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个人资料
riversid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胡谈考牌(七)

(2007-05-17 21:17:33) 下一个
《申请人和PROGRAM》

申请材料递出去,就静等面试通知了。如果在任何PROGRAM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妨联系一下,也许能帮忙给你弄一个面试机会。接到面试通知,就要安排面试日期。一般来讲,面试定在十到十一月,属于比较早,好处是有PREMATCH的机会,就是被提前录取,不参加统一的双向选择。坏处是,如果没有拿到PREMATCH,到二月份确定排名表时,PD很可能对你印象不深,就会把你排得比较靠后。如果把面试定在一二月,好处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在PD确定排名表时还比较鲜明,坏处是一般到了这个时候,PREMATCH的名额早就用完了。安排在十二月其实是PREMATCH也捞不到,还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关于PRMATCH要不要接受的问题,如果实力特别强,当然可以考虑不接受。但什么叫实力强,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有两个九十多分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优势照样没MATCH上。所以,一般来讲,保证能MATCH上比挑选一个好的PROGRAM更重要,有PREMATCH就接受比较牢靠。具体怎么安排面试的次序,有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不太想去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当成练习。把自己最想去的排在中后,这样一来,到那时面试技巧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而且由于时间比较接近PD排名次的时间,PD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把其它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面试放在最后。如果到那时,觉得面试数量已经很多或已经接受了PREMATCH,那些剩下的面试就可以取消掉,不用去了。

多少个面试算够?一般来讲,有十个面试应该能MATCH上,至少应该有五六个。但这只是估计,有再多的面试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MATCH上。所以有的人参加了十多个,二十多个面试。有些人,只有两三个面试,那就使劲准备好这几个面试,争取成功。有的人只有一个面试,最后也MATCH上了。所以概率是一回事,具体到每个人是另一回事。有多少面试也不能掉以轻心。把根本不想去的面试当成练习值不值得?值得。面试季节机票正好便宜,所以大概花一百圆机票钱,一百块旅店钱,换来至少两三个有经验的FACULTY陪你实战练习面试,每人十五到二十分钟。这个价钱不算贵。如果面试的PROGRAM给你PREMATCH,你实地考察了那个PROGRAM觉得也不错,没准这还就成了你最后去的医院了。

应该报多少个PROGRAM呢,一般来讲,条件好的可以少报一些,几十个或一百个就够了。条件不好的就只能多报些,以多取胜,撒大网,碰运气了。在论坛上看那些紧张型的印度人,一报就是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人为地增加了每个PROGRAM的筛查量。这些印度人其实竞争力挺强,他们一般刚毕业不久,分数很高,英语流利,有些还有英国的临床经验,所以会拿到很多面试机会。一般来说,一个PROGRAM每招一个住院医会面试十或十几个申请者,所以总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面试机会被不均衡地分配给这些印度来的申请者,其它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中国毕业的申请者特点是毕业年头比较长,分数不如老印高,有绿卡,一般都有很好的中国临床经验,有很强美国的医学研究经验和很多一流杂志的文章,这一点老印通常比不了,另外就是阅历丰富,人比较踏实肯干稳重。由于申请人太多,每个PROGRAM都有毕业年头,分数,美国临床经验等筛子(FILTER),不符合要求的直接由秘书刷掉,PD连申请材料都不看。这样一来,中国人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比较少。但中国人得到面试以后,如果英语不太差,能好好包装和推销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的素质光从纸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PORGRAM都做到两件事,一是招满,二是想尽可能招到最优秀的申请者。每个申请人也想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能有一个地方去,另一件是希望尽可能去比较好的PROGRAM。这就象一场斗智游戏。算一下,假设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每个人得到十个面试机会,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机会均等,按照平均计算,应该正好每个人有一个地方去,每个PROGRAM都招满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还算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但那些竞争力强的申请人会得到二十几个面试机会,而且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于十分之一,所以他能去七八个PROGRAM,但最终他只能去他在RANK LIST上排在最前面的PROGRAM。如果一个PROGRAM在PROGRAM递交的RANK LIST上选的都是这样的候选人,这个PROGRAM就可能出现最终落空,招不满人的情况。PD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所以PD会暗示候选人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前面。有点象找对象,你肯说爱我我就说爱你。另一方面,竞争力弱的申请人,面试的数量少,每个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低,很可能最终没地方去。概率是概率,真实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发生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十个面试不等于一定能成功,只有一个面试也不等于一定没戏,所以每个人都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十个面试的还希望更多,只有一个面试的除了争取更多之外,会很努力地准备好这个唯一的面试,争取一击而中。

几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八比一,理论上大家只要八个面试就能拿到一个位置。现在水涨船高,需要十个面试了。怎么才能多得面试呢,一个办法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考第三步,找机会在美国做一些临床工作等等,另一个办法就是多申请一些PROGRAM。一些前几年MATCH的朋友听说现在的人动辙就报一二百个PROGRAM很吃惊,说他们以前也就是三四十个,五六十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很早的时候,没有ERAS这种电子报名系统,报名材料要从邮局寄到各个医院,也不可能报那么多个。报那么多个PROGRAM光是粘信封口水都得用干了。现在,有了ERAS,方便是方便了,可费用也高了,一开始一二三个PROGRAM便宜点,以后每多报一个就是二十五块。这样,一共报个一百多个PROGRAM很容易就会花掉两千多块。算上考试报名费一共差不多两千五,买书买题库的钱五百到一千,以后去面试,一个面试算需要花二百,算需要去五到十个面试,还有置装费先算五百。不算找临床经验可能要花的钱,光是上述花销大致就要七八千美元,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很难支撑得住。

当然,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更贵了。一年学费算四万,生活费算两万五(这都不考虑这是税后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或父母口袋里掏的)。在美国上医学院都是至少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不上这个医学院,直接去工作,算工资是四万五,每年还会增加(做研究大概四万就不错了,去公司可以有五六万,还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除去生活费(正常工作和生活比上医学院会省些)每年能剩下两万五。所以上不上医学院在钱这方面一年差九万。考虑到如果手里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或投资,而欠了大学贷款还要付利息,这里面差距也很大。上医学院一年亏十万元,上四年医学院就是四十万。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上个医学院要付出半个MILLION的代价,这个说法不算太夸张。即使如此,美国人还打破头去上医学院,美国人都傻吗,不会算帐吗?当然不是。因为上医学院虽然一开始花费高,但将来做完住院医,一年至少十几万,有些挣钱的专业,一年三四十万也不少见。

有些美国人,作父母的来自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或魄力让孩子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把孩子送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去学医,毕业后再考美国的BOARD。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省钱,坏处是申请住院医时竞争力不如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著名大学的好专业,将来自然挣得也会少些。那些直接外国医学院毕业再来到美国工作,然后想起考BOARD的人竞争力就更差了,一般只能去申请那些社区医院里挣钱少的专业。申请到了已经是谢天谢地,哪还有太多挑选的奢望。人家花几十万才能上一个医学院拿到MD学位,你的外国MD能得到美国承认,给你一条小缝,让你也能通过考BOARD当上医生就很不错了。至于PD们喜欢招美国毕业生,那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当然更了解也更相信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要说美国这个社会挺实际的,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和职责的角度,都想做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了很多事情。美国医学院院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上?因为毕业以后基本不愁找不到住院医位置,作完住院医收入比较高,可以在几年内还清学生贷款。

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考USMLE,然后找住院医位置这么困难(2007年只有44%的申请人MATCH上),为什么还要来走这条路?因为自己已经在手里的MD学位得到认可,等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四年时间和花费全省了,太值了。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自己的国家继续行医,那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已经在美国的人怎样选择以后的职业。那美国医学管理机构为什么要承认外国MD学位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填满那些招不到人的PROGRAM;而且可以给在校医学生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学;顺便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才挖过来;还能给大家留下一个在美国只要努力就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印象。所以,看来这件事对美国医学界和外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有利。似乎美国在校医学生吃了亏,无端多了许多竞争者?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在MATCH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人会找不到住院医位置。(参见官方正式报告http://www.nrmp.org/res_match/tables/table2_2007.pdf 2007年93。4%都找到了位置,没找到的有的可能是因为考试没及格,或者太挑剔了,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在MATCH后的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他们提前一天知道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医学院还派有经验的老师专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们基本是在相互竞争那些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不太想去的PROGRAM,他们并不构成对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威胁。有了这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倒是对医学院的收费构成压力:如果收费太高,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其它国家上医学院。这样一来,医学院的收费就会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不能漫天要价。这对想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其实是有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没有白做的付出(如,上美国医学院),也没有白掉的馅饼(比如,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来美国考医生,在英语上,在教学体系上,在PD的偏好上,和在政策上都会吃一点亏。)。二,如果一切按照供求关系办事;事先把规则尽量定得公正和严密些;每个人都尽量诚信,按牌理出牌,整个社会的这件事情就会在正轨上运行,自己调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riverside 回复 悄悄话 鼓励了你半天也没把小说贴到海外原创,太菜了。

我也一样,就在自己人头熟的文化走廊和海外原创(一般如果是小说才贴海外原创)混,看到职场生涯争论比较多就不愿贴过去。以前有一篇文章我贴在文化走廊,结果被网管搬到求医问药去了,我紧着抱怨:“我是瞎砍医学哄外行的,贴到求医问药内行人太多了,就该露馅了。”
板板 回复 悄悄话 这几天呵呵事情多。在这里一并继续鼓掌~~~~~!
写的辛苦了!!!!!!!!
老胡如果再早点申请就好了,这样的秘籍也可以早点出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