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會友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篇》
正文

臺灣不接受統一的心理因素

(2019-01-17 07:18:49) 下一个

根據臺灣各項民調,臺灣民衆對於《一國兩制》的接受度不高。民進黨是個臺獨意識形態的政黨,反對統一。國民黨也避諱談統一。在臺灣的選舉活動中,“統一”兩個字是票房毒藥。候選人爲了勝選,都不敢公開倡議,支持兩岸統一。

臺灣會有這個現象,主要是基於兩個心理因素,現分析如下:

     1.   政治體制的優越感

     1.1  臺灣人政治成見

一般臺灣人,認爲大陸是“獨裁”與“專制” 的政治體制;臺灣是“民主”與“自由” 的政治體制。臺灣的政治體制是先進的、是合乎“普世價值”的;大陸的政治體制是落後的、是“違反人權”的。

臺灣人認爲,臺灣的政治體制,與大陸相比,具有高度的優越性。所以很難接受,臺灣被專制而落後的北京政權統一。

事實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反映出了臺灣人,所習慣的單向思維。

中國大陸政治體制的形成,有他的國情因素、社會背景、與歷史脈絡。回顧中國現代史,滿清覆亡之後,成立了“民國”,在當時民智不開、戶籍不清、交通隔絕、資訊不通的情況下,即實行民主議會政治。國會制度如何建立,國會參政員如何選出,都是一團混亂。導致了國會議員都是豬仔、買票得以選出總統、林林總總的問題叢生,民衆多有“民國不如滿清”的感嘆。

袁世凱當了總統,感覺這樣的政府完全無法運作,就搞了個恢復帝制的事件。帝制失敗之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民國年間的民主政治,是國家分裂,戰亂頻仍,終至於誘發了日本覬覦并吞中國的野心。

清末民初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爲就説,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就好像野蠻人開飛機一樣危險。”

1928年,中國國民黨的四大集團軍,攻入北京。蔣介石成爲民國的新領袖,開啓了中國現代史上軍事强人獨裁統治的時期。之後,是全民抗戰與國共内戰。再之後,蔣介石的軍人獨裁統治模式,爲人民所抛棄。共產黨贏得了政權,爲時38年的民國政治體制宣告結束。

1.2  風急灘險的三峽論

知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說,中國現代史的演變,好比是長江三峽的激流,要歷經風急灘險,曲折迴繞,在跌跌撞撞之後,才會進入“潮平兩岸濶,風正一帆懸” 的平順狀態。

中國現代史,是中華民族對於各種政治體制的實驗與探索過程。從帝制走向民國,再轉回帝制;接著是軍閥割據,以及蔣介石的軍人獨裁統治,一路走來,艱辛險阻,都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險遭裂土亡國之痛。最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治理中國。

中國大陸的現行政治體制,好似長江流水,繞行三峽,是中國人民歷經險阻探索之後的選擇。

中共執政,把一個支離破碎、貧弱不堪的中國,帶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雖然曾經犯過錯誤,但是也能不斷做出反省與修正。中國的崛起,是近百年來,改變世界格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共政權,對此功不可沒。

在網路上,有兩個演説,都在深入的闡述這個問題。

一是張維為教授的《中國,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是金一南教授《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

很可惜,一般臺灣人沒有機會看到這兩個影片,對於中國大陸崛起過程的辛酸,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缺乏客觀而務實的認識。

1.3  臺式民主的敝帚自珍

反觀臺灣人所自豪的臺式民主,自實行總統直選以來,所選出的四位總統,分別是内鬥總統李登輝、貪腐總統陳水扁、無能總統馬英九、以及目前的文囈總統蔡英文,這裏的“囈”,是夢囈的囈。

臺灣政壇經歷 “内鬥”、“貪腐”、“無能”、與“文囈” 的四朝統治,三十年來的績效,與大陸作對比,差距很明顯。在臺灣總統直選前的1990年,臺灣的GDP 佔大陸的45%,今天已不到 4.5%。這個衰退趨勢,仍在持續中,看不到任何的轉機。臺灣的政治體制,能不能帶給臺灣更好的明天,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臺灣人對於臺式民主的自豪感,可以一句成語《敝帚自珍》來形容,就是把家裏的一把破掃把,拱若世間珍寶。

1.4  精英治國與選舉治國

臺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寫了本書《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他在書中提到,北京政府的政治體制,有兩個特色,一是《精英治國》;一是《民本思想》。

朱雲漢認爲,中國大陸的體制,是由社會的精英分子來治理國家,而治國之道,是以民爲本,就是要照顧人民的福祉,爲人民服務。

而臺式民主的特色,偏向於《選舉治國》與《民粹爲本》。台灣政府施政,以贏得選舉為最大考量;在施政方向上,是努力在迎合民粹。

因爲是《選舉治國》,臺灣施政的眼界,多以四年爲限,或頂多是以兩任八年的選舉期限考慮爲主;在決策方向上,爲了迎合民粹,施政多有閹然媚俗,嘩衆取寵、急功近利、或是著力於表象工作的偏向性。

北京政權《精英治國》與《以民爲本》的治國理念,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治國之道是一致的。現代體制相比於傳統體制,有一個重大的修正,就是將幾千年來的王朝家族統治,修正為一黨專政的民主集中制。

換句話説,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優良政治思維與歷史脈絡,並沒有把西方的那一套體系,硬生生的移植過來。中國大陸的體制,其實是比較符合中國的國情。

臺灣很多政治人物,經常會宣稱 “中國大陸要先實行臺灣民主制度,再來談統一”。但是前新加坡總理,偉大的政治家,李光耀曾說 “中國如果實行民主政治,將會是一場災難。”

中國大陸如果貿然實行臺灣式民主制度,最爲歡欣鼓舞的,必然就是美國霸權主義了。

因為如此一來,中國將會走向内耗與衰落,美國無需再憂慮,他的世界霸權,會面臨來自於中國的挑戰。

 

2.   反中情結的浮濫

臺灣社會有相當浮濫的反中情結。反中情結的滋生與播散,可以説是源遠流長。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就常年詆毀與醜化中國共產黨。蔣介石每年都會發佈總統文告。他在文告中,不斷的宣示 “我們面對朱毛匪幫,是以天下之至仁,對天下之至不仁”。老蔣把自己捧上青天,把“共匪”貶入地獄。

蔣經國子承父業,對中共政權雖然沒有嚴詞謾罵,但是他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蔣經國對中國大陸一向是不假辭色,從未有過稱道之言與持平之論。

兩蔣之後的李登輝,有濃厚的親日反中心結,曾公開批評中國大陸是“土匪國家”。之後,民進黨基於政治目的,以反中訴求為手段,來攻擊國民黨,製造臺灣的族群分裂,用以贏得並且鞏固臺灣的本土票源。

民進黨臺獨意識形態挂帥,對於中國大陸,一向是幸災樂禍,樂道其短而不言其長。隨著民進黨逐漸掌控臺灣的主流媒體,臺灣社會充斥了對於大陸的負面報導。

 譬如說,臺灣民衆認爲大陸人隨地吐痰;公共廁所沒有門;人民吃不起茶葉蛋;到法國觀光的大媽們,在巴黎羅浮宮前的噴水池中洗腳;小孩在香港街頭任意小便,路人勸阻,父母竟然打了路人耳光等等。

大陸十三億人口,騙子混子王八羔子從來就沒短少過,當然好人也很眾多。問題是,在台灣媒體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渲染報導之下,時間久了,浸潤無聲,很多台灣人對於大陸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偏見,難以動搖。

有一段時間,大陸的央視與香港的鳳凰台,可以在臺灣落地。一般民衆可以輕鬆收看,央視與鳳凰臺對於大陸的務實報導。民進黨陳水扁擔任總統後,封殺了央視與鳳凰臺。國民黨馬英九繼任總統八年,也沒有解除陳水扁的封殺。

 臺灣民衆對於中國大陸的認知,長期以來,都是來自於各式各樣的《反中》媒體,有的是源自於美國,有的是源自於臺獨勢力群體。

民進黨固然是致力於反中,力推 “文化臺獨”,以遂行其政治目的;國民黨的反中貢獻,也不遑多讓。

譬如説,馬英九年年批判“六四”,甚至他下台了,在去年的2018年,還在宣稱《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馬英九完全漠視了”六四” 背後的複雜美國 CIA與國際因素。他力主 “平反六四”,形同力挺王丹之流的臺獨同路人,得以榮耀還朝,並且在北京結群參與執政。

“六四”是個不幸事件,有複雜的國際因素介入;北京的處理,有其全面性的不得不然的考慮;海外媒體的報導,多有渲染不實,互相矛盾之處。臺獨份子樂於以“六四”為工具,强力抨擊北京政府,馬英九以總統身份,年年以單一薄弱的邏輯思維,決絕的言辭,要爲“六四”平反,其實是順從了臺獨分子的心願,强化了臺灣的反中情結。

馬英九違背了父親《化獨漸統》的遺言,他的很多做法,都有如隨附在民進黨後面,拿香跟拜。他在總統任内,對於反中情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得臺灣民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大幅降低。

馬英九念念在兹於他的歷史評價。很遺憾的是,後世的春秋之筆,論定馬英九,可能不單單是“無能”,更是中華民族復興途中的一個絆脚石。

臺灣人自以爲是的《言論自由》,其實是非常的偏頗、非常的有瑕疵。臺灣的資訊通路,大都被《反中》媒體所控制。臺灣媒體餵食給民衆的,都是反中的思想言論。影響所及,當然是臺灣的反中情結,有如野火燒山,四處煙硝彌漫,不可收拾。

 

思考與總結

臺灣民衆抗拒統一,抗拒《一國兩制》,其原因在於  1)鄙視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 2) 反中情結的浮濫。

鄙視大陸的政治體制,是因爲對於歷史脈絡與國情的無知;也是因爲無視於北京四十年來,把中國從一窮二白,帶向主權獨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巨大治國績效。

臺灣的反中情結,由兩蔣時期,一直延續至今,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就此而論,臺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做出貢獻,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有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

其實,真正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統一模式,是兩德的統一。

1990年,西德“收併”了東德。原屬東德的五個邦,正式加入西德。全名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東德,就此從歷史消逝。

統一後的德國,沿用西德的國號,全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的統一,是《一國一制》的和平統一,簡單清楚,一勞永逸。

德國的統一,是東德民心所向,水到渠成的結果。

 台灣民眾抗拒統一的兩大心理因素,是北京政府在追求統一過程中,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如果北京政府,真能妥善解決這兩大心理因素問題,兩岸的統一,也許就有機會,走向一勞永逸的兩德模式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