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李先念出访欧洲四国

(2018-11-08 08:33:49) 下一个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而我却感到开头是难,越往后就越觉得难。采访党和国家预导人出访对于我并不是头一次,但这次紧张的程度不减当年。I987年11月5日,我踏上出境的征途就好象要上战场一样,心老是吊在空中。

李先念主席这次访问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是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领导人笫一次出访。不管今后的人事安排如何,而今,他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仍然是十亿人口的伟大国家的代表。这就是报道的标杆。

李主席出访的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这标志着中国同西欧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报道的基调。

I987年11月7日至23日17天中,我从国外发回文字稿、录音新闻和口播新闻共28篇,完成了采访任务。

要说这次采访的感受,那就是一句话:争取做一个全能记者。

这次的随行记者先后去了43名。新华社、申央电视台都是10多人。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l个人。

这就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

这次从发稿的时效上来讲,在国内编辑和技术员的配合下。都赶上了当日的《新闻报摘》节目,其速度走在各家新闻单位前边。

从报道质量上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广播新闻的要求,每天突出一个重点,舍去了一些礼节性的活动。有时也用一些录音实况。为了适应国内听众的需要也适当加了一些背景材料。在广播语言方面尽可能做到亲切、自然。

广播稿不要求像新华社记者发的那么全,也不可能像人民日报记者写得那么细。广播稿有特有的格式、特有的结构和特有的语言。

从收到的十多封听众来信中看,听众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我自己感到这次报道还是脱不开公式化、概念化。下面我围绕着怎样做一个全能记者总结一下这次报道。

出国采访与在国内不一样,尤其是随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记者每时每刻都靠翻阅外交部印发的日程小册子行动,基本上是不会有人来告诉你何时出发,到何地,一切都要靠记者自理。除了一场接一场的采访活动外,记者每天还要忙着找传真机、付小费、交车费、找餐馆、算房钱。在这些风风火火的日子里,哪还有时间去吃饭。

应付这样的采访,首先要快。四平八稳的采访,不仅自已吃亏,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记者必须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了节省时间,出国以前,我已看了一些资料。把已有的讲话稿都处理了一遍。有些活动的初稿也打好了。这对我完成任务很有利。比如11月8日,李主席到达卢森堡的首都。我在稿中说:“世界上国名与首都名相同的国家有十几个,卢森堡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出国前儿女帮我查找的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我还深感不会外语之苦。搞不清的问题无法及时问。日常生活琐事也占用了我许多时间。为此,我建议-些有志做外事工作的同志能吸取我的教训,好好学习外语。

忙起来,自已脑子里经常冒出这样的念头:发回去让编辑处理。

这次李主席出访由于时差问题,我力求使自已发的稿子是成品,尤其是口播新闻,更应如此。

李主席每天的活动很多。记者首先要考虑怎样突出重点,怎样高度概括,怎样准确地抓住新闻的要害。比如,李主席接见比利时通讯社记者的稿子,原稿近四千字。拿到稿后离发稿时间已很近了。我看了一遍,立刻就编了一篇几百字的消息,突出了当时世界瞩目的西藏问题。

1987年11月23日,李先念主席园满结束了对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和比利时的国事访问。原来设想与编辑合作,搞一次录音问答综述。后来没有实现,只在最后一条稿子中简单小结了一下这次访问的情况。我感到小结写得不疼不痒。主要是怕字数多了用不出去。其实自己考虑欠周。如果写一综述供别的新闻节目用不是更好吗。

上海柴油机厂动力科杨道立1987年11月就李主席的出访报道给本台写过两封信。其中一段说:“在外事采访中,记者可以尽可能多采制一些带音响的报道。这是广大听众对电台的期望,这也是摆在记者面前的难题。”

多谢听众体谅了记者的苦衷。

李先念主席出访,有音响的活动是欢迎仪式、在宴会上的讲活、答记者问、参观活动。这次我也适当发了一些录音新闻和现场报道,但还是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活动本身的音响不典型,没有新意。二是自已的录音技术欠佳。比如,1987年11月12日,李主席接见法国电视台名记者,话筒位置太低,质量不好。又如,1987年11月17号,李主席到达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受到特殊形式的欢迎。我坐在船上衬着船的发动机声、浪花、音乐声、欢呼声、掌声做现场报道。但播出时,却采用的是口播新闻形式。编辑说:“原稿太长了。”可我觉得现场报道与口播新闻相比,还是现场描述的生动,播音的感情色彩浓。事后总结,如果出国时带两部机器。自已在前方随手把现场报道剪辑为四分钟的节目就好了。

另外,我这次也像往常一样备有各种各样的录音机连线和插头,可忙起来,还是用干电池方便。国内带出去的一号电池质且极差。两节一组的电池,不到半小时就没电了。令人懊恼。幸亏外国人给了我四节。他们的电池,两节一组可用七天。为此,我建议行政部门能采购一批高性能电池,备采访用。

没有经过播音训练的记者,播起稿子如同走在沙滩上。可以说,每吐一个字都感到艰难。

这次报道李主席出访大部分都采用了口播新闻的形式。黑龙江、内蒙古、四川、辽宁、上海、安徽的听众来信帮我们总结了口播新闻的长处:什么口语清楚,声调优美,描述灵活,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等等。我自己感到这次“说”的新闻亲切、自然有余,庄重、有力不够。这可能是记者说新闻的通病。记者自己采写的新闻,便于上口,没有播音腔。比如,李主席参观威尼斯那篇。同行们说:“像散文。”但我们不是普通老百姓,也不是演员,而是国家电台记者。记者要有记者的气质、记者的形象。我报道李主席出访活动时就显得有气无力。原因有二:一是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过去行家们对我说新闻提出意见,说声音偏高、偏快,不够从容;二是播音基本功不过关。报道李主席出访活动一般都在晚上9点以后,这时正是记者又渴又饿又累的时候。尽管一到话筒前精神面貌立刻变样,但终因不掌握播音规律而减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此,我建议,广播记者和编辑在听广播时,不仅要听内容,而且要学发音。

在国外的发稿手段是租用国际卫星电话传稿,时间是固定的。这样可以保证线路畅通无阻,而且不要求记者马上交现款。

为了赶这固定时间,广播记者比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要付出更多代价。国内的编辑、技术员也很辛苦。最难办的是发稿时间到了,而活动还没有结束。这时记者的弦崩得紧紧的。随时都要调整稿子结构,重新排语句,防止出现差错。

这次采访李主席活动的发稿基本顺利。这里应特别感谢国际广播电台、北京无线通信局和中央台技术部、新闻部的同志协助。

比利时是李先念这次西欧之行的最后一站。我告诫自已要善始善终、圆满发稿。1987年11月21日,天下着雨,司机把我从布鲁塞尔王宫拉到比利时电台。我拿着国际台记者给写的传送间门号,在比利时的法语广播部和荷兰语广播部转了几圈,找不到机房。75岁的老司机是一位老活宝,见我十分焦急,他像哄小孩一样一边走、一边唱,一边出洋相,还用手比划着请我安静,再安静,等找到传送间时,卫星传送时间也快过去了,险些发不了稿。

这次重要采访活动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独立工作,就必须训练自己在采、编、录、说、发等多方面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事隔几十年后,我又在笔记本上发现1989年3月29日写发的一条新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于3月29日下午北京会见了台湾佛教领袖星云法师率领的回大陆弘法探亲团。

李先念同身披黄色袈裟的法师们亲切握手,并一起合影。

李先念说,海峡两岸宗教界人士的交往,有利于祖国的早日统一。他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台湾当局放宽了回大陆探亲的政策,我们是欢迎的。现在不能实行“三不政策”,实际上渔民、商人已经在交往。

星云法师笑着说:在台湾的大陆人要求回来,就是台湾人,包括第二代人也希望回来看看祖国的风景。

李先念说:我们也想去台湾看看。

星云法师说:我相信有这么一天,希望在台湾见到你。

        

 

8、水城欢迎李先念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风景举世无双。

1987年11月17日,这座水城为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举行了别致的欢迎仪式。

我提前一天到达,有充裕的时间做现场报道的准备工作。用同行的中国国际电台记者叶国诚的话说:“我还没有见过你们台的其他记者像你这样发稿法。”我的稿件被评为好稿,收入到《新闻作品选》中。

为了记录历史的真实,我把没有经过加工、剪辑的原始稿留下了。

当地时间11月17号上午(1987年),李先念主席和夫人林佳楣从意大利的南部到达北部——威尼斯。(音响:嗡嗡声)

直升机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护卫着李先念主席。(音响:直升机的马达声,衬入)

威尼斯市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李先念一行下了飞机就分乘八艘小汽艇进城。(音响:汽艇声)

人们常说“开门见山”,这里却是“开门见水”。这个城市由100多个小岛组成。

一长溜汽艇浩浩荡荡进入市区。海鸥在天上飞翔,气派、壮观。

汽艇穿过了一道桥又一道桥。威尼斯是由水和桥编织成的城市。据说(音响:音乐声大,衬入)各式各样的桥有400多座。

在我们的后方,在一条彩船上,响起了音乐。

李主席和夫人乘坐的浅棕色汽艇在一段叫大运河的水面上,也就是快到大公府广场的时候,威尼斯传统的欢迎仪式开始。船员们在敲鼓,许多人在吹号。(音响:音乐声)他们披着大红色的斗篷,划桨的水手都穿着黄色的上衣和兰色的裤子。(音响外国人说话声)

又一艘船过来。这一条是黑色的,左边是黄色的,后边跟来的是白色的。好,水手们把桨举起来,向李主席致意,并且高呼。(音响:口哨声,说话声)

这在初冬的季节里增加了喜庆的色彩。在威尼斯大运河的两岸,楼上站了很多居民。居民们向中国贵宾招手,表示欢迎。划船的水手们都笑嘻嘻的。护送李主席到广场。又一队彩船来了。这一队穿的是深兰色服装。当我们这些船进入广场的时候,一座座造型优美、格调不同的拱形石桥在我们头顶上掠过。游艇过后,犁起一道白色的浪花。

威尼斯是一个多雾的城市,可是今天的天气特别好。几十条船现在浩浩荡荡开往广场去。(音响:欢呼声)

李主席和夫人向两岸的群众招手,现在彩船经过一座石桥,桥上站满了群众。他们的情绪是那么热烈啊!(音响:水声)

看,商店门口,出门就得坐船。

李主席的主船上有省督和夫人。省督给主席介绍大运河的建筑情况。这是一个大教堂。主船两边有彩船护卫,往前行驶。

非常别致的欢迎仪式结束。

李主席一行来到大公府广场。这里有很多游人,再加上天上飞的和平鸽,地上跑的和平鸽,一派欢乐热烈的气氛。威尼斯市市长腰里系着绿、白、红三色宽彩带在大公府门前迎接客人。意大利国旗就是绿白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威尼斯以自己的风貌、自己的风韵、自己的情趣迎接中国的国家主席。

威尼斯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他曾在中国住过17年。李先念、林佳楣、乔石参观了马可·波罗的故居。

中意两国建交以来,威尼斯同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今天,中意两国用诚意搭成的桥不更加蔚为壮观吗?

这条带音响的节目没有播出,原因是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没有时间复制节目。最后用的是我自己口播的新闻。

 

 

9、随李先念出访的惊险一刻

早在李先念担任副总理的时候,我就经常采访他的活动。

1987年11月,李先念以国家主席的身份访问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李先念走到哪里,我就跟到那里。顾不上欣赏海滨城市威尼斯的风景,顾不上领略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貌,甚至连李主席在威尼斯逛农贸市场的活动,我都去采访。他了解了市场上的水果,橘子来自西班牙,香蕉来自拉丁美洲,梨是法国产的。板栗和核桃是一位穿运动服的姑娘自己家树上结的。嘎纳离威尼斯市只有27公里,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李主席参观了会议厅。在电影宫平台上,一群记者要给李先念和夫人照像。李主席开玩笑说:“我们也成了明星了。”嘎纳市第一副市长吉罗说:“这里的明星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能代表10亿人口的。” 

1987年11月7日,白天的工作还算顺利,可谁知到了晚上却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场面。

李主席于1987年l1月7日到达法国的海滨城市尼斯。这是个依山傍水的兰色海湾。头一天传稿,有人陪我前住。第二天晚上九点半,我从旅馆步行到电台传稿。北京方面说,效果很好。为感谢两个法国技术员的帮忙,送给他们两个小绒熊猫。独自走出机房,走到电台办公楼的第一道门时,自已可以从里面打开门闩。等我走到院子里,发现电台大院的大门已上锁。

我赶紧扭头返回办公楼的那个门,寻找那两位技术员。可这个门的锁已被锁上。我先是礼貌地轻轻按门铃,无用。我又试着叩门,十分钟过去了,无回音。我只好用英语大声喊“请让我进去!”“开门!”迎接我的是一阵远远地狗叫声。我抬头看看办公楼全是黑的。这时我才想起当天是星期日。那两个值班员早从后门下班了。于是我心慌了,想自己很可能会在电台的院子里站一宿。我不顾一切地用拳头砸门,口中不住地喊“哈罗,哈罗!”黑暗中,无奈、紧张、饥饿、寒冷、疲倦同时向我袭来。四十分钟过去了40分钟过去了,狗的叫声移到了门口。因为门锁着,我有安全感。正在自已给自已壮胆的时刻,一条大黑狗从门缝中窜出来,往我身上扑,把我吓得魂飞魄散。我立刻退下台阶。天呐!差点咬我一口。还好一位胖老太太也从门缝中挤了出来。我告诉她院子的大门锁上了,我需要出去。她紧了紧手中的套狗绳,很不情愿地走下台阶,踏着石板路,给我开了大门。

夜深了,我漫步在法国尼斯的街头,心还在砰砰地跳,也不知是怎么走进那家竹园中餐馆的,无滋无味地吞下了那碗鸡丝面,仿佛那条大黑狗还在我耳边狂吠。

法国与中国的时差有7个小时。这时,祖国的上空正在播出我发回的口播新闻。可有谁能想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