c" o

       前些年,国内中医圈 里,“火神”兴起,其实就有个大环境在。一是,由于近年来,百姓有钱了,就兴补补身子,乱补把阳气给越了,于是就越来越觉着畏寒了;二是,一些激素、催长 素下的食物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大家长年吃这些个“补品”,也把阳气给越了,于是越来越阳虚而畏寒;三是,一有病就大剂量的点滴,冰冷的液体直接就注到静脉 里,阳气也就给伏了。/ m  R$ \4 G$ f
1 j3 Y+ f7 _- F* j- F; A$ k
      来看中医的,多数都是西医“治不好”的,都是久病、多病之人,故而多数人是畏寒的。于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一些以为方子里不放点儿附子和肉桂的,就不是中医的“火神”们,给碰到了,带着附桂的药吃下去,这病人立马感觉全身暖烘烘的,有病都好了一大半。+ a( R7 n9 W# L$ s- |: u. X

       但不是久病之人就都畏寒的。比如阳郁的,是寒热往来或是低热不扬;比如遗传导致的阴虚的,就内热焚心,这时还来桂附,就是夺人钱财害人命了。这几年“火神”为什么声音越来越小了?因为当初叫得欢的都折寿死了一大半,另外一小半,手底下治死了不少人,所以越来越不敢吭声了。

      其实,附子也好、肉桂也罢,都是普通的药,有肢寒冷逆,是阴证就可用。细辛、干姜之类的,有证也得用。8 U* t7 E9 x3 f9 k! ^

     比如,寒饮客肺,有畏寒,咳嗽、咳出的痰象清水一样,用小青龙汤!小青龙就有细辛和干姜。

     寒凝肝脉,畏寒、下腹冷痛、外阴冷缩,用暖肝煎。里面有小茴香、肉桂、乌药。7 I6 Z  `4 X0 L) _$ }

     寒凝血瘀,畏寒,下腹冷痛、肢端皮燥、停经或痛经难忍,温经汤啊。里面有吴茱萸、桂枝、生姜。1 g) f0 {: S/ h9 \3 Y* \( T3 n% O

     还有寒湿困的理中汤证、心阳虚的桂枝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都有畏寒。

) M' x1 G( x- G# h

     畏寒的鉴别,就在于多为久病或是平素体虚之人。+ m& Z" X9 B# D: Y7 S  N; n3 M1 d

     要么是长期就有畏寒,要么就是平常这人身子骨就不结实,寒邪直中脏腑了。而正是治这畏寒的方子,《伤寒论》中有很多,而且显效速。所以完全能证明《伤寒论》的经方,不伿伿只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也可以治疗内伤杂病。
* a8 a+ [9 U2 U! z5 F+ M( \- a
     同样,寒邪直中的外感病,能用六经辨证法来辨证,同样,内伤杂病的畏寒,一样也能用六经辨证来辨证。
7 D8 ?2 C" T  F4 L3 b/ [

     今天,就讲一个问题,就是畏寒。畏寒会伴生于很多病证之中,比如任何一种阳虚,都会有畏寒,比如任何一种寒凝或寒湿都会有畏寒。但就记住,畏寒是添衣近火则暖,畏寒要么是久病之人长期伴有;要么,平常体质较差之人,寒邪直中而得。
* i' U7 G4 [; {/ x  P! X" E: T
     无论是久病得的,还是新病得的,都表明,有畏寒的人,就是阳气虚衰的。“阳虚生内寒”,故而畏寒就是里寒证,里寒证就会同时伴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白得没有光泽,比日本艺妓脸上的那种白还要死沉点)、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www.chun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