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长老,这个名字好像在投资理财见过,应该是睿智之人。
第一,为何陈毅去中原,如果说调和刘,邓,但问题是陈毅和邓小平在一起,刘伯承在豫西,如何调节。刘也不服气啊。因为陈邓肯定先通气了。
事实是这样的,1947年7月,华野七月分兵,华东野战军分为西兵团和东兵团。其中西兵团是原来的主力,由陈毅,粟裕带领。按中共中央指示,华东(西兵团)和中原本来就是要联合作战的,开辟晋冀鲁豫根据地。
但在华东野战军分兵后,陈毅粟裕的西兵团和刘邓的中原大军,都遭遇惨败,西兵团损失7万余人;刘邓大军更是损失10万多。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陈毅,粟裕的部队“渡江跃进”,像邓小平“挺进大别山”一样,进入皖南或者浙江西部,甚至江西山区打游击。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带领第一批三个纵队(第1,4,6纵)先行渡江。
毛的这一设想本身而言也是一种解决中原战局的方法,但他的这一方法是基于政治考虑和中共前二十年的经验,认为中共不能较快的打跨蒋政权,还要用一段时间(至少五年以上)用游击加根据地建设的方法来强大我军,而拖垮蒋军。特别在中原地区,他认为我们并有从军事上完成战胜蒋军的资本积累,因此,要粟往江南而配合全国战局(实际上是东北稳固根据地的建立)。
粟裕抗命不从,因为他粟因为前面听从毛的分兵命令(离开饶漱石后)遭受重大损失,加深了他对毛的决策的可行性的怀疑。因此,粟几乎断然否定毛的痴心妄想,但在言辞上保持恭敬地提出反建议。于是毛要陈毅带兵南下,但是陈毅坚持要粟裕先带3个纵队先行,他带其余3个纵队再去。
因有朱老总对粟的绝对支持,再加上陈毅对要南下必须由粟来的断言,而刘邓因自身压力严重也不希望粟带主力纵队离开中原,毛无法在军委形成最终命令。
因此,中央军委特地要粟离开前线到中央驻地详谈,经过粟的一番“舌战群儒”,加上粟愿立军令状,各方大员支持粟留在中原作战,毛不得改变原来的计划,将怒气发泄于陈毅身上,调陈到中原打杂。
这就是陈毅留在中原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他没地方去,粟裕要去从了饶漱石,而陈毅和饶漱石已经完全冰火不容,完全翻脸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谭震林骂的是“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显然是骂粟裕。不可能骂邓小平。因为
1)时间点。当时,影视作品吹粟裕的多起来了,粟裕说了句“淮海是我指挥的”,当制片人去谭震林出了解历史的时候说的。邓小平说他指挥淮海,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2)上下级关系问题。在中共,资格和上下级关系很重要,邓小平的资格和职位都在谭震林之上。谭震林没有这个可能去骂邓小平。只有粟裕,谭的资格和职位,尤其是党内职位,长期在粟裕之上。
3)语气。无耻之尤,这个词,谭震林也不敢用来骂邓小平,当时邓小平如日中天,谭又是邓小平主持工作的最积极支持者之一。谭只可以用无耻之尤来骂骂粟裕。但是谭也不能说这个天是饶漱石。因为饶漱石是邓小平最痛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