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如何“品味经验”的深入问答》

(2022-01-12 12:04:31) 下一个
 
【读者A】:不在不难理解,难的是不把“不在”局限为一种理解,每当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思想上跳出“不在”这个词来,会下意识的认为是在说“看似有实际没有”,然后还会冒出一个念头“刚才认为某某事或者物不在的那个念头也是不在的”,然后思想意识到了无限循环而不再去想。不在既是空性,是超越了有和无的它,换一种说法而已。我也觉得这个“不在”的比喻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比如我就觉得这个词没有力道,可以尝试用自己习惯的代指,感谢这位朋友让我反思到这些,也请先生指点一下如何将理解上升到“立刻知道或者立刻明白”。
【明亮】:你上面说的都很好。确实,每一种看法不一定对任何人有效。你自己去发现对你自己有效的方法看法。上文刚刚写完,就是指导读者“立刻”绕过思想述说,立刻发现一切都是同一个‘它’,一切都是同一件事:‘它’。没有任何判断的必要,直接插入明白。这就是ATIYOGA的重点。
从你的问题上看,你是这样问的:如何上升到立刻知道立刻明白。 这样的问法还是在心理上希望获得一种“上升”,这样就把情况想复杂化了。其实,这种“上升”不是发生在心理层面,而是一直能量上的“立即”。这很难描述,打一个比方吧:平常我们一看看出去,立刻就陷入了思想解释中去了,我们看到路上一个一个匆匆上班的行人,一辆一辆汽车和公车,看到天空有阳光,看到地上有人有物,看到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思想上的解释。其实你看到了什么?你只看到了光的明暗色彩变化,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光的表演”,思想上就编织出来这么一个复杂的故事来了。如果你可以品味这是纯粹的能量(光线色差色彩秀)场,是光的跳跃变化,没有故事发生,没有任何“情况”,这就是立即的了。我没有夸张,我说的就是事实,一切视觉效果仅仅是“光的表演”,没有别的。是视觉上是简单的能量脉冲表演,不是思想上解释出来的“万千世界万千事物”那么复杂,那么,就品味这个能量脉冲,而不是品味“这个故事,那个情节,我怎样了,别人怎样了,我对了,我错了”之类的思想解释了。如果你可以经常这样去直接在能量上品味经验,越过故事情节,那么,虽然能量会继续流动脉冲,但“观察者”就会越来越被忘记了,也就是“我“会没有了,“我”的感觉就化到整体能量脉冲中去了,“我”没有了。这就是”无我“了。直插‘它‘,然后就ANANDA了,BLISS了,《福》了。
【读者A】:确实这么试过,这就是我要说的虽然很明白只是色彩,哪怕用给自己洗脑的方法,也没有思想跟进的快,试了几次,试的自己都笑了。从小懒啊,不想很“用功”的去锻炼。尤其是看到带汉字的东西,你想不让他念出来那是不可能的,等你再去品味思想上念出来也是能量的时候,已经是后边不停的追加念头了。老是跟在思想后面跑,最后只能用“这些都是神圣要体验的”来做个结尾了,哈哈。也许哪天某种程度的“锻炼”也会发生,谁知道呢。既然来了,再追加个问题问问先生,都说思想解释出来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都不到,可是“如是”的话,也感觉不到那,0.9啊。这个能否请先生谈谈。
【明亮】:有些微妙的你可能还不体会。请注意,我说“越过”思维解释的情况,但我没有说“思维解释在进行“是一个错误。我的意思是:在思维解释进行的《同时》,也发现经验就是“光”或“能量”在脉冲。连“思维”都是“光”或“能量”在脉冲,好像两个“情况”同时成立。如果你要品味“光能量脉冲”的时候,不让思想解释进行,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排斥,这样太累了。我可没有这样建议。要允许思想解释进行的同时,发现一切都是纯粹的“光能量在脉冲“,在允许”故事情节进行“的同时,发现一切都是没有故事的”能量脉冲“。不是一个看法和另一个看法做斗争,然后分析哪个方面胜利了。NO,NO,不是这样的,而是允许一切看法的同时,发现经验可以显现出无限的“看法”来,互不侵犯。“光能量脉冲”的看法不排斥“故事情节“的看法。但你的注意力已经转到“光能量脉冲”上去了。
0.00000000001这个说法仅仅是比喻说:一切看法都不是全面的,如果抓住一个看法不放,就等于抓住0.00000000000000001不放,就是陷入了片面解释的梦境里面去了,忽视了无限。
【读者A】:这个比例是指“潜能”一类的吧比喻吧。
【明亮】:“潜能”也是思想幻觉。但可以暂时这样去理解。一切在当下即刻已经是了,‘它’没有任何“潜在未发”。把0.000000000000000001比喻成“思想解释出来的情况“,把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比喻成‘它’,不要当真了,这仅仅是一个方便的比喻,给思想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有点感觉就应该丢弃这个比喻。我真正要说的是:思想解释出来的几乎完全是《不在》的,”空“的,思想根本无法解释‘它’,因为‘它’就是无限。思想仅仅是徒劳地把‘它’片面地解释出一个《不在》的故事来,思想解释出来让思想自己消化,MIND的自嗨游戏。“明白”是无法用数字来解释的。
【读者A】:跟先生分享这几天一个有趣的事情。晚上我也会静坐,可是数息那一套太累了,后来我自己用了一个土办法,坐那就暗示自己睡觉,然后要保持警觉,某个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明明知道自己在坐着,窗外的声音也很清楚,但是梦也起来了,梦比较微弱,有点类似于带一点画面感的胡思乱想,但是我清清楚楚的睁开眼,才忽然意识到,刚才胡思乱想中很多事情是没有的,比方说我没有一件大衣,那个胡思乱想中有我穿上的情节,当时觉得思想那么清楚,居然没有意识到根本没有这件大衣。好玩得很,全程没有一点入梦的感觉,起坐才知。
【明亮】:祝贺,这就是非常给力的高级品味,直接品味到思想告诉你的情况完全是忽悠(不在)的。但注意,经验能量流是在的。就算现在你认为是醒着,身边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就像刚才你没法确定“大衣”在一样,你也没法确定“各种各样的情况”在。只能说:经验能量看似在。你能确定当下我两在打字聊天吗?你确定现在不是梦?没法确定。只能说:看似有经验能量流动,就品味这个,时间长了味道就自己出来了……,“你”就没了,全是不可说的Ananda 了……
什么是个体“你”这个幻觉?不就像刚才那个思想中冒出的不真在的“大衣”吗?
悟性不够的人也许要做机械性的数呼吸,对于你这样悟性比较高的,会超越现状自我探索的,就像你这几天做的实验那样,你自己会按不寻常的方法找到突破口的。而且还很有趣很玩耍。假设你机械性的做一些练习没有什么效果,就换一个看法,换一个练习,好像玩游戏一样。不要因为书上说什么就机械地仿冒,而是自己对自己开玩笑地实验,你越不认真的态度,反而突破口就发现了。因为本来就是‘它’跟‘它’自己开终极的玩笑。如果你太认真,按书上的教条按部就班地“练”,比如按某个“标准“的咒语念,不一定有效。认真的人太多,玩耍的人太少,但恰恰不要太认真了,就是这个“认真”让你陷入了梦幻,因为没有一样事物是“真”的,包括“人类”一切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任何“学”都不是“真”的,唯一的“真”是‘它’,而‘它’恰恰就是一个超级的顽皮的玩笑大王,永恒地显现出看似逼真其实是“不在”的假象来和自己开玩笑。这个玩笑大王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你就是无限的终极智能本身,这个终极智能什么都不做,就是貌似跟自己开玩笑,就像你每天晚上做梦跟自己开玩笑一样,如果你要明白你自己,认真不得,教条不得,从“受害者”的幻觉中松绑出来,放松下来享受自己给自己开的玩笑才是有效的态度。
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地享受“不自由”的幻觉。真正的幸福就是放松地享受“不幸福”的幻想。当你努力地试图改变一种经验形式,转化成“理想”的经验形式,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不幸福”的根源。放松下来,立刻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它’),就不逃避不转换了。
【读者B】: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用梦和《不在》的方法对我个人比较管用。遇到问题的时候即便不是一下能完全跳出。这种纠结的自我能量也会明显减弱。。但是品味法就不大适合我。。
【明亮】:没关系,什么容易用什么。不必太认真,玩耍的态度更好,本来一切好像就是个玩笑,你以玩笑态度对待更有趣。比如,你察觉到开始纠结了,就自嘲地说:好玩,“它”会纠结的。比如,当不开心的时候,就自嘲说:好玩,“它”也会“不开心”的。比如,卷入故事中去了,发现后就自嘲:哈哈,无限的终极的自己,也会像一个傻子一样当真了。这种自嘲就是一种不当真的态度,非常有效。卷入就卷入了,有什么要紧呢?当真就当真了,有什么关系呢?放不下就放不下了,无增无减,反正是自己跟自己开玩笑,丝毫不影响无限的自己“它”,就让这一切发生吧,哈哈。这种超级的不当真,一开始是不习惯的,但慢慢地会越来越自然而然了,要允许自己不断品味不断享受不断加深这种超级不当真。
你说“品味法不太适合你”,可能是我没说清,也可能是你没听明白什么是“品味”,也许是我用“品味”这个词不恰当,可能性很多。有空我会再深入谈谈所谓的“品味”,也许不是你认为的那个情况。我认为“品味”(观察,或“观”)是相当关键的突破口,是高级瑜伽(ATIYOGA)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掌握了这个突破点,那么你就从低层刻意的目的性的“闭关静坐”上升到无努力完全放松的高级“观”了,这个“观”或“品味”不再局限于盘腿闭目的普通静坐,而是7天24小时的全天候在能量上自动进行,完全放松无需刻意努力。掌握了“品味”,就从心理层面的基于心理上的努力的“修行”上升到能量层面的无努力放松的品味了。印度有一句有名的话:SAT-CHIT-ANANDA。高级瑜伽的说的就是这三个字:SAT就是存在,或经验,或意识。CHIT就是气,或无限能量,就是不可说的‘它’。ANANDA就是福,或愉悦,或BLISS。很长时间,你可以品味经验,然后发现经验就是能量显现,但“品”不出《福》或ANANDA来,这是正常现象,到了某一刻,它会自发自动地演示给你在一切“甜酸苦辣”经验后面的甘甜,这种难以描述的“甘甜”会突然“品”出来的。你前面提到的:“遇到问题,这种纠结的自我能量也会明显减弱”,这就是品味在进行。请继续下去,会不断加深的,到了一定时候,嘿嘿,味道就不同了。
【读者B】;好的。情绪上的能量,比如焦虑,兴奋,生气容易品味。但是日常生活中99%的情况就是按部就班,没有情绪波动。比如说上班的时候。我这时就不知道品什么了。。对于我个人,比较难理解品味不到也是一种品味的说法。这几天在想着自发自动的问题。。也观察自己念头和行为出现的一致性。。是不是如果说行为是自发的,那下饺子一样的出现念头就是用来配合即将发生的行为的。。比如说3点给X X打电话这的行为如果是必定发生的,那2:58分突然出现的打电话的念头就是为了配合即将发生行为的。。不知道我说的清楚吗? 我自己体验是念头先于行为, 如果说行为是设定好的,那念头也应该是设定好的。不知道我是不是钻牛角尖了。
【明亮】:你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情绪波动,没有大事发生,一切很平凡乏味,怎样品味?“品味”就是品味经验,并非需要经验符合某个条件才能品味,不符合某个条件就无法品味了。只要有经验在,就是品味了,而且品味是自发自动的,其实用“品味”这个词有点多余,因为经验体验就等于“品味”了。当你说:我什么也品味不到,但你不可否认经验已经发生了,其实你已经品味到了“什么都品味不到”这个经验了。你能说这句话就说明“品味”已经发生了。但是,思想在贴幻觉标签:“没有东西发生,平凡乏味”。除了思想一直在述说在贴标签外,经验不变,经验还是经验,不因为思想贴的标签而改变了。当你品味“情绪强烈波动”经验的时候和品味“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经验的时候,唯一不同的是思想的解释结论不同,标签不同,但经验能量不变。品味就是品味思想解释出来的结论完全是幻觉,和做白日梦没什么差别,是《不在》的,但经验却贯穿始终,是同一个能量流,不变。再进一步,你可以品味思想解释出来的情节(比如情绪好坏,事物好坏)的后面,是一股“滋滋震荡“的能量流,纯粹的经验,你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纯粹经验能量是一切表面故事情节的载体,但载体不受故事情节高高低低好好坏坏的影响,它一如既往地,“滋滋震荡”地流过。印度教和佛教都有一种说法,说神圣就是一种低沉的轰鸣声:OHMM............,其实,这个说法就是描述我上面描述的纯粹经验能量流动的那种“滋滋震荡”的感觉。不要刻意的去找这种感觉,如果你刻意去找,就找不到,如果你太集中注意力去找,也不太有效,我建议要放松地,完全随缘(随经验内容,无论变化还是不变化),去慢慢品味万变之中的《不变》。当你听到思想上说:“我怎么没有品味到什么啊?“,立刻就明白了,你其实品味到了,你品味到了思想在述说,别管思想述说什么内容,平凡还是激烈,“思想”本身就是这股“滋滋震荡”的纯粹经验能量流过。别为思想述说的情况纠结,把思想本身看成是终极经验能量流,品味这个能量流“OHMM。。。。”的流过,或“滋滋。。。“地流过,不管思想的内容是什么,直接品味这个基本能量,然后它就会自动地告诉你它的秘密了。
绝大多数的人都想象有一种情况叫做“绝对的安静”,他们就努力地去实现这种绝对的安静,他们经过很多年的努力进入了禅定,以为他们达到了“绝对安静”的境界了。真的吗?真的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吗,这时候也许你会听到血管里面血液像大瀑布那样哗哗流动的声音。所以,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有一个“你”去找这样的安静,这样的安静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你”了,安静不安静还有“谁”在乎呢?我的意思是,与其努力地闭关进入禅定进入某种人为创造的所谓“安静清洁“的经验形式,误以为获得了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奇境界了,不如自由地允许一切自然地显现,不追求任何特殊的经验形式,因为一切都是同一个‘它’,追求特殊的安静或纯净,其实就是把不可分割的‘它’(真正的自己)分割成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是差的。这样的努力是死循环。世俗宗教都是追求经验上的特殊性,这是一条无底的幻觉死循环。俗称:六道轮回。
无限终极的你自己(‘它’)是不懂得任何特殊性的,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概念,没有什么纯净不纯净概念,因为一切都是自己,自己和自己较真什么啊?千万不要落入追求“特殊性”的幻觉轮回中。当然“落入”了这种死循环也不是错误,因为“痛苦”本身就是《不在》的幻觉。
你问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如果说行为是自发的,那下饺子一样的出现念头就是用来配合即将发生的行为的。。比如说3点给X X打电话这的行为如果是必定发生的,那2:58分突然出现的打电话的念头就是为了配合即将发生行为的“。我的总结是,一切”行为“都是无限能量的整体脉冲,没有任何”单一独立“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单一独立“的个体。因此,不可以说是”前一个事件配合后一个事件“。是思想上把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割成前一个事件和后一个事件,或一个东西对应于另一个东西,这些”东西“或”事件“都是思想幻觉出来的想象,不是现实。所以,没有”配合“这个概念。没有”因果关系“的可能。但为什么思想上会感觉到有一先一后的次序呢?这就是思想意识(MIND)自己给自己玩的鬼把戏,把没有时间和次序的现实幻觉出有时间发展有次序先后了,这就是“配合”幻觉的逻辑基础。时间本身就是幻觉,先后次序和时间一样是幻觉。其实,虽然思想看出去有无限多的看似连续的时间“刻”,其实,没有任何连续的“刻”,自始自终只有同一个“刻”:当下即刻!“一秒钟前“是思想幻觉,”一秒钟后“是思想幻觉,”当下一秒“也是思想幻觉。只有那个不是时间的当下即刻,在思想上就貌似出“时间流逝”的假象来了,这样,故事就发生,其实根本没有故事,只有无法描述的经验本身。回到你的例子:2点58秒的念头是不是为了配合3点的行为?不是,2点58秒的念头和3点的行为是《同一个能量脉冲或行为》,是同一个Unitary Action, 并不是一先一后两件事件,不但不是两件事件,也没有两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低层佛教不跟你讲这些,因为那些法师们自己都不明白,他们天天谈放下,却放不下“因果关系”这个幻觉,所以净空法师以及其它法师一直在说:“因果不假”。当然了,因果本身就是梦幻,在梦幻里面,因果关系确实看似不假,不要违背。这样的说法对于安定社会是有好处的。但和明白你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要明白你自己,那么就要看破“因果关系”这个思想幻觉。如果你非要找到一个“因”(CAUSE),唯一的因就是‘它’。唯一的果就是‘它’。一切都是同一个‘它’。‘它’没有变成万事万物,仅仅是思想幻觉以为是“万事万物”了,思想的幻觉是彻底的《不在》,唯一的《在》就是‘它’。
你说:“我自己体验是念头先于行为, 如果说行为是设定好的,那念头也应该是设定好的。不知道我是不是钻牛角尖了“。 你说”你自己的体验“,其实,这个所谓的“你自己”就是“思想”解释幻觉。“你自己的体验”其实就是“思想的解释结论”,是彻头彻尾的幻觉,不要把这种“体验”当成是证明什么成立的依据了。对于思想来说,当然一切都是有先后次序的,这就是梦幻啊。“念头”是设定好的吗?也许是吧,但这个“设定”是无法找到的,也是看似的。我们唯一可以说的就是:一切都是无限的意志,而不是个体“你我他”的意志。打一个比方,昨晚梦里在梦里的2点58分突然出现了一个念头,然后2秒后手伸出去拿起手机打给对方了。整个这个情节是谁预先设定好的吗?不是,自始自终没有任何个体的“谁”在设计,梦能量自发自动地显现出来这个看似真实其实是《不在》的幻觉故事。我们只能说一切都是自发自动的显现,为什么会显现出这种情节而不是另一种情节,永远没有答案。就像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会做这个梦故事而不是那个梦故事一样的无法解释。这就是《不可知》原则,也就是《自发自动》原则。整个梦情节或白天经验情节都是看似的在其实是《不在》的,那么既然是《不在》的,仅仅是看似在的,为什么还要当真地去研究“为何这样不发生,为何那样发生了”?当你明白一切都是同一个无限的自己,那么这种研究的欲望就瓦解了,无意义了。无论是这样发生,还是不发生,无论是那样发生,还是不发生,都不改变同一个自己。对于同一个无限的自己来说,什么都不真的“发生”。
就像你不会对手臂上的肌肉一跳要研究清楚为什么一样,就像你不会去研究“手伸出去”这个动作是怎么完成的一样,一切都不需要思想去研究,一切都是自发自动的脉冲,没有“为什么”,没有“因果”,没有“正确”,没有“错误“,不需要“理由”,享受自我脉冲就行了。
【读者C】:我道理都明白,只是我常常被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情节矛盾纷争拖拉进去,等到察觉已经好长时间了,怎么可以避免不被故事情节矛盾纷争拖拉进去呢?
【明亮】:这个问题代表大多数人的疑惑。他们认为明白了,就可以老是不参与经验中的故事情节,出淤泥而不染了,清高出来了。其实这还是在思想幻觉中。他们还是陷入了思想上的分辨,“卷入故事情节纷争”是不理想的情况,“不卷入故事情节纷争”就是理想的情况了,就是明白了。其实这种思维逻辑本身就是造成痛苦的幻觉逻辑。无限的‘它’(你自己)就是要被“卷入”的,就是要被“拖拉进去”的。就像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做梦一样,你无法控制不让经验自发自动地流动。明白就是明白一切经验形式都不是错误,都不是问题。“卷入”不是一种错误或损失,“不卷入”不是一种成功或利益获得。“卷入”和“不卷入”都是思想在判断好坏善恶,现实根本没有这些概念,现实只有一个经验流:‘它’(即是你自己),对于经验来说,一切都是享受,连“痛”都是享受,经验中可以出现无数都“痛”或“不舒服”,经验能量可不排斥这些感受,仅仅是思想在排斥分辨。如果你明白了一切经验都是‘它’(真正的我自己),都不是错误,都是开玩笑,那么“苦”是不会有的。自从明白了这个,我的生活中“问题”依然,身体照常会生病,麻烦事情照常会“发生”,但没有一个个体的“我”去纠结去逃离,而是当它们是玩笑,有“痛”的同时没有了“苦”。我自己会时常被“卷入”啊,有什么问题呢?都是《不在》的梦幻,你和自己的梦幻较真个什么呀?当你不再追求经验没有“痛“了,那么神奇地,就没有苦了。这就是《福》了。所以,世人认为的《福》和明白了以后的《福》不是一个层面的,不是一回事。
上面在回复读者A时说了下面这句话,也许应该再重复一遍,也许会对你有所震撼吧:
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地享受“不自由”的幻觉。真正的幸福就是放松地享受“不幸福”的幻想。当你努力地试图改变一种你思想上定义为“不理想”的经验形式,转化成思想上认为的“理想”的经验形式,这种努力改变的欲望本身就是“不幸福”的根源。放松下来,立刻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它’),就不逃避不转换了。不逃避不转换了,那么个体“我”的幻觉就维持不下去了。当你这样允许一切自由的流过,一开始,你还是会明显地感受到思想的解释,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会这样很长时间,但这样的“磨“会逐渐地深化明白,你越来越觉得,“不高兴”中看似也有“高兴”, “痛”中看似也就“甜”,越来越说不清了,到一定时候,你不再明显感觉到”高兴“和”不高兴“之间到差别了,这样“蜜”就出来了,经验变成了“蜜”了,当然我这样讲不是准确的描述,这个情况描述不了,只有你自己去品出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