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

自由自在潇洒游世界,要去七大洲一百三十国。
正文

2021南法行,做作业(2)

(2021-06-21 14:54:01) 下一个

下面所有信息来自网络

day6:  普罗旺斯,马赛, 住阿维尼翁Avignon live

普罗旺斯(法語:Provence法语:[p??vɑ?s]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聽奧克語Provença (传统拼写)Prouvènço 米斯特拉尔式拼写, 奧克語發音: [p?u?v?ns?]),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地区,古代时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毗邻地中海,和意大利接壤。从阿尔卑斯山里昂南流的罗讷河,在普罗旺斯附近分为两大支流,然后注入地中海。

历史上的普罗旺斯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古罗马时期普罗旺斯行省北至阿尔卑斯山,南抵比利牛斯山脉,包括整个法国南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普罗旺斯成为5个行政省份之一。到了1960年代,法国被重新划分为22个大区,普罗旺斯属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普罗旺斯境内有艾克斯马赛等名城,并出产优质葡萄酒。此地区物产丰饶、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就吸引着无数游人,至今依然是旅游胜地。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更是难得的美景。

省份

普罗旺斯大略由以下六省份组合而成:

大普罗旺斯地区也可以再加入另外的两个省份

主要城市

马赛(法語:Marseille法语:[ma?s?j]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聽奧克語Marselha),法国东南部城市,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罗讷河口省的一个市镇,同时也是所在大区首府及所在省的省会,下辖马赛区[1],2018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868,277人,在法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首都巴黎,并与相邻的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以及周边的数十个市镇共同组成了艾克斯-马赛普罗旺斯都会区[2]

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市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城市自老港向内陆区域延伸,市镇面积达240.6平方公里。马赛是法国艺术与历史之城,公元前六世纪就已有建城记载,被认为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马赛在中世纪时为重要的宗教中心,近代因港口而吸引了大批移民,现为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科教、医疗、文化中心,艾克斯-马赛大学是法国乃至法语区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马赛是世界水资源协会的总部所在地,是法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在2014年以前,马赛亦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社 1]

马赛是法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因当地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日照而闻名,被称为“阳光大道”的法国A7高速公路直通马赛市中心,市区内亦有大量历史建筑。马赛也因同名足球俱乐部而闻名,后者是法国唯一一个获得欧洲冠军联赛总冠军的球队,此外齐内丁·齐达内的标志性的过人动作被称为“马赛回旋”。在艺术方面,法国作家安托南·阿尔托埃德蒙·罗斯丹出生于马赛,另有大批文学及影视作品取材于此。2013年,马赛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

历史

马赛是法国艺术与历史之城,其境内的科斯凯尔溶洞中发现了史前壁画,其年代距今约2.7至1.9万年[史 2]

古典时期

马赛的建城史始于公元前六世纪,是法国可考证的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史 3]。彼时,罗讷河口左岸的卡马格及沿海区域为高卢部落塞戈布里热人的活动范围[史 4]。公元前600年左右,一支来自福西亚的古希腊部落在此驻扎,“马萨利亚”一名最初在公元前五世纪被记载,此后长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贸易港口城市[史 5]。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马萨利亚还出现了讲堂,出生于马赛的皮西亞斯在此接受教育,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古典地理学家和航海家[史 6]。古希腊历史学家查士丁在其《腓利史概要》(Abrégé des histoires philippiques)中对马萨利亚有着这样的记载:

 
马萨利亚地图

公元前二世纪后,马萨利亚周边的利古里亚以及凯尔特人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对马萨利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当地的执政者向罗马寻求保护[史 7]。公元前181年,罗马将军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首次应战,驱赶了侵略者[史 8]。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政治家格奈乌斯·庞培曾再次帮助马萨利亚,并获得当地执政者及居民的支持,此后,罗马共和国发生内战凯撒大帝为打击格奈乌斯·庞培的势力,于公元前49年在马赛发起了围城战并获得胜利,原本在此驻扎了庞陪亲信卢修斯·多米蒂乌斯·阿诺巴比斯逃往西班牙,马赛及普罗旺斯成为纳博讷高卢的一部分[史 9]

入主高卢后,罗马人在马赛大兴土木,一条连接马赛和奥古斯都茱莉娅大道的支线罗马道路得以兴建,港口得到整治,对外贸易日渐繁荣。此外当地出现了多处罗马式的建筑,包括斗兽场、歌剧院、引水渠等,首个大型天主教堂与公元三世纪初建成[史 10]。公元三世纪末,罗马帝国在戴克里先的统治下一分为二,马赛被划归至西罗马帝国。公元309年(一说公元310年),西罗马帝国皇帝馬克西米安与其子马克森提乌斯因夺权而决裂,马克西米安发动叛变但未能得逞,随后在马赛城内自杀;马克森提乌斯则在312年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溺亡[史 11]。此后,西罗马帝国日趋衰落,在四帝共治制的推行下,纳博讷高卢一分为三,马赛成为“第二纳博讷”(Narbonensis secunda)的一部分[史 12],其附近沿海区域被称为“阿尔勒省”(Provincia Arelatensis[史 13]

中世纪

 
马萨利亚遗址
 
中世纪初的马赛

马赛的首任主教为奥勒修斯,于公元314年3月起担任[史 14];公元五世纪初,马赛的第二任主教普罗库卢斯修建了首个小教堂。公元416年,圣职者让·卡西安主持修建聖維克多修道院,以天主教圣让维克多命名;此后又于433年左右建成一处女子修道院,马赛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一个文化中心,半伯拉纠主义在此兴盛[史 15]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已基本灭亡,日耳曼蛮族東哥德人一路向西,建立了東哥德王國。公元508年阿尔勒围城战后,东哥特人败北,其王国内的普罗旺斯部分区域被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瓜分[史 16]。彼时,马赛已成为由老港附近的“下城”(ville basse)和周边高地上的“上城”(ville haute)两个部分组成的重要港口城市[史 17]。公元六世纪后,马赛与地中海东段的拜占庭帝国联系日益密切,当地出现了铸币作坊,商人可使用拜占庭帝国货币直接进行贸易往来,公元七世纪初希拉克略执政后,马赛与拜占庭的交往因战乱而终止[史 18]。公元734年,普罗旺斯公爵莫龙特曾发动叛变,被法兰克国王查理·马特镇压[史 19]。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其中马赛所在的中法兰克王国于855年再次分裂,根据《普吕姆条约》,包括马赛在内的王国南部部分被划为普罗旺斯王国(又称“下勃艮第王国”),公元933年后与上勃艮第王国合并,成为阿尔勒王国[史 20]。此后,普罗旺斯贵族阿吕尔夫获得子爵头衔,其长子纪尧姆一世于977年成为马赛的首位子爵[史 21]

中世纪中期,随着额我略改革的推进,马赛出现了一分为二的局面:其中主教的权利逐渐扩张,其所在的上城通过宪章实现政教合一;下城则由马赛子爵独立管理[史 22]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理查一世于1190年从马赛出发,前往西西里岛与腓力一世会合,征战耶路撒冷[史 23]

1247年,安茹国王查理一世与普罗旺斯伯爵之女贝阿特莉丝联姻,从而继承了伯爵爵位[史 24]。1257年,为保护当地的贸易自由,查理一世与马赛主教签订了《和平宪章[史 25]。1343年,普罗旺斯女伯爵乔万娜一世获得了马赛上城的司法权;1348年,马赛实现统一[史 26]

1347年11月1日,马赛发现首例黑死病病例,此后疫情在马赛蔓延,近两年的时间内,当地2.5万的居民内有超过1.5万因黑死病而丧生[史 27]。疫情过后,大批犹太人移居马赛,当地形成犹太街区[史 28]。1482年,马赛及其所在的整个普罗旺斯伯国划入法兰西,彼时,西欧诸地出现反犹浪潮,路易十二于1501年颁布法令,下令驱逐国内的犹太居民,马赛的犹太商人纷纷逃离,犹太街区随即消失[史 29]

16世纪初,弗朗索瓦一世在执政期间开发马赛港口外部的弗留利群岛,并在此修建伊夫城堡。1524年,神圣罗马帝国曾在此发动马赛围城战但未能成功,此后伊夫城堡被扩建成为军事堡垒,成为马赛海防设施的一部分[史 30]。16世纪末,马赛市长夏尔·德·卡索尔通过强硬措施对抗萨瓦公爵,并大肆任命其亲信为官员,企图将马赛建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贸易口岸,最终于1596年2月17日被吉斯公爵派兵刺杀[史 31]

近代

 
 
19世纪初的马赛附近的船只

自中世纪起,马赛就已成为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1720年5月25日,来自黎凡特大圣安托万号邮轮在进入马赛港口停靠时,因当地管理人员疏忽,其所运载的货物在未经检查的情况下就被接收,致使其携带的黑死病病菌被港口人员接触,随后爆发馬賽大瘟疫,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内,疫情波及至整个普罗旺斯地区,仅马赛的九万居民中就有五万人丧生[史 32],其遇难者遗体直至1724年底才被彻底清理[史 33]。此后,马赛的人口数量在18世纪中期逐渐恢复,当地推行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但是大批商人还是对马赛产生了抵触情绪,其中一些选择迁移至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法国港口,包括塞特、阿尔勒以及尼斯[史 34]。尽管如此,马赛作为文化交流窗口吸引了许多贵族学者,1724年,当地建成了马赛学会,航海、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慕名加入其中[史 35]

法国大革命时期,普罗旺斯行省被撤销,马赛成为罗讷河口省的一个市镇。因战略需要,革命派将彼时所有沿海省份的行政中心均设置于内陆地区,其中罗讷河口省的省会为艾克斯,马赛由此失去了行政地位,马赛学会也一度被撤销,后复设[史 36]

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和法国对外的殖民扩张,马赛成为法国面向北非及中东地区的主要交流口岸,其城市得到空前的发展。1842年,连接马赛北侧和阿尔勒之间的运河正式通航;1848年,巴黎-马赛铁路建成,马赛由此成为一个水陆中转码头[史 37]。1867年,罗讷河口省的省会由艾克斯迁至马赛[史 38]。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由法国前往印度及东亚的船只可借道地中海,马赛港开通了前往除北欧外世界各主要地区海运航线,由此吸引了大批来自法国各殖民地的居民。至19世纪末,马赛已确立了其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了地中海沿岸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史 39]

19世纪末,正值意大利统一战争时期,大批意大利人逃离祖国前往马赛驻扎,至1881年,马赛的意大利裔居民占到了总数的16%[史 40]。大批移民使得当地的生活和就业受到影响。1881年6月,马赛发生排意大利人事件,造成多人受伤,与意大利人情况类似的突尼斯裔居民社群也在事件中受到了波及[史 41]。1884年,马赛发生霍乱疫情,造成1,777人丧生[史 42]

现代

 
20世纪初运行于马赛街头的有轨电车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马赛北部街区

随着法国殖民地的日益扩张和发展,马赛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非洲及中东地区的移民,当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0年的30万增长至1930年的70万[史 43]1906年1922年,马赛两度举办殖民地博览会[史 44]。人口的增加也使得马赛城市不断扩张,当地出现了大批的现代民居,同时也出现了有轨电车、邮局、电影院

day 7:阿维尼翁

阿维尼翁(法語:Avignon法语发音:[avi???],又译亚维农),法国东南部城市,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沃克吕兹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省会和人口最多的市镇,下辖阿维尼翁区,同时也是大阿维尼翁城市圈公共社区的中心市镇[1]。阿维尼翁位于沃克吕兹省西南部[2],其市镇面积为64.78平方公里,2018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91,729人,是该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在法国城市中排名第48位。

阿维尼翁位于沃克吕兹省西南部,迪朗斯河罗讷河交汇处内侧。阿维尼翁是法国艺术与历史之城,在1309到1377年之间,聖座从罗马梵蒂冈迁移至此,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阿维尼翁生活,直到教宗额我略十一世迁都罗马,这一变迁成为天主教会大分裂的重要导火索,对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阿维尼翁是沃克吕兹省的省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阿维尼翁市区内存有完整的城墙和多处历史建筑,其中阿维尼翁大剧场和横跨罗讷河的圣贝内泽桥是法国南部重要的旅游景点。1995年,阿维尼翁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

 
1592年的阿维尼翁手绘图

阿维尼翁历史悠久,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则在其《地理志》当中将阿维尼翁描写为“是罗讷河上的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港口,属于马赛地区”[5]。罗马人于公元前120年占领这一地区,后成为高卢纳博讷行省的一部分,其间,当地执政者主持修建了阿维尼翁城墙,其城市人口数量达到2.5万人。罗马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2年赐予阿维尼翁“帝国直辖城市”(Colonia Julia Hadriana Avenniensis)的地位[6]。439年11月29日,阿维尼翁教区正式设立[7]。中世纪初期,阿维尼翁曾被勃艮第人攻占,后落入东哥特人之手,最终于536年由东哥特国王维蒂热斯割让给了墨洛温王朝,成为法兰西皇室的土地[5]。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这一地区,法兰克国王查理·马特率兵抵抗,在此地与阿拉伯军队发生激烈交火,史称“阿维尼翁战役”,法兰克军队获得胜利,并得以继续沿地中海向西驱赶侵略者[8]。公元890年,普罗旺斯王国瞎子路易继承了包括阿维尼翁在内的罗讷河谷大片土地;公元933年,普罗旺斯王国与上勃艮第王国合并,成为阿尔勒王国,阿维尼翁成为其内部最大的城市[5]。公元1032年,阿尔勒王国被划至神圣罗马帝国,并以罗讷河为西界,阿维尼翁由此成为一座帝国边境城市[5]。公元13世纪时,卡特里派在法国南部形成,路易八世建立阿尔比十字军对其进行抵抗,并在阿维尼翁发生了战争,后阿维尼翁附近建成沃奈桑伯爵领地,成为教宗的领土[9]。1305年,因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政教冲突,教宗克勉五世由梵蒂冈迁至阿维尼翁境内,成为亞維農教廷,此后共有七任教宗在阿维尼翁就位,直到1378年教宗额我略十一世才将聖座重新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教廷的出现也使得法国对立教宗的形成,成为了中世纪末期天主教会大分裂的重要导火索[10]。阿维尼翁在聖座迁走以后一直为帝国领地,直到1790年法国大革命结束[5]。自1791年起,阿维尼翁成为沃克吕兹省的省会[5]。工业革命后,阿维尼翁成为一个铁路枢纽,城市开始向四周扩张,并发展至加尔省罗讷河口省境内[5]

018年,阿维尼翁市镇人口数量为91,729,在法国排名第48位。

day 8 阿尔勒,普罗旺斯地区圣雷米:印象派画家的圣地  住尼姆Nimes

阿尔勒(法語:Arles法语发音:[a?l],港台译作亚尔),法国东南部城市,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罗讷河口省的一个市镇,同时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下辖阿尔勒区[1],2018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51,031人,在法国城市中排名第121位。

阿尔勒是法国面积最大的市镇,其市镇范围包括了几乎整个卡马格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58.9平方公里。

阿尔勒位于罗讷河口省西部,罗讷河两岸,是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2]。阿尔勒是法国艺术与历史之城,是罗讷河入海前的最后一处内港,也是连接普罗旺斯和朗格多克之间的重要通道,其城市建于古罗马时期,市区内有阿尔勒竞技场古代剧场等多处古罗马建筑,已于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普罗旺斯地区圣雷米(法語:Saint-Rémy-de-Provence法语发音:[s?? ?emi d? p??vɑ?s]奧克語Sant Romieg),通称圣雷米,是法国罗讷河口省的一个市镇,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它位于一个自然国家公园里[1]。它是一个旅游城和葡萄酒城,拥有重要的文化建筑。 罗马时代遗址:

 

 

罗马时代遗址

凡高1889年画的《橄欖樹

day 9:

蒙彼利埃 montpellier ,尼姆  蒙彼利埃 montpellier

蒙彼利埃(法語:Montpellier法语发音:[m??p?lje]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聽[m??p?lje]奧克語Montpelhièr),法国南部城市,奥克西塔尼大区埃罗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省会和人口最多的城市[1]。其市镇面积为56.88平方公里,2018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290,053人,在法国排名第七,其所在的市镇公共合作组织已于2016年升级成为都会区

蒙彼利埃的城市起源于公元10世纪,其医学院创建于12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诺查丹玛斯彼特拉克拉伯雷奥古斯特·孔德等著名人物均曾在此就读。蒙彼利埃自中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为区域性的行政中心,并于1970至2015年间为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首府[2]

蒙彼利埃因其靠近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和较为温暖的气候而闻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来自马格里布地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的移民,城市不断扩张,现已成为法国南部重要的科教和商业中心[2]

View onto Montpellier from the Porte du Peyrou - panoramio.jpg
Montpellier - Pavillon Peyroux 3.jpg
Opera Comedie (14252431186).jpg
Montpellier - Tramway - Centre de la ville (7902345214).jpg
Montpellier - Antigone - Esplanade de l'Europe - View East - Whole Quarter designed by Catalan Architect Riccardo Bofill.jpg
Panneau indicateur villes jumelles avec montpellier.jpg

上:从蒙彼利埃凯旋门市区南部;左中:佩鲁门;右中:喜剧广场;左下:蒙彼利埃有轨电车;正下:莱兹河河滨休闲广场;右下:蒙彼利埃街头友好城市指路

历史

 
16世紀的蒙彼利埃

先古时期

蒙彼利埃地区早在公元前一万年就已出现人类活动,其遗址位于今蒙彼利埃城区的皮拉枫丹街(rue de la Fontaine du Pila)附近,在有轨电车2号线的修建过程中被发掘[史 2]。公元前123年,朗格多克地区被罗马人入侵,成为高卢纳博讷行省。其间,沿地中海海岸线修建的罗马大道多米蒂亚之路从蒙彼利埃附近经过[史 3],并形成了一个叫“六站城”的聚落,意为该大道的第六个驿站,其城址位于今卡斯泰尔诺勒莱兹境内[史 4]

中世纪

公元418年,西哥特王国成立,连接卡马尔格和鲁埃格的运盐通道被开辟,并与多米蒂亚之路在蒙彼利埃附近交汇[史 5],这一地区逐渐出现了村落。公元985年11月26日,默尔格伊的贝纳尔二世宣布蒙彼利埃庄园成立,并册封吉耶姆一世为庄园主[史 6]。中世纪中期,蒙彼利埃由与其同名的家族统治,因其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安稳的政治环境而吸引了大量人口,城市得到了快速建设。1181年,吉耶姆八世在蒙彼利埃创办了医学院,并允许自由学术研究,使其成为了西欧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医学院[史 7][史 8]。1204年,蒙彼利埃的玛丽与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二世联姻,蒙彼利埃就此划入阿拉贡王国的版图,并成立了蒙彼利埃地方政府,拥有了较多的自治管理权力,城市发展达到顶峰[史 9]。1349年,马略卡的雅各三世为保证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地位,将位于比利牛斯山以北的蒙彼利埃卖给了法兰西王国,蒙彼利埃成为朗格多克行省的首府,该行省后改为公国,直至法国大革命[史 10]

中世纪后期,蒙彼利埃多次遭受寒潮及黑死病疫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受到宗教战争的影响,大批朗格多克地区的商人逃离,使得蒙彼利埃城市逐渐衰落[史 11]

近代

 
蒙彼利埃军事城堡遗址

1598年,《南特敕令》承认了新教徒在蒙彼利埃的地位,雨格诺派逐渐这一地区的主要的人,蒙彼利埃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开始复兴。1622年,雨格诺派在蒙彼利埃与法兰西军队展开激烈的斗争,史称蒙彼利埃战争,成为了雨格诺派复仇的第一场战役,后雨格诺派不敌皇军,被迫签订《蒙彼利埃条约[史 12],退出了朗格多克地区,并拆除了相关防御设施[史 13]。1624年,路易十三主持修建了蒙彼利埃军事城堡,旨在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史 14],一些天主教建筑也开始出现,如佩鲁门佩鲁大道圣母教堂等,蒙彼利埃城市雏形在这一时期大致形成。而连接主城与军事城堡之间的大片空地于1755年开辟为喜剧广场,以同一时期修建的大剧场命名,成为了蒙彼利埃的城市核心[史 15]

法国大革命后,朗格多克行省被撤销,蒙彼利埃成为埃罗省的省会,并下属蒙彼利埃区。1790至1794年间,蒙彼利埃相继合并了相邻的塞勒讷沃、蒙泰尔莱蒙彼利埃(Montels-lès-Montpellier)、蒙托贝龙(Montauberon)和圣伊莱尔(Saint-Hilaire)四个市镇[史 16]。19世纪中期,时任蒙彼利埃市长的朱尔·帕热齐从巴黎城市规划中受到启发,在蒙彼利埃主持修建了大批奥斯曼风格的建筑,包括法院大楼火车站和一些集中式民宅[史 17]。蒙彼利埃早期有轨电车于1897年建成通车,后因设施老化和私家车的兴起于1949年停运[史 18]

现代

1907年6月9日,因不满当时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所施行的海外产品关税减免政策,蒙彼利埃发生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反抗暴动,包括葡萄种植园主、农民以及学生、工人等超过60万各阶级人民参加了此次游行[史 19],法国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当时的法属阿尔及利亚也随之响应。该暴动直至当年年底才逐渐结束,此后,酒农保护工会(Syndicat viticole)在法国各红酒产区出现,朗格多克地区的葡萄酒生产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史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彼利埃由维希法国控制。1944年,蒙彼利埃遭遇了多次空袭,并于当年8月底由法兰西第一自由纵队解放[史 21]。二战结束后,受到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大批黑脚返回法国并驻扎于朗格多克地区;同时,这一地区的地中海景观及相对温暖的气候也使得许多法国北方乃至欧洲多地的居民选择长期移居于此,蒙彼利埃人口数量得以迅速上升,三十年内增长超过一倍。1973年,蒙彼利埃所在的埃罗省与相邻的加尔省洛泽尔省奥德省东比利牛斯省组成成了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蒙彼利埃成为了该大区的首府及人口最多的城市[地 1][2],2016年,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与相邻的南部-比利牛斯大区合并成为奥克西塔尼大区,新的首府迁至图卢兹。

蒙彼利埃是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埃罗省的一个市镇,编号为34172,它也是埃罗省的省会[1]

尼姆(法語:Nîmes法语:[nim]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聽),法国南部城市,奥克西塔尼大区加尔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省会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下辖尼姆区[1],其市镇面积为161.85平方公里,2018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149,633人,是原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第二大城市,在法国城市中排名第21位。

尼姆位于加尔省中部,塞文山脉脚下,距离地中海海滨大约30公里[2],是一个区域性的工商业中心、科教中心及交通枢纽,多条公路和铁路在此交汇。尼姆也是法国南部重要的旅游城市,市内分布大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其中尼姆竞技场泉水花园为当地的代表性景点。

尼姆
Nîmes
 法國城市
Arenes de Nimes (19).jpg
30 - PA00125485 - N?mes - Palais de Justice.jpg
N?mes-Porte de France-20121024.jpg
Nimes cathedrale 1.jpg
Fountain of the Esplanade in Nimes (16).jpg
Jardins de la Fontaine 1.JPG
第一排:尼姆斗兽场;第二排:大法院、法兰西门、圣母-圣卡斯托教堂;第三排:步行道泉、泉水花园夜景
尼姆官方圖章

历史

 
狄亚娜神庙旧址

尼姆地区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出现人类活动[4],为阿尔科米克沃尔克人的活动中心,罗马人入侵后,原城址被建成为内毛苏斯,自公元前118年起成为多米蒂安大道上的一站。此后,内毛苏斯因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罗马和西班牙之间)而受到重视,一系列的城市设施开始出现,包括斗兽场、引水道(今加尔桥)和教堂等,并修建了奥古斯都门法兰西门两处重要的城门,城市人口数量达到2.5万,成为当时纳博讷高卢行省内最大的城市之一[5]。公元5世纪后,尼姆多处遭受外敌入侵,其中公元六至七世纪期间,尼姆被西哥特人占领,因长期地处多个政权的边界而受到频繁的袭击,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直到公元8世纪收归图卢兹公国后才逐渐恢复稳定。公元13世纪,尼姆居民与阿尔比十字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4]。文艺复兴期间,尼姆境内出现了多处文化社团和手工业作坊[6]。1685年《枫丹白露敕令》颁布后,尼姆地区的新教徒再次举行大规模的防抗,史称“塞文山战争”,造成该地区长期不安稳的局面,直至法国大革命结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后,尼姆成为加尔省省会[4]。19世纪中期,铁路连通至尼姆,并使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枢纽;同时,当地附近出现了多个酒庄,酿酒业得到了发展。1944年5月27日,尼姆遭遇联军B-24轟炸機的大规模破坏,造成近千人死伤[4]。2001年,法国高速铁路地中海线建成通车,尼姆前往巴黎的最佳旅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

地理

 
尼姆市镇范围地图
 
远眺尼姆市区
 

尼姆位于法国南部,奥克西塔尼大区的东部和加尔省的中部,距离大区首府图卢兹大约291公里,距离法国首都巴黎大约712公里[2]。与尼姆接壤的市镇包括:布亚尔格凯萨尔格拉卡尔梅特卡韦拉克迪永斯加让热内拉克玛格丽特米约帕里尼亚尔格普尔克斯拉鲁维耶尔圣阿纳斯塔谢圣吉莱罗迪扬

2018年,尼姆市镇人口数量为149,633,在法国排名第21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