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奴性色彩(3, 4)

来源: 2010-05-20 09:50:2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转)自朋友博客

(三)
在奴性环境里,个人不能选择并决定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掌握在别的奴才手里。更奇怪的是,一个人虽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却能掌握别人的命运。他在被别人掌握着命运的同时,又反过去掌握着别人的命运。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于是,人生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了一种残酷的斗争过程。谁若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那肯定是心理有些扭曲和变态了。

《三国演义》将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写得血淋淋的,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紧张关系,迫使每个人,即使在做梦时,也得保持高度警惕。曹操由于恐惧过头了,只得想出一个恶毒的高招,声称自己喜欢在梦中杀人,以此警告别人在他睡着时别靠近他,以此来防范别人在他睡着时暗算他。张飞则更逗,睡觉大瞪着双眼,可惜他最后还是在睡梦里,眼瞪瞪地看着别人割下自己的脑袋。

奴性已经完全泯灭了人们心灵里的温情善良的东西,人世就到处充满着忧虑恐惧和灾难。《三国演义》里的人与人的算计,是通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反映出来的,不足为奇。《红楼梦》里,人与人之间的算计迫害,则是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那才更让人胆战心惊了。

首先,贾府这样一个大的家族,就一直处于其他奴才的算计当中,很是朝不保夕的。虽然,元春贵为天子宠幸的妃子,按理来说,贾府应该是有恃无恐的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貌似强大的贾府,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大厦倾覆。一两个街头混混一嚷嚷,其他的奴才一用力,就可以将这样声势显赫的家庭整得鸡飞狗跳。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算计,贾府也就一直处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危险之中。

其次,贾府内部里的人,也都处于一种算计和被算计当中。荣宁两府,貌似和睦,内心里也一直处于相互算计和戒备状态。荣府出了个贵妃,宁府觉得受到了压抑,最后竟至于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巧姐出卖给人家当王妃,以便加强自家的势力。

围绕贾母身边展开的争宠的斗争,那更不用说了。赵姨娘由于争斗不过,只好借助于鬼神的力量来进行报复。

围绕宝玉而展开的争斗,就更有些令人心冷了。为了宝二奶奶位子的争夺,把个林黛玉活活逼死。为了独占宝玉宠爱,丫鬟们之间的争斗,把个晴雯活活逼死,芳官出家,其他的流离四散。面对这些,贾宝玉也只能象旁人一样地袖手旁观,最后由别人做主,和薛宝钗成了亲。

相互的算计,这是奴性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这可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和礼教不相干的。争斗算计,使每个人心里充满阴暗的躁动和焦虑,并因此更趋于恶毒阴险且虚伪。奴性的心理,就是恶毒阴险且虚伪的。可惜的是,争斗算计到最后,大多以一场空而结局。这种结局,有些是事实,有些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奴性的争斗算计,使人丧失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作者们的这一论断又是绝对正确的。

(四)

奴性心理使人都处于相互猜忌、算计等恶劣的关系中,所以,每个人的小命都被捏在别人手里。人,也就很难控制自己的命运。你可以小心谨慎,你也可以努力奋斗,但结果却是在这些谨慎和努力之外的。于是,中国人就自我安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红楼梦》里,作者为了验证这种紧张焦虑的人际关系,写了不少人的死亡经过和原因。上到贵为皇帝妃子的贾元春,下到婢女晴雯、金钏等,最不屑的有赵姨娘,还有最高洁的妙玉。这些人无不死于一种忧虑或者忧愤当中。

奴性入骨后,人便迷失了自我。命悬他人之手,喜怒哀乐也就自然被他人所控制。奴性人的主要快乐来源于权贵的信任宠爱,最大的恐惧忧虑是害怕在主子那里失宠。《红楼梦》里说明了,得势奴才失宠后,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比从未得到宠爱的奴才更惨。其实,现在的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红楼梦》描写的各人死亡原因和过程,可以看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得势的人,怎么整天处心积虑地讨好别人----特别是主子们的欢心和宠爱。这类人生活在小心和忧虑中,唯恐一步不慎,落人褒贬,失了宠爱。另一类是没得势的人,想得宠而不能,整天生活在羞愤之中。他们一方面想讨得主子的欢心,一方面又对主子们充满仇恨和怨毒,总想着怎么将主子整死,并且希望主子们别死得太轻松,最好是死得很难受,很难看。这一点,在凤姐和赵姨娘之间体现得最生动,最富戏剧效果。她们两人在人间互相怨毒刻薄,互相倾轧,互相提防,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仍然撕咬不放。她们两人之间真的有什么深仇大恨么?根本没有呢。只因为,赵姨娘曾经得势,后来失宠,就成了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了。而凤姐又正得势,于是两人之间的生死算计和撕咬就永不停息,一直撕咬到地府里。

奴性世界,是充满虚伪和仇恨的世界,简直有些阴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

(转)自朋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