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律师张思之新书《行者思之》披露担任鲍彤案的辩护律师的内情 zt

中国著名律师张思之新书《行者思之》披露担任鲍彤案的辩护律师的内情

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中国著名律师张思之新书《行者思之》披露相关内情,包括邓小平、赵紫阳与李鹏当年博弈情况。张思之是与六四事件有关的王军涛案与鲍彤案的辩护律师,鲍彤曾对他讲述所谓「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细节。鲍当年替赵紫阳草拟辞职书,赵一字未改。鲍彤对张思之说,曾与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打过交道,水平最低就是李鹏,而他与李鹏的过节,使李鹏非整他不可。王军涛说服学生退场不成,反成替罪羊。

真相是历史的生命线,是历史的灵魂。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二十五年了,「六四」迷踪依旧。随着时间推进,你所不知道的六四真相正一层层揭开。记忆的碎片,割断了一些人对历史的敬仰与怀念,喧嚣蒙蔽了眼睛,欲望扭曲了心灵,有人淡忘历史,有人忽视真相。不过,当每年走近「六四」,总会有当年事件的亲历者,梳理出事件的某一片段的历史真相,唤醒不该忘却的历史记忆。六月初,一部《行者思之》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香港推出,首度公开了当年「六四事件」前后的一些真相。作者是京城大律师张思之。

近期,张思之再度成为舆论聚焦人物。二十天前,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执行合伙人浦志强,与十多位朋友相聚研讨纪念六四,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当局以「寻衅滋事」名义刑事拘留浦志强。张思之便是此案辩护律师。

这位被国人视为「良心律师」的「中国第一大律师」,其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共和国法治史。张思之在《行者思之》一书中披露了不少早先无人知晓,或者有所传说而始终未经证实的一些真相。书中,他详细回忆了当代中国一些最敏感的重案:林彪江青两案、王军涛案、鲍彤案、魏京生案、高瑜案、郑恩宠案、李显斌案、李庄案等,其中王军涛案、鲍彤案,就是与「六四事件」直接有关的两个大案。

用北京文化人、张思之好友章诒和的话说,一九八九年五月的一天,京城有两个人被关押:一个关在家里,他叫赵紫阳;一个关进秦城,他叫鲍彤。鲍彤,原中共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一九八零年起任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政治秘书、中央总书记办公室主任,「六四事件」中被撤职,于五月二十八日被捕;九二年三月,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开除党籍;七月,因泄露国家秘密罪和反革命宣传煽动罪两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九六年五月刑满释放。此后,鲍彤一直生活在当局的软禁中。

据悉,鲍彤目前身体健康状况尚好,近年的眼疾正逐步缓慢恢复中。日前,他透过某种渠道对亚洲周刊说,二零一四年年初,当局就告知他,在「六四」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前,不得接受媒体「关于『六四』内容」的采访。鲍彤认为就这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该说的也都说了,看法至今不变,而且更具现实意义」。也就是说,「邓小平当年作出的武力镇压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应当由中共当权者纠正过来,而且越早越好」。

当年所谓「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控鲍彤的头条大罪。当时,京城戒严,军队进城,戒严令下达,赵紫阳辞职等等,在公布前都是国家机密。亚洲周刊早于两个月前就率先获得张思之的这部《行者思之》书稿。在书中,张思之说,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四日,他与杨敦先教授一起去秦城监狱,作为律师第一次会见了「八九零一」,即鲍彤在狱中代号。鲍彤对张思之讲述了所谓「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来龙去脉。他说,八九年五月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会上斗争激烈,赵紫阳表示:「现在的组织决定,我很难执行。」邓小平当即讲了一句:「你现在还是总书记哦!」

张思之认为,邓小平的这个表态对鲍彤案非常重要,它表明,五月十七日邓小平还没有下决心免去赵紫阳职务,还让赵紫阳把责任承担起来。尽管国法、党规都没有赋予邓小平这样的特殊权力,但当年的实际状况就是他说了算,他承担着「太上皇」的职能。

鲍彤告诉张思之,赵紫阳当时没吭声,会就散了。人都走了,李鹏没走,追着赵紫阳说:「紫阳同志,你要小心,你身边有坏人,有泄密的问题。」赵紫阳后来跟鲍彤讲:「我知道他是在影射你,就回了他一句:李鹏同志,讲话要有证据。李鹏说,『我有证据,但现在不往外拿』。」

李鹏在《李鹏日记》里描述说,八九年五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李鹏与学生代表对话时说:「同学们提的这场事件的责任、性质问题,我理解。我作为总理,共产党员,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但今天在这里不讲……」。「这里不讲」就是「现在不拿」的意思。

张思之在书中说,赵紫阳听李鹏说有证据,就问鲍彤:你到底在外面干什么了?有没有问题?鲍彤说:「紫阳同志,请你放心,我一点问题也没有。」赵紫阳说:「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接着,赵紫阳告诉鲍彤,「政治局常委会上决定戒严,我服从,但我执行不了。因此考虑辞职,你现在替我起草一个辞职书。」鲍彤当场一挥而就,赵紫阳一字未改,说「好,就是它」。辞职书拿给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请杨尚昆转邓小平。杨尚昆一看急了:「紫阳同志,你不能这么干,这么做不是授人以柄、火上浇油吗?无论如何得收回去。」赵紫阳考虑到杨尚昆讲得很诚恳,当晚收回了。

鲍彤做完此事,回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随即临时召开会议,说这么晚把大家请来,是因为情况可能会有变化,「我也许不会再跟同志们一起工作了,今晚的会可能是最后一次。今天讲这个,只是对大家负责,不对外」。有人就插了一句,说咱们内部不会有叛徒。恰在这时进来一个人,恰是第十三名,于是有人开玩笑说:这不是「犹大」来了嘛。就是这么一个会,鲍彤在会上一字未提赵紫阳的工作,根本不存在「泄露赵紫阳将要离开总书记岗位的机密情况」。

当年,鲍彤接着对张思之讲,「至于说我搞『反革命煽动』,更是无稽之谈,他们举出的当事者都还在,很容易查清楚。你们看看案卷也许就都明白了」,因此他对这一点没有深谈。

谈话中间,杨敦先去卫生间。鲍彤看他远去了,立即直望张思之,一边用手往自己脑袋上提,一边问道:「他怎么样?」张思之不知从何处来的灵感,悟出「他」指的是赵紫阳,立马回应道:「他很好。身体很健康!你放心。」尽管说的是实情,但心里却酸酸地,有泪欲流。鲍彤接着说:「他好就好,只要他好,一切都会好。我无所谓。」这话发自肺腑,张思之深深地感到,他们之间够得上「战友情深」。

李鹏觉得鲍彤瞧不起他

当年,鲍彤曾对辩护律师张思之说,几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跟每个人都打过交道,为每个人服务,水平最低的就是李鹏。李鹏觉出鲍彤从心底里瞧不上他,有三件事,更惹得李鹏恨恨不已。第一件,是李鹏携夫人朱琳访日。他们到东京的翌日清早,夫人发现项链不翼而飞,报案说多少多少克拉,多么多么贵重。日本人十分紧张,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他们把房子翻了个底,终于在沙发缝里找了出来。精明的日本人拿去作化验,结果证明这是条假货。日本人跟中国驻日大使馆如实说了这一情况。大使馆报告北京外交部,外交部上报中央。鲍彤一看材料就火了,认为有失国格,说朱琳应作检查。

张思之说,第二件,李鹏把毛泽东的游泳池占了,还要重新精装修,一下子花了几十万。那个时候的几十万是个大数,财政就问这笔钱怎么报,问题搞到书记处,鲍彤说,毛泽东的游泳池本来就够高级了,还要重新装修,够浪费的啊。这又刺痛了李鹏。第三件,一天晚上,北京朝阳区公安局抓到了两个酗酒闹事的年轻人,其中一个进去就说:「你们抓我?我是李鹏儿子。」公安一听,不敢信也不敢不信,打电话一问,果然是李公子,就把人放了。但事情报到中央。鲍彤一看上报材料,说李鹏家教不严,应该检讨。

据张思之透露,邓小平为什么也讨厌鲍彤呢?导火索是电台广播了赵紫阳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段谈话,说我们党形成了这么一个惯例,处理问题还得依靠邓小平的经验和智慧,重大问题还要请教邓小平,由他拍板。据说,邓小平听播音时,说:为什么赵紫阳这几句话的声音放得特别大,这一定是鲍彤给电台打的招呼,搞的小动作。他为此特别恼怒,直到对鲍彤起诉前,乔石委员长批示说鲍彤的问题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硬让邓小平否决了。可在这之前,邓是非常欣赏鲍彤的。他复出之后就科技问题所做的报告,受到广泛的称赞。那个报告题为《科学的春天》,就是出自鲍彤的手笔,邓小平十分满意,说「一个字也不改了」。邓小平对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所做的政治报告也曾一再讲,「一个字不能改」,他当然清楚这个报告也出自鲍彤之手。怎么稍有分歧一夜之间就成「反革命」了。张思之说,如此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是丑恶的政治反复,太丑了。

张思之说,鲍彤案有个背景,就是李鹏非要整鲍彤,张思之想透过为鲍彤辩护,触动一下整人的人。他说:「在『六四』事件中,李鹏和陈希同公开造谣,目的是为了害人,这不能容忍,所以要触动一下,别的律师这样做难度很大。我办当然也有风险,在这点上我的思想准备比办王军涛案还要充分。」

 

《行者思之》一书由张思之口述、孙国栋整理。北京《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说,张思之原本就是一部大写的书。自二零一一年三月起,每周三的上午,孙国栋就乘坐一小时地铁,九点钟准时推开张思之家门,三小时里,张思之打开记忆闸门,打开历史宝库,娓娓道出传奇一生。

他说:「先生说到得意处,哈哈大笑;说到动情处,泪光闪闪;说到愤激处,拍案而起,同时爆出粗口:『他妈的!』我听得如醉如痴,不觉时光流逝。接下来,陪先生共进午餐,两杯酒下肚,先生童颜鹤发,思维愈加敏捷,谈兴丝毫不减。席间的趣闻逸闻佳话笑话,与口述自传相映成趣,另有一番风情。先生精力过人,三个小时口述后依然声若洪钟,毫无倦意;先生记忆力亦惊人,细微之处毫厘不爽。」孙国栋认为,「六四」后,张思之为鲍彤、魏京生、王军涛等政治犯辩护,屡败屡战,更奠定了中国第一大律师的地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史,他不懈抗争正是一代法律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写照。

「六四」作为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事件,它的真相不会被时间的车轮碾过,被历史的风沙掩埋。真相,让人们离事实更近,而不是遗忘、粉饰。历史容不得虚假,真相不能沦为价值取向的附庸。遗忘历史,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身处「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之际,国人更需怀抱历史、从历史星空探取正能量。

 

□  亚洲周刊2014年6月8日 第28卷 22期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