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历史 大宋江湖”可在一个个个性丰满的人物中体现,
功底深厚呢, 你!
呵呵, 我看过几个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写的水浒人物系列 (因为我家族里就有两个, 不好意思!)
俺呢, 从四岁多点就开始看 “战国策” 和”水浒传”的小人画画书….. 听郭德纲的《水浒》竟也上瘾...呵呵…
也爱看原创那个"秦无衣"写的水浒人物....
转个歪解版王进看看
一 王进的悲哀 (转自新浪读书)
高俅同志上任了。
他的升迁虽然不够光彩(未通过科举考试),可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官有很多种途径,高太尉只是走了其中一种罢了。
高太尉与其他的官员一样,新官上任总要三把火。按照常理新领导来了,大小头头那都得去拜谒一下,混个脸熟,以后也好开展工作。偏巧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没来,不管什么理由,有病也好,装病也罢,在高太尉看来,这是不给他面子。
高太尉做人的原则很简单,既然你给我面子,那我就给你鞭子。
这里解释两个名词,宋代正规军称禁军,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军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禁军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的长是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或提辖兵甲。(如张都监、鲁提辖)教练武艺的军官称教头,也就是个教官。(教头的地位其时很低)。
王进这个人很不识趣了,新领导来了第一天你怎么的也得露个脸儿,且他的病又不是半身不遂卧床不起的,王进听罢,只得捱着病来,进得殿帅府前,参见太尉。这段文字证明王进病的不是很重。
其实他的这种行为可以用俗话解释为——装大了!
而且没装明白,倒霉的碰到的居然是高俅。
王进莫不如不来,或者是被人抬来,足可见病情严重,老子不是不来是真来不来了啊!
自称重病在身的王进居然走了进来。
那高俅见了,不生气,不打你,焉是他的性格。
高太尉一见王进来,气的差点没把钢牙咬碎,仔细一看,心中暗道:“我靠!原来是你那厮。”高俅认识王进,他们不仅是熟人,准确的说是仇人。当年高二爷在收保护费的时候被王进他爹王升一顿闷棍揍的三四个月没起来床,想起往事当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乎高太尉耍出流氓手段。
高俅说:“你他妈的(贼配军)不是说来不了吗?”
王进说:“领导要见我,我咋敢不来。”
高俅说:“少跟我装蒜。给我打——”
流氓要打人通常不会讲道理的,何况高太尉还是个有文化的流氓。
王进不来的确有所依仗,他在单位的人缘混的还是不错滴,众人一说情,领导给大家个面子,找个台阶下了。
这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不打,动手只是迟早的事了。高俅那厮昔日被父亲打过,小人得志,有仇必报,长此下去还有他的好吗?
王进与母亲一合计,三十六计走为上,惹不起你还躲不起。
只有走,什么工作什么前途老爷都不要了。在王进看来“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一种工作,与街头摊煎饼、早市炸油条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王进看的开,抛弃大好前程,什么都不要了。
因为他看得开,所以得以保全。人生大抵如此,只要看得开了,明哲保身,全身而退,通常不会吃亏。然而另一位教头他就没有看得开,所以的他吃亏大发了。
事实证明高俅是不打算放他走的,因为他派了两名小兵来,美其名曰服侍王进,实际上是来监视。
高俅办事甚是缜密,他早料到王进会逃,所以有此一招。
哪知人家王进棋高一着,三言两语便把监视他的人支走了。
高俅在这次与王进的较量上,他虽然逼走王进,可没打到他也算是个老大的遗憾。
王进母子二人连夜逃遁,他们去的地方是——延安。
延安有老种,如同一可大树,大树下面好乘凉。
延安府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市,西北边陲军事重镇。
老种,指的是种谔(1027—1083) 北宋将领。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子正。种世衡之子,以父任荐知青洞城,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
宋朝涌现了很多的将门世家,比如杨家将、呼家将,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种家将。种家将是宋初大儒种放的后代,三代从军,在北宋中后期为抵御西夏、金朝的侵略,前仆后继,满门忠烈,号“山西名将”。
种家将人物如下:
第一代: 种世衡
第二代: 种古、种谔、种诊、种谊
第三代: 种朴、种师道、种师中
种谔就是种家将的主要成员。
王进想过,种諤属于国防大臣手握军权便是高太尉手段如何了得也不太可能在国防大臣头上动土,老种的面子皇帝都要给,何况踢球的太尉。
于是王进去了延安府,途径史家庄,愣头青史大郎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