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为什么台湾拍得抗日电影不多 皆介绍 台湾四大经典抗战电影

以下文字摘自维基百科,百度等网络。

《英烈千秋》(英文:Everlasting Glory)為1974年出品的國語發音之臺灣有聲彩色電影,製片者為中央電影公司,拍攝製作均在臺北市士林一帶。導演為丁善璽,演員有柯俊雄、陳莎莉及甄珍。柯俊雄以此片獲得第21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該片內容為中國二戰名將張自忠的傳記電影,而柯俊雄正是飾演自殺陣亡的張自忠,陳莎莉及甄珍分飾其妻女。反派主角-敵將板垣征四郎則由苗天主演。

該片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蔣經國的政戰幕僚王昇會同電影人梅長齡製作的台灣首部政宣電影,也是1970年代中期抗日電影的第一齣大型製作。因為1972年中日已然斷交,抗日題材蔚為風潮,因此這種題材當時頗受臺灣市場歡迎。之後,政府經營的臺灣無線電視常常於各種節日播放該影片,直至1990年代初期才結束。

現在人間衛視仍以一年播放數次的頻率播放該片。


《八百壮士》 》(Eight Hundred Heroes)

台湾拍摄中国抗战经典。中国导演丁善玺自编自导代表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国军第88师第524团中校副团长谢晋元(1905-1941)率加强营“八百壮士”固守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拼死抗击入侵日军的故事。“八百壮士”报国忠义感天地,女童子军舍己情志泣鬼神。战争气氛营造出色,戏剧冲突表现精彩。其间,由出道三年的林青霞扮演的女童子军英雄形象灵气逼人、智勇兼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柯俊雄、林青霞、徐枫领衔主演。亚太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金马奖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
  

《梅花》(Victrory,中国台湾,1976)
《梅花》(英文:Victory)為1976年台湾出品的一部國語發音有聲彩色電影,由中影發行。導演劉家昌,編劇鄧昆育,攝影林贊廷、林鴻鐘,演員有柯俊雄、張艾嘉、谷名倫、恬妞、岳陽、胡茵夢等[1]。曾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音樂五項大獎[2],並獲得哥倫比亞16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獎。

該片為1970年代中期大型抗日電影經典名作之一,此乃因1972年台日斷交,其後數年間抗日題裁蔚為風潮之所致。故事背景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身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但劇情並未完全參照史實。

導演劉家昌所創作的同名主題歌曲《梅花》,傳頌一時,至今臺灣仍有不少人能朗朗上口。有議者認為梅花遲至二戰結束後的1964年始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花,因而批評曲中「它是我的國花」一詞有時空倒置之疑。但亦有一說認為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即曾將梅花定為國花[3],當時的臺灣當然有機會得知,因此並無不妥。


《笕桥英烈传》(The Longest Bridge, or Heroes in the Eastern Sky,中国台湾,1976)

《笕桥英烈传》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出品,是以烈士高志航故事为主轴的著名抗日战争电影之一。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台湾拍摄中国抗战空战题材经典。中国张曾泽代表作。根据国军空军战史改编。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以驱逐机上校司令兼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1907-1937)为首的国军空军英雄的壮烈事迹。影片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到高志航殉国结束,重点表现了“八·一四笕桥空战”。其间高志航系在赴兰州接收苏联援华伊-16战机回程中殉国于河南周家口(今周口)机场。抗战初期惨淡经营、捉襟见肘的国军空军。空战特技逼真,陆战场面宏大。安平、张复民、陈旧、陈莎莉、陈又新、江明、江彬等主演。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场面比较写实,讲述了空军传奇名将高志航等人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战中击毁日舰出云号和日机后壮烈牺牲的事迹,很悲壮,据说当年台北人民看到片尾处高志航的战机无法起飞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加油。

史载国军“八·一四笕桥空战”战果其实为“二比○”,若加计迫降、坠毁等损失,则为“四比一”(日军有两架被击落,有两架重伤迫降损毁,国军有一架非战斗损失),当时出于夸大战果需要,最后报出的战果为“六比○”,而日军也宣称除了炸毁广德机场多架战机外,还在空中击落六架霍克Ⅲ战机。据说该影片拍摄曾得到台湾国防部的鼎力支持,历经三年,耗资数千万元台币。

本片与《八百壮士》、《英烈千秋》、《梅花》并称台北的四大抗战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