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91一95

(2023-11-02 11:45:54) 下一个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四)

 

图片

 

【原文】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①,搏阳则为巅疾②,搏阴则为瘖③,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④,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⑤。

【原文通解】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①,搏阳则为巅疾②,搏阴则为瘖③,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④,是谓五乱。

【1】搏:侵入搏击的意思。

【2】巅疾:头部疾病。

【3】瘖(yin):发音不畅或嘶哑的意思。有的写作喑。

①邪居于阳脉之中,则四肢热盛,故为狂。邪入于阴脉之内,则六经凝泣而不通,故为痹。

②邪内搏于阳,则脉流薄疾,故为上巅之疾。

③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瘖不能言。(新校正云:按《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云:邪入于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人于阴,传则为痛瘖。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邪气盛,腑脏受邪,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传于阴,脏腑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论不同,今具载之。)

④随所之而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方》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于阳病怒。)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阴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⑤。

⑤(新校正云:按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译文】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阴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

 

图片

 

【原文】

      五脏所藏:心藏神①,肺藏魄②,肝藏魂③,脾藏意④,肾藏志⑤,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⑥,肺主皮⑦,肝主筋⑧,脾主肉⑨,肾主骨⑩,是谓五主。

【原文通解】

●五脏所藏:心藏神①,肺藏魄②,肝藏魂③,脾藏意④,肾藏志⑤,是谓五脏所藏。

①精气之化成也。《灵枢经》曰:两精相薄谓之神。

②精气之匡佐也。《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③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④记而不忘者也。《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

⑤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脏六腑之精,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也。)

五脏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⑥,肺主皮⑦,肝主筋⑧,脾主肉⑨,肾主骨⑩,是谓五主。

【1】主:主宰,有相互关联的意思。

⑥壅遏荣气,应息而动也。

⑦包裹筋肉,闭[守]拒诸邪也。

⑧束络机关,随神而运也。

⑨复藏筋骨,通行卫气也。

⑩ 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也。

五脏各有其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这就是五主。

【译文】

五脏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其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这就是五主。

 

图片

 

【原文】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①,久卧伤气②,久坐伤肉③,久立伤骨④,久行伤筋⑤,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⑥,心脉钩⑦,脾脉代⑧,肺脉毛⑨,肾脉石⑩,是谓五脏之脉。

【原文通解】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①,久卧伤气②,

久坐伤肉③,久立伤骨④,久行伤筋⑤,是谓五劳所伤。

【1】劳:疲劳过度的意思。

①劳于心也。

②劳于肺也。

③劳于脾也。

④劳于肾也。

⑤劳于肝也。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⑥,心脉钩⑦,脾脉代⑧,肺脉毛⑨,肾脉石⑩,是谓五脏之脉。

【1】代:此指柔软、柔和。

⑥软虚而滑,端直以长也。

⑦如钩之偃,来盛去衰也

⑧软而弱也。

⑨轻浮而虚,如毛羽也。

⑩沉坚而搏,如石之投也。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译文】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一)

 

图片

 

【题解】

形志:形,形体。志,指精神情志。气血形志篇,如果我把这四个字拆开,气、血、形、志,讲的是这四个方面的病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处置方法。它解决了人体十二经络相互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以及气、血的分布,因而对我们诊治疾病相当重要。

 

图片

 

【原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原文通解】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

阳明经常多气多血。

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1】常数:气血多少的正常数量。

 ①血气多少,此天之常数,故用针之道,常泻其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十二经水篇》云:阳明多血多气,刺深六分,留十呼。太阳多血多气,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阳少血多气,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阳太阴血气多少,与《素问》不同。又《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素问》同,盖皇甫疑而两存之也。)

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译文】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图片

 

 

【原文】

      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②。

【原文通解】

●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1】心主:即心包络,为手厥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②。

【1】苦:病苦,即疾病。

【2】伺之所欲:伺( cì),诊察的意思。伺候在旁边,看看病人想做什么。意指观察病情。

② 先去其血,谓见血脉盛满独异于常者乃去之,不谓常刺则先去其血也。

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二)

 

图片

 

【原文】

       欲知背俞①,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②。复下一度,心之俞也③。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④。

【原文通解】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①。

  【1】背俞:马前:“背俞,即下文五脏俞也。属足太阳膀胱经,以其在背,故总名曰背俞也。

  【2】即以两隅相拄也:此句话意为,用草棍搭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隅:指两边相交处。

  【3】拄(zhǔ):支撑的意思。

 ①度,谓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间,四分去一,使斜与横等,折为三隅,以上隅齐脊大椎,则两隅下当肺俞也。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③。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1】一度:三角形的上角至底的直线长度,作为一度。

③谓以上隅齐脊三椎也。

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④。

【1】是谓五脏之俞:是谓五脏之俞,

关于五俞穴,过去的测量方法比较原始,且不准确,大家可以参考。

 ④《灵枢经》及《中诰》咸云: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寻此经草量之法,则合度之人,其初度两隅之下约当肺俞,再度两隅之下约当心俞,三度两隅之下约当七椎,七椎之傍乃膈俞之位,此经云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与《中诰》等经不同。又四度则两隅之下约当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经云肾俞,未究其源。

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译文】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三)

 

图片

 

【原文】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①。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②。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③。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④。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⑤。是谓五形志也。

【原文通解】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①。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②。

【1】形乐志苦:形,指形体。志,指情志、精神。乐,在形体方面,指逸居饱暖,不参加劳逸;在精神方面,指心情愉快,无忧无虑。苦,在形体方面,指身形劳苦;在精神方面,指思虑忧郁苦闷。

① 形,谓身形。志,谓心志。细而言之,则七神殊守;通而论之,则约形志以为中外尔。然形乐,谓不甚劳役。志苦,谓结虑深思。不甚劳役,则筋骨平调;结虑深思,则荣卫乖否,气血不顺,故病生于脉焉。夫盛泻虚补,是灸刺之道,犹当去其血络而后调之,故上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则其义也。

②志乐,谓悦怿忘忧也。然筋骨不劳,心神悦怿,则肉理相比,气道满填.卫气怫结,故病生于肉也。夫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排针代之。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③。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④。

【1】熨引:熨,温熨。引,导引。

③形苦,谓修业就役也。然修业以为,就役而作,一过其用,则致劳伤,劳用以伤,故病生于筋。熨,谓药熨。引,谓导引。

④修业就役,结虑深思,忧则肝气并于脾,肝与胆合,嗌为之使,故病生于嗌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肝则忧。《奇病论》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咽嗌作困竭,百药作甘药。)

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⑤。是谓五形志也。

⑤惊则脉气并,恐则神不收,脉并神游,故经络不通而为不仁之病矣。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醪药者,所以养正祛邪,调中理气。故方之为用,宜以此焉。醪药,谓酒药也。不仁,谓不应其用,则癔痹矣。

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译文】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图片

 

【原文】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①。

【原文通解】

【1】出血气:出血泄气。

【2】恶:此处含有不宜或不应当的意思。

①明前三阳三阴血气多少之刺约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阴出血气。杨上善注云:阳明太阴虽为表里,其血气俱盛,故并泻血气。如是则太阴与阳明等,俱为多血多气,前文太阴一云多血少气,一云多气少血,莫可的知。详《太素》血气并泻之旨,则二说俱未为得,自与阳明同尔。又此刺阳明一节,宜续前浑有余补不足下,不当隔在草度法五形志后。)

【译文】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