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性格

来源: 繁思渺悟 2022-03-05 12:21: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19 bytes)

       有一位很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在接待每一位新病人时总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妈妈在得知怀上你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

       按常理说,妈妈刚得知怀孕时,孩子还蚕豆大小,怎么能知道妈妈当时的心里所想呢?!但回头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的确击中要害。

       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应该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惑,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医生为了找到困惑的根源,问这个问题,就说明其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不是从当时的妈妈得到的,而是在我们童年生活的日日夜夜中得到的。也许大人们口中不断讲述期待和爱,但孩子的亲身体验,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才是他们答案的来源,才是他们确信的。

       一个在生活中被忽视,没有得到细心呵护和疼爱,没有得到关注的孩子,在心底里,潜意识里都能感觉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被期待的,不是被盼望的,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理由和权力。

       这样一个对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权力有怀疑的孩子,因得不到爱而不懂得爱和自爱,因怀疑自己的价值而无法自信自强,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扭曲。很简单,我们自己有的,才可能给别人。没有得到过爱,没有体会过被爱的滋味的人,拿什么去爱自己和别人?心里不能平和地看待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平和地与别人相处呢?

       在这种心理状态中长大的人,自然性格有很大缺陷。他的为人处事,行事作为,经常给自己和周围造成困惑,影响工作和生活,以至于要看医生。这种比较严重和极端的例子,也只能让专业的医生来帮助了。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是不是心理疾病不敢讲,但心理欠缺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每个人的生长经历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负面因素,造成性格上的缺点。当然,因为性格,我们是不会去看医生的。

       虽然不会被定成是病而去看医生,但我们经常会因自己性格上的欠缺而有困扰。如果做一些有意识的观察就不难发现其根源,再做一些相对的调整,就会改善状态,让自己的生活轻松很多。

       例如,如果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种情形,让我们会一反常态,做出与事态不符的强烈反应:情绪激动,言语极端,这种无原无由的反应让周围人大惑不解,让自己事后也懊恼反悔,但是却时有反复发生。那就该细心观察一下,是否可以发现其规律,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控,什么话是让我们爆发的按钮。这种情形和话语便是触及我们心里那块禁区的钥匙,使无意间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出来。

       发现了这个“爆发按钮”,每到再发生这种情况时,就不会再把情绪嫁祸于事情和说话的人,而是明白自己过度反应的根源,也就可以与事态保持距离,不再被爆发的情绪所控,从而比较容易地走出这种极端的状态,不为之所困了。

       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造成了这个性格欠缺,我们也许已经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了,但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行为的根源,可以跟自己的行为拉开距离,冷静对待,理智处理。这样哪怕永远都无法避免再发生,它也不再是困惑,而是一个尴尬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生活中的暗色之一。虽无法抹掉,却可以泰然处之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所谓三岁看80 -漂亮姑娘- 给 漂亮姑娘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7/2022 postreply 20:52: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