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的迷思与谬误

每年的“六四”是一个反思中国前途的良好机会。但不少的反思似乎巳变成了愈来愈远离“六四”真相和意义的迷思与谬误。而中共始终放不下“六四”,这令中共不能向前看及往前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黄伟豪6月2日发表评论指出,每年的“六四”,也是一个反思中国前途的良好机会。可惜,不少的反思似乎巳变成了愈来愈远离“六四”真相和意义的迷思与谬误。在众多的迷思和谬误之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当然是我们应早日忘记“六四”过去的伤痛,如果不愿意把“六四”放下,只会使我们不能向前看及往前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真正放不下“六四”的 是中国政府

以上的说法的漏洞和错误十分多,但最过分的莫过于把指控的对象也倒转了。真正放不下“六四”的,是中国政府,而不是人民自己。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愿意放下过去,面对将来,在“六四”发生以后的过往24年,“六四”这两个字及有关它的讨论,就不会成为了全国的禁忌,在一切的空间及媒体,包括了互联网上,被彻底的封杀。提及“六四”及与它有关的人士,仍然受到政府的监控或迫害。
如果“六四”的意义,只是一件发生在24年前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状及发展没有任何的启示,根本不会如此触动了当权者的神经。
24年了,中国政府对“六四”仍如此的紧张和放不低,正正因为“六四”所反映的价值和意义,背后所代表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和中国政府今时今日的管治思维和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主宰了中国整个国家应走的发展方向。
要真正了解“六四”对中国的意义,及它所带来的冲击,便必须要在观察当中带有历史感,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否则,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只会是片面和琐碎,就如香港政府负责教育的某高级官员一般,只当“六四”是历史上的“沙沙石石”,显示了自己对中国了解的不足和无知。

哈佛的历史和政治学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便编有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一书,集合了多位专注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西方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过往60年,自中共建政以来的历史,及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挑战。

“六四”的真正意义

在书中,便有独立的一章,专注讨论引致“六四”的前因后果,及往后对中国的冲击。因此,除了想人民忘记事件及隐瞒真相的当权者外,根本没有人如此幼稚地把“六四”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沙沙石石。

“六四”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及改革上,所引发出来的力量和它们之间的爆发点。亦即是说,“六四”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根据麦克法夸尔所编的一书中的分析,自中国由邓小平实施开放改革政策以来,便释放了不少的力量,形成了改革的动力,但又产生了不少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存在于党内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以及政府,或更正确来说,是执政共产党和社会的对立。

当时矛盾和冲突的内容,主要是分为经济和政治两部分。在经济层面上的争论,是应否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还是向计划经济修正。在政治的层面上,主要的争议是共产党应否放宽对社会的控制,以便响应在经济和社会逐步发展下,人民对民主和自由所产生的诉求,及应否引入人民的力量来监察政府,以便控制由经济改革所引发出来而日益严重的官员腐败问题。

政治经济之间的问题互相紧扣

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之间的问题是互相紧扣,息息相关。“六四”的重要人物,巳故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在他在六四之后被幽禁期间,由秘密录音而写成的《改革历程》一书中,亦有提及在中国的发展和改革中,政治与经济之间是如何地一脉相连,缺一不可:
“而且没有政治方面的改革,支持(经济)改革的力量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改革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矛盾,没有政治改革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就是一个没有社会监督的大问题。”
十分讽刺的是,虽然赵紫阳以上讲述的是“八九六四”前夕的中国的情况,但同样的问题,在今日的中国,依然存在,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四”的结局,决定了中国及其人民在八九后的过去24年的命运。不幸的是,在收拾“六四”的残局上,邓小平为中国在经济与政治的问题上,选取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发展极端。一方面在经济上,继续坚持改革与开放,但在政治上,却日趋保守,不惜一切地镇压社会上的自由和民主诉求,用“稳定压倒一切”为借口,容不下任何的反对声音,更不容任何人对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出挑战。

继续讨论“六四” 不回避 不放弃

两极的取舍,带来了中国往后的两极发展。虽然经济发展得更昌旺,但财富的分配两极化,往往只集中和当权者有直接联系的小数人身上,甚至这少数人,也只是当权者的利益代言人。在政治上,中国的民主化不但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由于缺乏政治参与及人民监察的渠道,中国的人民很多时连受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也受到侵犯,官僚滥权及腐败的行为,无日无之,甚至接近到失控的阶段。

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下思考“六四”,“六四”绝非只发生在24年前的不足挂齿的一件往事。“六四”的平反,亦不应单单地被理解为受害人家属追究责任或索偿的简单事件。中国政府一日未平反“六四”,一日便象征它仍然坚决地否定了民主和自由在中国发展中的价值,而中国目前把只有少数人分享到的繁荣和兴盛,建立于无数人民被压迫和剥削的现状,也没有了被推翻和逆转的可能。
因此,继续讨论“六四”,不回避,不放弃,才使中国有往前走的希望及进步的空间。相反,把它否定或忘记,只会造成历史的真空,发展的迷失,把中国从目前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再进一步推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