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参加的为三位将军送行】

来源: 弓尒 2017-03-17 23:38: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39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7-03-19 06:56:2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解放军五位杨姓上将军】弓尒2017-03-16 20:26:45

 

据说 周恩来总理 解放后 亲自为三位将军送行

他们是 

杨立三 将军 54年逝世 军衔制之前(若活着 至少是上将或大将)

陈  赓 大将

张国华 中将

杨立三 和 陈赓 是将在草地里病重的周恩来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恩人

张国华 是 进军西藏 领导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主官

毛主席 周总理 很器重的 一位将军

 

长征时期,他把周恩来从鬼门关抬出来;去世后,总理亲自为他执绋

 

1954年12月3日,白净的冬天格外寒冷。下午3点刚过,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

彭德怀、贺龙、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粟裕、黄克诚……陆续来到北京西郊机场,

他们表情肃穆,眼含悲怆。 3点50分,一架飞机从天空徐徐降落,

彭德怀、贺龙、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粟裕、黄克诚 等肃立机场,举手敬礼。

如此隆重的礼节,高规格的阵容,他们在迎接什么人?

他们迎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 国家食品部部长

中央军委财政部部长杨立三的灵柩。

杨立三部长因患脑癌,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54年6月到苏联莫斯科科克里林宫医院治疗,

因病情严重,医生无回天之力,不幸于11月28日逝世。

 

长征时期,他把周恩来从鬼门关抬出来;去世后,总理亲自为他执绋

Image result for 周总理 杨立三

为杨立三执绋引棺的,左边是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人。
右边是周恩来、彭真、陈叔通、吴玉章、徐特立等人。如此殊荣 立三唯一。
 

陈赓在1961年3月16日的时候于上海逝世,享年58岁。

陈赓逝世的消息传到中央领导人的耳中时,他们都非常悲伤,因为又失去了一位战友伙伴。

党中央对这件事十分重视,迅速组成了陈赓同志治丧委员会,

林彪作为总主任委员,包括邓小平、罗荣桓、叶剑英、刘伯承等34为领导人为委员。

在陈赓的追悼会上罗瑞卿大将致悼辞

三月二十五日公祭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元帅主祭,

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彭真、陈毅、郭沫若、刘伯承、李先念、

乌兰夫、陆定一、康生、薄一波、徐向前、罗瑞卿、张治中、傅作义陪祭。   

陈赓同志的灵堂内放着常青盆松和鲜花。灵台上安置着陈赓同志的骨灰盒,

上面复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灵台前面陈放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国务院和国防部的花圈,两侧摆着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陈云、林彪、邓小平、董必武

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敬献的花圈。灵堂内外还悬挂着许多缟素的挽联和挽幛。

傅涯追悼会 陈赓追悼会都有谁参加

董必武 林彪 周恩来 邓小平

 

傅涯追悼会 陈赓追悼会都有谁参加

傅涯追悼会 陈赓追悼会都有谁参加

傅涯追悼会 陈赓追悼会都有谁参加

Image result for 陈赓的追悼会

李克农 陈赓 刘亚楼

三位因病早逝的将军

 

一天,陈赓催着傅涯去上班。“我坐一会儿,你快去上班吧。”

陈赓望了一眼外面阴暗的天空,又嘱咐,

带上雨衣。今晚能早点回来吗? 快到我的生日了,你给擀点雪里红肉丝面吃吧。

这些温存的话使得傅涯的眼睛蒙上了泪花。

多少年来,陈赓还是头一次提起自己的生日。她望了一眼陈赓。他明显地衰老了。

星星白发也日渐稀少,直到耳根后面头发才厚实些。他的脸不像从前那样圆鼓鼓的,

变成虚虚松松地往下垂着。其实,他才刚满58岁。 

傅涯想起阴历二月初一,是陈赓的生日,过去陈赓从来不让人给他做生日,

今天他突然提出要傅涯为他做一碗雪里红肉丝面,傅涯不知怎的,

心里涌起一股情感的浪潮,深情地说:“我早点回来,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面条。”

 

这次在上海陈赓身体感觉稍好点,就带孩子们去看解放前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过的地方,

去看望牺牲的老同志家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告诉孩子们,

新中国的解放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陈赓还带孩子们参观了国民党和汪精卫当年的监狱,看了天牢、水牢和地牢。

给孩子们讲述了他在上海曾被国民党关进过监狱。那是一座阴森森的监狱,

孩子们走进去感受一种恐怖,沾满共产党人血迹的刑具向人们诉说着国民党的残暴罪行。

当时,因为陈赓病重,总参谋部决定暂不告诉他。可是,

上海警备区的这位副司令员不了解他的病情,也不晓得总参的这个决定,

听说陈赓正在上海,就把军委的通知送来了。陈赓向来重视总结作战经验。

在战争年代,每当一次大的战役结束了,他都亲自主持及时总结经验。

陈赓看到中央军委这个通知,非常高兴,养病期间,正好把这件事做完。

过去在战争年代,他对敌情了如指掌,总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很清楚,写出这个总结是吃力的,需要“翻箱倒柜”,反复回忆许多往事,

起码也得花费一两周的时间去挖尽脑汁,睡不好觉。 傅涯担心陈赓的身体不能受累,

就去问医生,能不能让他写作战经验总结。医生没想到陈赓做事会非常投入,

觉得他非常乐意做这件事,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再说他还有秘书可替他执笔,

就同意了。得到医生的批准,陈赓拄着拐棍,站在了中国地图前,一生戎马,半世沧桑,

仿佛都在他眼前。 他忽然神秘地一笑,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大病初愈的感觉

——那么畅意,那么轻快,那么自信!他的病痛似乎从肩上抖落下来,留下了一脸指挥员的尊严。

当他走到离地图只有半尺远的时候,他提起了手杖,斜指着,像握着一柄指挥刀。

“我这条瘸腿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打了三十多年的仗,现在不总结,更待何时?

你给我找一幅作战地图,我列个纲目,我口授,你来写!”陈赓对秘书王勉说。

果然,接连几天陈赓进入深思。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遥远的峥嵘岁月,

毕生的戎马生涯,连年的南征北战,无数次重大战役,宛如一部没完没了的长篇电影,

一幕一幕地浮现脑际。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陈赓从3月7日上午开始口述,

王秘书根据陈赓的口述整理出一份材料,陈赓前前后后翻了一遍不太满意。

晚上,傅涯回来了,陈赓急忙把秘书写的开头给她看。他自己躺在沙发上叹气:

“我觉得我的本意似乎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傅涯见他着急,不禁脱口而出:“

你这个总结,谈的都是你自己亲身作战的经验;要秘书写这么重要的总结,

秘书没有你的战斗经历,恐怕很难体会你的思想。等你身体好些,自己亲自写吧。”

“英雄所见略同!”陈赓有些兴奋,从沙发上站起来,坐回办公桌前:“我这就动手!”

“哎呀,你现在怎么能写?”傅涯急了。“我现在不写,什么时候写了?”陈赓也有些着急;

“不是华东医院的医生刚给我会诊过吗?说我的心脏在重要的地方有些好转,

在不重要的地方才有一点不好。” 以后回忆往事,傅涯很后悔,

当时她被陈赓痴心要写这篇东西的热情所感染,一时竟然忘了他正处在重病当中,

原是应当坚决劝说他暂时不要去写这篇非常吃力的总结的,应当等待来日健康情况好转后再写。

从此,陈赓真的自己动起笔来,夜以继日地写提纲,看材料,

面前的稿纸仿佛打开了他智慧的闸门,使他浑身是劲,情绪高涨。

他骄傲地感受到,自己已经恢复了健康,解脱了世事的烦恼,完全融进了往日的战斗历程。

陈赓坐在桌前,面对提纲苦思冥想,写得十分劳累,为了提神,他不得不喝浓茶,

喝咖啡,整日沉浸在高度集中的思考中,有时思绪信马由缰,驰骋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广阔天地里。

然而,这一重要使命恰如在他那宽阔的胸膛上压上了千斤重负,

加速了他的病情发展,他感到心绞痛。

站在陈赓身边的张继才副官劝他不要着急,休息一会儿。

陈赓说:“我的时间可能不多了,让我多做些工作吧,你们和蒋医生不要把我管得太严了……”

 

3月15日清晨,傅涯又去徐汇区委工作。

傅涯走后,陈赓让秘书王勉给聂荣臻办公室打电话说:

“陈大将让报告聂帅,他的心电图检查正常,可回京正常工作了。”

聂帅闻之非常高兴。 陈赓又一整天都在忙着撰写《作战经验总结》的事。

这时,记忆的闸门一经冲开,就像一匹无羁的战马奔驰,把他带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戎马倥偬的战斗经历,全都浮现脑际,思潮滚滚,难以平静。连日以来,

陈赓健康情况愈来愈恶化,时常感到全身软弱无力动作艰难,轻度劳动也不能胜任。

如像洗澡时挂衣服这样的小事都异常吃力,手臂往上举不行,向下伸也不行,

稍稍活动就感到心慌、气短、出汗。 这天下午,小知涯从托儿所回来,叫嚷着:

“热,爸爸给我脱衣服!”陈赓伸手拽住袖口,用力一猛,忽然觉得不好,

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造成了血管痉挛,严重的心绞痛,使他顿时脸色苍白,

大汗淋漓,颓然倒在沙发上。他下意识地用抚摸胸部,腰勾着,眼眶发潮望着知涯轻轻说:

“快去叫你妈妈……” 傅涯赶来时,疼痛似乎已经过去,陈赓脸上装出没事的样子,

打起哈哈:“欢迎,欢迎!”傅涯心慌意乱,忙问:“好些了么?” 陈赓点了点头,还开了个玩笑。

这短暂的不很剧烈的胸痛,可能是他这次心肌梗塞大发作前出现的征兆,

但未引起身边医护人员的重视,傅涯也没在意。

第二天黎明,陈赓面容痛苦,额角现出冷汗,

傅涯拿来一片硝酸甘油,塞进他的嘴里,可是很快被他吐了出来。

谁也没注意那救命的小白药片已经从陈赓的嘴里滑出来。

剧烈的疼痛使陈赓的表情极度痛苦,因为心脏疼痛,他的衣服胸部已经被撕出了大窟窿。

他大汗淋漓,在床上翻腾,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忍受疼痛的折磨。

傅涯紧紧握住他的手,焦急地望着他的眼睛。陈赓已经把牙咬得格格发响,

使尽最后的力气挣扎着……傅涯一直紧握着陈赓的手,她的心开始滴血,

眼泪也滚滚落下来,站在床前焦灼地望着丈夫。陈赓已经昏迷,病情正在一阵一阵恶化。

傅涯渐渐感到,陈赓的手慢慢变凉了,瞳孔逐渐扩散开来……

 

1961年3月16日8时45分,陈赓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去世后的第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阴历二月初一。

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一噩耗,知道宋庆龄与陈赓之间的深厚友谊,

想尽办法先瞒住她,扣下了刊登讣告的报纸,并且把她的收音机制造了故障。

可是后来她终于得知,情不自禁地扑倒在床上痛哭。

远在南京的郭化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闻讯于当天下午赶到上海,一进丁香花园就哭喊道:

“陈赓同志,我来晚了!”他进到灵堂立即趴到陈赓身上大哭: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赓啊!”在场的人无不怆然泪下。

 

陈赓病故时,周恩来正在广州,惊闻陈赓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

陈赓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和上海地下斗争时期的得力助手。

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身患重病,是陈赓和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等用担架抬着他走过来的。

周恩来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为了要参加陈赓的追悼会,亲自打电话报告中央,

陈赓的追悼会请等他回京后再开。事后,周恩来亲笔为陈赓的骨灰盒题写三张

“陈赓同志之骨灰”供陈赓的夫人傅涯选用。

当邓颖超将这三张题字送到傅涯手中时,傅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就在开追悼会这天,徐向前元帅早早地就来到中山堂,他在休息室里辗转徘徊,

满怀惋惜之情地说:“我真想不通,在延安时,冬天很冷,我穿皮袄,他还洗冷水浴。

他身体那么好,怎么会走在我前面!”

 

陈毅元帅和陈赓有几十年的战友情。3月17日陈赓的骨灰由上海专机运抵北京,

陈毅亲自前往机场迎接陈赓的骨灰。陈毅非常喜欢陈赓的为人和勇于斗争的直率性格。

他说陈赓同志像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透明的,让人一目了然。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元帅在听完陈赓发言后就说:

“陈赓同志就是我们党内的一门炮。可惜现在这种炮少了,

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炮。陈赓同志,我有什么错误,你也可以轰我一下呀!”

 

--------------

Image result for 张国华将军的追悼会

1955年授衔的175名中将,开国将领张国华是其中之一。

 

1950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毛泽东说:西藏人口虽少,但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极其重要,

必须尽早占领。最初考虑这一任务以西北方面为主,西南方面为辅,

因为当时西南战事尚未完全结束。
  西北方面彭德怀提出:

战线太长,兵力分散,战事虽然基本结束,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情况复杂,

原有兵力本来就少,难以抽出太多兵力进藏;且从青海格尔木方向进藏的道路多年破损,仅修路就需很长时间。


  毛泽东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看到这个电报是不高兴的,

随即指示:“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

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刘(伯承)、邓(小平)本来是进藏的辅助方向,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主要方向,

而且不但“向西藏进军”,还包括“经营西藏的任务”,压力陡增。


  当时62军驻西康,距西藏最近,理所当然成为进藏部队首选。但刘伯承考虑62军来自一野,

让他们进藏不妥,一野方面会说“让我们的部队啃骨头,你们自己部队去吃肉”。

所以一定要让自己部队去。那一代人的领导风格就是如此:越是自己的部队,越是主力,越要承担艰苦任务。


  刘、邓最后商定:62军不进藏,调自己指挥的二野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

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以身体状况不佳等理由,不愿进藏,未能谈通。

西藏条件艰苦,是尽人皆知的。革命胜利了,谁不愿意享受革命果实,

谁还想到那片不毛之地去吃苦受罪,这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想法。
  僵局就这样出现了。毛泽东一直在等待西南方面的报告,

种种原因又迫使刘、邓的选择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反复推迟,领导人的确忧心如焚。
  张国华的18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受进藏任务的。


  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被定为川南行署主任,

军政委谭冠三被任命为自贡地委书记。

Image result for 周恩来机场迎接 张国华的骨灰

前排 张国华 谭冠三

 

1950年1月7日,张国华在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刘、邓急电:

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0日,刘、邓接见张国华等18军领导。
  邓小平第一句话:“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回答:“一切听从党安排。”
  邓小平:“杜义德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坚决完成任务!”
  单刀直入的几句话下来,张国华的党性光彩照人。


  “今天谈话凭党性”,小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一次谈话没有谈成,人家不愿去。

我们说,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政治表态,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

坚强的党性就是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军长同意、军领导班子同意,不等于全军都同意。18军由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严寒的西藏,

部队一时转不过弯子来。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还想到川南去发展事业、

组建家庭。突然一道命令要转而去西藏,部队逃兵数量猛增。

严重的时候,一天一个班跑得只剩班长、副班长。连队干部夜里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
  跑的不仅是士兵,一些干部也出现动摇。

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张国华最欣赏,准备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的干部,

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

张国华看信气得手发抖。政委谭冠三说:把刘结挺绑起来!

他不去,捆也要给老子捆进去!正是这句气话提醒了张国华。

他后来要求:凡是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说:我们进藏的光荣绝不能让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
  “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

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没有帝国主义热心?”


  “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
  他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

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


  小平同志亲自坐镇18军动员会,对张国华的讲话带头鼓掌,并给18军
  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赋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1950年春,张国华以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率领18军部队进军西藏。


  人民解放军进藏,印度的尼赫鲁政府表示“不安”和“疑虑”,要求新中国政府“解释”。

中国驻印度大使申健答复: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藏是人民解放军的权力。
  毛泽东得悉,1950年10月28日做出批示:

“周(恩来)并外交部:申健答得很正确,态度还应强硬一点,

应说中国军队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无论西藏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的结果如何,

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


  毛泽东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领袖大无畏的气魄,

更让我们感觉到支撑领袖气魄的18军将士大无畏的英勇。

张国华坚定不移的党性,同样在构筑新中国的铮铮硬骨。
  代价也是巨大的,张国华一个女儿因感冒发烧,病逝于进藏途中。

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不是表现在只让别人牺牲,而是表现在自己率先牺牲。
  后来又发生所谓“五大部上书事件”。


  1957年3月,西藏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部、财务部五个部门给中央写报告,

没有经过司令员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一位军区领导到北京开会,把报告作为情况反映递上去了。

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反映部队存在的问题:因驻藏条件太艰苦,能否实行分批轮换,

三年或五年,让干部们缓一缓。
  这份报告没有不实之词,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夸张和夸大。参与报告的有副司令员李觉、

副参谋长陈子植、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后勤部政委李华安、财务部部长秦卓然,

干部部处长方其顺、王达选,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郑震等。


  报告上去后,总部有领导批示,指责这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安心西藏工作”,

有“右倾逃跑主义倾向”,要严肃处理。这些人都被调离岗位,有的还受了处分,被不公正对待。


  例如李觉,18军少数知识分子之一,原是西南军区作战处处长,18军进藏跟他并无关系,

但他积极主动要求进藏,先后任1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五大部上书事件”后,李觉调离西藏军区,到二机部任核九院第一任院长,

在大西北荒漠戈壁一待就是8年,为新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政治部副主任洪流,调到藏北海拔4500多米的无人区杜加里,在极端
  艰苦的生命禁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藏族民工挖硼砂,偿还新中国欠苏联的债务。

副参谋长陈子植,去了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在世界屋脊修建第一条高原国际公路。
  他们在1979年全部获得平反,恢复名誉,撤销处分,清理档案中的不实记载。


  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张国华是有责任、有错误的。

说李觉、洪流、陈子植等人“夸大坚持西藏地方斗争的困难,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确是左了、过了,对他们的处理也重了、错了。

但张国华从始至终不是在跟哪个人过不去,不是想打击谁,报复谁。

他觉得这个报告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甚至还怀疑过军区政委谭冠三不够坚定,

是否也参与了这份报告,产生一些误会。

他只把定一条: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死在这里!


  即使是犯错,也让人看见他坚如磐石的党性。


  因为长期高原工作引发的心脏和血压问题,1972年张国华去世,不满58岁。

骨灰空运回北京,周恩来总理,叶剑英等亲自到机场迎接。

周恩来一生只为两位将领迎过骨灰,一位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战友、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大将,

另一位就是虽然历史交往不多、但周恩来特别欣赏的井冈山司号员张国华中将。


  新中国175位开国中将,其中军事能力、作战水平比张国华高的不在少数,

但名声像他这样响亮的,为数寥寥。历史就这样完成选择:

关键时刻,张国华以共产党员的党性彰显革命军人的血性,

铸起新中国西藏回归过程中千古不朽的时代丰碑。

Image result for 周恩来机场迎接 张国华的骨灰

张国华将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