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刺”图章的故事(图、文)

来源: 2012-01-04 18:07:1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学“刺”图章的故事

 

 

 

由上海插队落户到安徽农村,时而收到家人的接济。食物,或是金钱,或是挂号信---那时,才知道非盖图章不让你取邮件的邮局规定。
-->
还好,喜欢涂鸦充风雅,临行前,一位朋友送了枚闲章给我。闲章上的字号和邮件的名字不符合,那是行不通的。邮递员只认姓名,不识风雅。
-->
远水救不了近火---唯有自己来试试----刻?--不是,刻,要用刀,哪来的刻刀?缝棉被的针倒是够粗够长的,还好母亲帮我塞在小包里带来---所以,是学“刺”图章。
-->
那针尖刺在石头上的感觉非常不好受,不自然的东西好受也难吧?还好,那方石头是劣质的玉石。出了不少汗,总算歪歪斜斜见到了自己的大名,和刚才在小镜里看到自己写的字体完全是两回事---还好,手指没刺出血来;还好,邮局认可了。
-->
同屋的其他知青,没有一个带图章来,可是,个个家里有邮包邮件寄来。
-->
我的图章被迫切成两段--四个人分享小石头的功能,这种互相信任的程度,可能是空前绝后了。
-->
不行啊--还有两个同学,邮包也寄出啦。于是,将其中两人的图章再切开--那就成了两“粒”四面的图章了。那粒图章实在太短小,盖起来,手指老沾上红色的印泥。
-->
石头小,“刺”章的难度越来越大,捡到一段小钢锯,请人在矿工厂的磨床磨成小尖刀--呵呵,可以改“刺”为'“刻"啦!--大有“鸟枪换炮”的气势。
-->
因为隔壁生产队的女知青有六位---于是,托人回上海买多了几方石头。
-->
江西的知青朋友来信说,他为了取邮包,将肥皂切成小块,用牙签--“挑”了一个图章。看来,只能是临时的。而且,肥皂有油性,印泥不容易上色。
-->
其实,有一种小块的黄杨木,纹细质硬,雕刻起来也方便些,只不过,我喜欢石头的感觉。
-->
我穷,技艺又不行,选的都是最便宜的石头,写坏了,刻坏了,磨过了再试。先在粗的沙纸上磨,然后再磨细砂纸。用力要韵,绝对水平,否则,印出的字体色也不韵。
-->
虽然文革提倡简体字,可是北京荣宝斋还是出版了篆体的毛主席诗词书签。朋友去串连,回来时送给了我---我带在身边,看看,练炼,刻图章的字体就照抄,找不到就拼,拼不到就琢磨着自创----知青服务对象基本完工--开始刻闲章---小资的内容不敢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咳咳--虽然古,不怕批判---给革命兄弟阿尔巴尼亚的信---中央都用过。

 

中国有图章,几千年了吧?由大将军到帝王,由文人雅士到百姓----至今,日本民间还在使用,领工资,领邮件,书店里还有卖电子机器做的现成品,太呆板了吧?西洋人以前封信封的蜡章,也刻得多姿多彩,还有刻在戒指的---方便携带,又防偷盗。
-->
可是刻章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经久不息--还是咱中国吧?

 

不要小看了方寸的石头,像任何艺术作品一样,可以反射出作者修养的高低和技艺的优劣。
-->
因为在有限的小空间,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字体选择,不同的布局格调,不同的刀法。。。。。

 

简单说,女性的私章,不宜用粗旷的刀法和字体;官员的私章,要大方稳重的字体和布局;艺术性的闲章,可以形状出格、字体和刀法以自然洒脱为主--当然,还要看闲章的内容来决定。

 

近代金石家--很难跳出吴昌硕和齐白石的风格-----吴对石鼓文的研究---加上他各种形式的绘画艺术的高超修养--他的金石既古朴又幽雅。

 

齐白石,像个老顽童,天马行空,出奇制胜,无奇不有,-----他年轻时木匠活功底,不可小看。加上他农民的本质,师法自然,纯朴洒脱的的刀法,大胆留空的格局,有惊人的大千世界,万般迷人。。。。

 

39岁出家的高僧弘一法师,在俗时(李叔同)也是金石高手。他天资独特,慧心早熟--19岁就出了本印集,失传近百年后,近年在老家天津重新发掘再版,厚厚的一大册,收集了他555方藏印,实在叫人叹为观止!大师年轻时的作品中不但有旧式文人的风雅和气度,还有成熟的技艺,丰富的种类,真难想象出自一位青少年之手。其中有的印章布局还有西洋风格的设计风格,这和他日后留学日本学西洋音乐和绘画以及戏剧的经历------一脉相通。

 

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前将所藏印章全部送给杭州“西冷印社”,社长将印章埋入墙内,封上,题为“印藏”,至今还在。

李叔同(弘一法师)刻章,不讲刀法---因为他将刀当笔用,称刀为“铁笔”--运刀如笔---可以想象是何等脱俗超群。
-->
-->------------------------------------------------------------------------------
-->
-->虽然,后来我也配齐了大大小小的刻刀和不同的刻座,印泥也从小书摊买到荣宝斋----脱离了乡村个体户的简陋,冒充着小资的风雅,可是----我那百方石头小玩意,始终只是迎合生活的需要和消消闲气---在此一晒--愿搏各位高手一笑。
-->---------------------------------------------------------------
-->

 

 

 



-->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足矣 (4x4 cm)
-->
-->
-->
-->
-->庄野晴己(日本朋友)( 2x5 cm)
-->
-->
-->
-->黄醒华印 (2x2 cm)
-->-----------------------------------------------
-->
-->
-->井深深如海,江流流不尽(6x6cm)
-->----------------------------------------------------
-->
-->


弘一大师(李叔同)诞生130周年(6x6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