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 上大學 從政 高升 ---- 誰是識習近平的伯樂 和 提攜貴人?】

来源: 弓尒 2015-02-14 19:57: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22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5-02-15 09:14:4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习近平(1953年6月15日-),祖籍河南邓州,籍贯陕西富平,生于北京。

1969年1月参加工作,其實就是從北京下鄉插隊到陝西延安地區但延川縣 梁家河村。


1974年1月在梁家河村入党,
1975年10月,他受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5班学习,成为了工农兵学员。

1979年4月毕业。毕业之后,分配到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
担任其父好友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飙的三个秘书之一。

習近平曾在河北 福建 上海等地歷練,得到一步步的提拔,
2007年秋举行的中共十七大上,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最高领导人。

------

入黨:

介紹人 老支书 梁玉明
当时的县委书记 申昜

「我先後寫過八份入团,十份入黨申請書,由於家庭(即其父习仲勋)的原因,都未獲批准。
後來村和公社要留我,又將我的入黨問題交到縣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黨問題時,當時的縣委書記說,
這個村姓氏矛盾複雜,需要他留下來繼續鞏固;
他爸爸的結論在哪兒?沒有,不能因此影響他入黨。所以就批准我入黨。」

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
他介绍习近平入党
“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不久,习近平当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原支书让贤改任副支书。


梁玉明 与 习近平

 

1973年,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入党。

起初入党申请递交到公社,公社书记不批。
梁玉明还挨了骂:“你这么胆大,敢把‘黑五类’子弟介绍入党。”

得知消息后,习近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失望。
两个月后,转机出现——这个公社书记调走了,来了一个新书记。
习近平的入党申请又被上报,这一次,批了。

“这件事很让习近平高兴。他说,哎呀,群众看得起我。”梁玉明回忆。

“虽然习近平入党那么高兴,但是心里始终有不高兴的地方——他爸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梁玉明说。

入党后,梁玉明要习近平接替自己做村支书。村民张延兵回忆,为此村里开过一次社员大会,
让同意习近平当支书的人举手。现场的人都举了手。
张卫庞说,这是因为村民认为他“有文化,比农村人思想进步、想得深刻”。



与他同时下乡到梁家河村的还有其他14名北京知青,都是军干子弟,半年后都参军走了,
只剩下 习近平 这一个 “黑崽子”
习 感到 孤独, 但 挺下来了,熬过来了。

习近平的这张党票 很重要,否则,在清华4年,在军委办3年,入党的机会可能性很小。
没有党票,遑论总书记!








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

  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
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
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
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

上大學:

延川縣,村社縣 三級幹部好人 相助推荐。
關鍵人物: 清華大學 副校長 劉冰

「我那時一邊當村幹部,一邊總渴望有機會能上學深造。那時候報大學,我三個志願都填清華大學。
縣裡將我報到地區,地區不敢作主,清華大學來招生的人也不敢作主,請示清華大學。這又是一個機遇。
1975年7、8、9三個月,正是颳所謂的右傾翻案風。
(當時清华一二号人物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批准了习近平的入学资质。--- 編者 我註)  
當時我父親剛剛解除監護,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耐火材料廠開了個「土證明」:
「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

近平从而获准进入清华就读。

--------

步步高:

耿飆

中央組織部 审查 暗访干部们

江泽民,胡錦濤--- 至少沒有使倒勁吧

至今尚未露出水面的貴人???



-----------

總之, 習近平 厚道,正派,低調,不張揚,无贪腐丑闻,打鐵先得自己的腰板硬,更有貴人相助,順風順水。

习仲勋 乃父 人缘人脉好 福荫其子 也是一因, 当时的老县委书记 申易 也许是位耿直的老革命,也许是当年习仲勋的老部下?


相比之下, 本事不在習下的 薄熙來,浮了點兒,張揚風頭, 用人不當, 操之過急,
欲速則不達,畫虎不成反類犬,還授人把柄,翻了船,栽到陰溝裡去了。



習近平的格言:

老實做人,紮實做事;不事張揚,只求實績;
勿忘人民,甘作奉獻;鞠躬盡瘁,奮發有為。

--------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
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其实不到7年,实为6年9个月, 编者 我注
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
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
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
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

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同村的共15名,其他大概在临近村?   --- 编者 我注
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
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
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

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 

(此下文内 有些文学成分 哈)

  他帶了一箱子書下鄉 

  梁家河村40歲以上的村民至今還記得,那年隆冬,公社通知說,
上面派來15名北京“知識青年”,要生產隊派人接走。 


  1969年1月13日,吃過早飯後,大隊支書一聲吆喝,社員們換上拆洗翻新過、準備過年時候才穿的新棉襖,帶著活蹦亂跳的孩子,趕著隊裡的毛驢,浩浩蕩蕩朝文安驛公社行進,個把鐘頭後,大夥兒就擁進了公社大院。 

  交接的場面遠沒有社員們想象的那麼熱鬧—公社已經把知青名單提前分好,各大隊支書根據單子招呼分給自己的人,點名確認後,社員幫助知青拿箱子鋪蓋行李,知青跟
在社員後面回大隊。 

  搬運行李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後生,平時村裡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後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嘴裡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後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裡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一箱子書。”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這15個孩子中間,有10個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鬥。 

  吃苦耐勞好後生 


  梁家河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溝渠裡才流淌一些泥水。 

  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先人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隊200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窑洞裡。 

  習近平被安排到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窑洞裡。土炕、灶台、團子,眼前的這一切,知青們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麼?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煙道,做飯時燒火的餘熱可以用來取暖。團子是什麼?團子就是窩頭…… 

  時任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的石玉興回憶說,知青來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當
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為主,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面團和好後,放在一種類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騰的鍋。用一個“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團,抿尖就會落入鍋內—有點像面條,但不到一寸長,兩頭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營養高。不過,在那個年頭,這東西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平時鄉親們吃得最多的是團子,也就是玉米面窩頭。 

  23年後的1992年秋天,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時,鄉親們依然你一斤我兩斤地給習近平送來禮物—“雜面”、豇豆、芝麻、小米,讓習近平回福建後吃家鄉的“抿尖”和小米湯。習近平也惦記著鄉親們,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還給每戶人家帶了一只鬧鐘,讓它提醒上學的孩子們按時到校。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 

  “我是在延安入的黨”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已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人民大會堂陝西廳,與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陝西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聽完代表的發言後,習近平激動地說:“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裡所描繪的:我曾經幾回回夢裡回延安。我期盼著在一個合適的時候,能去陝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區人民學習,向陝西的各級幹部學習。” 

  按照新華社公布的簡歷,習近平1974年1月入黨。據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家河村農民黨員梁玉明回憶,他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好,踏踏實實幹,有想
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幹部”。 

  梁玉明介紹,習近平向黨組織遞交過兩次入黨申請書。第一次,因為他的父親習仲勛當時正在受迫害,父親的所謂問題影響了他,沒有批准。第二次申請時,組織上按照中央“父母有問題,不影響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黨。 

  入黨後不久,習近平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冬天裡,社員除了搞農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然後再用架子車拉到梁家河村。 

  據石春陽講,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裡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幾天後,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裡後,習近平給社員們講述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大多數鄉親們聽得雲裡霧裡。習近平知道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後,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據梁玉明講,到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塊碑,碑文是這樣寫的:“(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在時任村支書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建沼氣(池)60口,這口沼氣(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裡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2007年10月,按照沼氣建設新技術,此井在原先的基礎上改造維修為旋流布料自動循環高效沼氣池,繼續為老百姓服務。” 


  2005年3月2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淳安縣視察的時候,專門參觀了當地下姜村的沼氣池。他風趣地說:“我曾經是建沼氣的‘專業戶’。30年前我在陝北農村插隊當黨支部書記時,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沼氣村。當時還沒有這麼好的條件,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一定要把建沼氣這件事辦好,讓群眾真正受益。” 
 
“鄉親們還吃團子不?” 


  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這時他已經在梁家河幹了將近7年時間。 

  由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年,歷練成一位業績突出的村支書,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對他來說都有著不可割舍的情結。 

  聽說習近平要回北京上學了,隊裡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吃飯。 

  當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幹活,他們排了很長的隊送習支書,足足送了十多裡。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60華里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
間平房裡打地鋪睡。第二天,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他們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錢。習近平要付錢,大夥兒不讓,最後你三角他五角凑夠了這些錢。 

  習近平和鄉親們的這張合影,至今還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裡,呂侯生就是其中一個。 

  習近平初到梁家河大隊時,被安排在一戶人家的窑洞裡。不多久,因為這戶人家的孩子要結婚,習近平就搬到呂侯生家的窑洞裡住。呂侯生的母親去世早,他從小學會了做飯。習近平住進呂侯生家的窑洞後,就主動向他學習做飯。呂侯生與習近平年紀相仿,兩人經常住在一起。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後,一直關注著這裡的鄉親們。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的領導後,接到呂侯生的一封信,說他的腿出了問題,在當地治不好。習近平就讓呂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錢為呂侯生看病,雖然腿最終還是沒能保住,但這些幫助讓呂侯生終生難忘。 

  “近平見到我後,第一句話是問鄉親們還吃團子不了?我說基本上不吃了。他笑著說那是吃白面了?我說是的,他就很高興。”呂侯生說。 

  梁家河大隊有個勞動模範叫武林娃,智力障礙。生產隊時期因為幹活過於賣力,腰和手指落下殘疾,不能伸直。習近平從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相親們時,看到昔日牛一樣勤勞的林娃不再強健時,他眼眶潮濕,握著林娃的手半天不肯鬆開,隨後從口袋裡掏出幾百元錢塞給林娃,在場的鄉親們無不為之動容。 

  延安市東北方向,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文安驛往南,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裡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來到這裡後,他們和鄉親們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啃著窩窩頭……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幹活
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今年79歲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農歷二三月的時候,陝北冰雪剛剛融化,寨子渠打壩,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裡幹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後生”。 

  “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又一評價。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
“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石春陽說。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