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9日,周恩来在接见参加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全体人员时强调:“把我们的国家建成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国家”的历史任务。 2月23日,周恩来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谈话, 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这个概念。
百度: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
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
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
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四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对“
现代化”一词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以来一种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其含义比较广泛。在经济学意义上,基本等同于
工业化和
资本化,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货币的形成和
专家系统的建立,以及这些机制背后的信任机制的建立
[1] 。而随着人们对现代化弊端的反思,那种将现代化与发展和进步予以等同的看法是有问题的。现代化存在内在的弊端,如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强势等。有基于此,才有后现代理论的出现,才有强调
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