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760758.html
没兴趣的童鞋请飘过)
感谢chelan的疑问,让我想了很多,也感谢C80、Lilly、云漫、bone等大氏的精辟见解。
虽然还在向诸位高人学习扫街,但也早过了勇气这一关,勇气可能是那些
写扫街博客喜欢强调的开门三板斧吧。对此不是问题-我比C80脸厚,而且很会
揣测衡量可容忍的危险度。
为什么一定要在固定高度取景呢?以前胶片机时代,一般取境时举起相机至眼部
是必须的,除非用120烟囱取景器或用费事的直角转弯取景器。对我而言,数码机
在这点上让本懒人根本解放了。记得摄坛早先有位高人ZT过一篇讲定焦镜头的文章,
提到viewpoint是在四方体内游离,我受益菲浅。串改一下,在我这儿,就变成手
能达到(+弯腰)的球体内。太习惯、喜欢小数码(我多用EP1), LCD亮亮的,人
机一体的感觉,只要眼睛余光瞟一眼,一般气候下手拿相机在任意地方取景基本没问题 (单反除外,
而且多半LCD暗暗的,不太行)。走一走,手臂动一动,不需要每次
都教条式的在eye level拍片了。要是用nex等可以翻LCD的机器,那就更好了,可
以常常放地上拍。
但这次换了胶片机,没了LCD, 还是老习惯,但不看取景器,方向、角度问题太多了。我觉得还是
功夫不够。可能这就是常人说的需要一机一镜用得烂熟吧。
片子有没有意思,这是重大问题,就像文章的命题一样,立意这一点上绝对需要
努力、也正在努力。这可能与云师,Lilly,bone 讨论提到的眼力可能有关。
也看了胡同兄介绍的几本pdf书和链接(好书啊!)。可能chelan中意那种被拍人和
摄影者瞬间微妙的互动。我也觉得挺不错,但这种很狭窄的片子我觉得Lilly的“
疲劳"讲得很准确。可能跟本坛一位思想家说过的,跟吃海鲜一样,不能当主食。
我是一个普通人,对从凡人琐事、mundane的东西中挖掘更感兴趣。片子让人觉得
没意思,一定是因为我目前眼力、组织功夫还很不够。
就这两卷135要出好片,对我来说不可能 - 有几张keeper就不错了。
有意思没意思真难。它非常主观,可能跟个人感受、经历、联想有关。大家都喜
欢HCB,因为他是构图、瞬间、喜闻乐见的大师,但也有很多大师,至今有很多人
不感冒 - 让我再复习一下华兄的50大师篇和大家的留言吧。
至于胶片,实话实说而已,要不说那么多划痕多不好意思。不过虽然图不大,有的
人比较敏感,能看出差别。就像香菜,有人放几根就喜欢,有人不敏感,还
有人坚觉反对。我本人喜欢胶片,试过数码調胶片,总不能全到位,白浪费时间。
非常感谢有这种讨论的机会!
好,听从lily、云师、bone的箴言,多晃悠。晚上下班拍了这些。也没什么意思。。。
数码,EP1,不知flickr上exif出不出得来。
1.

2. This one I really had to lower the camera...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