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事, 叫教授搞来搞去弄的很糊涂.
抗日早期, 八路军没有足够的兵, 没有足够的装备, 以及补给. 不能也不敢跟鬼子正面交火. 每个士兵手里仅有三到七发子弹, 你说这仗怎么打? 所以那时只能是像毛所说的七分发展, 二分应付, 一分抗日. 为什么? 因为当时八路能打仗的战士不多, 只占部队的十分之一. 不到三万人, 分到几个地区, 除军事干部外, 有战斗经验的战士就更少. 共产党也很注意干部的培养. 将连以上的干部送抗大去学习. 为了以后发展打基础. 因此用一分力量抗日, 听起来像应付. 实际上是用的全力. 所说的二分应付, 反到是有点浮夸. 你只有一分力量,要答应办二分的事, 是不是有点夸口? 而七分发展, 指的是要把七分力量用在生存和发展上. 何况百分之八十的兵都需要训练?
而当时的战法也不是以消灭日军为主. 主要是骚扰. 包括百团大战(1938年到1939年), 不过那时也有十几万人了. 当时是八路军总部怕蒋介石顶不住而投降日军, 不得以发动的.因为真正打起来, 八路军的补给不行. 日军原本并不认为后方会有大股抵抗力量. 从那以后增派兵力到河南河北地区. 实行反复地大扫荡. 八路在日军的反复地大扫荡中力量损失很大. 于是就化整为零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建立根据地. 从1940年到1942年, 应该说是八路军抗日最困难的时期. 然而也正是这几年把部队锻炼出有及强的生存能力. 到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兵力不足, 抽调兵力时. 八路也发展出一定力量的兵源,可以打一些像样的战斗了. 打掉了许多日军的大队中队小队. 请你去看陈锡联, 陈庚,许世友, 三杨等的战斗史. 累积打掉岂止几个大队? 许多战斗都是击毙千人以上的日军. 我不在此例举. 由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许多战斗员在一个地区前赴后继. 连其本身的姓名都难以记录下来. 谈何能记录下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 何况许多干部战士不识字? 然而, 有你提到的这一百多万的军队手里的枪说话. 他们的大部分不是蒋委员长给的.
反观国军, 虽然有过台儿庄那样的大捷. 却在抗日战争的后期被日军压迫至湖南西部地区. 而蒋仅用几十万部队抵御日军. 同时把大量的部队放在监视中共和其他杂牌军上. 这些抵御日军的国军虽然是在英勇抗日. 可是他们的上级长官们确是仅仅要求他们挡住日军的进犯, 从来不考虑收复失地. 长期地置日军战领区的百姓不顾.
你要生在当年, 面对着一边浴血奋战, 一边越来越离你远去, 将你丢在敌寇的大后方的国军. 你会怎么想?
在这种情况下”浴血奋战”近乎贬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