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Niall Ferguson 新冷战:美国如何面对中国“举国体制”

(2024-04-23 16:27:29) 下一个

尼尔·弗格森《中美国》的终结

https://www.cigionline.org/articles/end-chimerica/

在一篇相当“拥挤”的小文章中(意思是文章中流淌着许多潮流),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胡佛研究所的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宣布“中美国”结束了。 正如尼尔在英国新刊《Standpoint》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使这一全球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面临风险。 中美国占GDP的三分之一,过去6年占全球增长的50%,现在正受到华尔街信贷和流动性危机的威胁。

尼尔开始宣布“中美卡”的消亡,他认为这个术语是由他自己和德国政治学家莫里茨·舒拉里克在中国四川重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一次旅行中诞生的,讲述了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故事。 重庆的故事大概是为了凸显中国政府公共支出的持续流动(即使不是泛滥),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地区。

重庆的描述提醒人们,中国的公共融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组成部分,现在可能是美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品和替代品。 这也是对中国及其经济规划者对中国环境关注不够的警告。 尼尔比较了公共基础设施,这一计划背后的动机是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工业化最严重的过度行为及其所有后果。

尼尔的文章记录了中美国灭亡的地缘政治后果,更直接地记录了美国的金融崩溃。 他首先指出,高负债和缓慢增长是储备货币的敌人。 他表示,金融动荡很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来应对,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持续缓慢增长。 如果有替代方案——欧元——美国可能会付出比增长缓慢更大的代价。

弗格森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持续加快,第二个地缘政治后果将是美国和中国之间更快地趋同,而中国将在 2040 年缩小 GDP 差距,而不是像高盛在 2003 年报告中预测的那样 ,但是 2027 年。

进一步的地缘政治后果是,中国以及可能还有其他国家在全球(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存在可能不断增加,以寻求安全的商品来源。 随着对大宗商品(当然是石油)以及矿产和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大国。

尼尔让读者思考美中关系的未来是否会受到大国竞争的困扰。 也许吧,但也许《中美国》并不是尼尔可爱的结局那样的“嵌合体”。 事实上,中国和美国可能并不像尼尔希望我们相信的那样与美国脱钩。 两者的共生紧密耦合关系可能比本文中所暗示的要紧密得多。 尼尔可能在中国的大国地位问题上“操之过急”。

本文/多媒体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反映 CIGI 或其董事会的观点。

Niall Ferguson The End of ‘Chimerica’

https://www.cigionline.org/articles/end-chimerica/

In a rather ‘crowded’ little piece (meaning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currents flowing through the article), Niall Ferguson of Harvard, Oxford and Hoover Institution fame, has declared ‘Chimerica’ at an end.  As Niall points out in his article in the new journal Standpoint  out of the UK, the growing financial crisis puts this most important driver of global growth at risk.  Chimerica which has represented one-third of GDP and over the past 6 years 50% of global growth, is threatened by the credit and liquidity crisis of Wall Street.

Niall begins his declaration of Chimerca’s demise, a term he suggests was birthed by himself and German political scientist, Moritz Schularick with a trip through Chongqing Sichuan, China - arguably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world - with a tale of enormous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This tale of Chongqing presumably is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ontinuing flow, if not flood, of public expenditure especially in China’s west.

The Chongqing description is a reminder that public financing in China is a key compon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resumably now a substitute and alternative to American export trade.  It is also a warning that China and its economic planners pay scant attention to China’s environment.  Niall compares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is palnning is the worst excesses of Stalinism and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with all its consequences.

Niall’s article chronicles the geo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demise of Chimerica and more directly the financial meltd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he points out that high indebtedness and slow growth is the enemy of a reserve currency.  He suggests the financial turmoil may well require years of workout and consigning therefore the US to sustained slow growth.  With the alternative available - the euro - the United States may pay a much greater penalty than just slow growth.

With slower US growth and presumably sustained greater Chinese growth, the second geopolitical consequence, according to Ferguson will be a more rapi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ith China closing the GDP  gap not in 2040, as predicted by Goldman Sachs in its report in 2003, but 2027.

And a further geopolitical consequence is the likely growing presence in the globe -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Asia - of China, and possibly some others, in search of secure commodity sources.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on commodities - for sure oil - but also minerals and foodstuff - China will be out there as a new Great power presumably.

Niall leaves the reader to wonder whether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will be troubled by Great power rivalry. Maybe, but maybe Chimerica is not a ‘chimera’ as Niall so cutely ends.  Indeed China and America may not be as decoupl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s Niall would like us to believe.  The symbiotic closely coupled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may be much tighter than suggested in this article.  Niall may be ‘jumping the gun’ on China’s Great power status.

The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multimedia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CIGI or its Board of Directors.

从“中美国”到新冷战:美国如何面对中国“举国体制”

蒙克 BBC中文  

美国,中国美国应该如何对中国强硬,如何在竞争中战胜中国成为美国舆论关注的话题

美中贸易协议达成一波三折,双方正进入旷日持久的经济对抗。与此同时,美国应该如何对中国强硬,如何在竞争中战胜中国成为美国舆论关注的话题。

今年9月在韩国首尔的辩论会上,中国著名经济学者林毅夫教授与美国历史学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讨论结束时打赌。林毅夫认为20年后,中国将超过美国,而弗格森则不同意中国经济会超过美国。

不过弗格森在讨论中承认,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迅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按照购买力评估,中国经济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弗格森指出,中国取得经济和科技成就的手段缺乏正当性,例如国家支持企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以及技术盗窃问题。

这大致反映出美国的专家和决策者对于中美竞争的讨论,其中主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能否超过美国,以及应该如何对付中国的问题。

“中美国”时代终结

美国学者说,描述中国和美国经济共生关系的新词“中美国”(Chimerica)已经不反映现实,新冷战已经开始。

弗格森本周在《纽约时报》撰文,描述中国和美国经济共生关系的新词“中美共同体”(Chimerica)已经不反映现实,新冷战已经开始。

目前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具有旧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不具备的特点,其中主要是经济挑战。苏联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科技竞争力。

美国前国家安全局局长罗杰斯(Mike Rogers)最近在广播节目中说,在冷战中苏联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但是今天的中国对美国的挑战除了表现在上述方面以外,更主要的是经济能力方面的挑战。他说,历史上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过在经济能力上如此接近的竞争者。

美国媒体报道说,罗杰斯是美国政策圈最早对诸如华为和中兴这类中国技术公司的国家安全威胁发出警告的人。他在2012年就同其他人一起撰写过50页的报告,指出这些中国公司与北京共产党政府存在长期合作的关系,提醒美国情报界和国会关注华为和中兴这类中国的科技巨头。

“举国体制”难复制

中国国家调动资源和力量的能力被说成“举国体制”,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国企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中国的国企和“举国体制”一直成为美国的指责目标。

习近平中国领导人习近平5月在江西考察国家的战略资源企业。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国企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

罗杰斯在讨论如何对付中国竞争的时候也强调了中国公司获得国家支持的问题,即中央控制的投资,提供缓冲保障,这都是美国公司没有的,这令中国取得对西方竞争者不平等的竞争优势。

11月初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了中国体制在1949年后以及市场经济改革后历史上的主要作用。在官方决议中,“集中力量办大事”被列为中国制度的优势。官方媒体也提到在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面,依靠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性。

中国把取得21世纪的技术制高点作为发展目标。罗杰斯认为,美国商界首先明白中国这个目标,然后才能努力同中国竞争。中国正在集中力量推动下一代的技术进步,诸如量子计算机,5G网络,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其他关键技术。

他认为中国的策略是,先在上述关键技术中取得进展,在全球推广中国的技术标准,然后大力发展中国公司,对“过时”的西方公司取而代之。

量子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量子通讯研究人员。中国正集中力量试图在诸如量子计算机,5G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中取得领先地位

“新冷战更冷,更长”

在美国这位前国家安全局局长看来,中国的许多战术令美国难以应对,例如盗窃知识产权,政府补贴科技公司,把企业利益同政府研究相结合。他还提出如何对付中国的具体建议,即维护美国商业理念的同时又能战胜中国竞争。

他认为,美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中国竞争并非良策,加大美国政府对技术公司干预在美国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美国商业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取得竞争者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也不可行”。

不过,他认为美国仍然能大幅度改善公共行业同私营行业的合作关系。他认为,在过去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就显示了这种合作的力量,其中有政府和私营行业的精华。当时美国被认为落后于苏联,但是美国能利用政府和工业界的优势,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异的经济优势”。

尽管如此,罗杰斯认为把中美在贸易,盗版或安全方面的对峙比作“冷战”没有益处,对中国复制试图当初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也不会奏效。

但尼尔·弗格森在《纽约时报》中撰文说,中国的挑战比冷战中苏联的挑战更大,因此与中国的新冷战会更冷,时间更长。他还说,在冷战中西方有“北约”遏制苏联的扩张野心,但在新冷战中还没有建立类似组织遏制中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