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人的安全要靠洋鬼子来保护

(2023-01-19 01:46:17) 下一个

中国人的安全要靠洋鬼子来保护

                             2007年6月16日

何必

本月初,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布进口警报,从中国牙膏中检出了最高含4%的二甘醇……(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网上流传的有关牙膏的段子是这样:

被枪毙的广告稿(搞笑)

(何必注,略。)

这些天,中国的牙膏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形成了国际性的事件。

当前,中国在全世界疯狂地攻城略地,抢占市场,恨不得让所有国家都成为中国产品的销售领地。在所谓自由迁徙的人权主张被民族国家的签证制度所阻隔(却在中国境内有关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被别有用心地视而不见)、劳动力流动远远落后于商品流动之际,产品输出就成为实现比较优势的法宝;对于中国来说,与几乎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情况下,国民在国际上的游走遭到万众一心的歧视性待遇,同时,中国专制的畸形化,致使社会发展苟延残喘,必须依赖高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并因此、而且仅仅因此而获得和维持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于是,中国产品在全世界的快速蔓延并在各个领域里的渗透,也就成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亮色。

可全世界也逐渐看到,“便宜(cheap)、劣质(poor quality)、海量(mass)、仿冒(immitation/fake)”等四个词汇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产品形象。”这是首次进行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司”调查的结论之一,它以调查数据的方式再次验证我们心中的常识。

其实,这并不新鲜。我早就提及,现在全世界正在形成新一轮的排华浪潮。坏透了的中国人,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国民的仇视和排斥,无恶不作的中国人制造的产品,也日益遭受着如此待遇。不管是西班牙火烧中国鞋事件,还是俄罗斯驱逐中国商人事件,或者是南非暴徒枪杀中国商人事件,抑或是欧盟即将对中国采取严厉的贸易措施,……可以说,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球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说法,现如今却让我们体会到黄祸的形影不离。

媒体也注意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正在逐步扩大。目前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已达案件总数的60%,这表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正在逐步扩大。去年1~3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9个国家和地区的16起反倾销调查,累计涉案金额3.14亿美元,立案数量、涉案国家和地区、涉案金额均超过去年同期。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多地向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核心竞争力方面转变,届时摩擦将可能更为激烈。

具体到这次的牙膏风波,也实在满城风雨。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BBC的相关内容。

2007年05月2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4:24北京时间 12:24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美国要求中国严格检查出口药品食物

(何必注,略。)

中国牙膏在国际上遭遇到了寒流之后,国家质检总局史无前例地出面表态,宣称这是中外标准上的差异。这种表态本身被国际上认为是一个创举,表明中国委府面对来自全世界越来越猛烈而频繁的声讨,改变了过去默不作声的习惯做法,开始为自己辩解。

而且,中国方面的解释当中,也是将类似事件放在绿色壁垒和贸易保护的视野下研读解析,认为这是洋鬼子面对汹涌而至的中国产品以酸葡萄心理而采取的遏制措施。如此说法的路数,也实在为我们所熟悉。将任何哪怕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赋予政治含义,是中国各个委府的习惯性思维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挡箭牌。

如果说美国、巴拿马、新加坡等禁售中国牙膏是别有用心,香港也如法炮制就很难用贸易保护来解释了。

王未名发BBC相关内容还有。

2007年06月0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20北京时间 19:20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国提出五年规划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何必注,略。)

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在其《破碎的民主》一书中写道,在国际合作领域内,不对称性尤为突出。行政部门的对话者只能耍滑头:用一种符合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的假需要来掩盖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行政部门越是集权,这种逻辑就越荒唐。所以,在和社会其他行动者的关系中,国家经常处于怀疑一切的恶性循环中。规则制造了狡猾,所以掩饰成了惟一的做法,但也歪曲了伙伴之间的未来关系。 

有关二甘醇对人体到底是不是有害,这似乎成为了中国牙膏风波的关键分歧之处。按照中国的标准,少量使用二甘醇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在国外却不如此认同。那么,我们该信任哪一个呢?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在中国境内卑躬屈膝如履薄冰地活着,根本就没有什么选择权,随便相信哪一个,但却改变不了必须在中国的恶劣环境里生存的现实。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许峥给我发来的材料中,有北京媒体列举的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8:45 北京科技报

  经过反复推敲比较,《北京科技报》编辑部最后评选出了以下10大最糟糕科技产品。结果显示,数码相机成为最糟糕产品最集中的产品类型,居然有三大世界知名品牌的三款产品入选。

    九、SK-Ⅱ化妆品

  (何必注,略。)

可后来的情况又如何呢?该产品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在北京的各大商场中卷土重来粉墨登场。人们看到,在国际上这类产品已经成为丧家之犬,但在国内却由于符合国家标准而可以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

于是,人们自然就将目光盯在了所谓的国家标准上。

应该说,目前我们的标准制定工作也是声势浩大兴师动众。在中国社会,制定游戏规则者日众,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五花八门的标准规范层出不穷的时代,以至于人们把目前的社会称之为标准泛滥的时代、“泛法制化”社会。其含义是什么呢?立法资源垄断,公共利益被部门绑架,国家被利益集团要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立法腐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政(法)出多门,彼此冲突,互相拆台,让人无所适从,在比如环境保护领域里,各个部门竞相出台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标准,彼此内容中责权利界定大相径庭,闹出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天大笑话;另一方面,法律和标准的权威性和普适性大大削弱,在比如中国金融领域,被称之为全世界法律法规最多的地方,也是全世界金融腐败最严重的地方。

与此同时,中国的标准制定者们却在人命关天的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无所作为,任凭中国生产者大量制作危害国民身体健康乃至性命的产品。在生产流程管理失控的情况下,标准退守到了制成品层面,并且一退再退,对产品质量标准采取了为所欲为的态度。

而当中国产品扩散到海外时,却遭遇到了国内外标准上的剧烈冲突。为了能够将产品顺利输出海外市场,国内生产者不得不遵循海外的标准。

这就出现了一个标准方面崇洋媚外的奇观:向海外输送的产品的安全性是最佳的,而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却是海外禁止出售的。也就是说,国民用最次的,海外用最好的。

这种中国人只配使用“出口转内销”产品时代的回归,大概也是改革开放的最佳注释了。

民族主义情绪甚嚣尘上的中国人,一提起日本,总是咬牙切齿。但是,我们知道,日本在保护本国国民方面却让中国的衙门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日本都是把最好的产品让国民享用,次等的产品销往欧美,最差的产品像倾倒垃圾那样扔到中国。(就这,中国人还在为是否抵制日货争论不休呢。)我也多次提及,在日本机场,从来没有什么外宾通道,而是采取国民优先的措施,那是因为国民是纳税人。外国人嘛,对不起,凑合等着吧,等到日本人都走完了,也许能够准许外国人使用国民通道。

回头看看咱中国的“父母官”们是怎么做的,也就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悲哀了。

现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试验场,种植着中国农民称作“连虫子都不吃”的转基因农作物,这就是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顺便说一句,原本还应该有一句权为民所授,被君权神授思路的当局拿掉了,这也说明了太多的问题)指引下的杰作。

随便在网上就可以查询“餐桌上的十面埋伏”,食品安全闹得人人自危风声鹤唳,标准嘛,那不过就是逗你玩儿。

最近,美国最大的产业工人工会到访中国,与中国的全总进行合作。米国人怎么说来着?“保护中国工人,也就是保护全世界的工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米国人是国际主义者?我才不会相信呢。原因在于,中国依靠透支劳动力的方式(看看这两天炒得不亦乐乎的山西童工事件吧)而获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会严重扭曲市场机制,并给全人类带来灾难;进一步可以说,中国工人的处境是全世界的短板,只有保护了中国工人,才能保护包括美国工人在内的劳动者。

套用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说,为了确保出口,中国的比如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不采用国际标准,迫使中国官方补充、修改、完善质量标准,这也是在国际压力下提高我们自身生存质量的尴尬途径。

也就是说,洋鬼子来保护咱中国人的食品安全,这不能不说是个很蹊跷的景象吧。

可如果不这样,咱还活什么劲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