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境心影录

一个乡下读书人,恋乡土,爱读书……
正文

山号明月景胜画:登江西宜春明月山散记三

(2018-07-04 00:39:57) 下一个

作者:史遇春

(三)

拾阶而登,左边是郁郁苍山,右边是潺潺清流。心灵的荡涤,最佳莫如此情此境。一切俗世的烦恼苦闷,便是使劲搜寻,也无法在胸中须觅得片只。便是最无趣,最不解风情的人,一入此境,也会思如泉涌,才似串珠。

溯水而逆上,水在往下走,人奔高处行。那一种清澈,真非久居城市的人所能想象。

水流在石间穿梭,大石、小石偶有阻遮,便顺势成白花一朵,剔透晶莹。

曹孟德游褒,见石门之水,曾有“衮雪”之题。浪如白雪,确也形象。但是,仅观水花,便知雪之白,可状浪之清透;转念细想,亦晓雪之静固,难写浪之灵动。

一物拟一物,是形象的思维方式,但一物拟一物,大多时候,直难写出所拟者的本真。

山间的水细,更显其轻柔之美。激石而荡,遂作水花一朵。这花,是灵动的,是飘忽的,是活泼的,是快乐的……如是,亦成就了我的心境,与其结成一家,融作一团,嬉戏啸歌,真得人生之乐趣、佳致。

水是山灵动的眼眸,山是水强健的躯体。山水一体,才得合一之美。

试想山无水,便少了许多转盼之媚;假令水无山,便没了稳健的依归。

明月山的秀美,山占五分,水占五分。

明月山的水,并非毫无变化,板滞如一;而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

有时候,这水是山童稚的纯真,水汪汪一泓,满是无邪,满是善意。

有时候,这水是山善睐的明眸,顾盼神飞,望之流连。

有时候,这水是山雍容的风华,庄重而饱含热情,稳当而不失风雅。

有时候,这水是山睿智的大度,清澈而有智慧,和蔼而多蕴慈柔

“移步换景”被誉为高明,许多时候,“移步换景”只是园林程式化的模范。虽然用意很美,但终须添物置景,难除其“斧凿”的痕迹。

在山间行走,“移步换景”的说法都嫌其板滞。不用“移步”,只要转换角度,便有不同的景致凸显眼前。

此刻还是云缠雾绕,转身或成山清天朗;俯视或是“青青翠竹”,仰望已成“郁郁松柏”;直视只见层峦叠翠,斜观又得一峰入云。

天工造物的神奇大概就在于此。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想,这其间,或许多少有些“天籁正音”的考虑。

随性自然,既是天之常态,亦是人之本性。然而,因世间种种,人失本真。故而崇尚自然之说,自古及今不绝于耳。

途行间,忽有一句入心:

“万丈情思付山河”

见如此江山,自然为其所动。山的美,在其博大,这是一种胸怀;水的美,在其柔婉,这是一种情致。

魏晋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虽有过枉之訾,但其间的道理却让人佩仰。

俗话说:英雄气短,都只为儿女情长。

我说:此英雄非真英雄也。

“气短”的英雄,便称得起英雄,也只是小英雄,非大英雄也。

大英雄,真英雄,胸中是万里雄图,大好山河,纵有儿女情长,也只将其存于一隅,难与河山争胜也。

山河之美,是大美,是亘古之美,是难移之美,故而,万丈情思可一付也。

儿女情长,是小美,是短暂之美,是动摇之美,故而,是时移事易的。

如若胸中有山河,那些个儿女情长,便自会退居其次。

如若胸中有山河,那些个“儿女子”的痴态、傻态便显得极为渺小。

若见山河之美,情思自可全付,当亦无暇留恋“儿女情长”。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