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江川讨论"攘外安内"的是非曲直

一):攘外安内本无错,被人忽悠留骂名。

“攘外必先安内”起源于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

中医有理论“正气足,则邪气不侵”。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这个古老的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的潮流中,依然放射出朝气蓬勃的曙光。

现在的肿瘤治疗,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专家们应该向何处去?曰:“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要先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因为在天然环境下,生龙活虎的免疫杀伤细胞,到了肿瘤微环境中,一筹莫展。

同时,“攘外必先安内”也不断出现在当政者的治国方略中。春秋齐桓公提出的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 “晁错削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成功事例。

西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内”,当时朝廷大多数人都不同意或认为时机还未到,以窦婴为首的认为当时应一致对外,对付匈奴;晁错以政治家的眼光说服汉景帝最后选择继续和匈奴和亲,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削藩上。结果,汉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内忧,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为武帝对匈奴动武、解决边患创造了条件。

后来,宋初的赵普,明朝的于谦,都明确提出,攘外以安内为先,并在内忧外患的当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代,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也提到:攘外安内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

什么好东西,就怕被俗人给用俗了。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的最高军衔者蒋介石先生,想给人露一手自己的高明,搬出来了从来没有马失前蹄的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结果被后来耻笑了几十年,还有继续更广泛地耻笑下去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蒋介石先生提出来的“攘外必先安内”错在哪里呢?是时机不对吗?

原因是这样的: 蒋介石先生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时候,他自己都知道,是忽悠人的。老蒋就是喜欢忽悠人,转进台湾以后,还接着忽悠人,比如说不承认外蒙古独立的事。用以说难听话著称的李敖的话说,就是“意YIN”。

当年“攘外必先安内”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意YIN。

当时的前提是这样的:蒋说,如果没有GCD捣乱,抗日就没有问题了。于是“攘外必先安内”就成立了。

这个忽悠当时还真蒙了不少人,当逃不过老毛的法眼。

为了让老蒋在人们面前丢脸(够阴的!),老毛告诉他的同志们:停止捣乱,形成统一战线,无条件服从蒋大委员长的指挥。

这下,老蒋被狠狠地将了一军。好了,你不是说“攘外必先安内”吗?现在安内了,你去攘外吧。

老蒋是真想要争这口气,无奈实在是能力有限。国军在攘外的过程中,是越打越糟糕,轻松的战斗也打成了惨胜。于是,人们都认识到了“攘外必先安内”纯属忽悠;又于是,人们还认识到老蒋除了忽悠还是忽悠;再于是,人们就无情地抛弃了老蒋;最后于是,老毛哈哈大笑,说:这事得感谢日本人。

“攘外必先安内”,本来是良策中的良策,就因为被人瞎用,现在好象似乎有点贬义的味道了,岂不可悲乎?

 

二):抗美援朝,其实是老毛教导老蒋,什么叫“攘外必先安内”。

老毛润之先生,一贯主张:世上只有无能之人,而无无能之战略。

早年毛之战争战略,林彪能完成之,能人也。 后来毛之建设战略,少奇不能完成之,非能人也。

然毛至死都认为: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是伟大的战略。一旦有能人出,必将造福于华夏子孙后代。

有人曾经问老毛:“攘外必先安内”不对吗?为何老蒋因此失民心?

老毛哈哈大笑:“攘外必先安内”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谁来用。并非“老蒋因此失民心”,实是“此因老蒋而失民心”也。

攘外与安内,当以抓安内,促攘外。若安内而不能攘外,则不是安内。蒋某人之“攘外必先安内”,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之勾当。以“安内”为名,消灭主张抗日的力量,然后再去给小日本当二奶,其用心之险恶,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来韩战告急,老毛决定,借此时机,教导教导老蒋:什么叫“攘外必先安内”。

话说当时,老毛将老蒋送到了台湾,很多人不服。老蒋也天天嚷嚷,要回来。老毛不同意,说,既然你能回来,那我送你去干嘛? 所以,老毛要让老蒋心服口服。

三年解放战争,称之为“安内”,韩战一起,老毛便别无选择地要“攘外”了。

老毛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以美英为首的十六国联军与中朝军的实力差别,比当年日军与中国军队的实力差别,要大得多。“攘外”成功与否,不在于这个差别,而在于如何统帅。 后来,抗美援朝,敌人乖乖回到到38线。

老蒋服了。 很多人都服了。

“攘外必先安内”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谁来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