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成材不成器,成器回不去

(2023-06-14 21:19:34) 下一个

俺的一位中学老师说,要成材不要成器。成了器用途就固定了,成材则可能有多种用途。

这个差别可以用来分别中国的思维与西方的思维。

西方的思维精细严密,这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因为对精细具体的执着,西方语言都会标志很多无用信息,比如服务员区分男女,杯子区分材料形状等等。

相比之下,中文更重视本质。同样的情况,服务员非必要不区分男女,杯子非必要不区分材料形状等。

中文虽然一般情况下不区分,但如果需要,则可以非常细致地区分。

这就是材与器的差别。

不区分waiter waitress 在英文中会闹笑话。这就是器不能回到材,具体化的信息不能回到抽象层面。

说服务员而不论男女在中文则是共识,需要时就加男女二字,简洁自然。这就是材器自如转换。

这种材器差别并不限于名词,也不限于语言,而是体现在任何思维需可以具体化的地方。比如科学,技术。中文思维本来不注重这些东西,但是如果需要,又有必要的工具,中国人就可以很快学会,并且据此继续创造。

换个角度看,就是历史上西方器于科学技术,中国未器于科技。

但对中国人来说,既然有人引路,标志了这个区域,中国人就可以自如地器于此地。

就象服务员加个性别变成男服务员女服务员一样简单。

科学的规律是确定的,并不是西方思维创造出来的。西方器思维与之相应,因此最早捕捉到这些规律,相当于开创一片领地。中国的材思维一转变,就可以调到器思维上,就可以跟上。比如胡服骑射比汉服好,学之,就学来了。比如原子弹,中国人并没有发明原子弹,也没有开创这方面的学问与技术,中国需要,一学就学来了。比如高铁,一学就学来了,还要更好一点儿。

因为中国人的思维虽然如果西方那么形式化,但也没有任何东西阻止它进行形式化转变。所以不但能学,学来了也能创新。

当然,中国虽然学到了一点儿皮毛,整体上还跟西方差得远。那就继续学呗。

如果是原始开创,中国思维肯定难以承担,但如果局面已经打开,路已经大体摸清,中国人要学,当然就快。

如果把科技当成一思维世界中的一片土地,西方器思维打开了这片土地的入口,中国的材思维转变之后,开垦与经营能力并不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