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我们的黄香蕉

(2022-12-04 01:47:29) 下一个

我们的黄香蕉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到那些外企、网站、以及在外企干过或没干过的员工办的大大小小的也许好也许歹的企业里,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个典型的黑眼睛黄皮肤的男男女女们,开口闭口拿一些洋名字互相称呼着,好像是昵称,更像是代号,透着亲热新潮。如果新员工进去没有洋名字,就得赶紧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摆弄来摆弄去,从发音上、从字义上、从自己崇拜的尚存于世的偶像上、从西方古典得早已化成灰烬的死人身上,大胃孙(Devid Sun)小肚儿、斩母死(James)切父(腹)活之类,死乞白赖地弄一个哪儿都不和哪儿、爹不知娘不晓老婆睡梦里不叫孩子莫名其妙的花哨劳什子,贴到自己可能连北京还没出过更别说签过证了的脑袋上,在那本来就令人胆寒恐惧的漫长的工作环境里活生生叫出一片新天地来。

君不见那些个洋花花,基本上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称谓习惯的简单复制,亦即基本上是按照英国式的美国(而非民族混杂的美国)的方式在设计着想象里的自己。不信,您自己可以打着灯笼滤着皇城根寻摸,看看能不能揪出个什么斯基、斯库、斯坦、让、尼尼、索夫、妮亚、霍夫、比埃尔、本田、横路、骗子、票子、金丫子等祖宗八辈儿的中国人来。每每把他们递过来的名片翻过来一看,就是那些鸡鸭鱼肉的英式美国人名(而非英文名!),立马就觉得填堵脑袋大像吞了一大碟子苍蝇肉蛆;而听着他们彼此间的称呼,总感到有男女关系不明乃至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那般互相性骚扰之嫌。真不知是我心理阴暗,还是这些姑娘小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们确实具备受虐倾向。

问起他们,说是要和国际接轨,而且写起汉语拼音来麻烦!实在搞不懂,那些成天到晚就想着怎么跳槽怎么黑人怎么把老婆孩子都卖个好价钱的主儿也口口声声要国际化,该不是想只和美国黑社会联合危害中国社会治安吧;那些连汉语都写不好的人,文字能力也太差了些,太应该回炉重新念高小什么的,别在这儿蒙事了。看着这些倒有了些联想:也许中国人的名字重复率太高,三、四个字已经难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有了把中文名字前面弄个美国人的玩艺,易于识别,也好在被通缉时把个连身份证上没有的符号拿出来弄得人晕头转向。

这还不算,这些企业里,明名清一水的北京人(谁让招聘时不得不注明须为北京市户口),外地留京普通话夹杂着方言,连自己的民族共同语还说不利落,却发个通知搞个制度弄个手册留个便条上个食堂厕所的也满纸的英文不见一个汉字。就算是和企业外部的人交流,也话里话外地蹦着英文单词,引为时尚。

我的一些已经在美国定居了的同学和朋友,至今也还只有个中文名,就在美国本土,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更没觉得没国际化,写起自己的名字照样麻利,而且以为这样反而能引起土著居民对自己的尊重;对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人聊起中国人起洋名的事,他们也很困惑和不解。看到他们白皮肤蓝眼睛地散步,满世界追着要和他们说英语换美元,可他们到中国来,是为了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唉!

想那法国人也有病,提出振兴法兰西的口号,还要纯洁法语,弄了个总统委员会来专事此行,竟然搞出了个拒绝国际化的法律:在法国本土禁止用非法语做广告!这不是拒绝文明嘛,这不是送上门来的钱不要?想那欧洲人也是泼皮:就算互联网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玩艺儿,你跟着做不就行了,还要搞什么欧洲标准?做洋奴又怎么了?本土文化值几个钱?一帮子民族主义分子、没文化没教养的公子哥!找着挨大批判呢是不?

我们热炒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个文化多元化的进程,而且是双向的,绝非仅仅是美国化,更不是单方向地从美国输出文化。非得揪着头发把自己提拉起来到虚无的空间,最后可能只落得没了根基摔得倒很精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