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扯两句构图中的一个简单原则:1/3规则 - 找G点。
先说明一句:本人拍片时间随久,读书却甚少,连1/3规则还是几年前跟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师聊天才第一次听到。
当初受邀前超级乌鸦嘴现阿宽之约写些东西时,本感惶恐,还是决定无知者无畏一把。在交稿之际突然看到色坛五十人的大作,叹为仰止。
地面有丘,丘边成岭,岭外遍山,走远点儿还有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今天写的东西,都是个人地面进入丘陵的粗浅体会。大家读了,有看法尽可充分表达,同意也好反对也罢。
有人发问了:啥1/3规则?有人回答了:无聊了不是。
网上看看,铺天盖地地控诉着1/3规则如何约束创造力等等等等,英文网站尤甚。
老帮菜亚当斯也不甘寂寞:“拍照之前考虑构图规则如同走步之前要想着地心引力。”
他老人家还补充道:“要我说,照片构图的规则即无关也无效还无聊”。
开山老祖发话了,影版于是充斥着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有人点评两句构图,不屑地摇摇头:“艺术无原则。”
林副主席说过:谁谁谁的话,一句话顶一万句。哦,搞错了,到了色版得哼色版的曲儿:一具画顶一万句 -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那咱来看两张亚当斯最著名的画《月出》和《MOON AND HALF DOME》


什么人呢,这么糟蹋大师的作品,切了个乱七八糟。
急了不是,想看看原作,那得去博物馆!想偷懒儿就劳您大驾把鼠标放在画面上(下同)。
浏览器要是不支持onMouseOver和onMouseOut,那你就该考虑换电脑了。
现在知道什么是1/3规则了吧。就是横着两条,竖着两条,单打独斗也好,联合掐架也罢,反正是用来规范照片性趣点的。咳,又错了,兴趣点。
也有懒洋洋躺着的,“斜倚画屏思往事”,就是这个模样。

“1/3 rule”是最为常用的说法。但自由惯了,觉得规则俩字太独裁,决定改为 guideline - 称1/3指引吧。
谷歌搜一下,发现还真没这么叫的,都称1/3 rule,我还真他妈有点儿小聪明。
什么叫指引?用手指头来引导而已,找G点,俗称性趣点。唐代吕岩《西江月》词之二曾曰:“若遇高人指引,都来不费功程。”
1/3指引也是这个意思。对一个新手来说,先把它当作一个高人不妨,让自己至少先从0长到1/3高度。从那儿再长1/3,67分就及格了不是。
记得超级乌鸦嘴还是palmdodo提出写这个系列的建议时,搜索日记说了句:“结果就是发现任何网站的代表做都soso,不如本网站的某某人照的好,全世界最好的大师原来在WXC”
为了印证此观点,就先拿自己的一张片子为例,说明WXC还真有“大适”1/3指引的。
每天早晨到办公室后第一件事是去冲一杯苦咖啡,纯黑的,不要钱吗。
那天碰上了阳光从对面高楼反射过来照到杯子上,对,就上面刚看到那个。
兜里掏出iPhone(要相信谚语:手边的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人围着桌子转,iPhone跟着手腕转,1/3分钟后找到了满意的角度。
什么呢?就是斜线构图,然后将背影,不对,是杯影放在1/3处,完了。
顺便说一句,这张片子曾在以前贴的iFun系列里出现过,不少人喜欢。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缺少的不是美,是发现。缺少的也不是器材,而是锲而不舍。
前半句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一查,原来是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靠,这有哲理的话怎么都给别人先说了。
好吧,想不出更多哲理咱就从了大师,再学习学习。
亚当斯的《月出》有两个最重要的视觉点 - 月亮和浮云。
浮云正好漂在下1/3线上!
他老人家也许不屑思索构图规则,因为很多规则已经烂熟于心。
走路之前不用想着地心引力是因为学走路时无穷多跟头摔出来的经验,并不是说地心引力因为你会走路就不存在了。
每个人都想飞,千百年下来无视引力定律试图飞起来而摔死的不知多少。
《Moon and Half Dome》的1/3指引很粗很暴力,月亮就在1/3竖面分割线上,左面的阴影也基本结束与此。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出现在右下角1/3处,在这里阴影线的转弯形成了另一个视觉中心,充分平衡了整个画面。
老人如此,新人也不例外。
Galen Rowell的书大概是我第一本正正经经读过的摄影著作。风卷残云过石隙,一看就在脑子里曝了光,变成了底片。

初看过去,此片似乎是中心构图。但那只是垂直方向。在水平方面,1/3界限分明。
摄影师在攀岩的过程中还能遵循指引,1/3指引在Galen那里已经变成了“引力”,它在那里,它又不在。
Galen另一张很有气势的片子应该是摆拍的,就更有从容的时间,从容的1/3站位。

这两张片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高光点都在1/3处,或者说亮点都被1/3了。我想后者应该是Galen的本意吧。
在更新的新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例子,来张大画幅:Pentax 645 by Hark Lee。同样,亮点被1/3。

风景如此,那纪实呢?
“Love involves a peculiar unfathomable combin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misunderstanding. ” - Diane Aubus
研究过几张Diane很著名的找片子,包括她后期120拍的《中央公园拿玩具手榴弹的小孩儿》方块儿照,1/3痕迹明显。
这里选的另一张应该是早期她还在用尼康135时候拍的颗粒比较粗的照片,夫人的头,最亮的色块,唯一的实焦,都在1/3处碰头。

Robert Frank应该属于不太遵守规矩的那种,“My photographs are not planned or composed in advance...”
但这并不妨碍照片中出现1/3要素,沿斜线延伸出去的视觉聚焦点最终也是落在1/3之处。

如果说Robert Frank属于不守规矩的,那么我们应该期望Henri Cartie-Bresson给我们讲讲什么是规矩,虽然他也是个抓拍者。
“To take photographs means to recognize - simultaneously and within a fraction of a second - both the fact itself and the rigorous organization of visually perceived forms that give it meaning.” 在几分之一秒内认知出故事事实和用以阐述故事意义的严格的视觉形式的安排。
这需要多训练有素!果然不负众望,又一个“斜倚画屏思往事”。。。

如果说Robert Frank是人们认为他拍的东西不符合那以前的审美习惯,所以算不守规矩的话,那么William Klein是不屑守规矩。
“我是一个外来者,对摄影的规矩不感兴趣”
“做你自己。我更喜欢拍些看起来不像别人作品的东西,即使他们看起来很拙朴愚笨”。
出于这样一个摄影家之手,他作品里的1/3点多于你的想象,或许也多于Robert自己的想象。潜意识做了他的主。


看完大师,回头再来看一幅本坛子上MichaelIC前俩月贴出来的片子。很多人叫好,本人也吼了一嗓子。

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张片子的构图仍然可以商榷。大家可以先看看,再搬搬鼠标游戏一会儿。
没有原片,不知剪裁过没有。但根据1/3指引,画面上方应该再多出一些空间。
如此小河尽头的视觉焦点会落在1/3点略下,画面左边的房子在1/3线略上,画面会显得更为舒展,而现在的片子则略显压抑。
按本人的理解,本片想要表达的气氛是随意惬意而不是压抑。
好了,讲了如此之多,就是想说一句话:规则不重要,G点重要。
喂喂,别乱想。G = Center的C加一条1/3的线,帮你寻找性趣点。
一般来说画面中很多东西都会自然地引出一个兴趣点,比如斜线,曲线,三角、高光点等等,但不是所有图像里都有如此自然的几何形状或兴趣点。没有的时候1/3指引给你一个搜寻兴趣点的方法;有的时候1/3也可以指引你将其中的兴趣点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使画面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如此而已。
所以说1/3是个无名英雄,太多的人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不好。
最后,如果你的1/3指引已经了熟于心,那就该迈下一步了。规则是用来打破的,送一张违背规矩的。

这是一张靠大面积留白来强调主题的片子,也是我喜欢的另一类构图。
以前不知道因为看书足够少,去年在罗马闲逛突然悟出来,用小DC拍过一组《罗马的天空》练手,体会很深:主题本身经常就是个框框,构图也一样。它会强迫你去割舍,最终找到至少你认为是性趣点的地方。
如果你找对了,让读者达到高潮,你就成功了。
好了,先说这些,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共同探讨。。。
~~~~~~~~~~~~~~
附:【月末画廊】前期照
【月末画廊】- 2011.05 by palmdodo
【月末画廊】- 2011.06 by 珞珈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