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楼是湖南长沙五一路上的一家面馆。
知道新华楼其实是很偶然的。 一个周日的早上,听说了五一路新华书店有当时正在热播的广播英语教材卖,便急急地往书店赶去。到了那里才看到早已是人山人海,难得挤进去,那情景只有在96年下半年股市暴涨时的证券交易所里见过。排队买书的人早已排出门外很远,没办法只好到后面排队。站在队伍后面,免不了东张西望,这时才发现是站在一家卖面食的店铺门前。店门不宽,门上“新华楼”三个字倒是很显眼,店里面灯光不是很明亮,显得比较陈旧,店门口挤了不少人,估计是食客和那些看热闹的人,因为那煮面的大锅从路边的窗口就可以看得见。
等买到了书,忍不住要再去看看那个煮面的地方。走近新华楼,从路边的窗口就可以看到里面架着一口大锅,削面的师傅已经准备往锅里削面了,只见他把要削的面放在一块比前臂稍宽的木板上,然后把那木板往左前臂上一放,右手操刀飞快地往那面上削去,面片像飘雪似的飞向锅里,旁边一位可能是专门负责煮面的师傅,手里拿根长木棍似的东西慢条斯理的把飘下来的面片拨散,直到面削完。煮了几分钟,看到水在翻滚了,煮面师傅把那锅上的龙头打开,放进些冷水,如此重复三次,就可以出锅了。
看看面也不是太贵,忍不住想吃一碗。等那面端上来,细看那面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那削面还是要些技术,因为面片的厚薄比较一致,都是两边薄,中间稍厚。再看那盖在面上的“酱”,是些肉末加木耳,酱色比较重,有些粘,估计加了不少芡粉。等吃了几口,才感到功夫全在那“酱”上。
那天过得很开心,既买到了精神粮食,又品尝到了美味。
后来到底去过新华楼多少次,真是记不起来了,只知道那里出除了削面,蒸饺水饺都是十分的好。蒸饺一笼十个,薄薄的皮,咬一口,汤汁直流,五分钱买一小碟油辣椒,倒一点新华楼特有的醋,那感觉实在是惬意得很。水饺则是认“两”卖,特点也是皮薄,肉馅鲜。
说到新华楼, 还不能不提到它的醋,新华楼的醋,绝没有那些瓶装醋刺鼻,“烧心”,“烧食道”的感觉,除了柔和的酸,还有让人回味的感觉,尝过几次以后,觉得可以用“酸绵柔和,回味悠长”来形容,所以每次去新华楼,少不了要喝那里的醋,而且每次喝的量还不少。 有时周末到街上逛了大半天,总想到要到新华楼去,坐下慢慢喝上几口那里的醋,那疲劳的感觉顿时消除大半,说起来的确是一种享受。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说食醋可以让人消除疲劳,就更加相信醋消除疲劳功效了。那醋到底是店里自己的“特酿”还是从哪里买来的也一直没去问过;。
新华楼后来扩建,有了楼上楼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楼”, 那口大锅自然搬到路人看不见的地方去了。新华楼的名气到了90年代初已经大得不得了了,因为长沙市要“店学新华楼,人学吴冬林” (据说这吴冬林就是新华楼的人)。
再后来(这个世纪),据说新华楼因为五一路扩宽,不得不搬迁。
每当想起新华楼的削面,总免不了有些感叹,搬迁后的新华楼也再没去过,好在还隐约记得那师傅削面的动作,那面片的形状,那面上的”酱“。
这个山寨版的削面在家里已经实践过好多次了,好在孩子们都还喜欢,正不正宗就不管了。
揉一团面,尽量干些
鲜肉馅半磅
加较多的芡粉
加水搅成糊状
锅里放300ml左右的水,放人3-4粒八角,煮5-6 分钟
木耳泡发,洗净,水发香菇,生姜末少许
八角煮了5-6分钟后,倒入木耳香菇生姜,煮5分钟,看水只有很少时,倒入调好的肉馅,翻炒
放盐,加入较多的老抽,产生有酱色的感觉,如太稠,可加些水
继续中火“熬”5-10分钟,不断翻动,不使粘锅,加芝麻油,出锅,撒上葱花,
这张效果不好,还是看看这个削好的面(削到碟里的面会粘,所以要直接往锅里削)
煮的时间比煮面条时间稍长一点,(与煮饺子差不多)
出锅
把炒好的肉酱加到面上
搅拌一下,别忘了加点醋,可以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