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56一60

(2023-11-02 11:17:49) 下一个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八)

13

【原文】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原文通解】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1】有故病,五脏发动:故病,旧有之宿病;五脏发动,指内脏又被新的邪气触动。

    【2】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其久,这时指的是老病。暴至,暴,突然,猛烈之意,这里是指新病暴发。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导致的病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1】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验也。马莳注:“征其脉小,小者虚也。而色则不夺,神气如故,正以其暂时得病,颜色无改,脉则一时之虚,所以谓之新病也。”

【2】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张琦注:“色发于脏,故久病色必夺。脉兼经络,故新病脉即夺。”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

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

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1】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色脉俱夺,为气血俱败,故主久病。

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1】肝与肾脉并至......湿若中水也:张介宾注:“肝脉弦,肝主筋。肾脉沉,肾主骨。苍者肝肾之色,青而黑也。赤者心火之色,心主血也。脉见弦沉而色苍赤者,筋骨血藤俱病,故必当为毁伤也。凡毁伤筋骨者,无论不见血,已见血,其血必凝,其经必滞。气血凝滞,形必肿满故如湿气在经,而同于中水之状。”又张琦曰:“不见血六字疑衍文。”可参。

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译文】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导致的病呢?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14

【原文】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原文通解】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1】尺内两旁:王冰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两旁,各谓尺之外侧也。”丹波元简《素问识》注:“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肤,即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

【2】季胁:又名季肋、软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第十二肋部分。

【3】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指尺泽部外侧;尺里,当尺泽部的中间处。候,诊察。尺外和尺里分别诊肾和腹部。

尺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1】中附上、上附上:将尺肤分为三段,近掌部者为上段,近肘部者为下段,中间者为中段。中附上,指中段。上附上,指上段。

【2】左、右:指左右臂。下同。

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1】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谓尺肤部的前面,即臂内阴经之分,候胸腹部的病;尺肤部的后面,即臂外阳经之分,候背部的病。

【2】上竟上、下竟下:竟,尽也。上竟上,上段之尽端,即近鱼际部;下竟下,下段之尽端,即近肘部。王冰注:“上竟上,至鱼际也;下竟下,谓尽尺之脉动处也。”

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译文】

       尺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脸中。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九)

15

【原文】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点评】本段主要介绍各种病症的脉象。

【原文通解】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1】粗大:指脉洪大。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头痛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恶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1】少阴:指足少阴肾经。

【2】寒热:指阴盛阳虚引起寒热。

【3】眴(xuàn)仆:眴,通眩。眴仆,指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

【4】躁:躁急。

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麻热病。

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某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詹的,则病在手三阳经。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1】足:即足三阳经。

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1】数动一代者:脉学术语。指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

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1】推而外之......有心腹积也:张介宾:“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于外矣,然则脉沉迟不浮,是在内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积也。”

【2】推而内之......身有热也:张介宾:“凡病若在里,而欲推求于内,然则脉浮数不沉,是在外而非内,故知其身之有热也。”

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1】推而上之......腰足清也:张介宾:“凡推求于上部,然脉止见于上,而下部则弱,此以有升无降,上实下虚,故腰足为之清冷也。”

【2】推而下之......头项痛也:张介宾:“凡推求于下部,然脉止见于下,而上部则亏,此以有降无升,清阳不能上达,故头项痛也。”

【3】按之至骨......身有痹也:张介宾:“按之至骨沉,阴胜也。脉气少者,血气衰也。正气衰而 阴气盛,故为是病。”

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

【整段翻译】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

       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头痛一类的疾病。

       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恶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

       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麻热病。

       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某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詹的,则病在手三阳经。

       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

       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

       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

      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

16

总结

在“脉要精微论简”下半篇中,重点介绍各种病症对应的脉象,以及应对的方法。

        在上半篇中,我们曾经提及,脉诊,不像面诊、掌诊那样看得见,因而,在诊断和传承过程中,不仅准确度不高,而且还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实际上,受科技发展所限,古人在诊病时,不可能像现在西医有如此多的先进的设备及诊断手段,便其诊断结果,不仅看得见而且还摸得着,中医只能通过脉搏的跳动,来辨别各脏器状态和变化,因而,受医生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会很大。有经验的医生,和普通的医生,在脉诊上,差的会很远,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医的科学性饱受质疑。因此,现在很多中医,尤其是学院派的中医,都几乎放弃了脉诊,而选用西医的诊断手段,先给病定性,然后再开方,这已经违背了中医辨症施治的思想。

        那中医的脉诊,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呢?答案是而而易见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既然能几千年流传下来,必有其科学道理。不过,在脉诊篇中,文章还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向内看",也就是脏器的状态和变化,而很少的顾及“向外看”,也就是脏器以外的经络运行状况。只提及“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这一句。

        在较早的文章中,我曾经多次提及,灯泡不亮,有可能是灯泡坏了,也有可能是线路问题,还有可能是开关的问题。同样,人体也如是。当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时,或许是他和脏器坏了,或许是经络堵了,也或许是开关出了问题,使得气血无法输送到目的地。但是,现在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地放到了脏器上,很少有人关心线路,也就是经络,这使得,很多病反复治都治不好

        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在这几年客户调理的实践中,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了线路上,也就是通经络上,其结果,是出奇的好。很多客户的疑难杂症,都不约而愈,想起来,都令人不可思议,但确实是事实。

       在结束“脉要精微论篇”的解读时,我们要提醒各位,脉的变化,不只是体现在脏器上还体现在经络上!

17

【临证指要】

1、色脉互参的临证意义

色脉互参是四诊合参的重要内容,脉诊可直接诊其内在经脉气血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变反映于外较易诊察者,因此《内经》常用色脉互参的方法诊断疾病,并有诸多的举例,如本段“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就是色脉互参诊病的-典型范例,以色脉互参的方法,来了解疾病的新久吉凶。

       《内经》对于难以把握的真脏脉,也是以色脉互参之法来判断。《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说明确诊是否肝真脏脉,除了脉诊外还应结合望面部之色,若已有本脏之肝木青色,还见所不胜之肺金白色,及全身衰败的表现,据此可确诊为肝的真脏脉,并可判断其预后凶险。

       《难经》对色脉互参亦十分重视,如《难经·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在四诊中,问诊从病人或他人处而得,闻诊主要是闻声、闻气味。在病人不发言语,又无他人提供病情的情况下,只有采取望诊与脉诊,要靠医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而得,这也是《内经》屡论色脉互参的意义所在。

2.尺肤诊的临证意义

尺肤诊是《内经》所创立的特有诊病方法,在《内经》切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除散见诸篇外,尚有《灵枢,论疾诊尺》专篇论述。诊尺肤主要是诊察尺肤部皮肉的大、小、缓、急、滑、涩及温度的变化,故《灵枢·论疾诊尺》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从临床上来看,可有以下意义。1可判定病位:如本段所言“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2可判断病因病性:如《灵枢·论疾诊尺》日:“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你、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洪饮也。”3尺脉结合,全面认识疾病:如《灵枢·论疾诊尺》日:“尺肤热甚,脉感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愧有加,立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也有尺脉合参的记载。后世医家对尺肤诊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作为切诊方法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一)

1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濇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1】呼吸定息:张介宾注:“呼吸定息, 

谓一息既尽,而换息未起之际也。”

【2】闰以太息:张介宾:“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吸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1】常以不病调病人:不病,无病健康的人;调( diào),算度、计算、衡量。意为要以健康人(医生)的呼吸来衡量病人的脉息。

【2】平息以调之为法:平息,即均匀呼吸。调之,衡量病人的脉息至数。吴崑注:“医不病则呼吸调匀,故能为病人平息以调脉。若医者病寒则呼吸迟,病人脉类于数。医者病热则呼吸疾,病人之脉类于迟,皆不足以调病人之脉也。”

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候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1】曰少气:张介宾注:“脉为血气之道路,而脉之运行在乎气,若一呼一吸脉各一动,则一息二至,减少常人之半矣,以正气衰竭也,故曰少气。"

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一次,则为一息二至,减少常人之半矣,这称之为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1】尺热:指尺肤热,即腕关节至肘关节之间的皮肤发热。

【2】人一呼脉三动,......脉濇曰痹:尺,指尺肤。濇,同涩。张介宾注:“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矣,《难经》谓之离经。躁者,急疾之谓。尺热,言尺中近臂之处有热者,必其通身皆热也。脉数躁而身有热,故知为病温。数滑而尺不热者,阳邪盛也,故当病风;然风之伤人,其变不一,不独在于肌表,故尺不热也。濇为血不调,故当病痹”。

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1】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乍疏乍数曰死:高世栻注:“人一呼脉四动以上则太过之极。脉绝不至,则不及之极,乍疏乍数,则错乱之极。故皆曰死。”

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译文】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吸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候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一次,则为一息二至,减少常人之半矣,这称之为少气。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2

“平息以调之为法”的临证意义

 本段主要论述以脉律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的诊脉方法,是诊脉的基本要求,直为后世遵循,沿用至今。脉理精深微妙,不易掌握,脉象不仅有不易体察的四时权衡规矩沉浮之纲,又有历代二十四、二十八、三十等各家之说,正如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八纲脉论》曰:“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故前贤为使习医者切脉辨病能入门执要,提出了当先习知脉之大纲。有谓脉有四纲者,或曰浮、沉、迟、数,或曰迟、数、大、小。有谓脉有六纲者,如周学海《脉简补义·切脉大旨》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立纲,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纲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有谓脉有八纲者,如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八纲脉论》指出为浮、沉、迟、数、细、大、短、长。

       综观各家之论,不论几脉为纲,其迟、数均为其要,《难经·九难》更认为“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迟数不仅是辨脏腑寒热阴阳之纲,同时也是易于掌握的,故本篇先论其辨识之法。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二)

3

【原文】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原文通解】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1】胃:指胃气。

【2】平:指正常的脉。

【3】胃者,平人之常气也:常气,正常人的脉气。意为无病正常人脉象应具有胃气。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1】春胃微弦曰平:春季(肝脏)脉有胃气而略带弦,是正常的脉。吴昆注:“弦,脉引而长,若琴弦也。胃,冲和之名。春脉宜弦,必于冲和之中微带弦,是曰平调之脉。”下文“夏胃微钩”,“长夏胃微更弱”等,义皆同此。

【2】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吴昆注:“弦多胃少,是肝木偏胜而失其冲和之气,故为肝病。但弦急之脉,更无冲和之气,是失其生道。故死。”下文“钩多胃少”,“弱多胃少”、“但钩无胃”、“但石无胃”等,义皆同此。

【3】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张介宾注:“毛为秋脉属金,春时得之,是谓贼邪,以胃气尚存,故至秋而后病。春脉毛甚,则木被金伤,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

【4】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脏真,指五脏所藏的真气。吴昆注:“春时肝木用事,故五脏天真之气,皆散于肝。”肝主筋,故肝藏筋膜之气。下文“通于心”、“濡于脾”、“高于肺”、“下于肾”义皆仿此。高世栻注:“盖肝主疏泄,故曰散。心主血脉,故曰通。脾主灌溉,故曰濡。肺位居上,故曰高。肾为水脏,故曰下也。”

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故肝藏筋膜之气。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1】钩:夏季主脉,即洪大脉,有来盛去衰如钩端微曲之象。

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钩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钩象明显,少柔和之胃气,为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 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1】耎弱:耎,同软。耎弱,指柔和而不劲急的脉象,为脾脏主脉。

【2】代:其义有两说,一是谓弱极,如高世栻注:“代,软弱之极也。软弱极而无男气,则曰死脉。”一是谓更代,如张介宾注:“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脉当随时而更,然必欲皆兼和耎,方得脾脉之平。若四季相代,而但独、但钩、但毛、但石,是但代无胃,现真脏也,故曰死。"

【3】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弱甚,《甲乙经·卷四》、《千金要方·卷十五》均作“石甚”。张介宾注:“石为冬脉属水,长夏阳气正盛而见沉石之脉,以火土气衰,而水反乘也,故至冬而病。弱,当作石。长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 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1】毛:秋季主脉,似浮脉。王冰注:“谓如物之浮,如风吹毛也。”即形容脉来轻虚以浮,有如按在毛上之感。

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 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自肺宣布,故肺主运行营卫阴阳之气。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1】石:冬季主脉,脉来沉而实,如石沉水中。

冬天有卫气的脉应该是沉石而柔和的微石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

【译文】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故肝藏筋膜之气。

       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钩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钩象明显,少柔和之胃气,为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 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

       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 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

       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 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自肺宣布,故肺主运行营卫阴阳之气。

       冬天有卫气的脉应该是沉石而柔和的微石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三)

4

 

脉以胃气为本

 辨五脏之脉的平脉、病脉、死脉以及兼脉,主要是据脉中的“胃气”。所谓“胃气”,不仅指胃本身具有的受纳、腐熟、和降等功能,而且还包含胃腑机能在整个机体中的作用,故“胃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正如本篇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又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以胃气为本,其理如下:1脉气根源于五脏六腑,胃为之本。《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五脏功能活动依赖于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2脉中血气源于水谷之气。《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人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精气均由水谷之气所化,如《灵枢·决气》论述了六气(精、气、血、津、液、脉)由一气(水谷之气)而化,最后又强调曰:“六气者......然五谷与胃为大海。”3肺气附于胃气,推动脉气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脉气亦离不开肺气之助,然肺气能行血脉之中,常依附于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如《灵枢·动输》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日胃气运脏真之气于脉中。脏真之气是五脏之先天真气,然其必依赖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在全身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由于经脉的正常活动依赖胃气,所以五脏应时之气与饱满的胃气相合,表现于脉中,才是五脏康健之正常脉象,若胃气不足则为五脏病脉,只有应时之脉而无胃气,则为毫无生机的五脏死脉,又称真脏脉。

5

何谓脉有胃气

《内经》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后世临床重视胃气,尤其对治疗重病危症更需顾护胃气,以及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提出,均具有指导意义。

       何谓脉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此处之“弱”是柔和之意,滑指脉来流利。《灵枢·终始》曰:“谷气来也徐而和。”此处的“谷气即指脉之胃气。故张介宾曰:“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可以说,凡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整齐,有生机勃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历代医家对胃脉的形态以及临床应用多有阐发,使诊察脉象有无胃气成为临床预后疾病的重要内容。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胃气解》曰:“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生死之兆,亦唯以胃气为主。”当今中医认为平人之脉不但要有“胃气”,而且还要具备“有神”、“有根”的特点。实际上脉的神、根仍然是在“脉以胃气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胃气为本”的理论还应用到其他诊法之中,如胃气是舌苔形成的基础,故望舌苔以判断胃气的盛衰、邪气的进退。在问诊方面,若粥浆不人,知其胃气衰败,预后不良等。

6

【原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原文通解】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1】虚里:是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的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后世亦将心尖搏动处,谓之虚里。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

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1】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衣,《甲乙经》作“手”。脉,动词,诊察的意思。一说,“脉宗气”,作“脉气之宗解”。可参。

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1】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盛喘,指虚里处搏动之甚如气急之喘促;数,屡次之意;绝,断绝,指搏动停止。张介宾注:“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而言,故曰病在中。”

【2】结而横,有积矣:结,脉来迟,时一止;横,有充满、坚硬之意;积,指积聚之证。

【3】绝不至:意为宗气断绝而不跳动。

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长而竖直位置横移的主有积滞,如脉断绝而不至,主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1】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吴昆注:“宗气宜藏不宜泄,乳下虚里之脉,其动应衣,是宗气失藏而外泄也。”

【2】宗气:即水谷所生精气,加上肺吸入自然之清气,积于胸中,为脉之所宗,故称宗气。

如果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译文】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长而竖直位置横移的主有积滞,如脉断绝而不至,主死。如果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