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循环游戏:资本的玩法与潜在危机
牛经沧海
图中展示的,是一个隐喻式的“AI产业资本循环”:
- Nvidia → OpenAI: 承诺提供约 $100 billion 的 GPU 服务器,并合作构建 AI 云。
- OpenAI → Oracle: 承诺采购约 $100 billion 级别的算力与服务(云计算 / 数据库 / 基础设施)。
- Oracle → Nvidia: 再以约 $100 billion 的订单采购 GPU 与加速器设备,形成巨额硬件投入。
- OpenAI → AMD: AMD以不公开的条款让渡10% 的股权给 OpenAI,换取进入循环核心的资格,获得后者承诺向 AMD 采购约 $100 billion 的 GPU 订单。
这一闭环,生动刻画出 AI 生态的内循环结构:资金流、算力流与股权流彼此嵌套,构成一个自我喂养、彼此增值的资本系统。结果是——OpenAI 估值翻倍,Nvidia 股价屡创新高,Oracle 乘势飙升,AMD 也顺利“入圈”暴涨,看上去皆大欢喜。
资本内循环:造富的幻象
这一循环的本质,是资本推动资本、估值推动估值。
AI 公司(尤其是 OpenAI)并未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如此巨额的承诺,但依靠股权互换、预付订单、技术授权、融资溢价等形式,让账面繁荣继续扩张。
“投入先行,回报滞后;现实未变,估值先飞。”
这种玩法本身并非新鲜事——它是硅谷资本魔术的延续,只不过这次被披上了“人工智能革命”的外衣。
权力与算力:循环的封闭性
在这个循环中,权力与算力集中在极少数企业手中:
Nvidia 掌控硬件算力入口,Oracle 掌握云端算力与数据库基础设施,OpenAI 负责模型层和应用生态,而 AMD 则通过股权“买”进了核心圈。
泡沫化迹象:虚火循环的加速器
当资金、股权与订单都在同一生态圈内循环时,整个体系的“繁荣”就变成了自我叙事。
- 盈利并非来自真实终端市场,而是来自彼此的订单与估值提升;
- 投资人看到价格上涨而追加投入,进一步推高估值;
- 一旦融资放缓、算力需求未达预期,系统的回撤速度会比想象更快。
这正是典型的“资本内燃机”模型——燃料是预期,动力是估值,排放物是泡沫。“真实需求尚未落地,账面繁荣已然冲顶。”
悬疑剧的未完待续
如今,AMD 的加入让循环更加圆满,也让风险更加隐蔽。这与历史上多次科技泡沫如出一辙:“真实需求尚未落地,账面繁荣先行膨胀。” 这个AI内循环将继续自转,直到资本惯性耗尽。这是需要密切跟进的悬疑剧。
正如我在新书中所说:
投资不仅是寻找机会,更是理解周期与结构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