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姥姥出嫁了

(2022-07-25 13:47:11) 下一个

姥姥和她的母亲费尽千辛万苦,总算把舅姥爷拉扯大了,并且娶妻生子。到分家的时候,他们这一枝也分得了同样的产业,姥姥的母亲可以安享余下的日子了。

姥姥为这一切付出了她那时候所有能付出的 - 她的青春年岁,并且她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如果不把舅姥爷养大,姥姥和她的母亲以后的生活都没有着落。到这一切都成就了的时候,她已经二十几岁了。因为那时候农村的女孩子十二三岁就开始找婆家出嫁了,姥姥实在是大龄剩女了。

到了这个年龄媒婆也没办法一下子就能给姥姥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家。而且姥姥的母亲要给姥姥找一个好归宿,不只是找个婆家嫁出去了事。而是要找一个好人家,首先心眼儿要好使,还要有房子有地至少不愁吃穿;年龄也不能太大;有些人家拿媳妇当牛做马,任意打骂的肯定不行,所以事先都要打听好了的。这样一来二去的又过了几年。

姥姥还算幸运,在她二十六岁那年总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家,就是我的姥爷家。姥爷家家境不错,不是大富但有房子有地,吃穿不愁。姥爷年纪也不大,脾气又好,老婆刚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十岁上下的女儿。好机会来之不易,媒婆几个来回就给说成了这门亲事,择日出嫁。

母亲总说姥姥的娘家很是富有,但是我没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母亲说姥姥的陪嫁相当可观,有两百亩地,加上多少洋箱子的皮货,衣服,首饰,和其它各样物事儿。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嫁妆了。母亲不看重钱财,虽然她求学的年代手头非常据拮。母亲这一点很像姥姥,姥姥也不太在乎钱财,她陪上自己的青春年岁帮她的母亲和弟弟是为了她们这一家子能够生存下去。母亲工作了以后,她的工资相对来说算是满高的,但她不存钱,自己花钱和帮助别人都很大方,唐大侠么。她的口头禅是:能挣能花是财主,只挣不花看财奴,这说不定就是她爷爷的话,她很同意就记住了,她当然是要做主不做奴了。人对钱财的态度真不只是从一生经历中形成的,还跟人的性格品行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父母亲工作的性质跟勘探、铁路之类的很相像,都是要根据工作的情况随时挪移的。所以他们结婚的时候甚至连家具都没有买,一些换洗的衣物就装在几个纸壳箱子里。姥姥来看他们的时候说这怎么能过日子嘛,就让小舅来的时候带了大中小三只牛皮箱,一只套在另一只里面便于携带,我至今仍保存着其中的两只,母亲说这都是来自姥姥的嫁妆。小舅在铁路上工作,姥姥就常让他顺路带些老式青瓷花的坛子和其它的东西,还记得这些坛子是因为家里用来淹咸鸭蛋和淹咸菜什么的所以有印象,我想那应该也是姥姥当年嫁妆的一部分。姥姥多少还是老观念,她只有母亲一个女儿,也要给母亲一些嫁妆吧。可是母亲才不在乎这些,订婚啦陪嫁啦都是老观念,并且她也不需要,她的工资已经绰绰有余了。

因着姥姥可观的嫁妆,姥姥来到姥爷家后也有些地位和话语权,不是一味唯唯诺诺的。姥姥话不多也不咋呼,从来不婆婆妈妈的,连她年老的时候来我们家小住都不多话。她很有主见又很自律,实在是个人物。

姥姥有时候到我们家住一段时间,在我们家住的时候常常吃小灶,就是有些肉啊蛋之类的菜平时母亲只给姥姥一个人吃。姥姥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所以她也吃不了多少,一顿吃不完就留着下顿吃,却不给我们。那时除了逢年过节难得有荤菜吃,我们姐弟三人都还小,就馋馋地看着姥姥吃,姥姥边吃边跟我们说,你们小孩子吃的日子在后头呢。这个或者是姥姥家的习惯,好东西给老人家吃,别人都是粗茶淡饭?不过我也没有办法去考证了。好像如果三代同堂的话,做父母的要先照顾年迈的祖父母,因为他们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而年轻人以后还有时间享受生活。平时姥姥不住我们家里的时候,父亲母亲有什么好东西自己不舍得吃都是先给我们吃的。还记得父母亲有时候下车间劳动会得一份‘劳动保健’,就是一份肉或鱼,他们自己舍不得吃,就用饭盒装回来给我们吃。有一次母亲带回来的饭盒里是一大块裹了面糊炸的鱼,闻起来好香啊,吃着更香,印象就特别深刻。那时候每家的食用油是按两配给的,不太有人家舍得用来炸东西,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本来油就不多的油瓶子一下子就得见底了。

现在食物是这样的丰盛,人们不是想着吃好吃的东西,而是花心思怎样才能不受美食的诱惑,少吃而且吃健康的食物。一位朋友曾打趣地说,不好吃的食物才是健康的食物,and if you tasted anything good, spit it out!

也是因为这样,想起了姥姥。她也知道我们小孩子很馋很想吃,但是照她那时候的背景和观念,姥姥边吃边说为的是让我们学着以后也要这样的去孝敬长辈吧。我们那时候不太喜欢姥姥,还想着我们都馋成那样,真是的她一个人也吃得下去,而且我们的奶奶和姑姥姥都比较宠着我们不像姥姥。现在才明白其实她那时的胃口也没有那么好,她坚持那样做是要教我们学一个道理,那个道理或者是姥姥在她那个窗外的私塾中听来的。看来祖辈们都疼爱我们,不过爱的方式不同而已。虽然晚了点儿,我还是想跟姥姥说一句,姥姥谢谢您,我明白了。虽然现在不缺食物,可是孝敬长辈的观念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下去的。孝敬父母,特别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如果是件容易的事,圣经就不用把它写在十诫里了,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带着应许的诫命。

跑远了,回来回来。

母亲在城里上学的时候常写信给家里。她说有信件寄到家里都是交给她爷爷的,因为是她爷爷当家。如果她的爷爷一看是她要钱交学费的信就交给她的爸爸,她的爸爸看看也不管,就把信交给她的妈妈,我的姥姥。姥姥没办法只好到处给母亲张罗学费。好像母亲读书的头一两年的学费都是靠着姥姥当些衣服首饰和其它物件儿维持着。虽然姥姥的嫁妆算是丰富,可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并且常常在当铺里也当不到几个钱。

除了吃住和学费,还有其它的一些开销,比如校服。母亲说比较贵的校服像外套之类的她是订不起的,她需要等她的同学定制好了之后,把同学的校服借回来给姥姥看,姥姥就找一些她压箱底儿的衣服,选一件相似的改成校服的样式给母亲穿。

母亲有一件长黑呢大衣是老旧的式样,我上中学的时候她拿出来请裁缝改成短外套给我穿。她说那是姥姥的衣服,本来是墨绿色的,但是她校服需要黑颜色,姥姥就请乡里的裁缝把它染成黑色再改成校服的样式。东北的冬天冷啊,母亲的学校是女校,有一阵子是日本人管理,冬天也必须穿裙子。做一件长呢子大衣很贵的,而且那时主要是衣料贵,人工倒还便宜。

家里有一张老照片是母亲和她的同学们在一起拍的,每人都穿着长呢子大衣,母亲的那件明显的与别人的不太一样,光是颜色就有差异,染的黑色到底不够黑。好在母亲不太在乎这些,照片上的她看上去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母亲来说只要可以读书,其它的都是小事儿。

在姥姥和母亲的年代做了新衣服是不太舍得拿出来穿的,逢年过节或是婚宴之类的大场面才换上,之后马上脱下来折好收在箱子里。平日里都是穿着自己缝的粗布衣裤。那个时候讲究的是面料,甚至做衬里的料子也要好才配得上好的面料。好像那时候的人也不怎么长胖,一般十几二十年前的衣服还能穿在身上不太显紧。

母亲不大一样,她生了孩子以后有些长胖了,一些衣服穿不下了就都送了人,因为母亲是不在乎这些的。我们中学的时候有些女生长得比较高,然后穿着妈妈们的毛料衣裤来学校,让大家很是羡慕,因为那时候毛料相当贵,一般不会买来给孩子们做衣服。我和姐姐问母亲说你怎么没有这样的衣服我们也可以穿上,去学校显摆显摆呢?母亲说她有的,早先我们的表姐们喜欢就都送给她们了,那时我们还小。看来母亲的那件长呢外套是表姐们没看上才剩下的。

忽然就想起‘音乐之声’里的一个场景:那个叫Maria的修女穿着一套式样老旧也不合身的衣服去船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船长说你不能穿着这样的衣服见我的孩子们,必须换一套,Maria说可是她出来做修女的时候把衣服都捐给穷人了。The captain then asked what about this one,she said the poor didn’t want this one.

有几次姥姥实在筹不到钱,只好去她的娘家想办法。姥姥于她的娘家有恩,所以每次去多少都能带一些钱回来。去姥姥娘家的村子也有十几里路又不通车,姥姥是裹过的小脚,虽然后来放开过一些,但是走远路还是很吃力。姥姥回娘家都是走路去走路回来,一早起来就上路,太阳下山前赶回来。母亲说有一次姥姥早上出去,很晚了还没有回来,家里人都着急了。那次是因为早春二三月份(农历),出去的时候地表面还冻着呢,下午就开化了,路变的越来越泥泞,越来越不好走,左脚拔出来右脚又陷进去,母亲说姥姥用手抓着地里的玉米茬子,高梁茬子之类的一步一步往前挪,回到家里已经累得不成样子了。家里人都为这件事怪罪母亲,觉得她不该跑到城里去念书。母亲也知道他的爷爷和父亲根本就不愿意她进城读书,更别提为她付学费了,害得姥姥每个学期都要为她筹学费的事伤脑筋伤身体。这事儿母亲常念叨着。

虽然从前姥姥拼了她的所有帮过她的娘家,可也不能老是回娘家要钱哪,而且照当时农村人的标准,学费又不是小钱,再说母亲的学费在一般人看来包括姥姥的娘家在内那也不是必须的花费,没钱就别去念书了呗。可以想象姥姥去娘家要钱该有多窘。当然她只能说是借钱了,而她的娘家人也知道,这个钱是有借无还的。姥姥可不是那种低三下四乞求别人的人,也不能随便被人瞧不起的, 她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人家说咸的说淡的她都只能听着,她为了她的孩子真拼了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园中的紫丁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稻穗儿' 的评论 : 谢谢稻穗儿。
稻穗儿 回复 悄悄话 很感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