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

我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个人资料
正文

【五灯会元】竹林精舍之 开口即失

(2021-06-30 23:05:41) 下一个

明天开始出趟远门,尽量争取还是每天贴一文。

呵呵,今晚先把明天的功课交了。

 

鄂州清平山安乐院令遵禅师,

初参翠微,便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微曰:“待无人即向汝说。”

师良久,曰:“无人也,请和尚说。”

微下禅床,引师入竹园。师又曰:“无人也,请和尚说。”

微指竹曰:“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待无人即向汝说。”既然无人, 谁说谁听?

令遵禅师却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翠微只好告诉他,你落入了两边。“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长短就是两边。

佛陀住世四十九年, 未曾说法。 如果有人说我每日在网上说法, 我一巴掌打在他脸上。

昨天善会禅师说:“我二十年住此山,未曾举著宗门中事。”

开口即失。

 

建州白云约禅师,

韶国师参,师问:“甚么处来?”

韶曰:“江北来。”

师曰:“船来陆来?”

曰:“船来。”

师曰:“还逢见鱼鳖么?”

曰:“往往遇之。”

师曰:“遇时作么生?”

韶曰:“咄!缩头去。”

师大笑。

 

“江北来。”“船来。”“往往遇之。”

韶国师每一句都答错了。一个坑里摔一次,可能是不小心。摔两次,就是笨蛋。可是,如果有人每个坑都摔,一次都不落下,那他可能就是一位大智若愚的绝世高人。韶国师就是一位绝世高人。

为什么?

当白云问“作么生?”的时候,他大喝一声,“缩头去!”没有生,本来无生。

 

歙州茂源禅师,

因平田参,师欲起身,

田乃把住曰:“开口即失,闭口即丧。去此二途,请师速道。”

师以手掩耳。

田放手曰:“一步易,两步难。”

师曰:“有甚么死急?”

田曰:“若非此个,师不免诸方点检。”

师不对。

 

很多佛弟子也许会想, 佛陀和这些祖师们搞得这么复杂做什么? 太故弄玄虚了。 直接说出来多好呀, 大家都有好处, 又不用浪费大家那么多时间。

真的是不能说, 因为开口即失。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佛陀说, 无上正等正觉是什么什么什么, 那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既然有什么什么东西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一定还有什么什么东西不是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就陷入了有和无之间,

那么就陷入了空和有之间,

那么就陷入了生和死之间,

那么就陷入了是和不是之间。

 

既然有是和不是,

那么一定有方法可以从不是变成是,

那么就一定有法可求, 有法可依, 有法可修, 有法可得。

 

而所有这些以及衍生出来的, 都是和无上正等正觉背道而驰的。

所以不可说!说, 有一个先决条件, 那就是有两边, 也就是有对立。

而如果离开两边, 没有对立, 自然无法可说。

所有的文字, 所有的开示, 都只是方便,  都是不了义的。 可是为了教化众生, 又不得不说。  所以在《金刚经》中, 佛陀每说一句, 就否定一句。

佛说什么, 即非什么, 是名什么。

你明白了吗。

 

寒山子有一首诗,我们以前读过的,我也一再的重复过。

我心如明月,

寒潭清皎洁,

无物可比拟,

教我如何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