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六四- 风头过去后几句多余的话
我这个看法是出来以后逐渐形成的,六四时我替很多同学朋友们遮掩,还到处跑替学生说情。肯定有很多人也同情,甚至在心里支持学生们,不然我早被人检举了。我这个看法恐怕要让很多参加过那场学潮的感到伤心,但过去这么多年大家应该理智看待这件事情了。每年到这个日子都感怀一番,应该考虑一下从中学到了什么,冷静下来也许会更好。
六四这件事,学生们其实就是被赵紫阳的谋士们利用了。从年龄上看,赵不可能真正接邓的班,按当时官场,也是中国历史上官场的潜规则,赵这个大位上的谋士,以后是没人敢用的。这些人如果想保住位子,就只能推赵更上一层楼,逼退邓小平。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史迷大哥说我如果看得进去红楼梦就和文学越走越近了。我想也是这样。可我偏偏喜欢三国演义,喜欢历史。大家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讨论。我不想在六四前顶风贴,就是怕伤了大家的心。
从当时的政治生态来看,江泽民在八四年就已经被上层看好了,而且他有年龄上的优势。但是,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是赵的亲信,他对江的制肘很大。也是因为他们二人不和,所以上海在把芮调到中央书记处任书记,把朱容基调到上海当市长以前,都没有多少改革的举动。是不是这样,看看江泽民在芮离开以后担任市委书记,上海全体干部都支持他,邓又让朱去上海当市长就明白了。胡接过江的班后也用了江的智囊们,我觉得现在的领导层可能也注意到过去官场的潜规则,尽量避免出现以前的情形。从改革的举措和步骤上看,大家都没有很大差别,但一场风波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前任的智囊人士还有可以发挥作用的位置和空间,这同过去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乐观估计,可能内部已经有了这个共识。
无论如何,因为学生闹事就动军队动坦克是一个国家的耻辱。我不明白那时上层的情况,但人们一定记得当时天安门广场的导弹都是指向一定方向的。一个国家闹到那个地步非常不幸。现在看看赵的谋士们跑到国外以后的样子,还能再说什么呢? 如何有信仰,可以像谭嗣同那样取义,也可以向孙中山那样募捐维生。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如何四二六社论对六四的定性不能改变的话,那么就不存在平反的问题。但是,学生们确实是出于爱国,那时如果重视清理腐败的话,现在的风气会好很多。我希望,当局把学生和在这场风波中的幕后操纵者分隔开。对死去的学生家属给予一定补偿,善待那些参与那场运动,但现在并不在国外涉足政治的"学生领袖"们。更进一步,广纳言论,把权力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