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网上读书讨论》如果说《论语》是我最喜欢读的书,那么《易经》就

来源: 姑娘爱结网 2007-03-04 18:47: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122 bytes)
如果说《论语》是我最喜欢读的书,那么《易经》就是最令我倾倒的书了。


作者:不系之船发表日期:2007-02-10



《易经》是一部奇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它,无异于不识祖宗。我们生活在它的笼罩之下,却毫无知觉。中国有很多人文经典,时至今日,我以为最值得深究和探味的一部,就是《易经》。

我二十一岁开始走近《易经》,至今十九年过去。在中国传统的人文典籍里,这是一部让我无法释手的书。今天,打算将自己多年来学习《易经》的心得奉献出来。在解读之前,先说几句话。

道不远人。这是我一直信奉的理念。凡是真理的东西,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因为,人才是认知的主体,离开这个“人”,一切都变得虚无和没有着落。这也是我为学的本意。

易本人文。我以为,易的本质是人文的而非神道的。所以在我的探讨中,将不涉及或不深入占卜之类的内容。显然,易起源于卜筮之书,但传易的前贤用心不在此。我们应该从这一点上与古人获得认同。先不要说超迈古人,能够与古人产生共鸣,已经是非常难能的事情了。传易的本质是指向人文政治的。易经超越了筮占的局限,这是古人的风范,我们更没有理由不产生共鸣。因此,我眼中的易,是一种人天不二之学。

简约为美。“易则易知”,这是《易经》之所以令我着迷的一个重要特征。我讨厌繁琐的经院哲学。读很多理论书籍,如坠五里雾里,不知所云。不简约,本身就是一种尚未融会贯通的表现。有一些理论,自己本身还弄不清楚,就跳出来解说,越说越糊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易经》给予我们的启示。我欣赏这样的学术境界。

人皆可知。我的宗旨是,我的易学是一种人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东西,了解了它,就不觉得神秘。自易一出,能够了解它的人太少。这是传承者的一种失败。人们平常了解《易经》,多半通过庸俗化的风水占卜之术去了解。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倒退。假如《易经》只是束之高阁,这是传承者的责任。作为今人,我觉得有责任将它请出高阁,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应用它。





卜以决疑。这是古人对占卜的明智态度。这里有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朝时,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将要与兄弟对决之前,心中无把握,求之于卜。正在占卜之际,他的幕僚张公谨跑出来阻止。当时是用龟壳占。他将龟投地,并有一段言论,非常精辟。“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意思是,当自己疑惑不定的时候,可以用这个东西来卜决一下。然而事情已经很明朗,必须对决生死。假如卜了,结果不吉利,难道事情就因此而了结了吗?李世民才恍然大悟,才下决心定计。这表明,古人对于占卜之事,内心并不看重。我们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重事和力行。第一须重事。这是非常务实的。祈之神明的事情,自古都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春秋之时就有“民,神之主”、“国将兴,听于民”的议论。因此,学易,用心不可在此。

善易不占。这是宋朝的邵雍所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高手是不用起占的,已经得心应手。宋朝发明了一种叫梅花易数的占卜之术,就是根据即时感应而随机取卦,更加了得。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真正懂得易道大义的人,是不屑占卜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占卜是借助外物(龟壳、筮草、卦占、钱币等)来预测未来的一个人为过程。这个过程中,随机的成分很多,而且因人而异。深通易理的人是不屑与为的。春秋时的孔子,就不曾有,他的弟子,也如此。再往后,已经是进入旁门左道了。占卜之术是存在的,但是存乎其人的。为什么不占?具有更深的机理在里面。如环终始,兴亡交替。这是大趋势。孔子说,十世可知也。但真正的圣贤,是不拘于一时一事的安危吉凶而存在的。孔子生病,他的弟子为他祈祷,他笑着说,我不是一直在祷告吗?因为他的所言所为,都是中规中矩的,合乎情理的。这本身就是易所教示的理念。事情的发生和变化是有原因的,不会是无由而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事情的起因而不是他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本末倒置。所以说见机而作。

事在人为。如果事情已经决定,那么预先知道又有什么用处?如果事情可以改变,那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未雨绸缪,才是正确的态度。汲汲于占卜之事,是世俗中人热衷之事。在我的学易过程中,也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但我终于觉悟并放弃了,因此得以自拔。这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古人具有这样的认识,今人反而没有,就是一种倒退了。

人定胜天。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中国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人生天地间,人的价值所在。但是,人首先要适应的是自然,然后才是驾驭和超越它。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人可以认知并改造世界,只有人才可以做到。





在易传以成经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学问,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内涵和一个终结点。斯为大体,必须明确。

忧患之学。忧患入世,这是儒家者流的情怀。因此,传易者是具有儒家襟怀的学者。儒家是关注世道人心的。发展到宋儒,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之大者。这也是我治学的宗旨。忧患情怀,奠定了《易经》的人文基调。

圣贤之学。所谓圣贤,是成就道德和学问的成功者。圣贤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治国平天下。学习《易经》,可以成为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手段。转为现代术语,我称之为“人文政治哲学”。因此也是经世济用的学问。入仕者必须了解的。古代有明经科,古代为官者,无不必修科目。所以,这本书,也是为官者应手中持有的一部经典。

退藏之学。儒家是正统的。自古以此为正统。不得不然也。孔子代表了这个道统。孔子有“吾与点也”的言论,表达了他久有归隐志。因此在出入之间,老庄存焉。易也有洗心退藏之教,与世无争。因为,任何道德与功业,都离不开个人的修养和砥砺。真正的学者是无争的。因为学问到一定的境界,是自足的。名利之类,身外之物,学者不能先看淡这些,难以进入学问的殿堂。学在民间。孔子也是在野的宗师。文在于野。文不在兹乎?因此,学易,都会经历一个非常私密的修炼过程。这里不作详论。非登堂入室者不可与言。

变通之学。此为易学的大义。传经至今,易发生了只是流变。旁及医卜星象勘舆之类。没有在时义上获得变通。这也是时代的局限。处于今天的大变局时期,我们有责任对易道,作一个变通和推演,所谓与时俱进。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不可谓典要,唯变所适。”学易,不能回归到这一点,就是拘泥不化了。

因此,我的易说,力求传其神,无拘其形。爻辞之类,不必拘泥,达其意可矣。因此,我试推演出连山、归藏的时义。我的宗旨是三易并说,因时而变。

王者之道。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王天下”。终归起来,《易经》就是一部为王者经纶天下而作的奇书。

易乃忧患之学、圣贤之学、退藏之学、变通之学,终结为王者之道。能够明了这几点,我想,应该算是基本懂得易了。





学易,在弄清以上几个原则和要点之后,接下来,必须要了解传易者解易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是基本的线索。掌握了这些线索,就可以贯穿始终,有条不紊。

阴阳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现在卦中,无非阴爻和阳爻。

刚柔观念。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动静变化的结果。反映到卦象之中,就是刚柔相摩的表现。阴阳表示事物的秉性,刚柔体现事物的气质。阳刚,阴柔,是互为表里的。

时位观念。每一卦就是一个时空状态。这个状态是特定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空情境里。六十四卦,每一卦就是一个时态。而每卦中的爻,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这就是位。在一个时态之中,阴爻和阳爻的位置时交错在一起的,反映了每个位置所处的细节,传达这个时态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反映到人事,就是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由此产生了吉凶的征象。

卦象观念。卦,体现了一个特定的时空状态。象,指象征天地万物,具有无穷无尽的借取物。符号象征体系。非常形象。这是《易经》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起作用。设卦观象,这是中国人观照世界人生的一种模式。模拟自然和人文社会的现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吉凶观念。相对于占卜者,卦有吉凶、悔吝、无咎等征兆,所谓趋吉避凶,这是习易的一个目的。民间迷信《易经》八卦,就是因为占卦可以问人事“吉凶”。

贵阳贱阴。这是《易经》的一个巨大特征。时位的变化,反映出事情的吉凶悔吝状态,取决于《易经》的一个最基本取向:天尊地卑,贵阳贱阴。位有贵贱之分,反映了人文社会的等级观念。而刚柔是动静变化的表现形态,这是《易经》之所以成为《易经》的一个基本特色。连山是艮为首的。归藏是坤为首的。与时代的大义相关。时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到时代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朝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极其明显。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卑下的,这是一个由男人主导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依然如此。只有当国家和社会由女性去治理的时候,才算是到了文明社会。

易简理得。理,就是梳理,就是条理。一阴一阳,如此简易,大道理就体现出来了,就得到了。真理是简约的。比如一切科学理论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才算是成熟的,以数学公式来作理论表述,就是一种简约的表现。0和1,二进制。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对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有正必有反,有明必有暗。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位的变化,离不开阴阳的变化。掌握了一阴一阳、相待而出的道理,那么卦中的爻位吉凶得失就可以探究了。





作者:宁欣平发表日期:2007-02-10

我以前读过《易经》,看不太懂。只大略知道:“易”就是“变’的意思。自然界中唯一亘古不变的就是万物具有永远变化的特性,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中的“运动”这个概念。还有,就只知道它上边有很多人文方面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琢磨、思考。

很欣赏你文中的三句话:
道不远人。这是我一直信奉的理念。凡是真理的东西,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因为,人才是认知的主体,离开这个“人”,一切都变得虚无和没有着落。这也是我为学的本意。
简约为美
事在人为。如果事情已经决定,那么预先知道又有什么用处?如果事情可以改变,那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未雨绸缪,才是正确的态度。汲汲于占卜之事,是世俗中人热衷之事。

“人首先要适应的是自然,然后才是驾驭和超越它。”我也非常喜欢,不过我认为:人首先应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可是要去驾驭和超越自然,那是不可能的。人所能做到的那些看似驾驭自然的现象,其实是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规律,只是第一次被人们发现罢了。至于说人去超越自然,那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个人想法,请指点。




作者:不系之船发表日期:2007-02-11

哈哈,首先谢谢宁君的关注和鼓励!
我于易所知亦有限,不过一己心得而已。虽然,也愿意和宁君探讨一下。
人生天地间,当以适应环境为第一要务。因为在我的认知理念中,人生当经过五个阶段,才能最终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应、释悟、超越、威慑、谐控,递进而上,终始如环。人生五段论。宁君所说“人首先应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我不能同意。
认知属于“释悟”范畴,是在“适应”之后的。适应环境,乃是生命物种的本能。比如自然界动物,它没有认识能力,但它生来就具有本能,而这种本能就能适应它所处的环境,由此得以生存下来。而作为人这样的高级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依然与生俱来。比如一个两岁小孩,他蹒跚学步,你若要他走独木桥,他本能地不敢前行,畏而止步。他感觉畏惧,出于本能而非认知能力。因此,适应更在认识之前。
其次,所谓驾驭,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车夫驾驭马车,使车马不至行入歧途或颠覆。自然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驾驭和左右的,比如人工降雨。而人生天地间,与天地成参,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具备了超越它的条件。所谓超越自然,其实就是高于自然,不受制于自然。人生天地间,假如不能高于自然,不能最终超脱于自然,那么人生的意义几近于虚无。比如人类生于地球,但终有一天会脱离地球,飞向宇宙太空,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超越,乃是人类生命升华的一种体现。但是,任何超越,都是相对而言的。超越,不能不基于适应和释悟为前提。“释悟”含有认知和感悟的双层涵义,比“认识”更高级。
“人首先要适应的是自然,然后才是驾驭和超越它。”属于我个人的语境,我的本义如此,如有不当,再请宁君批评。





作者:闲人乐天发表日期:2007-02-11

我虽然对于易经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深以为之船为同党,我认为读易以知变,演易以决疑。无疑何用演?
我20岁到35岁前,常自制易盘,于人演算以决人疑。虽不确卦金。但仍有所憾。35岁后,虽有很多人找我,但是我坚决不在从此道。我改信儒家。认为一切不决定于天,而是决定于人。
希望与之船为党朋。




作者:宁欣平发表日期:2007-02-11

批评不敢当,但是很原意与你再讨论。呵呵
我还是坚持:对自然的认识早于对自然的适应。动物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生存也是一种适应),这是自然界的一个道理。动物其实是能认识到的这个道理的,并不是天生具备趋利避害这样的本能。我家有一只母狗,下了三只小狗娃。前天天气不错,没有风,我想让小狗娃享受享受暖和的阳光,就把一只小狗娃放一个乒乓球桌面上。这只小狗娃才一个多月大,不太认识事理的,当我把手放开后,它立刻用鼻子抵着桌面,哼叽哼叽地叫着,义无反顾地从桌上掉了下来,啪达一声,小狗痛的叫了起来。我的小儿子(年龄才5岁,玩性多过同情心的)看到了,笑着就把小狗又送上来,很快,它又掉了下来。儿子第三次把小狗抱上去,这次它是绕着桌面角转了一会儿,才掉了下来。可当儿子第四次把小狗抱上去的时候,它就坐在上边不动了,只是叫唤不下来。估计它已经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它是会被摔死的。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呢?只是小狗自己不知道或是说清楚这个意思罢了。小蚂蚁通过打招呼让同伴一起搬运大块食物,小蜜蜂通过跳舞来指明蜜源的方向,这些都不是它们天生的本能,应该是它们各自处在自己的社会中通过后天习得的生存本领,我们人类一时不明白它们的学习过程,而简单地把它叫做本能。你所说的两岁小孩,道理是和这一样的。当他在过独木桥知道退缩之前,不知他要跌倒过几次,受伤过几回,才明白这个“动物要想生存,就得趋利避害”这个道理。只是他还小,当时不自觉而矣,而被您错误地认为这是小孩的本能,完全忽略了他那艰苦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
中国的文字在含意所指上有时是不同的,您所谓的“驾驭”我能理解。至于“自然”,我们所指的意思是不同的,所以也就产生了争执。我所说的“自然”多指自然界的规律,是指类似于自然界四时交替、野草的春生秋枯以及象冰遇热变成水这样的物质间的三态变化了等等,这些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业已存在的,是超自然的,人们只有认识发现的份,然后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规律达到人们自己的一些目的。例如人工降雨(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呀,以前说那段话的时候,我想的也是这个例子)。这个过程根本没有超越自然界雨的形成这个规律。原计划,根据气象因素,这里是不下雨的,可是人们通过认识到的降雨的道理,事先改变一下这里的气象因素,雨就下来了么。您说,这是超越了自然,我说这正是顺应了自然(之理)。可见,你所说的自然,是指自然界,而我所说的自然,更大程度上是指自然界的规律。
如有不对之处,请您批评再指正。




作者:闲人乐天发表日期:2007-02-11

对极了,趋利避害其实就是通过实践才能体现的。这就是本能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对此我完全没有异议。其实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作者:不系之船发表日期:2007-02-12

朋友讲习,不亦乐乎! 哈哈. 君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作者:sam-sjl发表日期:2007-02-12

周易之应用之广,真为叹为观止,社会,个人,莫不以其应有的规律在运行,这就是道。在当今物欲横流之时代,如能清醒认识到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也可以说是一大幸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