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军的火炮为什么特别拉跨?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3-07-24 10:38:0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216 bytes)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近代中国火炮工业的顶点竟然是清末民初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经历了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惨淡经营,彼时中国国内的各家兵工厂已经可以完全自主生产陆海军所需要的各种火炮。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具备生产火炮的完整产业链,从作为原料的钢材到各种零配件基本都能够自主进行生产。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兵工厂湖北枪炮厂(后改称汉阳兵工厂)和江南制造总局(后改称上海兵工厂)都拥有自己的钢铁来源,可以保障火炮生产的需要。

 

江南制造总局的火炮工厂

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产品清单上除了47mm、57mm、76mm这样的小个头外,已经可以生产初305mm这样的大家伙了,射程、威力等关键性能与英国佬在威严级和老人星级前无畏舰的使用的主炮不相上下。

虽然彼时的中国造船工业依然没有从之前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无法打造出与欧洲列强相当的铁甲巨舰,但这样的大家伙放在海防、江防要塞上依然可以有效威慑某些居心不良的家伙。

可是,从曾左李张等人开始历时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火炮工业却在之后的几年里面迅速落伍,生产出来的火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战争的需要。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竟然出现了无炮可用的尴尬境地,只能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引进火炮。

李鸿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而其源头则在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落伍。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开始从西方引进高炉等现代冶炼设备,但直到20世纪初,才造出稳定可用的钢材。此时欧美已经是合金钢的时代了,而中国重金打造的几家钢厂生产的依然是传统的碳素钢。

用合金钢打造的火炮各方面性能完全碾压以往的碳素钢火炮。到了一战后。欧美国家基本普及了合金钢火炮,只有部分炮口初速小的山炮、步兵炮、迫击炮依然使用碳素钢制造。

李团长的意大利炮,本尊是法国的M1897野炮

要想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火炮,民国政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合金钢(彼时称之为特种钢)问题。问题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问题贯穿始终,中央政府又长期充斥了各种买办势力,新式钢铁厂的计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官办工厂不顺利,民办工厂也因为外资的各种打压始终无法形成规模。直到抗战爆发,中国也没有建成大型合金钢厂。

整个抗战时期,偌大的中国只有重庆的24兵工厂具有批量生产合金钢的能力,但年产量只有可怜的一千多吨。再加上另外第3兵工厂、28工厂和云南省办中国电力公司的三座小型电炉,勉强可以满足国内步枪、轻重机枪的需求。于是乎,抗战时期甚至整个民国时期的中国炮兵主力装备严重依赖于外购。

在中国外购的这些洋炮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德系火炮,甚至民国时期中国炮兵的体制都是完全师法德国。而开创这一风潮的是近代中国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为北洋新军选择火炮的过程中,德国火炮凭借优异的性能赢得了袁大人的青睐。大量德国教官进入北洋新军,炮兵更是全面德国化。有过留学德国经历的段祺瑞因此平步青云,最终成为北洋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段祺瑞

不过袁大人的眼光可不仅仅停留在购买火炮上,他也在关注当时世界火炮的发展趋势。一战初期德国人用来撕碎列日要塞的420mm大贝尔塔攻城炮,就曾经引起过他的特别关注,并下令北洋军中所有的炮兵军官提交研究心得。其中表现优异的第4师炮兵营长周荫人因为研究报告十分出彩而大放异彩,之后的仕途上一帆风顺,十年内由少校营长一路升至陆军上将、福建督军。

不过袁世凯并不满足于购买火炮,自主生产火炮才是他最想要。这一步他走的也很早,1903年,在他的推动下,国内各大兵工厂停产所有架退火炮转而生产管退火炮。首先定为制式的火炮是有效射程可达4250米的沪造山炮,这款炮的仿制原型则是德国克虏伯的1904式山炮,也是克虏伯最后一款碳钢炮。

之后的几十年里,沪造山炮一直是中国自产火炮的标杆。即便是莱茵金属疯狂的金钱攻势,也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并没有改变什么。

北京军博收藏的沪造山炮,这是唯一走完长征路的火炮

沪造山炮能够持续如此长的时间除了自身的条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原因,也是北洋时期中国炮兵建设最重大的失误之一:

北洋政府在采购和仿制新式榴弹炮的时候忽视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基建水平,引进的榴弹炮质量过大,机动困难。当时的中国没有现在这样的发达的交通设施,没有足够的牵引车辆……中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古马,力量有限,无力牵引这些大家伙,甚至连部分分解后的组建也无法驮载。

这直接导致了榴弹炮这一重要火炮种类在中国长期缺乏存在感,不论是进口的还是自产的,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似乎只有东北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和山西的阎锡山有过批量生产榴弹炮的记录。

可惜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家父子的沈阳兵工厂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他们费尽心血打造的火炮工业也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

日制野炮,军博收藏

北洋军阀之后,国民党麾下的“国民革命军”成为了一段时间内,主宰中国政坛的决定性力量。与北洋军起步的制式化不同,崛起于广东的国民党炮兵的起步要寒酸的多。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从苏联采购的18门老式山炮成为国军第一批装备的制式火炮。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军大佬、土木系开创者陈诚就是靠着东征时棉湖战斗中一炮定乾坤的功绩开启的顺利仕途。

北伐以后,各种缴获的火炮加入到国军的作战序列中,体系庞杂、种类繁多,甚至连早已落伍的日制三一式架退炮都一度担当主力。1930年中原大战时,蒋系中央军的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阎锡山的晋绥军相比,更不要说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东北军炮兵部队。

所以当中原大战后,蒋校长扫平国民党内几大反对势力后,重整炮兵成为了重要课题。和其他部队一样,德国教官和德国装备是炮兵的优先选择。不过德国的新式大炮一时半会还来不了,部队为此进口了一批日式火炮作为过渡,充当教具使用。

随着德国教官对炮兵训练的不断推进,搞出一款适合中国的火炮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新型山炮的选型上出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

相中的博福斯山炮性能优异,但重量太大,在国内的战场环境中难以机动;捷克人的1928式双炮管山炮威力与重量十分合适,但捷克人坚决不卖设计方案与相关图纸,在国内生产是不可能的;美国人的M1A1山炮非常轻便,但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军火基本不外销;法国施耐德的一款山炮很合适,但是遭到德国教官们的强烈抵制,有求于德国的国民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一圈看下来,只有日本人九四式山炮最合适。这几乎是肯定的,这种火炮本身就是为侵略中国而打造的,充分考虑了中国的情况。但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日本人是绝对不可能把这款火炮的生产技术卖给中国。于是乎,1906年就仿制成功的沪造山炮几乎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选择。

美军的M1A1榴弹炮,中国直到抗战爆发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这款火炮

山炮的问题定下来后,重炮的问题就必须解决了。对此国民党政府的选择是直接购买德国的sFH18式150mm榴弹炮和莱茵重炮(两者外观极度相似,但性能差异巨大)。为了牵引这些重量级的大家伙,中国还进口了相关的牵引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炮兵的建设告一段落。由于身管火炮始终无法定型,进口火炮的数量实在太少,仿制法国布朗德的82mm60mm迫击炮成为国产火炮尊严的最后支撑,也是国军前线最可靠的支援火力之一。

民20式迫击炮,中国军队抗战时的火力支柱

面对日军完整的火炮体系,中国军队的处境十分不妙。直到抗战后期随着美援的大规模到来,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而中国自产火炮成功则要等到一五计划的时候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