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那个年代

来源: 六四档案 2013-05-20 10:34:5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847 bytes)

中国大陆的正统教育中,所有适龄儿童在刚刚入学便学会唱一首叫做《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儿 歌,也包括我在内。如果算一下时间,1989年,当绝大部分八零后一代正在用稚嫩的童声在合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幻想一个应该充满鲜 花和红旗的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却并不知道那里正在流淌着鲜血和泪水。

以后的课本中,关于学生运动的内容,也只有一百年前的“五四”学生运动,却没有关于仅仅发生在十几年前“六四学运”的任何记载。在大陆,整个八零后一代的成长经历里,关于1989年6月4日发生的那一切,正在有意无意的被这一代中国人集体遗忘。

对于“六四”的零星记忆,源于父辈偶然间的议论,通常是因为某个曾经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本来被看做是整个小镇的骄傲,却在参加一次运动后再也没回 来,或者是同样被故乡的人当成骄傲的某个在外当兵的娃儿,却戴着大红花回到了故乡,授奖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次运动。老人们最后便在啧啧的感叹声之中结束了议 论。

上了大学,在一个与平时没什么不同的下午,负责那一堂课教学的老师在确认门窗关紧后,又小心翼翼的拉上窗帘,开始给我们播放一部叫做《天安门》的纪 录片,片子解说很糟糕,影像资料也不清晰,但我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堂课,所有的同学不再懒散的趴在桌子上,都屏住了呼吸,如同一群孩童忽然在一面被涂抹的斑 驳的岩壁上发现其背后真实的历史,紧张,小心翼翼却能感觉到影片背后的厚重感和血腥味。影片播放结束后,老师仅仅是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告诉外人看过这部片 子,便匆匆离开了教室,这一刻,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六月四日。

从那以后,我与同学们似乎都开始有意无意地查找关于“六四”的内容,任何关于六四的影像资料或者书籍都会在小范围内被拷贝或者私下传阅。我们认识到 整个六四的背景是“改革开放”10年来形成的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地爆发出来了。而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大学生,首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矛盾的 压力,在各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思潮的影响下,如同他们在五四中的先辈一样,投入学潮,希望为中国找到一条强国的“新路”。在大体了解事件背景后,关 于六四的讨论也开始发生在宿舍或者某些特别的课堂上。

最后达成一致的观点是,首先在学生方面。尊重他们的勇气,在一个乱石穿空的年代,那群与我们岁数相当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他们理想的事业当中,想为 整个民族的前途找寻道路。年轻人的梦想也只有年轻人可以理解,只不过现在的八零后一代被更物质的东西给绑架,我们开始思考的是房价、工作,而不是民族的前 途。

不过如同鲁迅说过那样,静坐和抗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你去了也是白去。因为任何抗议对于中国历代的执政者来说,都是大忌,所以学运也是其兴也勃焉, 其衰也忽焉。枪声响了,大局也就定了。虽然每个人都愤怒于当局竟然对着自己的国民抬起枪口,但在如今高校中的学生对于这次学潮的另一方中国共产党也并非持 完全否定的态度。

整个事件中,学生在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进行示威,这就不是简单的游行问题了,再加上后来欧美势力开始介入,媒体也在施压,这一切都在推动当时的政 府走向被动局面,如果当时不镇压,学运成功,中国会走向一个什么局面。当时无论在思潮还是制度方面都极其不稳定的中国,如果缺少了共产党这种强硬的手,当 时,甚至包括现在,还有哪个势力可以支撑起来?或许我们会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民主,但同时到来的还有失去独立甚至国土的可能性。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周围绝大 多数的八零后是认同邓小平当时说的“中国不能乱”的观点的。如果真的以现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六四,那就是政府出发角度没错,使用的手段过激。

不少朋友都对我表示过,对待一些社会和政治问题上,他们既不献媚共产党,也不完全听从西方社会的宣传。这种心态可以从奥运火炬在西方国家遭受抵制时 八零后一代勇敢发声,表达抗议,以及汶川地震时他们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接受政府的指挥看出。即使这个政府就是昨天他们还在课堂上大骂腐败、暴政的政府。

六四事件发生的时候,八零后一代大都是孩子,没有记忆,之后中共政府对此事件封杀,社会与媒体也没有对此进行讨论,所以这一代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明显 的意识形态偏颇。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八零后一代将成为中国大陆实际的砥柱,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实力,都决定他们将充分拥有话语权甚至 决定权。所以对“六四”这件事情上,这一代人会做出一个相对公正的裁决与定论。毕竟,1989年,那不仅仅是一个听说中的年代,而是有血有肉,确确实实存 在过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