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如果把‘它’比喻成终极魔术师,那么注意力就像它的魔手,这双手即时即刻显现奇迹》

(2022-01-13 10:49:02) 下一个
 
注意力是什么?就是注意某样东西或情况,而暂时忽视其它东西或情况。注意力是意识分辨的基础。请你观察一下,注意力是不断变化的不停跳跃的,一会儿你注意这个情况,一会儿你注意那个情况。注意力很难停留在同一个东西或情况上不转移。假如说你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东西或情况,维持几分钟也许做得到,维持一个小时就难了,维持几个小时?难得不可想象。维持几天不转移?没有人可以做到。为什么我要讨论注意力?因为懂得了注意力就等于懂得了意识的分辨是怎么产生的,懂得了意识分辨功能,就明白了思想会辨别出因果逻辑或故事情节来。
思想的分辨功能离不开注意力转移,思想分辨的基础就是注意力不断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如果注意力不转移,比如说你照镜子,盯住你的鼻子看一分钟,也许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你盯住看5分钟,你会感到“鼻子”开始跳动震荡起来,好像原来稳定的边界开始跳动起来了,如果你继续看着它一小时,你会分辨不出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了,换句话说就是原来思想上定义出来的“鼻子”概念无法确定了,这个“鼻子”好像随着注意力集中的继续,从一开始的看似的稳定状态变成了震荡跳跃状态,然后越来越确定不了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结论就是,一切对象随着观察者的深入观察而发散。注意力就是观察,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对象上一直集中不转移,这个对象就会自动地发散掉。更奇怪的是,不但对象会发散掉,连观察者(注意者)本身也会发散掉。
日常经验中,注意力是不会集中到一个对象上不转移的。所以你不容易发现一切都随深入观察而发散这个奇迹的。思想解释出来的“世界”就是基于注意力不断转移(或跳跃)而分辨出来的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因为注意力不断跳跃而分辨出来的。注意力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对象上,它不断地转移跳跃,这个功能就是思想解释的基础,注意力提供了短暂的“记忆”,比如当注意力停留在一片树叶上几秒钟,然后转移到树干上几秒钟,然后转移到房子上几秒钟,然后转移到房门上几秒钟,每次转移就产生一个记忆,思想就把一个一个的记忆穿起来解释成逻辑合理的故事来了:我看到了树叶,然后看到的树,树边有一幢房子,房子有一扇门~~~。
虽然思想上解释出树叶,树干,房子,房门这些概念,但现实并不真的有这些对象,这些对象都是因为注意力短暂的停留而在思想上产生的“记忆”,“记忆”到底是什么东西?记忆其实就是思想解释出来的结论,是思想把无限的现实通过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而勾画出来的粗略片面的故事。这个情况就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的注意力从电影上的一个图形跳跃到另一个图形,思想称第一个图形是一个英雄,思想称第二个图形是一个恶棒,通过这样的注意力转移跳跃,思想上就告诉你看到了英雄斗恶棒的故事了。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电影屏幕的一个点上不转移,你真的能确定有“英雄”和“恶棒”吗?你不能,你只能说有光和色彩的变化,如果你继续集中在这一点上几个小时,那么更奇怪的情况就发生了,你不但无法确定有什么英雄和恶棒,你也无法确定有“光”和“色彩”,你甚至无法确定有“对象”,你也无法确定有自己这个“观察者”。这时,你就开始品味到了一切都是无言说的奇妙了。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不转移,目的不是建议你刻意地控制注意力。当然你可以做这个练习,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指出这个奇迹本身,指出不要认定注意力告诉你的“情况”就是真的情况。任何注意力告诉你的“情况”都是思想解释出来的片面粗略的结论,这种粗糙结论就好像把三维立体看成是简单的片面白纸黑线那样的粗略概括,完全不成立的。现实无法被归纳为这样简单的片面的粗略的“情况”来。现实无限地多于大于不同于注意力告诉你的结论。当你感觉不爽了,这个“感觉”其实就是注意力把现实局限成为某种让你不爽的“情况”了,但这个情况不成立,因而没有“不爽”的理由。注意力可以把不真成立的情况解释成为这种情况,思想就当这个情况是真的成立的情况了,就开始不爽了。
我写这篇文章让你发现通过注意力而获得的“信息”是不可靠的。注意力其实就是分辨力。当注意力放在一个对象上,对于你来说整个现实就好像只有这个对象了,对于你来说,注意力集中到的那点就是全部的价值,注意力忽略的其它就好像没有了价值一样。比如说吧,你和家人吵架,吵的伤感情,心情很不开心,你的全部注意力就在这件事情上,你不会注意到窗外的鸟儿没有不开心,你不会注意到隔壁房间里的邻居没有不开心,你不会注意到门外的那条狗不会不开心。注意力就是这样编织出来“我是一个悲剧”这个情况来。这就是注意力把无限的自己简化为“我是一个悲剧”这个虚幻的现实来。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往窗外看,窗外的一切都是无限的现实,它们可没有一点点的不开心。真正的你自己不局限于你的思想和你的身体,而是整个无限的存在。不要因为注意力放在身体和思想情绪上就认为这是你的一切了。不是,真正的你自己是无限 本身,这个“无限”不仅仅指时间和空间上的无始无终,更是指向你自己无限的无法确定。注意力确定出来的“身体,头脑,思想,情绪”其实是渺小到无法言语的程度,真正的你自己无限地大于多于不同于注意力集中在地“我的利益,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的身体,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这些“我的XXX”就是思想告诉你的渺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虚幻“现实”。
而你却为思想告诉你的渺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虚幻“现实”而苦恼。大可不必。
请开始品味注意力的转移跳跃吧,你越熟悉注意力分辨出来的虚幻“现实”,你就越能超越思想解释出来的“情况”,而发现无限的自己可以看似包容无限的“情况”,却不是任何一种“情况”。所以,当思想告诉你“我完蛋了”,你立刻就不会把这个“情况”当真了。当思想告诉你“我很可怜”,你立刻就不会把这个“情况”当真了。不要认为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就是你自己,真正的你自己是无法通过注意力来确定的,注意力仅仅是无限的自己跟无限的自己玩的游戏罢了,不要把注意力告诉你的情况当真了。
既然注意力告诉你的都不可信,那么为什么有注意力?为什么思想会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编织出故事逻辑来?我也不知道,要问‘它’了。‘它’也无法回答。也许我可以给你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它’要玩分离的游戏,有什么不可以呢?
最后谈谈“我是谁?”这个问题吧。为什么RAMANA MAHARSHI大师建议大家自我询问“我是谁?”,其实这就是通过注意力的集中,集中到“我”这个点上不转移,然后你会品味到这个“点”将越来越无法确定了,这个“我”会越来越无法言语了。自我询问“我是谁?”的目的不是期待得到某个可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实际发现一切答案都不可能获得。通过自我询问“我是谁?”,不但所问的对象“我”无法找到,连问询者本身都会随着这样的询问而自动地发散掉了。很多人总是期望得到某一个确定的答案,虽然RAMANA的初衷不错,但被误解了。
当你读到这里,也许在思想上会产生这样的隐形误解,你以为我在说当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不转移之后,一切都无法确定了因为这一点变的越来越模糊。不对!恰恰相反,当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观察,你会发现这一点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细节出来,原来认为的简单的一点发散成无数的新点,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每一个新点又会发散成更多的新新点,无止境。《无法确定》不是因为变模糊了而无法确定,而显现出无限的细致,细致到无法归纳简化的程度,可以无限地细致下去无止境,这就是无限超越的现实,你就是这个现实本身!
比如说“我是谁?”这个自我询问吧,一开始问的时候,好像有一个“我”在某个地方,似乎可以确定它,但随着深入继续询问,这个“我”就看似越来越微妙了,好像“我”之上还有另一个“我”,另一个“我”之上还有另另一个“我”,另另“我”之上还有另另另的“我”,永无止境,并非“我”的感觉变模糊了,而是“我”越来越微妙了,细节越来越多,越来越发散,以至于根本不可能确定了。然后,“谁”要去找“我”?这个主观“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微妙了,最后,你肯定无法分清主观询问者和客观被询问的对象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就这样超越了差别,超越了一切差别~~~。
也许你还不明白,让我再啰嗦几句吧:
真正的知道是发现无可知道。
真正的确定是发现无可确定。
真正的明白是发现无法确定有“明白”和“不明白”的分界线。
真正的主观就是化解了主观和客观的分界线。
真正的完美就是发现不再有“美”和“不美”的立场,不再有“美”和“不美”的分界线。
真正的无我就是发现根本没有“我”和“非我“的分界线,连谈”我“这个字的欲望都省了,连提起“我”这个字都是多此一举,去它的了。
=============问答=================
【读者】:不知能不能这样说:注意力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当我们的注意力在个我身上时,就展现出了我的世界我的家庭我的工作等情况。当注意力集中到空性上,一直思索在空性上时,相对应的也就会展现出空性。
例如:早上,我刚睡醒,当我质疑这个"我睡醒了"的想法并不真实时,展现出来的我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真实,但过了几分钟后,我的质疑淡去,世界就牢固如山。但当这个质疑又被我忆起,我再躺回这个质疑上时,世界的真实性又好像再黯淡下去。
所以这就是我的感觉:注意力在哪里,就相对应呈现出注意力所关注的东西来。
【明亮】: 是的,可以这样说,当注意力转移到你感兴趣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被过滤放大为“我的世界”了。你说的不错,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空”上,比如某位努力的修道士整天坐空,这就是是“他的世界”,他会以为他成功地品味到“空性”了,这就像我以前做过几年深度静坐那样,晚上几小时消灭思想进入绝对的沉静,几乎要关闭意识的程度,我还以为我“明白”了呢。其实,这是因为注意力放在“NOTHING”上了,产生一种意识静寂状态,这还是一种特殊的经验状态,并非真正的明白。不少修道士就对凡人说,你们的世俗享受不是真相,我在深度静坐中体验的才是真相。其实,这种想法还是在两元对立的梦幻之中。我没有说深度静坐不可以,如果你没有试尝过的话我建议你深度静坐,我只是指出,注意力的集中会给你某种特殊的经验体验,但这是注意力的魔手创造的奇迹,和真正的大彻大悟是不一样的。你说“质疑我睡醒了这个想法是并不真实的”,不是这样的。“我睡醒了”这个想法是真实的被你体验到的,但不是真相。一切经验体验都是真实的,但真实不等于是真相。比如在梦中你也会梦见“我睡醒了“,其实这个”我睡醒了“还是梦幻本身,并没有真正属于这个”我“的“睡醒”。只要有“我”在,就没有属于它的“睡醒”。因为注意力放在了个体“我”上,就把个体“我”看出来的经验变化归纳为“睡醒”或“沉睡”,其实这两者虽然在感觉上是真实的,但不是真相,这些感觉只对个体“我”看似是真实的。
注意,幻觉永远在感觉上是真实的,否则就不会有制幻功能了。如果你试图通过否定经验的真实性上去获得明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质疑”并非质疑意识中显现出来的不真实,而是质疑它们都不是思想上告诉你的那个情况。思想上告诉你:有一个我,这个我在这个坚硬的世界里面生活。这些述说是不可能被否定其真实性的。作为经验体验它们当然时时刻刻地显现出真实性来,但它们不是真相,它们是梦境。我从来没有要你去品味梦境然后发现梦境像粗糙的电脑游戏那样地在图形图像上出现破绽瑕疵,NO,经验显现都是完美的,这个完美包含完美的美,也包含完美的恶,包含完美的好,也包含完美的不好,包含完美的正确,也包含完美的错误。一切都是完美地显现出来,但这个“完美”却不在故事逻辑里面,而是说《显现》本身是完美的。耶稣会说“完美”,佛陀会说“完美”,但这个完美不是你思想上理解的让你感觉上舒服的那种“完美”。
品味经验不是去否定经验的真实完美显现,而是品味经验随着注意力的转变,故事内容就转变了,品味注意力是怎样把不变的‘它’解释分辨称万事万物千奇百怪。真正的大彻大悟不是去肯定或否定经验的无限变化,而是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永远是同一个‘它’在通过注意力的变化而变花样。
重点在于,品味当注意力转移之后,思想结论就会不同。分辨出来的结论随着注意转移而不同。不要把重点放在否定这些结论的“真实性”上,而是发现没有任何思想结论是可以涵盖无限的自己的(‘它’的)。你是一个无底洞,但注意力放在无底洞的某一层,就说“我是这个情况”,虽然“我是这个情况”看似真实,却无法涵盖无限的无底洞,这个“情况”仅仅是描述了这一层的看法。如果你把“我就是这个情况”当成真相了,就会局限于“我的这个情况”上产生了纠结,放不下了,“这个情况”就好像占据了你的一切。NO,没有任何一个情况可以占据你的一切,因为你就是无限本身,某个判断都是片面局限的“看法”,好像盲人摸象那样地片面。我们不否定“色”,也不否定“空”,因为“空”和“色”都是注意力不同而体验出来的不同看法而已,真正的明白就是明白自己是无限,无法归纳为任何一种“情况”,而无限的自己却可以享受无限的情况。就算思想告诉你,“我很悲哀”,其实无限的其它“情况”同时成立,“我很开心”其实已经和“我很悲哀”同在了,只是你的注意力放在“悲哀”上,就构成了幻觉世界了。
现实不是“空”也不是“色”,现实可以一会儿显现“空”一会儿显现“色”,或既空也色,或空中有色,色中有空,没有真正的分界线。但是这是什么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情况呢?是不变的你自己(‘它’)。通过发现注意力的变化,最终发现产生注意力变化的媒介却是不变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觉悟。
现在说点究竟的,虽然我们可以方便地说,当注意力转移到某个情况,这个情况就是“你的世界”了。但现实没有任何“情况”,也不是“世界”,情况 和世界都是思想通过注意力转移这个功能判断出来的概念。现实不是任何判断出来的“情况”或“世界”,我们无法描述现实,如果你要我描述的话,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就方便地说,现实就是‘它’,除了是‘它’还是‘它’,连“除了”这个概念都不成立。所以,只能说THAT,直到连说这个THAT都不必了。
【读者2】:当我在很安静的状态下,觉察到如果听到什么,有一种自动了知这是火车响这是鸟鸣,大脑好像没有提供任何答案,这是本能的分别吗?然后会感觉到大脑开始提供这是好听的叫声或者这是种噪音,一有分别心里开始有喜好的选择。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隐隐看到大脑的工作。
【明亮】:思想解释其实是不需要大脑运算的,在“听”的一霎那就已经在解释了,快到不可想像的程度。在“看”的一霎那就已经“看出”是一个某某东西了,不需要大脑判断的。分辨功能是超越大脑的。连“大脑”这个定义本身也是分辨出来的概念。现实其实无法归纳为“看”或“听”或“大脑”,出现了这些概念已经是思想判断了。
连思想上认为“大脑在判断”都已经晚了,其实判断已经在这个思想内容飘过你之前已经开始了。这就是微妙的地方了。再强调一下,不要认为判断比较通过大脑。NO,意识本身就是超级注意力转移工具,判断就是意识的本能。有一位体验过NEAR DEATH EXPERIENCE(频临死亡体验)的人说过,他可以在高处看到底下医生在抢救他的身体,他觉得很好笑,明明自己已经不在身体里面了,怎么还有意识判断?我不是要你去对频死经验着迷,我仅仅指出,真正的你自己远远远远超越身体和大脑。
思想判断不是在“大脑”层面的物理功能,思想判断是意识的本能,到底“思想”(MIND)是什么,到底“意识”(CONSCIOUSNESS)是什么?无法用语言定义,定义这些就等于落入了思想逻辑中去了。这个“看”或“听”其实已经是思想判断出来的概念了,“看到“或”听到“的对象更是思想判断出来的概念了。你是无法阻止这样的思想判断的,你也没有必要去阻止这些判断。你只要熟悉这些判断在即时即刻显现,发现他们即时即刻给出无限多样的结论来,不要把重点放在回避这些“结论”上,而是放在不否认这些结论的真实性的同时,放在对这些结论不当真,就像你在梦中,突然发现梦情况虽然真实,但不是真相,就立刻不当真了。也就是说,不把“色”和“空”撤开来变成两个立场,而是发现“色”其实都是“空”的,是一体无二的。
【读者3】:注意力,就是对焦。思想解释,就是成像。
注意力在哪,“世界就即时即刻”的呈现在哪,就相当于你拿着相机在取景,镜头里的就是即时即刻呈现的世界。
思想解释就是按下快门,把这一刻的呈现成像,固化了――这是房子,月亮,这是云,树……
真的是房子月亮云和树吗?
那已经是彼时彼刻的“记忆”了,“世界”只在“记忆”里“连续”播放,真相是没有“世”没有“界”,只有能量震荡,甚至连震荡的“滋味”也是思想的解释,甚至连“震荡”都没有,只是貌似有……
静等下一篇《拍照片的比喻》出炉……
【明亮】:说的到位,语言上能描述的也就是这样了。我没有什么好补充的了。
【读者】:我昨晚确切说是今早的一个梦跟大家说说。有点像明亮先生之前说的那个梦。一大早六点醒了然后过了一会儿又睡了,在睡梦中忽然“睁眼醒了”,但是梦中我知道那个醒不是每天早上那个睁眼的醒,不知道用什么形容,就叫意识吧,反正我就下床了,走到窗边,看到窗外景象,然后我清清楚楚明白所谓的“看”不是通过什么眼睛来看的,因为我知道那个所谓的身体还躺在床上呢。特别逗的是我当时还在想等白天我要把这个感悟发到明亮的脸书页上。接下来然后我真切的感受到外面下雨,窗户没有关严,雨水还打进屋里,我去关窗户真切感受到雨水的凉湿。但是我明白这个感受不是因为我有手臂有触觉。因为那个身体还躺在床上呢。接下来我低头看了一眼,诶,奇怪了,这里明明有个“身体“啊,这身体和窗户,雨水看似都是真切的存在的,但却不再是solid real,有我意识在,它们就变戏法似的出现了...忽然间不知怎么回事好像又到了另一段梦,又下了一次床,然后起来出去赶车,这段梦境里我貌似“迷”了,完全认同自己是梦中的人,还在着急坐车错过了站....然后不知咋回事啪的一下又醒了,这次就是平常那个在上睁眼醒,好了,又下一次床,来上班路上开着车看车窗外的景物,那么真实,但是我无法确定和第一个梦境里的看窗外下雨有什么区别了。还有感觉就是这些个梦境一个接着一个真的好似无缝链接,也分不清界限,反正就是那么啪的一下就转换了,不知怎么回事,也是神奇了。
【明亮】:太妙了,这就是所谓的“梦参“或梦瑜伽,非常有趣,非常秒,危险是:会者迷的,会上瘾的????。普通人都会有类似体验,只不过他们大多不注意,但是对于经常做高级瑜伽的那位来说,每次这种“梦瑜伽”就可能会在敏感度上提升,并非你获得了什么你没有的本事,而是对无限自己这个奇迹更享受了更敏感了。你提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了,我明天会再谈谈。
【读者】:我用"我睡醒了吗?"来代替"我是谁?"的自我询问,比较有感觉。比如,早上,刚睡醒,做了梦,本能反应就是"现在已经睡醒了的我刚刚在睡觉时做了个梦",但如果我提起这句疑问"我睡醒了吗?"我就能自问自答了"并不是现在睡醒了的我刚刚做了个梦",会联想到昨晚梦场景的能量整个切换到现在目前的这个我和我的世界,都是同等的一个能量在转换。有点像梵高的the starry night那幅图的能量转换流动。
早上,一睡醒,一睁开眼睛,看到墙壁,听到鸟鸣,当"我睡醒了吗?"被提起来时,就会记得墙壁和鸟鸣都是和我一体的能量。
先生那篇"茶杯就是你的本来面目"的意思,现在可以稍微有一点点摸到边了。
【明亮】:非常好,你已经越来越开始明白了。“我睡醒了”的这个故事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个故事仅仅是梦幻故事而已,真正自己超越一切故事。自我询问就是发现这些故事不真的可以确定成立,虽然看上去这些故事在感觉上无懈可击的显现“真实性”来。
一个好窍门就是不要去证明任何“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根本没有证明真假的参照系统,思想可以证明思想本身是真的还是假的,无法证明。窍门就是:把一切都归纳为无限自己的“能量”,这样一归纳,就超越了“真”或“假”,上升到能量层面来看了,那么无论是真还是假,你都不再去分辨了,反正都是自己的无限能量。都是OK的了。
普通修行人都陷入分辨真伪的运动中,粗看起来他们好像是对的,佛陀不是说了吗?“离幻即觉“吗?其实,他们都误解了,真正的”幻“不是一个情况是真的或是假的,你永远不可能证明真假。真正的”幻“其实就是抓住一个立场(法)不放,用一个立场的观点去否定另一个立场的观点,这样分辨来分辨去,永无止境,这就是普通人的无底幻觉循环。窍门是,当你把一切显现无论真假都看成是流动的能量,不再建立任何立场,那么就超越了这个无底循环,超越了思想逻辑判断了。
为了证明真或不真,你必须要有一个绝对靠得住的参照物,可惜,不存在任何参照物。为什么没有参照?因为没有分离!只有一个可以分离的东西,才能够分离出一个参照物来衡量另一个被参照的东西,但现实只有一个无法分离的无限的‘它‘。“比较”和“衡量”概念已经不成立了,更别说什么找到参照物了。换一个说法解释给你听:是什么来证明什么是真的?是思想!是思想来证明思想判断出来的结论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思想判断本身就不可能判断的出任何正确的结论来,怎么证明真假呢?这就好像让一个小偷去抓小偷,越抓越乱。
明白了无法证明任何情况,明白了没有任何参照物或参照系统,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把重点放在《无限的无法确定》上了。当你开始品味到一切都无法确定,我?无我?真?假?有?无?在?不在?空?色?通通都是无法确定的,这个味道是什么?尝尝这个味道吧!
真正明白的那位会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大智若愚是古华人说的。“知道”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所知道的都是思想解释出来的虚幻“情况”。知道者是什么?也是思想本身!思想知道的都是思想本身解释出来的片面结论,自己忽悠给自己消化,这是无限循环游戏。但话说回来,虽然思想永远无法知道任何正确的情况,但不会妨碍思想去知道,只要不把思想解释出来的情况当真,当然你有自由去知道任何情况,当一个方便的游戏玩吧。
【读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一首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有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无立足境,即没有任何参照系,通通无法确定。是这个意思吧。
【明亮】:看来曹雪芹是开悟的。大家都在研究红楼梦学,研究里面张三李四的纷争,其实我认为曹雪芹要表达的就是他开悟之后发现一切纷争都无所谓,都是空性的。是的,曹雪芹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明白者才明白他的说法。我从小来美,中文退步,但觉得“无立足境“就是”一切法无可立“的意思。
用英文的语境就是:There is no support whatsoever。不再找任何参照了,不再希望证明任何了,不再坚持立场了,不再抓SUPPORT了,不就干净了吗。
看红楼梦,就像我们做高级瑜伽品味经验,通过品味故事中的喜怒哀乐,生生死死,发现一切都是空性的梦境,所以称之为“红楼梦”了。曹雪芹写这本小说就是自己给自己做梦瑜伽的,并非有什么其它的企图。普通人读红楼梦就读故事内容,明白者读红楼梦通过读故事来感叹一切故事都是空性的,看似在,无法确定在,看似发生,无法确定真是这样发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