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意,随意人生
正文

独居老人日记之清明祭

(2017-09-23 19:16:59) 下一个


独居老人日记


(二)
 
清明祭(X年X月X日)
 
         几十年以来,为了生存,四处奔波,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或者家人有口饭吃、有个地方栖身。我吴子嗣先是在外地读书,接着 当了二十多年兵,回到地方后没人要,没地方呆,只能四处寻寻觅觅。个中滋味一言难尽:父母只能放在心中,他们为了我上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家中能变卖的东西几科全都卖光了。我哪能心中无数?哪能不感恩?不行孝?然而现实处境,我无法尽到孝心。
 
        父母在世时,我很少回家看他们。母亲比父亲去世早两年迫于母亲娘家人的压力,她去世时,我抽空回家看了一眼。父亲一生贫穷,晚年加上孤单、体弱、多病,中风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我 回家看了一眼。父亲听说独子回来了,神奇般地活过来了,从阎罗王那里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又回到了人间;儿子离开他三个月之后,他安然地合上了眼。我当时正在军营,无法回家料理,只好请大伯的儿子帮我处理父亲的丧事。此后每年的清明节,或者其它节日,别人的坟头上有人祭奠,献花圈、烧冥币等,父亲坟头上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因为我几乎从未回家过过节。因此,父亲在冥府中也是一样的孤单、寂寞与贫穷。
 
        现在我退休了,今年清明节,到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也要回去在父母坟前叩个头,多烧点冥币,多洒些酒(父亲生前喝点酒),让他在冥府中不落人后,也神气点。清明节这一天,虽然天空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阻挡不了我回去的脚步。凌晨五时,我从城里搭上第一班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念完初中,十六岁之后才离开它赴外地求学。
 
        父母的墓地长满了荆棘,杂草丛生。要不是墓碑上刻着儿子吴子嗣、儿媳和孙女吴若男的名字,我几乎 不敢确认。我将墓地进行了一番修葺,培上新土后,长跪在墓碑前,默默地与父母谈心:“爸妈,不孝儿回来看你们来了 ,多年未回来孝敬你们,内心有愧。今年我给你们会烧很多的冥币,也给父亲带来了爱喝的酒。人家坟头上有的我都带给你们了,祈望你们在冥府中过好。”
 
        回到城里之后,我久久地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今我年岁已高,如果那一天我殁了,那不是没有人为我的父母祭奠?每当清明之际,人家坟头上五彩缤纷,我父母的坟头上不但什么也没有,人家还会对墓碑指指点点;这一处坟堆无后人!


        我们祖上三辈单传,不管是单传还是怎么传。传到我这一代,就永远终结了。为了不让人家对着墓碑说三道四,我认为还是将父母的墓碑,找个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埋起来,永远隐匿;或者沉入湖底,永远不露面;或者干脆销毁。没有了墓碑,人家就不会知道这坟是谁的。墓碑是父母生前他们为自己准备好的,他们哪能料到他们的儿子无后。既然现实如此,他们的儿子就只能这样处理了。






附 注:和朋友们一起读此文时,大部分的朋友与我一样:都认为父亲这一段写 很偏激;只有一个农村出身的朋友认为父亲真实地写出了某些农村对于男孩与女孩偏见。






《独居老人日记》之一  死亡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708/201709/15879.html

《独居老人日记》之三  为什么会是这样?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708/201710/30186.html

《独居老人日记》之四  抱团取暖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708/201710/30203.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渔.鹭 回复 悄悄话 所以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想法,父亲这么处理这个老人的心理活动,我起先也是有异议的。另一个朋友就赞成他的思路。还会贴一些他的文章,让读者看看每一代人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观点.
lumina 回复 悄悄话 我小舅没有儿子, 去了一次老家祭祖上坟后就再也不去了, 老是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没脸面回去似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