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的抗战史研究和事实评论

为受过国家教育的中国人写作的内容。属于在大陆不能发表,遭到封印的学术研究。内容都是有最可靠史料根据的事实。一般人并不易懂。
正文

3.6. 3月11日喜峰口方面的战斗

(2020-03-07 17:57:02) 下一个
 

3.6.1国军战史《长城及滦东作战》记录

3月10日的战斗,喜峰口在日军猛攻下失守。担当正面防御的赵登禹旅第二一七团损失甚大。战斗后第29军冯治安师退向长城南第二道防线,与长城线日军形成对峙。战斗后18时,冯治安师长任命“赵旅长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敌前总指挥,王旅长为副指挥,佟旅长协助之”。是晚又将力战两日的第二一七团撤回到滦阳城附近整顿,派第二一九团,二二〇团接替其防务。关于翌十一日战斗部署:
冯师长电令第一一零旅巩固老婆山经喜峰口城东至西北高地之线阵地,并相机驱逐喜峰口长城之敌,又令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第二二四团着归赵旅长指挥。同时,为巩固第二线阵地,并以集结兵力随时应援之目的,复令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欠一团)进驻撒河桥附近[1]
作战军敌前总指挥赵登禹旅长,此日除巩固第二线阵地外,为实行“相机”反击喜峰口长城线之敌任务,实施了两次小型出击,一为11日凌晨对喜峰口第二关门的夜袭,二是趁夜占领了喜峰口第二关门西侧高地,并试图在此坚守。
11日凌晨对第二关门的夜袭,在日军的严密戒备下完全失败,夜袭队留下20余具尸体后败退,日守军方面无一伤亡。对比下,昼间第二一九团坚守第二关门西侧高地的战斗,尽管国军报告中的实战规模,死伤内容和实际有大差,按日军记录确实敌方战斗确实很英勇,使日军感到棘手,一度返回求援。先看国军方面的记录。
《宋哲元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1日密电称:
今日午前九时,敌以集中炮火猛烈之射击约三小时,掩护其步兵两团,用波状式队形,向我喜峰口西侧高地冯治安师阵地猛攻,肉搏十余次,互得互失,敌伤亡尸横满地。我亦有伤亡。刻我官兵,仍本有进无退之决心,在正面与敌肉搏相拼[2]
国军战史《长城及滦东作战》记录:
同日〈十一日〉,敌炮向我第二一九团第三营喜峰口阵地集中轰击,嗣以约一联队兵力向该团猛攻,激战数小时,毙敌百余名,终以众寡异势,我伤亡重大,被迫后撤,喜峰口西侧高地遂为敌军占领。赵,王两旅长以該地如为敌佔领,则我全阵地之威胁至钜,当令第二一九团刘团长即率所部恢复…冲锋混战两小时,击毙敌甚多,我阵亡连长李奉先、排长李万珍等五员,伤亡士兵三百余名。激战至日暮始趋沉寂(26页)。
记录了失守后再次争夺的场面,但最终战果如何不详。到底阵地是否夺回?按国军战史叙述的一贯手法(若失败不触及结果),可推测是否。一面,宋哲元方面的一战斗记录,却明确地记录阵地被夺回。谓守军刘景山团被迫撤退的时间,是11日“下午三时三十分”。奉命反击开始的时间是午后四时。经两小时混战,毙敌约二,三百名后,“敌势不支,狼狈退去。至午后六时,卒将该高地恢复占有。斯役毙敌共约五百余名”[3]。与实际日军亡一伤二的事实比,此文气势粗壮。
前第一史料的电报,是当时的现场报告,第二是按第一电报内容还原的国军战史记录。第三宋哲元的战斗描述,应是事后宋哲元部自己的战功记录。可见前两史料记录的特征同样,避而不谈喜峰口西侧高地是否被夺回的战局结果,但第三史料的战功报告中,却明确第记录“午后六时,卒将该高地恢复占有”。从史料性质分析,可信的是第一史料,《宋哲元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1日密电。而宋哲元部的战斗描写,像是对外(媒体)报道,并不可信[4]。刘景山团是否真恢复占领了该高地,可参考以下日军的记录。

 

3.6.2 日军的各种记录
《混成第十四旅团司令部阵中日志》云:
“昨夜0430 敌约百名从喜峰口本道前来袭击我第二关门。我部队以猛烈射击将敌击退。敌遗尸20具[5]
夜袭之敌记录为从喜峰口镇方向前来,可见日军在10日扫荡撤退后,第二十九军部队又回到喜峰口镇设防。并以此地为据点实施了对第二关门的监视,夜袭。同时趁夜占领了第二关门西方高地(10日昼间战斗中松野尾第三中队曾经占领的高地,后退出,夜间无防守)。
3月11日天明后,松野尾部队发现昨日已“撤走”之敌,“本朝一部仍在我第一线前方高地驻留,潘家口东侧高地望楼及附近高地,也可见有敌7-80名出现,正在修筑工事”。为扫除第二关门附近的威胁,松野尾大队长部署了11日白天对此来犯之敌的扫讨作战。来前线视察的旅团高级副官,也作出以下几点指示。
“1.再次扫荡敌来袭据点的喜峰口市街。
2.采取措施堵死(喜峰口镇)通往关门的本道。
3.有效利用敌防御工事的土袋。
4.占领本道西侧高地望楼”(同前,1108页)。
第四点任务,即为3月11日昼间,松野尾大队第二关门西方高地的攻击战。混成第十四旅团战斗详报称此日“第三中队配合炮兵攻击了第一关门西南侧高地望楼的3-40名残敌”[6]
服部『戦跡を顧みて』中写道 “喜峰口镇内之敌很轻易地被驱除,但对高地之敌进攻,由于地形险峻,步炮携同困难,且敌阵地位于绝路,无处可退,负隅顽抗,攻击十分艰难。最后我一小队步兵经过壮烈格斗将守敌全歼[7]*。”
步兵炮小队的战斗详报《三月十一日第二关门附近的战斗》,记录了松野尾部队的如下战斗部署。
1.拂晓第二关门附近遭到200余名敌夜袭。敌企图夺回第一线第三中队阵地西侧高地。
2.先遣队为击退此敌,午前7时紧急集合,各自就位。第三中队向第二关门西方高地,第一中队向其东方高地攻击,机枪中队对两中队同时支援,步兵炮,山炮小队在第二关门附近占领阵地,主要协助第三中队方向战斗。
3. 敌守军使用步枪,自动步枪等武器,猛烈射击。
4.小队长指挥步兵炮,山炮两小队,在第二关门庙宇占领阵地射击喜峰口西方高地之敌,步兵第二十六联队炮小队山炮,射击第二关门西侧高地(第三中队正面)之敌。…午后三时半,夺回昨夜阵地,残敌向孤儿岭方向退去[8]♦。
从以上战斗详报附属的作战地图可确认,整个战斗不是在长城线,而是在第二关门以南地区(关内)山地的战斗。松野尾步兵炮小队出动两门步兵炮,一门山炮,第二十六联队步兵炮小队出动一门山炮(共4门),战斗中耗步兵炮弹38发,山炮弹81发。也可看出,新到的二十九军部队,已全面进入长城线南一带山地工事,企图相机夺回失守的长城线。
服部记录中还附录了一个此战斗指挥者,第三中队军曹山田保的详细手记。介绍了步兵攻击作战的全过程。要旨如下
第三中队的攻击用兵力为步枪,轻机各一分队,共十名。在重机枪掩护下展开攻击,敌占有第一(半坡,15名),第二(山顶,80余名)两个阵地。第一阵地之敌用尽各种手段顽强抵抗,手榴弹用尽后投石顽抗,后退向山顶第二阵地。突击队接近山顶前,由于携带轻机枪射弹过多发生故障,弹药此时也用尽,遭到敌猛烈还击,贝沼一等兵死亡,菅原一等兵和中村上等兵负伤,战斗被迫中断。山田军曹派联络兵返回求援。一小时后,田尻军曹带两分队到达,战斗再开,最后6名决死队突入敌阵经猛烈格斗结束战斗[9] ♦。
旅团战斗详报附录的附表第二,记录第二十七联队第一大队(松野尾部队)11日损害为战死1,战伤2名[10] ♦,此日除凌晨四时第二关门的夜袭(200人规模)外,并无别的战斗。所以山田手记中死1伤2名的记录,可以和战斗详报统计吻合,应是准确数字。是日战斗的总兵力,按日军记录,第二一九团第三营方面约百名,日军攻击队,出动步兵约20余名,另外有火炮四门和重机枪等的火力援助。可见,国军记录记载的敌出动“一联队兵力”攻击,战斗中我“毙敌共约五百余名”“我伤亡士兵三百余名”的描写,都大有夸张。当然“午后六时,卒将该高地恢复占有”的记录更不是事实。
以上为3月11日昼间,关口失陷后第一天,第一〇九旅赵登禹指挥的,喜峰口内的小规模反击作战。考虑目的不是夺回喜峰口和长城线,而是在日军的防御阵地前获得有利的反击据点。此日战斗地域,从炮小队作战图可看出,均在第二长城线以南,喜峰口镇附近,服部也称此日再次扫荡了喜峰口镇。由于战斗内容属于在禁止作战区域(关内)进行的出击。违反了“不得越境作战”的关东军的严令,服部旅团长立即向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和第八师团长(西義一)报告了此件,通知此次作战仅仅是“一时性的越境扫荡”希望能得到谅解。
喜峰口关门仍在确保中。但敌在我第一线部队眼下活动,昨夜又以百人规模实施逆袭,另一部在我阵地前方修筑工事,并对我实施炮击。本日又由后方增援2-300名。旅团为确保关门安全,于11日进行了一时性的越境扫荡。[11] ♦。

 

3.7.喜峰口关门作战小结
以上是中日双方的档案史料对喜峰口长城线争夺战的记录内容。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喜峰口战斗的全过程。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作战要点。
日军作战部队人数,并不像国军战史描述的那样多。国军战史称,喜峰口方面第一天(9日)战斗有日军“步骑兵约五百余名”,第二天(10日)为“以极盛之炮火掩护其步兵三千余名”,铁门关方面10日有“日滿蒙步騎砲聯合之敵約三千餘名”[补1]。又说董家口至喜峰口正面共有“日兵两旅团为基干并附伪国军计共约三万人之众”[补2]
在喜峰口,董家口铁门关正面的日军是混成第十四旅团的两个步兵大队为基干的步炮混成部队,其中担任整个喜峰口正面攻击的是松野尾先遣队(步兵第二十七联队第一大队为基干的混成部队),指挥官松野尾胜明少佐。武器有野炮6门,山炮5门(包括步兵山炮两门),重机枪8挺(包括26i重机枪中队2挺),步兵炮3门。轻机枪约20挺。人员最多时828名。
担任董家口,铁门关正面是米山先遣队的一个半中队(混成),人员334名。全旅团人员合计,约1400余名。作战开始时间为3月9日12时50分,喜峰口完全占领时间为3月10日12时。两日间战斗共战死13名,负伤35名(包括3月10日凌晨白台子夜袭,不包括11日第二关门西侧山地作战死伤的3名)。
(步兵第二十七联队第一大队为基干的混成部队),指挥官松野尾胜明少佐。武器有野炮6门,山炮5门(包括步兵山炮两门),重机枪8挺(包括26i重机枪中队2挺),步兵炮3门。轻机枪约20挺。人员最多时828名。作战开始时间为3月9日12时50分,喜峰口完全占领时间为3月10日12时。两日间战斗共战死13名,负伤35名(仅为喜峰口方面数字。包括3月10日凌晨白台子夜袭,不包括11日第二关门西侧山地作战死伤的3名)。两日间战斗全部队消耗步枪弹10624发,轻机枪弹18245发,重机枪弹18890发,步兵曲射炮弹417发,山炮弹439发,野炮弹513发。
10日午后战斗结束后,松野尾部队奉命撤回到第二关门,在长城线进入守备态势。至十日,混成第十四旅团正面的长城线各重要关口(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全部陷落。但喜峰口西方小喜峰口,潘家口仍在国军控制下,喜峰口至铁门关一带山地长城线也无兵把守。成为11日夜,赵登禹大刀队绕袭关外日军驻地(营房,三家子)的通路。
在喜峰口与日军对战守卫长城线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〇九旅(赵登禹旅长)二一七团(王长海团长)为中心的部队,约3000余名。依长城天险要地进行了顽强抵抗。按日军记录遗尸300余具,被缴获山炮4门及迫击炮,重机枪多数[12]。10日喜峰口陷落后,29军第217团与第219,220团换防。10日后,冯治安第三十七师退到长城线南老婆山,范家峪,孤儿岭一线第二阵地,一面巩固阵地,一面等待集结中的主力到达,伺机反击。3月11夜至12人日凌晨的大刀队夜袭(第三次),属于宋哲元二十九军反击作战的一部。意图夺回失守的长城线。
此表是喜峰口松野尾大队的统计,不包括董家口,铁门关米山大队的统计。最精确的统计见后出旅团作程度死伤一览表。
 
[1]《抗日戰史/滦东及長城作战》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26页。
[2]《宋哲元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1日密电(李安庆《喜峰口战役中宋哲元致国民政府电报选》《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72页。
[3] 《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239页。
[4] 《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虽是为第29军歌功颂德的记录,但穿插,运用了许多贵重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如当时的战斗命令,战况报告,电报等。有些是早已散逸,或军内保管的未公开内容,很为珍贵。但战斗叙述,描写部分和歼敌数据部分(即人为的编写部分),出于宣传,歌功目的,不实处颇多。
[5]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07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439800)
[6] 「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112,1482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205600)
[7] 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巻、1934年,東京兵書出版社,234页。
[8] 前出「歩兵第27聯隊 第1歩兵砲小隊陣中日誌」2/2,満洲-満洲事変-206,1769-1771页。
[9]前出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巻,235-237页。
[10]「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848页,(JACAR:Ref.C14030212800)
[11] 前出「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13页。
[12]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00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439700),此为旅团掌握数字。其中3月9日战斗“不下100”名,3月10日夜袭战约20-50名,3月10日战斗约150名。
[1] 《长城各口之战斗 》1933北平军分会编,23-25页(《 抗日战争史料丛编:第三辑第二册》所收)
[2] 台湾国史馆,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07-16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