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和《辛德勒的名单》 (ZT)

来源: megchen 2012-01-07 22:21:3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00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megchen ] 在 2012-01-08 17:45:2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十三钗》不好也比《辛德勒名单》强ba12nd2012-01-06 06:00:54

 

http://bbs.wenxuecity.com/teatime/288676.html

This is a very good essay about 辛德勒和《辛德勒的名单》. The only thing I could not agree with is:

实际上,我们永远弄不清楚他是如何做到的,因为他生前穷愁潦倒,默默无闻,没有人想到去采访他,电影中那些跟德国军官打交道的场面,都基本是导演编出来的。

He did has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any 德国军官 at the time. It's not 导演编出来的. There's a photo in his website.

辛德勒和《辛德勒的名单》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1974)因在二战时从德国集中营里救出了一千二百余名犹太人而闻名于世,实际上,围绕着他的故事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绝对不是人能够编出来的。

1980年,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到洛杉矶参加一个电影展,手提箱坏了,只好去买一个。商店的老板叫波尔代克,是辛德勒名单上的第137个。当他知道肯尼利是一个著名作家时,就谈起了辛德勒。

用他的话说,他讲这个故事很多年了,没有人认真听。肯尼利觉得还行,于是就采访了那些幸存者,还看了过去的工厂,写成了一本记实传记《辛德勒的方舟》,方舟应该来自于圣经的诺亚方舟,既上了名单就能活命。

好莱坞的大导演斯皮尔博格对辛德勒感兴趣,但也是过了十年后,才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博格肯定不会后悔,很多人认为这是他最好的电影;波尔代克更是幸运,活着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成真,既辛德勒为世人所知。

我当年也是看了电影后,才知道辛德勒,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经历过文革,自认为能比许多人能更好的理解辛德勒,比如美国人和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我想那个时候的犹太人就跟文革时的阶级敌人差不多。

看了那本书后有些失望,因为肯尼利也不知道为什么辛德勒要那样做。

辛德勒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德国人(严格说来是奥地利人,那时是一个国家)。出身在一个富裕家庭,受的那时候的教育,很早就参加了纳粹党,但对政治并不热衷,恐怕是一个花花公子,对美酒和美女有兴趣。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原来跟犹太人有过密切的接触,对宗教也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是钱,跟现在的中国人一样。

那么为什么他要那样做呢?要知道这既违反了法律,也与当时他那个阶层的的道德取向相悖。他在帮助敌人,可以说做了“众人所不齿”的事情,用今天那些愤青的话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奸”。这是可能身败名裂甚至掉脑袋的。

他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前后在四,五年的时间,用了很多手段,保护他的犹太人,用一些人的话说:是辛德勒的犹太人。坐了两次牢,都与这些犹太人有关,实际上在那个混乱时候,离死没有多远,他一天到晚都跟党卫队打交道,心里自然清楚。到最后,他的犹太人被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可是死路一条,他买通了当权者,硬是把他们又拖了回来。当俄国人打来的时候,他又说服看守,不要屠杀那些犹太人,像通常德国人做的那样,结果他们都活到了战后。

这种事情前所未闻,毫不夸张地说,他做了人们认为只有耶稣基督才能做的事情。也许有人说,要是耶稣基督,就能够救所有的犹太人。说实话,我拿不准耶稣基督会不会出手,因为犹太人是异教徒,而德国人倒是他的信徒。天主教作为一个组织,在二战中就是袖手旁观,战后教宗为此还专门道歉。

出名以后,当然他早死了,一些人提出了异议。集中在两点,一个是他跟纳粹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甚至可能是德国间谍。另一个是那个名单根本与他无关,因为那时候他正在监狱里。但却没有人否认,正是他的努力,才使那些犹太人没有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名单是谁写的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战争的胜负往往是由后勤保障决定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我记得《第三帝国的兴亡》就说,一些德国将领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希特勒为什么对杀犹太人那么感兴趣,不惜为这而占用非常宝贵的铁路运力。在那种战争时候,辛德勒把他的犹太人弄回来肯定要通过很很高的层次。而他因为行贿第二次坐了牢,刚刚放出来。那决不是一顿饭能解决的事情,他无疑冒了很大的风险。

他对外总是说,要重新训练工人得化很多钱,好像他是在生产什么尖端产品,而实际上不过是造锅碗瓢杓。他自己心里肯定清楚,那并不需要什么训练,别人也不会是傻瓜,弄不懂为什么他非要他的犹太人,给别的他不干,估计认为他是一个怪人,看在钱和关系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上,我们永远弄不清楚他是如何做到的,因为他生前穷愁潦倒,默默无闻,没有人想到去采访他,电影中那些跟德国军官打交道的场面,都基本是导演编出来的。

为什么他对他的犹太人不弃不舍,非要救他们不可。这么强烈的动机后面一定有点什么做支持的,能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说,他是为了战后不被清算。但从开始他就对这些犹太人不错,一边利用他们赚钱,一边从黑市弄东西让他们吃饱,尽量保护他们,而那时正是第三帝国最风光的时候。很多人只做第一点,那时候用奴隶劳工的多得很,包括一些现在仍然存在的大公司,那才是流行的做法,战后的责罚也非常有限。

当然,后来谁都知道德国不行了,但用现在掉脑袋的风险去换将来不定的风险?辛德勒恐怕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而这样的事一般人都不会去做。

最近有一部电影《the reader》讲到一些德国看守在遭遇轰炸时,没有打开门而使几百个犹太人活活烧死。在战后审判他们时,女主角一脸茫然地说:我们不能打开门,看守犯人是我们的职责,打开门,那不就乱了。

这就对了,这才是一般人的心态,战争不就是要杀人,犹太人又是“阶级敌人”,是应该被消灭的,为什么要管他们呢?在集中营里工作过的德国人成千上万,不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希特勒才能杀掉六百万犹太人。他们的借口不就是“职业道德”,“法律”,“上级命令”这些东西吗?

我们今天仍然经常听到,这是命令,这是规定,等等,等等,也许我们也会这样做。辛德勒为什么要冒风险把他的犹太人弄回来,不让他们自生自灭,这可不是当时的规定。

《辛德勒的方舟》是采访那些名单上的犹太人而写成的,非常记实,有很高的可信度,有一些人最后出现在影片中,可见他们是认可的。前面说过辛德勒是有争议的,要是他们有看法,是有地方可以说。

所以我们能根据书上的内容作一些推断。

第一,他同情那些犹太人,这在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个党卫队军官的犹太女仆海伦。在书中我记得占了不小的篇幅,当然都是她的叙述,那个军官战后被吊死了。

海伦当时无疑生活在地狱里,那家伙是个虐待狂。我看过辛德勒的照片,英俊潇洒和那个演员差不多,他安慰,鼓励海伦,温柔又体贴,可以想到这给了她多少活下去的勇气。辛德勒身边的女人太多,他有钱,有地位,男人又都去打仗了,他不会对一个可怜兮兮的犹太女仆感兴趣,只能是同情。

辛德勒哄女人肯定有一套,尽管安慰女仆可不是上流社会认可的事情,但他喜欢女人,这样做也不奇怪,就像很多人对小猫小狗那样,如果事情只是这样也算正常。但辛德勒是辛德勒,他最后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女仆救出来,写到他的名单里。

但那个军官不干了,他好像对这个女仆也有了点感情,也不愿意她再受折磨,于是决定离开时把她带到树林里朝脑后给一枪,他认为这是她最好的结果,可见虐待狂的想法跟一般人多么不一样。

但辛德勒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有他的办法,他灌醉那家伙,打牌把海伦赢了过来。我们在电影最后还能看到她的真人。

第二,他并不歧视犹太人。

在他的生日宴会上,有两个女孩跟他送了生日蛋糕,他吻了她们,当然不是嘴唇。我们知道,在西方,这可以说是惯例,不这样做,恐怕有点失礼。但他却进了监狱,因她们是犹太人,所以他违反了法律。

这应该是真的,并不是荒诞小说的情节。同样的,在文革中,你如果平等地对待阶级敌人,对他们表示同情,那是阶级立场有问题,也可能大牢伺候的。

反正大家都只有编,我认为应该有类似这样的一段对话:

辛德勒:“你们是知道我这个人的,一看见女孩子就有点管不住自己。”

军官:“这个我们当然知道。我们知道你很色,其实我们大家都色,但应该讲政治嘛,起码要遵守法律。要知道犹太人是没有前途的,他们是阶级敌人,是要被消灭的,你得要注意自己的立场。”

你学习得不够,要好好花一点时间来研究伟大领袖的教导,不要把精力都花在吃喝玩乐上。”

“你批评得对,我确实是对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学习得不够,思想跟不上形势。但我这只是一时糊涂,我还是努力想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这个我们也知道。你根正苗红,又受党的教育多年,应该是党不可多得的人才,

要不然现在我就不会跟你谈,你早就犹太人一样的下场了。”

辛德勒在1939年追随德国军队来到波兰,目标只有一个,利用战争发财。怎么发财呢,就跟许多德国人一样,勒索犹太人。他对犹太人说:把你们的钱,你们的厂给我,不然也会给德国人收走。

我估计开始他的想法是:你们把东西给我,我赚了钱,不会亏待你们的。但后来情况慢慢地产生了变化,用维基百科的话说:“但后期他的庇护行为越见积极和表面化”。

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为什么产生了这种变化,但有一点很清楚:他只再乎他的犹太人。如果他只是为了救人,说的冷酷一点,有能力救三百就是三百,是哪里的犹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力气把他的犹太人从奥斯维辛弄回来。

想来想去只能是,他感到自己对他们有责任,他们极度依赖自己,信任自己,他不愿意要他们失望。

战后辛德勒真是一塌糊涂,想东山再起,却不停的失败,穷愁潦倒,酗酒无度。这个世界又恢复了正常,他的喝酒,行贿吃不开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文件有相当一部分是他想利用自己救的犹太人要钱而留下来的。

说到钱,讲一点闲话。电影上演后,辛德勒的遗孀,也许不能这么说,因为她早就离了婚,跟斯皮尔博格要钱,说她一样参与了名单,这应该是真的。据说斯皮尔博格只给了五万美元,是不是太少了一点,那部电影为他赚了几个亿。

对辛德勒反对意见最大是克罗,一个美国作家,他认为:辛德勒可能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希望能在战后保住自己的生意。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辛德勒对自己所看到的感到厌恶和愤慨。

但问题还是在,为什么辛德勒感到厌恶和愤慨,这些事情又不是他一个人知道,其他人为什么不像他一样,做点什么?

可见辛德勒的确有些东西与一般人不一样,我们肯定弄丢了什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

下面在来谈这个电影。

这个电影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它的音乐,缓慢,沉重,非常抒情,又不失希望,能感受到人在苦难中的挣扎,喜欢这个电影的人几乎个个都提到它的音乐,能听到这种东西真是一件幸事。可见真正好的艺术是能突破人与人的鸿沟,做到大家都喜欢的。

二是它是一部黑白电影,用现代的手法去拍黑白电影的不多。我曾经问一个搞专业的朋友,为什么好的艺术照片,特别是人物肖像都是黑白的。他的回答是:黑白照片能更好地表现画面中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表情,构图,层次等等。有点道理,比如丘吉尔那副著名肖像,如果用彩色清清楚楚来拍,肯定会看到脸上不平的地方,他可不是什么妙龄少女,那该多么煞风景。

喜欢摄影观众应该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有些画面的确有感染力。问题是得有一部好的DVD,黑白的东西会对清晰度有更高的要求,我比较过,完全不同。音乐也这样,得要一个过得去音响,不然音乐也会大打折扣。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有没有蓝光。

斯皮尔博格肯定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非常清楚知道美国人喜欢看什么。我认为在他身上,作为商人的精明往往压倒了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追求。他在很多时候对观众作了太多的让步,使人闻到了钱的味道。所以我不太喜欢他的电影,除了《紫色》还不错,但最后依然是好莱坞的大团圆。

这部电影就是典型。前面都还不错,到了最后,却大煞风景。我第一次看电影并没有感觉,到看完《辛德勒的方舟》后,再看时,就像吃了苍蝇。

辛德勒是一个看似open,实际却是城府极深的人。你看他做的那些事情,一方面救犹太人,这在当时是“违法乱纪”;一方面跟当权的纳粹好的就像穿一条裤子,他自己也是一个纳粹,这是他能做成那些事情的重要原因。他完全是一个双面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着那么多的人慷慨激昂,直抒情怀,简直是在搞笑。

这是在制造好莱坞的英雄,因为观众喜欢这一套。

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查资料,得意地发现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看法,包括《辛德勒的方舟》的作者肯尼利,他说:

“有一段我不喜欢,并不是说我不认为它是部好电影,我喜欢,我不喜欢的就是让人流泪的那段,在那段里,他说,如果我卖掉这别针 ,就会多救10个人,如果卖掉这部奔驰车等等,我不喜欢的是,他如果那么做了,他就非常傻,但是他并不是傻瓜。”

想想看嘛,手无寸铁,却当着全部人的面,对全副武装的看守说:你们要就好好回家,要不然就是谋杀者。这是在摊牌,太危险了,离奇而荒唐。

要知道看守杀犹太人包括把他也杀掉不是在谋杀,而是他们的工作,任务,也许已经接到了命令。这样做实在是一个傻瓜。

辛德勒做了这事,但肯定用他的方法。多半是跟看守喝酒,私下好好谈,估计是:你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费力又不讨好,纳粹已经完了。也许还会说: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犹太人,只不过要他们为我赚钱,但到了现在,你们也应该跟我一样,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说不定再给他们一点路费,这才是辛德勒的拿手好戏。

辛德勒应该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很懂得保护自己,不然早就完了。他只是在救他的犹太人的时候,把谨慎丢到了脑后,变得胆大。

最后这一段,把整个电影的基调都改了,辛德勒变成了蝙蝠侠,一心想救人。

辛德勒如果是犹太人派去的卧底,一切都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释,谨慎是为了保护自己,胆大是为了完成任务。但他不是,没有谁要他救犹太人,从他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经历来说,他都不像是那种救犹太人的类型,这正是他最不好解释的地方。不好解释的东西,人们往往想到了上帝。

肯尼利尽量不对辛德勒做评价,只让被采访者说话,到了最后,说(大意是):从辛德勒的一生来看,不是一个能够为人作榜样的英雄,只是在那短短的几年里,不可思议的绽放出人性的光辉,这可能是上帝给人的启示。

被救的犹太人认为,是因为上帝看到犹太人太苦,特地让辛德勒来救他们。我不是犹太人,不相信上帝仅仅只为他们做事。

如果这真的是奇迹(miracle),我宁愿相信:上帝在告诉我们,人可以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或则换一种说法:我们和辛德勒是差不多的人,他能做的,我们也可以。

电影最后,引用了一句犹太经典:救人一命,相当于救了整个世界。佛教也有一个说法: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塔。意思都是一个样,既救人性命是最高的功德。

我们不知道他的动机,他是一个太复杂的人物,但这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不应是他的错。不管怎么说,只要承认他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他就是英雄,就值得敬佩。这就是意义,你还能找出什么能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吗?

在中国,很长的时间批判人性,只讲所谓党性。这可要小心,影片中的虐待狂就只有党性而没有人性。尊重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的起码,要是没有了对人尊重,这个星球就不值得停留;如果人们都认为辛德勒的故事没有意思,那无疑就是人类在走向毁灭。

最后加一点说明,我十几年前看过《辛德勒的方舟》,但那本书现在不在手边。我是凭记忆写的,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了。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