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学语婴儿期(出生28天-1岁)[ 生理特点 I]

本帖于 2012-06-16 07:27:07 时间, 由版主 江南茶花 编辑
回答: ZT:育儿知识100问江南茶花2012-06-16 05:48:43

38.婴儿应在什么时间出牙及应注意些什么  


------------------------------------------------------------------------------------


 


牙齿的发育是骨骼成熟的一个粗略指标。从婴儿乳牙萌出速度和时间来看,也能反映出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好坏的状况。有人说牙齿是小儿健康的标志,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乳牙萌出的早晚,与婴儿的体质、营养、性别、地区及其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个体差异比较大,早的4个月就开始出牙,晚的可到10个月,一般大多数婴儿多在6-7个月时开始萌出牙齿。 


按照不同月龄,婴儿应出多少颗牙呢?父母可采用下列公式简单地估算一下:出牙数(婴儿)=月龄一(46)。例如10个月的婴儿,乳牙应为4颗或6颗;在1岁时多数已有6-8颗乳牙;2岁时乳牙应出齐,共为20颗。 


出牙基本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一般是下颌先于上颌,由前至后的顺序。最先萌出的常是是下面中间的门齿,然后是上面中间的门齿,以后挨着中间的门齿左右长出。 


婴儿出牙时常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萌出。在婴儿萌牙时期要注意供给各种营养素,特别是与骨骼发育有关的维生素D、钙、磷等必需的营养成分。为此,婴儿饮食应多样化,可给予蛋类、肉泥、鱼泥、菜泥、果泥以保证营养,同时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此外,有些婴儿在乳牙萌出前,可出现局部痒痒、流口水等现象,这是正常的,不需要处理。但此时可以有意识地给婴儿一些饼干之类的硬食物,让他磨磨牙,可促进乳牙的萌出。 


假如10个月仍未出牙,父母也不用过于担心,只要婴儿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疾病,到1岁时才出第1颗牙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如果1岁后仍末萌出第一颗牙或没有任何出牙的迹象,就要考虑是否营养素的供给缺乏或因佝偻病等疾病而有碍乳牙萌出。 


 


39.什么时候颅囟该闭合了  


------------------------------------------------------------------------------------


 


颅囟是几块颅骨相交接而形成的间隙。婴儿主要有两个颅囟,即前囟和后囟。前囟位于颅顶部,它是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约1.5-2厘米大小,在出生后数月它随着头围的增长而变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变小。正常健康小儿一般在11.5岁时就闭合了。后囟位于脑后枕部,是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就很小或接近闭合,出生后1个半月就应完全闭合,最晚24个月也就闭合了。 


颅囟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发育和颅骨发育而闭合。颅囟闭合的变化主要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如果过早闭合,可造成小头畸形,从而影响大脑发育,这样的小儿往往智力发育较差。如晚闭,常见于佝偻病,是由于小儿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钙化的异常而出现颅囟晚闭。还有脑积水的小儿,因脑部疾病引起脑脊液的增加,可因颅内积液的膨胀使得颅囟不能闭合,脑积水也严重影响小儿的脑发育,可造成呆傻。 


 


40.婴儿睡眠时间多长才合适  


------------------------------------------------------------------------------------


 


婴儿的睡眠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儿疲劳时,需经过充足的睡眠之后,才能解除疲劳,才能吃得好,玩得好,长得好。在婴儿时期,每天应睡几次,睡多长时间,对安排婴儿的生活和习惯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婴儿的神经系统是在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小注意合理安排婴儿的睡眠、活动,逐渐形成长期定时有规律的习惯,使大脑的有关区域对外界的这种习惯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为小儿生活规律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在婴儿期,掌握睡眠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不同月龄婴儿生理、神经系统发育和消化功能的特点来安排。月龄越大,白天睡眠次数及时间越少,但仍应注意到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婴儿的生长。父母可根据自己婴儿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睡眠的次数和时间。 


 


41.婴儿为什么容易流口水  


------------------------------------------------------------------------------------


 


新生儿由于唾液腺及神经反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唾液分泌量很少,不会流出口水来。在出生4个月以后,婴儿的唾液腺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唾液分泌增加,4-6个月的婴儿大约每天可分泌唾液200毫升左右。但是,此时婴儿的口腔相对较浅,吞咽功能没有发育完善,闭唇和吞咽的动作不协调,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所以容易出现流口水的现象。 


特别在4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出牙了。出牙时的神经刺激,开始学习咀嚼,都会促使唾液的分泌明显增加,常常表现为婴儿的下巴不停地流着口水、围嘴湿透的现象,父母为此很烦恼。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将这一年龄阶段流口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流涎”。当婴儿逐渐长大,吞咽功能进一步协调完善时,流口水就会减少,个别婴儿可能会流的时间稍长些,但大多数2岁以后就不再流口水了。只有当婴儿患咽喉疾病、口腔溃疡或疱疹时,才会出现口水增加。医治痊愈后,流口水现象就会消失。


 


42.婴儿什么时候能坐  


------------------------------------------------------------------------------------


 


能够自由地抬头是婴儿独坐的先决条件。满月的婴儿当被扶至坐位时,常常头向前垂,背始终是弯弯的,直不起来。3个月的婴儿被扶坐时,头能抬起一会儿。5个月的婴儿被扶成坐位时,头就稳多了。到了6个月,婴儿能在较硬的木板床上独坐一会儿,但有时两手还要在前面支撑着,否则就会左右摇晃。此时,坐在婴儿车里已不成问题。7-8个月时,婴儿不用手支撑也可坐得稳稳当当了。9个月时,能独坐10分钟,两只手可以自由玩耍,拿取玩具,身体前倾时不会跌倒。10个月时,身体向两边倾斜也不会跌倒,并能由坐位改成俯卧,或由俯卧变成坐位。11个月的婴儿已经坐得很稳,可以随意将身体向两侧转动。 


婴儿躺在小床上眼能看到的、手能抓摸到的只是一个很小范围,坐起来却不同了,他的视野扩大了,手能接触的东西也多了。父母可以根据不同月龄婴儿动作发育特点,帮助婴儿练习坐。但在他们还不能坐稳时,不要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坐位。


 


43.怎样训练婴儿学习爬行  


------------------------------------------------------------------------------------


 


爬行这个训练项目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但它对提高婴儿全身的协调性非常关键,因此无论哪一个婴儿均应在相应的月龄进行这个训练。 


一般的训练方法是这样:婴儿6个月以后,应经常让他俯卧(趴着),在他面前放个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个向前爬的意识。开始时他不会爬,父母可用手顶住他的脚,促使他的脚向后用力蹬,这样他就能向前挪动一点。在学习爬行的最初,首先要求婴儿的双臂及肩部要有一定的支撑力,没有支撑力就不能爬行。随后他的双臂和肩能够调换重心,在他向前爬时,身体的重心能从一侧上肢移至另一侧。其次,要求婴儿的腿应缩到腹部下面,这时我们看到的婴儿是手和膝盖着床,这时的爬才能叫真正的爬。当婴儿手膝着床爬有困难时,父母可用两手轻轻托起孩子的胸脯和肚子,帮助他的手和膝盖着床,然后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让他有一个爬的感觉。不断地练习俯卧,反复锻炼双臂、双腿的力量及重心的移动,婴儿很快就能学会爬。当然,不是会爬几步就行了,还应继续锻炼婴儿爬的速度。训练爬速需要大一点的场地,光使用床面就不够了。可买几块地毯铺在地上,或者让婴儿穿厚一点的裤子在地板上随便爬,这对婴儿非常有好处。 


训练小婴儿爬行,就等于训练他全身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随着爬的进展,婴儿就能转到跪、转移重心和站立,然后很快就能学会行走了。 


 


44.婴儿什么时候会站  


------------------------------------------------------------------------------------


 


婴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与肌肉的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儿在经历了抬头、坐、翻身、爬行等运动发育的过程,慢慢过渡到要开始学习站立了。 


婴儿腰部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发育是站立的基础。在新生儿时期,扶其直立时,下肢仅稍能负重,可出现踏步样反射。至婴儿3-4个月时,扶他站立后,往往膝关节和髋部呈屈曲状,显得无力。只有到5-6个月时,用手支撑着婴儿的腋下,让其站立时,下肢能够负重,并能上下跳动。8个月时,婴儿才能较好地支持身体,搀扶时能站立片刻,背、腰、臀部也能伸直了。一般在9-10个月时,婴儿就能独自站立了。 


父母应抓住婴儿运动发育的时机,在此阶段帮助和训练婴儿站立。站立不仅仅是运动功能的发育,同时也能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当婴儿站起来了,视野就更加广阔,看得多了,摸得多了,新奇的探索会使婴儿增加更多的尝试,有利于婴儿的成长。 


训练婴儿站立时,要由易到难逐渐进行。刚开始时,可用双手支持在婴儿的腋下,让其练习站立。在比较稳定后,可让婴儿扶着床栏站立。慢慢地婴儿就能很稳地扶栏而立,并能自如地站起坐下或坐下站起。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婴儿就能较好地掌握重心,最后脱离栏杆独立站立了。 


在婴儿刚开始学站时,父母应注意给予保护,同时要注意检查床栏,防止发生摔伤、坠床等意外事故。


 


45.怎样教婴儿学走路  


------------------------------------------------------------------------------------


 


婴儿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时,父母不要伯孩子摔倒,要鼓励大胆的进行尝试。 


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婴儿初学走路,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 


婴儿一般在10个月后,经过扶栏的站立已能扶着床栏横步走了。这时怎样来教婴儿学走路呢? 


首先,在婴儿初学走路时,为防止摔倒,应选择活动范围大,地面平,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学步。如冬季在室内学步,要特别注意避开煤炉、暖气片和室内锐利有棱角的东西,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给婴儿穿合适的鞋和轻便的服装,以利活动行走。 


其次,初学时,可让婴儿在学步车里学习行走,当步子迈得比较稳时,父母可拉住婴儿的双手或单手让他学迈步,也可在婴儿的后方扶住腋下或用毛巾拉着,让他向前走。锻炼一个时期后,婴儿慢慢就能开始独立的尝试,父母可站在面前,鼓励他向前走。初次,他可能会步态蹒跚,向前倾着,跌跌撞撞扑向你的怀中,收不住脚,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重心还没有掌握好。这时父母要继续帮助他练习,让他大胆地走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熟能生巧,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独立行走了。1岁多时已能走得比较稳了。 


此外,在婴儿学步时,父母应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怕摔就不练习了。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教。初学时应每天安排时间陪着学步,并注意保护,这样有利于婴儿更快学会走路。

所有跟帖: 

咿呀学语婴儿期(出生28天-1岁)[ 生理特点 II] -江南茶花- 给 江南茶花 发送悄悄话 江南茶花 的博客首页 (46872 bytes) () 06/16/2012 postreply 06:56:01

咿呀学语婴儿期(出生28天-1岁)[ 生理特点 III] -江南茶花- 给 江南茶花 发送悄悄话 江南茶花 的博客首页 (27456 bytes) () 06/16/2012 postreply 06:57: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