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五)白居易在杭州(上)

来源: 龙剑 2012-01-20 15:49: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83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龙剑 ] 在 2012-01-23 16:52:3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官衔外放任杭州刺史,到长庆四年任满,前后三年,实际只有二十二个月。前面说过现在的白堤与白居易没有关系,不过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确实在西湖修过一段堤坝,《新唐书•白居易传》就有记载,当时人们感念他,称之为白公堤。现在的北山路东面到环城西路为止,那是一个十字路口,过了环城西路,路名变成白沙路,它就是唐代白居易所修堤坝中所在的位置。真像绕口令一样,唐代的白沙堤是现代的白堤(的东半部),现代的白沙路是唐代的白堤。

        对于自己在杭州的工作情况,白居易有《三年为刺史二首》作了自我总结:第一首:“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甘棠咏指《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篇诗章“甘棠”,思念召公姬奭执政时,为民众排忧释纷而不扰民的事。第二首:“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檗指一味很苦的中药黄檗,喝冷水,吃苦味的食品,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

        这两首诗中,白居易自谦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没有什麽政绩,只不过写了十余首诗,也绝不是诗经中的甘棠之章,哪里会有人怀念。三年刺史相当辛苦,今天离开杭州,在天竺取两块石头留念,不伤清白却对我很珍贵,十分满足。事实与白居易的自谦相反,他在杭州任刺史的短短二十二个月,除了前面讲过的恢复六井,使百姓重新饮到西湖水外,在治理杭城水源地:西湖做了许多工作,收到很好的长期效果。他的政绩有口皆碑,以致有“合郡咸感德,离别情依依”的美誉。长庆四年五月奉诏离别杭州赴洛阳之际,杭城百姓夹道欢送,今天在六公园圣塘闸亭附近有一名为“惜别白公”的群雕,再现了当年场景。他自己也留下诗句:“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别州民》)

        杭州人称南面为上,北面为下,至今还把南部城区叫上城区,北部城区叫下城区,也许这和市区地势南高北低,建城以来民国以前行政中心都在城南有关。唐代的西湖比现在大,现在的松木场也有一部分水面,那时把现在的西湖部分叫上湖,松木场那里小一些的水面叫下湖。隋炀帝大业六年(610),杨素奉命筑的杭州城到唐代城区基本没变化。那时杭州城的东、南两面是钱塘江,西面是西湖,只有北面是大片农田,一直延伸到海宁盐官一带。西湖由于地质条件本就容易淤塞,再加上种植菱藕、围湖造田等人为因素,湖面面积经常减小。但当时西湖又是杭城市民饮水和周边农田灌溉的唯一淡水水源,没有西湖,杭城就无法存在,治理西湖就成为当时有所作为的杭州刺史的第一要务。

        杭州春天多雨,夏秋多旱,农田灌溉要靠西湖调节,李泌曾在上下湖之间修过一道堤,但堤身低,加上没有完整的管理办法,工程效果不明显,农田还是经常用水不足。白居易到任之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决定把原来的湖堤加高数尺,增加西湖的蓄水能力,保证有足够水源灌溉农田。这堤原叫李公堤,后来改叫白公堤,李公、白公都是值得杭州人缅怀的老市长,贬低哪一位都不恰当,最后就被叫做圣塘堤。

        钱塘县官以湖中养鱼和种植茭白菱藕为理由,反对提高堤身,白居易反问需要灌溉的稻田与湖中的鱼和菱藕比较,哪一个对民生更重要?县官又说放湖水会使城内六井断了水源,白居易驳斥说,湖底高,通向六井的暗渠管道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即使西湖见底也不会影响向六井供水。并说这六井是当年李泌宰相主政杭州时所开的,大有利于杭州人民,只是输水的暗渠容易堙塞;应该经常检查疏通,这样虽遇大旱,井水也是充足的。

所有跟帖: 

很专业的介绍,感谢著述分享。。。 -点缀- 给 点缀 发送悄悄话 点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0/2012 postreply 20:29:4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