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

我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个人资料
正文

【独步天下】大乘华严之:正等觉行

(2022-04-23 22:44:47) 下一个

昨天维国, 也就是悟无生, 给我写了一封信。

 

“师父啊,您写的所有开示,绝大多数都是讲第一义,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弟子愚昧,揣度圣意:您都是想方设法让弟子们体悟‘离开两边,不落中间’‘一切本来就是这样’,您让弟子参,怎么参呢?”

 

“面对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和自己心里的每一个念头,都用上面的要求去落实吗?这样就能开悟吗?”

 

“弟子实在不得入门,您可能会说:没有门可入。师父啊,您说无修无证,如果不修不证,那和压根不知道佛法,压根没看到过您开示的以前的我有什么区别呢?以前我不知道有佛法,也无修无证,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但是能说是开悟的状态吗?显然不是!”

 

维国啊,

所谓开悟, 其实就是明白了一个事实。

我前几天说了, 参禅, 就是要参出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就是佛的面目, 就是什么是佛?

你只有知道了佛是什么, 才能回归佛性。

 

无修无证, 是从性的角度来说的。

无得无失, 离开两边, 没有分别, 等等都是从性的角度来说的。

生活中的事, 缘起缘灭, 都是相。

你如果从相的角度去思考, 就走错了方向, 当然参不透。

相是没有佛性的。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相有生灭而佛性恒在。

如何可能从生灭的相中找到恒在的佛性?

 

这就是为什么要离相。

既然相中没有佛性, 那就去没有相的地方找找看。

你睁大眼睛, 仔细观察, 什么地方没有相, 就去那里找。

那没有相的地方, 没有生死, 没有得失, 没有分别, 没有因果。 那没有相的地方, 就是恒在。

 

佛和众生本质上没有区别。

区别就在你说的日常生活中。

众生总是从相的角度思考和计算得失。

而佛总是从性的角度思考而知道没有得失,是故烦恼永断。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第五十一卷中说: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我说众生都是佛。

我不是在故意宽你的心。

你真的就是, 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们大前天说了正等觉身。

我们昨天说了正等觉心。

我们今天说正等觉行。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第五十二卷中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行?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无碍行是如来行,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佛子!如真如,前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是,不生、不动、不起。”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无量,无形故;如来行亦如是,非量、非无量,无形故。佛子!譬如鸟飞虚空,经于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何以故?虚空界无边际故。如来行亦如是。”

 

“佛子!譬如日月,独无等侣,周行虚空,利益众生,不作是念:‘我从何来,而至何所。’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性本寂灭,无有分别,示现游行一切法界,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作诸佛事无有休息,不生如是戏论分别:‘我从彼来,而向彼去。’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方便、无量性相,知见如来、应、正等觉所行之行。”

 

普贤菩萨说了一大堆正等觉行。

先不管什么是正等觉行, 至少一点, 佛可以行。

行就是动。

所以, 佛是动的, 佛不是一天到晚傻坐着。 而佛是寂灭常定, 由此可以推断, 寂灭常定不等于一动不动一天到晚傻坐着。

但是, 动也等于未动。

为什么?

无论你如何动, 佛性不增不减。

 

普贤菩萨说了这么多什么什么是正等觉行。

我又要说他是懒婆娘的裹脚布了。

一句话就好了, “你爱干啥干啥, 百无禁忌。”

无论你如何用, 佛性恒不灭, 不增不减。

这就是十法界任行, 任运无碍。

 

维国啊,

佛和众生本质上没有区别, 但生活中还是有。

比方说, 我告诉你你不会死。

但这没有用。 你不知道为什么, 你依然会心怀恐惧。

无修无证是开悟后自然的状态。

没有开悟之前, 还是要去勇猛的去修去证。

 

维国啊,

你刚来不久, 佛学基础不一定很强。

现在参公案可能对你有点难。

这样, 你从师父的《独步天下》系列从头看起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