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粉圆子的浪漫(2)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快乐的过着,我和刘儿照例享用着每日十菜一汤待遇。虽然菜式经常变化,可我们发现我们最钟情的藕粉圆子却不常见到。一天,趁小尤在身边,问了这个问题。小尤略带歉意道:“不好意思呀,两位大哥。藕粉圆子我们很少上的,一般是县长书记的客人才会上,因为都是要现做的,而且很麻烦。。。”从小尤口中我们了解了藕粉圆子的加工程序:先是将经腌渍的糖板油丁加桂花、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桔饼等做成馅心,将馅心放藕粉中滚过,投入沸水滚片刻,捞起再滚,如此重复十几次而成。整个过程至少五六个小时。而且这个东西极难保存,做好的藕粉圆子必须浸在10度以下的井水里。不能冰冻,也不能真空包装,否则就会失去原有的色味。原来如此,难怪这个东西这么金贵,不愧是皇室珍肴。我至今仍在纳闷:在貌似贫瘠落后的苏北盐淮大地,纯朴敦厚土里叭叽的乡民怎么就营造出这么个难伺候的,精贵娇嫩贵族气的,充满小资情调的东东。
由于“喜欢听”我们的“标准国语”,两个女孩每天都要和我们聊上好几个小时。聊天中,我们察觉到,两个女孩其实都读了不少书的,加上自身条件好,周围有不少追求者,可看得上眼的不多,按她们的话“大都是些有钱没文化的。。。”等等。为了不显出自己的没文化,刘儿和我选择的话题也是刻意的甚而有点做作:从琼瑶到王朔小说,雪莱到拜伦的抒情诗现代诗,达芬奇的>到莫奈的>,庄子老子的中国古典哲学到黑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一直到拉斐儿,亚里斯多德,斯匹尔伯格。。。等等等等,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有时我和刘儿不禁暗自好笑:呵呵,怎么把大学里对付女孩子的那一套杀手裥也搬出来了。。。多亏了那时有一套很流行的叫作>的快餐式丛书,不知拯救了多少我们这样的“文化”青年。
除了聊天,唯一的另外的娱乐就是跳舞了。周末我们常常去那个小县城里唯一的舞厅,两个女孩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舞厅里经常会有当地青年用我们听不太懂的苏北话和她们打招呼,她们常常装着没听见,实在不行,就用带苏北腔的普通话的回应他们,于是那些男青年就会挤挤眼:“哎唷喂,乖乖隆滴咚,怎么子(几)天不计(见),说雌(起)锅(官)话来了?”而女孩们则头昂昂的,挽着我们的手臂,看也不看他们,像公主似的。。。。。。舞会开始了,当地人从头至尾只跳一种两腿直直的鸭子般左右摇摆的说不出名字的什么舞,我和刘儿则坐在那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笑笑的看着跳舞的人们,在两个女孩的不断的催促下,刘儿终于站起身:“好吧,该咱哥们上了。”说着走到DJ那边:“对不起,能不能放一段探戈”,片刻,随着一曲>响起,刘儿牵着小尤滑入舞池,当地人对探戈的音乐很陌生,纷纷落座,若大的舞池就只变成了刘儿和小尤的舞台,标准的阿根廷探戈,舞姿飘逸潇洒,行云流水般的旋转如疾风闪电,铿锵有力的定式则如希腊雕塑。。。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呆了,我惊叹于刘儿的舞技,而小尤的悟性则更让我吃惊。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远远的望着他们,刘儿的眼睛亮亮的,而小尤的双颊则漾着幸福的红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