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复活节:祂复活使我们称义(约翰福音20:1-18)

(2017-03-11 04:14:31)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是复活节主日,我们和普天下的主内弟兄姐妹以及受洗的新人一同欢喜快乐。初代教会主要有三部分关于复活事实的经文:哥林多前书15:5-8与马可福音16:1-8(马太和路加引用了马可);以及约翰福音20:1-30。一般认为,约翰福音20章综合了前两者的基本信息(空坟墓与复活基督向门徒显现),并向更深更广的旧约背景延伸,同时更适用于教会的复活节崇拜。我们将用两个主日传讲约翰福音20章。这是我们今天的证道经文: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2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3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4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5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6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7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8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9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10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11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12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13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14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15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16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18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是整卷圣经启示的中心。正因为复活至关重要,证据不可缺少。约翰福音20:1-18实际上正是可以按证据的不同方面结构如上:马利亚的见证(1-2;14-18);两位使徒的见证(3-8);两位天使的见证(11-13);整卷圣经的见证(9-10)。这些见证以教导世人相信并归入基督的复活。正如约翰福音20:31所说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阿门。

一、马利亚的见证(1-2)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2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1、新世纪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Τ? δ? μι? τ?ν σαββ?των,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这句话也可以翻成创世记1:1的“起初”。这是宇宙的新开端。这是一年之计的春天(逾越节;约翰福音12:24);这是一生之计的青年(耶稣三十三岁);这是一周之计的第一天(新创造,从安息日到主日);这是一天之计的清晨。“天还黑的时候”,渐渐更新之际,“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世记1:2)。这是“主日崇拜”的开端(使徒行传20:7;哥林多前书16:2;玛拉基书4:2;诗篇19:4-9,罗马书10:8-10;KJV使徒行传12:4)。

新世界是从坟墓开始的,或者说,新世界是从胜过死亡开始的。μνημε?ον,这个字本意是指“纪念”,这是基督之外人类对死者唯一能作出的反应或自我安慰。犹太人的坟墓一般是凿在山洞里,“山顶洞人”的门口由非常沉重的大石头堵住。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42次;仅在约翰福音20章就出现了7次。魔鬼及其差役藉着死亡恐怖以及死者遗传统治人类(马太福音8:28;23:29);而耶稣复活就是要彻底废除死亡的权势。旧约用?????指埋葬和坟墓,最早指向亚伯拉罕的死(创世记15:15)。亚伯拉罕的死已经蕴藏了复活的信息:“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约翰福音8:5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伯来书11:16);“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希伯来书11:19;创世记22:5)。请注意“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与约翰福音20:17之间的关联——神是永生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马太福音22:32)。“石头”这个字λ?θος在新约中出现了60次(马太福音3:9;4:3;4:6;21:42等)。马太福音16:18中的“磐石”用的是另外一个字π?τρα(彼得前书2:8等)。石头主要指与生命对立的事物或打人的刑具。约翰福音6次提到“拿石头”打死人(约翰福音8:7;8:59;10:31;10:32;10:33;11:8)。动词“挪开”在这里是被动语态,这不是人力所为,乃出于神或天使。α?ρω的意思主要不是挪开,而是举起来,或先举起来然后再移开:to raise up, elevate, lift up;to bear away what has been raised, carry off(参考马太福音4:6;9:6等)。这符合事实,如果是滚动和拖曳,就可能惊醒看守的士兵。

这里有一个神学难题:耶稣复活前在坟墓里做什么?这是彼得前书3:18-21的信息:“18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19他借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20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21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另外可以参考彼得前书4:4-8,“4他们在这些事上,见你们不与他们同奔那放荡无度的路,就以为怪毁谤你们。5他们必在那将要审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账。6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着。7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8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大卫鲍森等学者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大洪水前的人类有理由抱怨,因此耶稣前往解释。这不是事实。一方面,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5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11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创世记6:5-11)。另一方面,彼得后书2:5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挪亚时代也有传道人,挪亚就是“传义道的”——挪亚只能是靠着基督的灵在传道。而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坟墓中的基督,祂的灵“穿越时空”在十字架之前向包括大洪水时代在内的所有世代传福音。实际上“旧约”就是耶稣的灵在向人类传道。而所谓“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应该是说:就是末世审判之时已经死了的人,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也有福音传给他们。正因为如此,没有人可以在末世审判之时抱怨。

2、新人类

这里提到三个人,是新人类的代表。首先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然后是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他们分别代表蒙恩的罪人、教会的石材或贵重的器皿,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蒙恩的罪人,因此谦卑侍奉神。彼得就是石头,就是建造教会的石头(马太福音16:18)。他刚刚三次否认主。约翰把彼得放在前面,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这句话,彻底颠覆了人的中心主义这种魔鬼恶习。约翰的谦卑与所有福音书作者的匿名,让蛇说所聚焦的“你们”(创世记3:1),彻底让位于基督。人算什么,“我是谁”从此不再成为精神生活和文化关怀的中心;重点是我们所信的是谁,重点是耶稣是谁。“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3:30)。不过我们今天应该重点认识一下马利亚,帮助我们理解她为什么成了复活最重要的见证人。βλ?πω,看,看见。她是复活的目击者。

Μαρ?α这个名字本指“背叛”(???????,rebellion),这是对夏娃和米利暗事件的翻转。抹大拉(Magdala,????)是地名,应该位于加利利海(基尼烈湖,革尼撒勒湖,提比哩亚海)西岸的一个渔业中心;从迦百农向南约3英里(有圣经版本将之等同于马太福音15:39的“马加丹”,Μαγαδ?ν)。抹大拉的意思就是“塔”。这个名字在新约圣经出现12次。而希伯来字????????最早就指巴别塔(创世记11:4-5)。因此,上帝在基督里真正要颠覆或拯救的乃是所有具有巴别塔精神的罪人。实际上,每一个地球人都是一座要肉身成道,泥土通天,吃人自义的巴别塔。抹大拉的马利亚跟随基督,也让我们看见,那因为骄傲自大而分散到全地的罪人开始回归。抹大拉的马利亚到底是谁,实际上我们知之甚少。中世纪以来不断有人说她曾是一位妓女,甚至有人说她和耶稣有男女关系。唐崇荣牧师说这个淫者见淫的东西只能是“神经病中的神经病”;我认为唐牧师侮辱了神经病。我们不知道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谁,恰恰证明了她是一个非常谦卑顺服的女人。如果她起来做女牧者,如果她靠着自己的经历到处作见证,初代教会不可能不知道她是谁。谁不认识属灵伟人和教会名人呢?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伯大尼的马利亚,以及抹大拉的马利亚,这三位马利亚实在是基督教伟大的女性,她们不仅让旧约的米利暗无地自容,更让今天的女牧者、女传道们无地自容。

第一个复活节闪烁着新人奔跑的身影。首先是马利亚的奔跑(τρ?χω);然后是彼得约翰的奔跑。马利亚不是跑进城市和人间传福音,而是跑回教会找使徒。包括唐崇荣等牧师在内,竟然用这段经文为女牧者背书,这个“岂是真说”真是“岂有此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误读,就是错解诗篇68:11,让大卫和保罗互相矛盾:“主发命令,传好信息的妇女成了大群”。这节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 ??????????????? ????? ????,The Lord gave the word: great was the company of those that published it(KJV)。原文中根本就没有“妇女”什么事儿。动词???????????????的主语确实是指向女性或阴性,但更可能是指教会,而非女人。而这一点,恰恰可以通过诗篇68:13得到有力的见证:“你们安卧在羊圈的时候,好像鸽子的翅膀镀白银,翎毛镀黄金一般”。这个“女人”只是比喻主牧养的羊群。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3-8中没有提及抹大拉的马利亚,这可能表明,当保罗起来侍奉的时候,马利亚已经隐藏自己了。与此相关,除了四福音书,新约圣经其他书卷完全没有提到抹大拉的马利亚;而福音书之后的圣经,都关乎教会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你有见证你就能讲道,无论马利亚还是拉撒路,都不是牧者。

最重要的是,圣经首先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全然败坏的罪人;然后成了蒙恩的罪人,侍奉主的人。路加福音8:1-3,“1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2还有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3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并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另参马可福音16:9)。我不排除这种可能:伯大尼的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可能是一个人(路加福音7:36-50;马太福音26:6-13;约翰福音11:1-2;12:1-8)。现在的问题是,七个鬼是什么意思呢?

七个鬼可能指箴言6:16-19中的七重罪恶:“16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17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18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19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另参箴言26:25)。女人应该向马利亚学习谦卑,一个女人若自以为自己比男人、比牧师、比会友、比丈夫更懂真理、更有生命、更有圣灵、更加重生,她就应该求神赶出她里面的七个鬼,或者神怜悯,终可得救。她可能已经向人改了淫乱罪,却没有向神向人悔改这七重罪——这七重罪比淫乱罪更令神憎恶。一个表面重生的女人,不过是用七个鬼取代了一个鬼。以经解经,我们就更能明白七个鬼是什么意思了:“43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44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45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马太福音12:43-45)。这也是一些女人信主之后更加不可一世、更面目可憎、甚至以重生的名义吃人自义的原因。她们更不可能带领丈夫归主、甚至败坏教会。她不是重生了,而是重死了,衣锦还乡回埃及。这种重死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女人身上,也表现在一些教痞和名牧身上。只有抹大拉的马利亚,那个被赶出七个鬼的女人,才是基督事件的见证人:钉十字架、埋葬、复活和升天的见证人(马太福音27:55-56;27:61;28:1;马可福音15:40-41;15:47; 16:1;16:9;16:11;路加福音24:10;约翰福音19:24-25;20:1;20:11;20:15;20:16;20:18)。

3、新宗教

马利亚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我们”这个主语表明,马利亚是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这与符类福音书的信息一致。“我们”不知道死是什么,也不知道死者去了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人类在死亡面前是完全无知的,而且无能为力。马利亚看见和相信复活之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异教徒”。换言之,以复活为信仰中心的基督教即将诞生,而那将是完全不同的新宗教。

在基督复活之前,人类对死亡一无所知,无神论者不可能知道,佛教等异教只是假装知道,所谓轮回。而这种无知无畏、不懂装懂的状态,乃是出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人曾经死过又活过来,的的确确没有人知道。所有异教所崇拜的领袖都是死人。而即使耶稣复活神迹所拯救的那些人,也没有经历耶稣这种复活:拉撒路复活之后还是要死的,只有耶稣复活了,并且永远活着。请参考启示录1:17-18,“17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他用右手按着我说,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首先需要将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出来:第一、佛教是无神教,基督教是一神教。第二、佛就是悟道,人寻找和经历真理;耶稣说,我就是真理。第三、佛教不知道死是什么,更不知道死后人在何方;基督教最为精准地预告了死亡的终结和死人的方位。第四、佛教众生平等只是漂亮的大话:被造平等是真的,但责任平等只是谎言……人类需要基督的真理,特别是复活的真理。

二、两使徒的见证(3-8)

3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4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5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6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7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8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1、彼得和那门徒

摩西律法确定了两三个人的见证才有法律效力这个原则(申命记17:6;19:15;马太福音18:16;18:20;哥林多后书13:1);这是理解两门徒见证复活的知识背景。彼得和约翰是耶稣最早呼召的门徒之二,他们是加利利海上的渔夫;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小民。他们分别是11位门徒中唯一跟随耶稣走进大祭司的院子和髑髅地的门徒。相对来说,他们比其他门徒更多一些勇气(约翰福音20:19)。教会领袖应该在危难之时,特别是面对政治恐怖,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和勇气出来,这是彼得和约翰所见证的。动词?ξ?ρχομαι常指从会众当中或某个地方出来,这一点很重要。但是这些勇气不是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他们刚刚经历的功课:鸡叫三遍,以及十字架上的呼喊和百夫长的见证。他们二人也比其他门徒更多经历了耶稣的教导和神迹,如登山显荣以及医治神迹——信道是从听道来的。正如马利亚比11位门徒更有勇气,乃是因为她比众门徒更多经历了耶稣的赦罪和救恩,更深经历了耶稣的受难。这是主为她们作的见证:“所以我告诉你,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他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加福音7:47)。人若非感恩,不可能真正活出爱和勇气来;若非出于赦罪感恩的爱和勇气,只是强盗的爱和勇气——这些假使徒要向人攫取更多的礼物。

当时整个耶路撒冷可能还在沉睡,耶稣的门徒开始了“晨跑”。动词τρ?χω(run,约翰福音20:2)是imperfect,他们一直在跑。这不是一小段距离,而是从城里跑到城外,可能是从马可楼跑到各各他。这里特别强调是两个人一同奔跑;?τρεχον δ? ο? δ?ο ?μο?,So they ran both together。在危险的时候,二人同工更加重要。应该是彼得先出来的,约翰跟随其后。可能是因为约翰更年轻力壮,后来跑到前面去了。προτρ?χω,to run before, to outrun。路加福音19:4也用了这个字:撒该“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有一副名画描述了这个场景,我很欣赏画家所表现的两位使徒的表情:急切又充满焦虑。奔跑可能出于两个目的。第一、急切盼望确认事件的真伪。彼得和约翰代表整个人类去见证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神迹,因其关涉每一个地球人命运:死亡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对死亡的胜利是唯一的胜利。第二、仍然被政治恐怖所惊吓,惊魂未定。希望快去快回。这种恐怖气氛直接导致了另外两个门徒亡命在以马忤斯的路上。约翰先到达了坟墓,注意“坟墓”这个字在这里出现了4次。坟墓是他们也是人类奔跑的终点,问题是,在那里要发现什么。请注意创世记最后一节经文:“约瑟死了,正一百一十岁。人用香料将他薰了,把他收殓在棺材里,停在埃及”(创世记50:26)。

2、细麻布与裹头巾

先到坟墓的约翰没有进去,他在等彼得。我不知道这是出于恐惧还是为了谦让,或者出于谨慎。关于耶稣的安葬,需要回到约翰福音19:38-40。这里的信息不仅仅强调了空坟墓,更反复强调了“细麻布”(?θ?νιον,the linen clothes;出现3次)以及裹头巾(σουδ?ριον)。细麻布就是较好的裹尸布,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了5次,1次在路加福音24:12;另外四次都在约翰福音(约翰福音19:40;20:5,6,7)。如果考察这个希伯来字(?????)的象形含义,这个字则指“死死”——使死亡死亡。约翰是空坟墓真正的目击者;路加可能是采访了彼得之后才这样记录的。裹头巾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4次,也指“手巾”(路加福音19:20;约翰福音11:44;使徒行传19:12)。只有约翰福音记载了裹头巾,很有可能是用来包裹耶稣头上的伤口的,因为祂曾被人强加了荆棘冠冕。动词“放”(κε?μαι)出现3次,连同动词“卷”(?ντυλ?σσω)用的都是被动语态——这些衣物不是自己打开和脱落的;这是外力的工作,是神或天使的工作。第7节在强调细节,细节显出真实。空坟墓中对衣物的强调和聚焦令人印象深刻,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首先,衣物是非常重要的物证,见证了耶稣的复活。其次,衣物从始至终有重要的神学含义。这一点我们需要返回创世记,并检索贯穿圣经的相关信息。在亚伯拉罕启程之前,实际上地上发生了三起扒皮事件、脱衣事件或揭露事件。第一是亚当夏娃犯罪,他们扒下了树的衣服,给自己作衣服(创世记3:7;约翰福音1:48)。罪人一定要扒身边人的皮才能遮盖自己。第二次是耶和华神扒下羊的衣服,给亚当和夏娃披上(创世记3:21)。我们应该记得施洗约翰是这样为基督作见证的:“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36)。约翰所说的神的羔羊,不仅仅指逾越节的羔羊,更指创世记3:21那遮盖罪人的羔羊。第三次就是迦南的父亲含揭露挪亚肉身,以及闪和雅弗遮盖挪亚的事件(创世记9:21-23)。尽管是挪亚自己赤裸的,但含仍然兴奋莫名。但从那里开始,迦南人陷入咒诅和死亡中。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启程进入迦南,从他的族裔中预备着从迦南开始的弥赛亚及其遮盖(马太福音1:1;创世记12:1)。迦南是世界的地理中心,如今这个地理中心进一步聚焦为迦南一座空坟墓,而空坟墓里放着耶稣送给迦南人或地球人的遮盖。我们当然不会将之引申到圣物崇拜,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乃是空坟墓衣物的神学含义。这个神学含义可以参考以弗所书4:20-24:“20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21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22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23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24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也应该参考加拉太书3:24-29,“24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25但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来到,我们从此就不在师傅的手下了。26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27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28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29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耶稣死而复活,将“羊皮”留给我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圣衣”的意义。第一、永远不要作揭露党人。第二、我们靠着基督的遮盖已经胜过魔鬼的控告。第三、既然我们已经披戴基督了,我们就应该追求渐渐更新,追求真理、仁义和圣洁。

但是,这是如何可能的?“大东亚共荣”如果不藉着入侵和揭露,你让东方情何以堪,你让教痞何为?这涉及教会的真理。“8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或作阴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9不要彼此说谎,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10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罗西书3:8-10)。一方面,所有揭露事件不过出于“恼恨,忿怒,恶毒,(或作阴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另一方面,这种苦毒只能渐渐更新,而渐渐更新是靠会幕或教会生活支撑的。正因为如此,“细麻”是会幕最基本的材料(出埃及记25:4;26:1;26:31;26:36;27:9;27:16;27:18;28:5;28:6; 28:8;28:15;28:39;28:42;35:6;35:23;35:25;35:35;36:8;36:35;36:37;38:9;38:16;38:18;38:23;39:2;39:5;39:8;39:24;39:27;39:28,39:29),也是祭司服装的基本材料(利未记6:10;16:4;16:23;16:32)。与此相关, 请注意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在“洁净圣殿”事件上记载的不同:约翰福音将事件记在第2章,即约翰福音的开始,这似乎是为了与20章的“细麻布”和“裹头巾”形成呼应关系,共同指向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

3、神学的假见证

包括唐崇荣牧师在内,很多改革宗的圣经学者用第8节来强调使徒约翰“看见就信了”所表现出的“伟大信心”。约翰这里的“信”不是指他相信耶稣复活,而是指他相信马利亚所言不虚。否则,你们让第9节情何以堪:“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此时此刻,约翰只是相信了马利亚的话,但还没有、至少没有完全相信圣经的话。人的信心、特别是对复活的信心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所谓约翰比彼得保罗伟大,都是假见证,假问题。因此我们才能明白,包括约翰在内,由于不相信耶稣复活,所以他们仍然害怕犹太人(约翰福音20:19)。与此相关的一个话题是:不要崇拜“圣徒”,他们不过就是人,天主教高举彼得,改革宗高举约翰,都是一种过度解释。天主教高举彼得支持教皇制,改革宗高举约翰支持邪教徒——在他们的观念中,使徒约翰似乎更加“德艺双馨”,因此不需要悔改和赦罪,只需要吃人自义。他们忘记了约翰不过是雷子,怎样怂恿或默认他的母亲要谋取在耶稣身边的高位,更在撒玛利亚村庄几乎成了杀人的屠夫。主耶稣的的确确吩咐使徒作祂的见证,特别是做祂复活的的见证。如路加福音24:48,“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使徒行传2:32也说:“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另见使徒行传3:15,“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但是,这种见证的信心和能力,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

加尔文主义者宣称约翰听信马利亚的话就信了复活,这与他们的神学教义密切相关:他们不相信或轻看主藉着圣礼的同在并借此建立门徒的信心(约翰福音20:19-29;21:12-14;路加福音24:11-31,36-48)。“信”确实是约翰福音特别重要的主题,也是约翰福音的写作目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于是约翰福音首尾呼应着拿但业的信和多马的信(约翰福音1:50-51;20:29-30)。这两个事件恰恰在强调,“圣徒”的信心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是有限的,需要主藉着施恩之具不断扩展我们的境界,增强我们的信心。没有谁一看见就信得好为人师的程度。我们需要基督,我们需要教会。另外,约翰福音20:29中多马的“看见”(?ρ?ω)与那些人的“看见”(ε?δω)用的不是一个字;前者是仔细研究中的看见;后者是常用字,就是“眼见”。在圣礼型教会中经历主的同在,不是凭眼见,而是凭信心(哥林多后书5:7;希伯来书11:1,6)。如果你过度鼓吹约翰的伟大信心,你就会拜偶像,跌倒很多持续相信或正在收拾信心的人(将残的灯火和压伤的芦苇),漠视圣礼型教会;并且会制造很多虚假的信心伟人,发酵发胖的基督教,以及不要教会的属灵表演艺术家,面对教会自相矛盾的布道家,指着属灵伟人或指着自己的属灵,到处吃人的保罗华许们。改革宗以降的教会盛产假人和教痞,原因也在这里。

三、全圣经的见证(9-10)

9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10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这里说的很清楚:彼得和约翰都没有相信圣经关于耶稣死而复活的见证。人不相信复活,就会生活在恐惧、特别是政治恐惧之中:“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他们回去,大门紧闭,以策安全(约翰福音20:19)。实际上他们成了耶利哥城,等候耶和华破门而入(约书亚记6:1)。由于我们是中国人,安全、食物、骄傲和理性并列成为四大偶像,分别或共同拦阻我们成为基督的门徒,把我们关进活死人墓。原文中并没有“住处”这个字,而是?αυτο?ς,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他们又回到自己里面去了。不仅如此,请注意这个词组:?π?λθον ο?ν π?λιν,went away again。这个词组应该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他们再一次地离开了耶稣,如同再一次弃绝了主或圣经启示的真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就在多玛事件之后,他们再一次回到海上重操旧业(约翰福音21:3)。人的信心,特别是对复活的信心的建立,真是非常艰难,一波三折。耶稣只能再一次去找他们,向他们显现,才能慢慢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圣经记载了耶稣复活之后40天在地上,10次向门徒显现,讲论神国的事。他们就是我们,我们时刻需要基督和教会。

只有靠教会不断传讲的圣经,靠圣灵的宝剑,靠指向复活的真理,我们才能胜过四大偶像的拦阻,归入基督的复活。约翰福音20:9再一次清楚地强调了圣经神学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整卷圣经都在讲耶稣基督,并且聚焦基督的复活。教会不要离开基督靠着圣经自己在那里寻找永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整全圣经都在讲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请重新检索这些经文:马太福音26:24;路加福音24:44-46;约翰福音5:39;使徒行传3:18;17:2-3;26:22-23;哥林多前书15:3-4。从今以后,人若问你圣经是什么意思,你就可以用这一节经文得胜有余:“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这个伟大的启示不仅能让我们彻底脱离人本主义的释经学,更让我们能够胜过很多的旧约难题。比如所谓旧约圣经中残暴的杀戮——这些事件不过在讲一个基本真理,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不仅如此,门徒不断返回自己,就需要圣灵带领他们不断返回圣经;教会的教导,特别是以基督死而复活为中心的讲经,对每一个人持续得救至关重要。所以“31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32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

四、两天使的见证(11-13)

11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12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13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1、墓地悲歌

这三节经文可以放入交叉结构中,首尾呼应的信息是马利亚的哀哭,中间则是天使的显现。如果耶稣没有复活,哭泣和哀悼以及逃避就是我们面对死亡唯一的反应方式。这不仅是为了悼亡,也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马利亚的哀哭也是显明罪和死亡对人有史以来的胜利,对人类的绝对专制。“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罗马书5:14)。只有从天上来的信息,才能为悼亡者提供安慰。马利亚没有跟随使徒们离开,或者说两位使徒竟然把马利亚一个人留在墓地“仓皇”逃走了。也可以说马利亚更加勇敢,也更爱主。因为她领受的赦罪更多。但是,爱在这里遭遇了死亡的嘲笑:人面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离去完全无能为力。马利亚的墓地状态是“一边看坟墓,一边哭泣”。人类的悲剧集中在这个事实上:死亡让相爱的阴阳永诀。人到中年,先与父母诀别,后向儿女诀别。除了基督,人面对死亡束手无策,唯有嚎啕。“哭”这个字在这里重复三次(Present,imperfect,Present),表明人面对死亡完全的悲痛和绝望,她正在哭,她一直在哭,她正在哭。κλα?ω,to mourn, weep, lament;这个字在新约中正好出现了40次。她需要安慰,但没有人能安慰,也不肯受人的安慰。马太福音2:18用这个字描述拉结或伯利恒的母亲哭泣她们的儿女。而启示录21:4则说:“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2、神的使者

基督复活是宇宙间的大事,不仅是地上的新闻,也是天国的喜讯。于是有天上的使者来作见证,为了见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于是有两位天使。符类福音对天使显现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并不矛盾(马太福音28:2-7;马可福音16:5-7;路加福音24:4-7)。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两位天使,其中一位是少年人(νεαν?σκος,a young man, youth)的模样,他们以人的形象显现。但四福音书对天使的使命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马太、马可强调天使传递耶稣给门徒的命令,而路加强调耶稣复活应验耶稣自己的预言,其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约翰福音强调两位使者在耶稣尸体的位置,更偏重见证的意义。?γγελος,a messenger, envoy, one who is sent, an angel, a messenger from God。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186次,新约时代是一个天使频繁显现的世代。不过这个字可以指使者,信使,也可以指天使。值得强调的是,在约翰福音中,有一个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约翰福音1:50-51:“50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51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神的使者果然降临了,而耶稣的复活就是要重开天国的门。这个真理也可以参考提摩太前书3:16,“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或作在灵性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

3、为什么哭

约翰福音对天使的话只记载了一句:“妇人,你为什么哭?”这句话非常重要,意味深长。这正是约翰福音的特色了。也许你以为天使和复活的基督(15)不近人情或多此一问,但这个问题是给全人类的神圣追问。首先,人面对死亡的哭泣充分表明,死亡是不正常的,正常和原初的状态乃是永生。否则,哭泣是不合逻辑的。你为什么面对死亡哭泣?因为人本来是可以不死的。无神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伪善和矛盾的,一方面习以为常,一方面铺张葬礼,另一方面宣告永垂不朽,死皮赖脸照汗青。马利亚的眼泪戳穿了人类“不怕死”、不信复活的谎言。其次,人应该思想死亡是从哪里开始进入世界的,特别是让人思想第一个妇人,所谓“众生之母”当初干了什么。神明明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7)。死亡是这样进来的:“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创世记3:6)。很多学者强调复活节黎明女人们的蒙爱,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第一个复活节对女性的重视更应该带领我们上溯到起初,夏娃的背叛(马利亚)是怎样让罪和死亡进入世界的。“妇人,为什么哭?”约翰福音20章,或复活节这一天这两次强调也在提醒全人类,在复活之后,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人类不要重蹈第一个妇人的覆辙。最后,马利亚的哀哭表明,人面对死亡需要安慰,所有的眼泪都是向人、更是向神流出的,正在等候基督,等候擦拭(列王记下20:5)。所有的人都盼望复活,并在心里相信复活。换言之,所有人都是罪人,渴望被称义(罗马书4:25)。

五、马利亚的见证(14-18)

14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15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16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18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1、你找谁呢

妇女们在墓地,这一幕几乎再现了夏娃的诞生:“21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22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创世记2:21-22)。上帝让末后的亚当沉睡,为要给他造一个新娘,就是教会。教会的历史从马利亚们开始,但如何避免夏娃的悲剧呢?首先,马利亚需要认识、或重新认识复活的耶稣,或基督的复活。14节显示马利亚并不认识(ε?δω)耶稣,特别是复活的耶稣。这也意味着,今天一些教会所传的并不是复活的耶稣,而只是十字架上或十字架以前的耶稣。换言之,耶稣复活的意义被忘记了,耶稣复活使我们称义。于是教会在本质上陷入两种迷途“永远的律法主义者”和不要复活升天只要今生今世的成功神学。其次,假教会不认复活的耶稣,也不认识自己。教会不知道自己在夏娃的试探中。正因为如此,复活的耶稣将天使说过的话重新强调给马利亚:“妇人,为什么哭?”不仅如此,主耶稣又加了一句话给她:“你找谁呢?”我们信的到底是谁。所以最后我们看见,马利亚、世人和教会对耶稣有一个最普遍的误解:“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亚当就是第一个园丁(κηπουρ?ς,a keeper of a garden, a gardener;创世记2:15),马利亚以为耶稣是亚当,是人。如果把耶稣看成人或人类英雄,或者什么偶像,基督教信仰之路就会堕落成异教的路,不是基督来寻找我们,而是我们寻找神:“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α?ρω,to raise up)他”。这就是所谓的“高举基督”的人本主义神学,十字架神学。道成肉身变成了肉身成道。

2、不要摸我

请注意在这段经文中,马利亚对耶稣的三重误认:园丁(人)、先生(κ?ριος,令人尊敬的人)和夫子(?αββουν?,道德教师)。但是最后,她宣告“我看见了主”!另外注意马利亚的两次转身(στρ?φω,14,16);这两次转身中,第一次诞生了文化基督徒;第二次诞生了天主教、改革宗和灵恩派。事实上,复活节的清晨,在马利亚和众妇女的“寻找”中,耶稣面临更严重的试探。留在世界被世人和妇人以及个人“高举”,还是升天之后藉着圣灵建立教会。夏娃的试探在约翰福音前后都在,而且更为残酷、隐蔽和险恶。目的只有一个:不仅让耶稣徒然死了,也让耶稣徒然复活了:罪仍然没有赦免,信徒仍然不可能称义,世界永远阻挡天国。首先请注意这个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约翰福音2:4,“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福音20:17,“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这是两个马利亚,而马利亚的名字就是夏娃犯罪的本质:背叛。正因为如此,耶稣不再叫她“妇人”,而在16节则直呼其名:“马利亚”。如果马利亚以耶稣是亚当,她就要重复夏娃的故伎:要摸耶稣。这是夏娃虚构和未尽的理想,“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世记3:3)。所谓摸复活的耶稣,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以为耶稣还没有复活,因此拒绝罪人因信称义的真理;第二、强吻耶稣,强抱耶稣,利用耶稣谋取各种世界利益。这是当代基督教的两条基本歧路。

我并不认为?πτομαι这个字翻译成“摸”完全错了,因为这个翻译更能让我们回想起夏娃起初关于“摸”的“领悟”。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36次,基本上都是摸(touch)的含义(马太福音8:3;8:15;9:20;9:21;9:29;14:36;17:7;20:34;马可福音1:41;3:10;5:27;5:28; 5:30;5:31;6:56;7:33;8:22;10:13;路加福音5:13;6:19;7:14;7:39;8:44;8:45;8:46;8:47; 18:15;22:51;哥林多前书7:1;哥林多后书6:17;歌罗西书2:21;约翰一书5:18)。当然这个字的含义很丰富,也有紧紧控制、抓缚之意(to fasten one's self to, adhere to, cling to)。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马太福音28:9,“忽然耶稣遇见她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抱”这个字更“狠”:κρατ?ω,to have power, be powerful,to get possession of,to hold。“可抓住你了,你是我的!”这节经文也提醒我们,不仅仅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要抱住耶稣,而且一大群妇女抱住了耶稣的脚(约翰福音20:27用的是φ?ρω)。强抱除了贪爱世界、“狐假虎威”之外,更显示一种灵性的自私:神是我的并且只属于我;我比你们任何别人都离耶稣更近,更愿意为耶稣义愤填膺,更不能容忍别人信主,更不能容别人和我一样属灵……这种唯我独爱的信徒必然导致替天行道、吃人自义的暴虐。然而这些犹大强吻耶稣并非属灵,只是为了卖主换取钱名。我们的主了解这种人心。所以在约翰福音的开端,耶稣挣脱的不仅仅是祂的母亲马利亚的控制,挣脱了所有人的控制(约翰福音2:23-25)。约翰福音2章和20章前后呼应一个共同主题:道成肉身的耶稣和死而复活的耶稣挣脱人的强抱。

唐崇荣牧师将“不要摸我”这句话解释为耶稣是为了在“男女关系“上避嫌,而Carson认为马利亚出于“热心”,耶稣是“婉拒”:先别抱我,先去传福音给门徒;等我从天上下来再抱。他们忘记了下文多马的“摸”完全是另外一个字。“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马利亚所代表的人类和教会,要捆绑耶稣服务他们在世界上的目的和个人性的目的;但耶稣拒绝成为这样的神,拒绝作世界的王。事实上,让耶稣成为世界的王,一直是魔鬼的目的,起初旷野试探,撒旦“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但耶稣怎样说呢?“36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37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翰福音18:36-37)。一方面,耶稣的国不在这世界;另一方面,耶稣进入世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真理作见证。耶稣并不关心人事。人事无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但只有施洗约翰关心国事(同时传道的耶稣并没有批判希律王的罪恶,相反,耶稣责备前来控告政治罪恶的人,路加福音13:1-5);耶稣对家事都宁愿置身事外(路加福音12:14);而天下事无非钱那点儿破事儿,香膏事件(义利而已)和登山显荣(安逸而已)都表明了耶稣的超然态度。耶稣更清楚人间的革命和分家都是罪的循环,而祂来不是谋利要灭命定罪的,而是要救赎(路加福音9:56;约翰福音3:17)。

3、往那里去

捆绑基督定罪他人的基督教何等叛逆呢?那么复活的耶稣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首先是升天,是凯旋回家,宣告祂的胜利(“成了”);也是为要圣灵赐下来建造教会。基督不是某个马利亚独占的神,“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以弗所书5:23)。耶稣虽然制止了马利亚们的捆绑,但仍爱她们,就把她们带进教会。当耶稣吩咐马利亚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的时候,祂赐给这些灵恩浪子的不仅仅是一个使命,也等于将她们归入教会:而随即耶稣也要与教会同在——复活的基督藉着教会与马利亚同在!这其中的美意首先临到祂母亲马利亚:“26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27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26-27)。约翰福音20:17b-18也可以交叉结构,前后信息强调的都是马利亚回到门徒那里去了。而耶稣让马利亚向门徒传递的信息位于交叉结构的中间,这是特别重要的信息。首先,复活和升天的信息是为了安慰门徒,让他们都知道主已经复活了。其次耶稣藉着复活和升天来完成罪人与上帝的和好;因着基督神成了我们的神,我们的父。这至少包括几个方面的真理。第一、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马太福音22:32;约翰福音1:12-13;参考下文引用的罗马书4:17-25)。第二、神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末了;三位一体的上帝要藉着教会与我们同在。第三、我们有共同的父和共同的神,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如同“我弟兄”(路得记1:16-17);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祸福相依的爱。最后,教会见证的中心是耶稣的复活,并守望耶稣从天上复临。

应用:我信复活

亲爱的弟兄姐妹,耶稣复活了,这是一个可以得到法庭支持的事实。我们拥有八或九份目击者证词(新约圣经作者);我们也可以诉诸如下旁证——教会崇拜从安息日到主日的转变,从胆小鬼到殉道者的生动历史,以及圣餐和洗礼的2000年实践。复活对耶稣的意义是:“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书1:4)。那么复活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保罗在罗马书和哥林多书中两次重点论述了复活的意义。其中在罗马书4:17-25中论述了复活肯定方面的意义,而在哥林多前书15章论述了复活否定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复活使我们称义

罗马书4:17-25,“17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18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19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20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21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22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23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24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25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或作耶稣是为我们的过犯交付了是为我们称义复活了)”。(罗马书10:9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复活的祝福:在今生称义,向永生复活(罗马书4:25)。复活使罪人因信有一个新的开始,使教会因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两大福分是不信的世界不可能有的。首先,复活就是我们赦罪和得救的确据,我们的罪因信基督复活就真的赦免了,耶稣不仅为我赎了罪;而且也胜过了罪和死亡。其次,我要用我的复活和称义去见证基督的复活和基督的义。正因为如此,只有曾经死过、并且终日被杀并且复活着的基督徒和牧者,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和神的仆人,才可能是神拯救和使用的贵重器皿,才可能见证基督的救恩,才可能尊重和相信别人的复活和重生,才可能期待必有荣耀的冠冕在远方为他存留。再次,我因复活,就不会丢弃勇敢的心;我从这个黎明开始,只是要选择一个最有尊严、最有意义、最勇敢的死法。我不再怕死亡,而连死都不怕的人,才能活出神所造的形象出来。最后,恰恰是基于对复活的信仰,我们更应该坚持教会的生活。坚持教会生活乃是因为需要教会,是出于更深刻、更诚实的谦卑,是对持续复活真正的信仰——我们时时刻刻需要外在而来的神恩,我们时时刻刻向罪死,向基督复活。只有教会才能确保和见证这个真理:复活不是我们自己的善工,而是神的义举。

正因为如此,在论述“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之后,保罗立即转向教会的洗礼:“3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4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5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马书6:3-5)。路德教会特别强调:洗礼在形式上是一次性的,但在神学上,每一天我们都在洗礼中,就是向罪死,向基督复活。保罗在罗马书7章中谈到基督徒痛苦的肉与灵的争战,转到第8章将出路转向神的灵的引导,在第9章转向因信称义,在第10章转向信道听道传道;而罗马书11-16章全部在论述神的教会。这个教会真理与彼得前书3:21的启示是一致的:“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我信复活,所以我在教会。

2、改革宗与灵恩派

哥林多前书15:17-22,“17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18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19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20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1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22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现在我们从否定方面看复活的意义。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1-16论述了复活的证据之后,开始批判不信复活的人。简而言之,不信复活的教会包括两类。第一种是“仍在罪里的教会”;第二种是“比众人更可怜的教会”,或“只在今生有指望的教会”。前者可以称为撒旦一会,或邪教徒,极端加尔文主义和保罗华许、死亡季刊们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以灵恩派为代表,除了装神弄鬼求神迹的灵恩运动,也包括政治基督徒和文化基督徒以及新纪元运动等等。灵恩派的错误已经被他们的同行冤家体无完肤了;因此我们今天只需要提醒马大-大儿子-法利赛人-犯人甲,即“仍在罪里的教会”。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犯罪,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怜,还不知道自己仍在罪里因此也死死捆绑别人在罪里。他们需要重新听信福音。

教会中最可怕的人就是这些从未死而复活的人,他们总是魔鬼的儿子。一方面,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认罪、赦罪和重生;他们只认小罪以便在真理上当众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他们一定控告已经或正在艰苦重生的弟兄。这些人自以为一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就像大儿子和法利赛人,因此他们只负责教训、控告和弃绝弟兄。他们里面有那七个鬼,周而复始。无论是在使徒时代,还是教会历史上,上帝从来不会大大使用“自以为义”、“从未大错”的人。耶稣呼召和使用的都是罪魁:税吏马太、胆小鬼马可、三次否认主的彼得、雷霆万钧的约翰、残害教会的保罗、七个鬼捆绑过的马利亚;后面还有拜过异教、犯有奸淫的奥古斯丁,以及天天因为看见自己罪、认为自己不配活着只能下地狱的马丁路德……加尔文是唯一的例外,但我个人从不相信是神重用了他。如果这个人从始至终德行天地有口皆碑治学做人德艺双馨,基督的死而复活和他的生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即使偶然轻描淡写承认自己也是罪人,也只是纸上谈兵,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吃人自义。神没有办法使用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怎样指着自己传讲救恩呢?

上帝使用蒙恩的罪人,魔鬼使用“寡恩的义人”。这是真的。初代以来有一群特别诡诈和虚荣的人,特别爱高举哥林多前书2:2,或盗用路德的十字架神学,来装裱加尔文主义的律法精神。如今这些人在“中国教会”身上借尸还魂——他们一两年就打着“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聚集很多愚妄人和外女,将福音变成咒诅。他们聚会在坟墓,而不是在马可楼。到底谁知道和相信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呢?所有人都相信,无神论者、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外邦人、耶和华见证人等等,都知道都相信耶稣并他钉十字架。这有什么希奇呢?正如雅各书2:19所说:“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然而保罗的意思根本不在这里,因为?σταυρωμ?νον的用法如此清晰: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保罗说的不是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而是:基督并祂已经钉了十字架!换言之,无论这世界如何控告我们,无论死亡、罪和魔鬼在世界上(犹太和外邦世界)怎样貌似掌权,但我们的主基督,我们复活的主基督已经钉过了十字架,祂已经复活了(启示录1:18),为我们胜过一切黑暗的权势,哈利路亚!

十字军“基督徒”和“牧者”绝对不会怜悯接纳罪人,更不会感恩基督。相反,因为手持圣经,这些加尔文主义者对软弱的弟兄只有火刑柱一样的残忍。而今,这样的假基督徒翅膀刷刷,铺天盖地。竟然有“基督徒”看见教会里坐着曾经的罪人而离弃教会,这种丑闻生动见证今天基督教已经不再是相信复活的基督教了。魔鬼的儿子们总是拥有世界上的理由和群众要调查和审判弟兄的重生。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如果你不承认你是罪人,耶稣与你何干:如果你承认你是罪人,那把你的重生证明给我看!但我凭什么相信你的证明足以证明你“真的悔改”了?而我又有什么资格和经历要论断别人是否重生了?这就是魔鬼的网罗。除了法利赛人的果子一目了然,除了咒诅法利赛人,主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怎样说呢,祂怎样面对罪人呢?路加福音9:56,“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约翰福音3:17,“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是的,那些指着别人悔改重生的见证控告弟兄的,果然就是敌基督和魔鬼的儿子了。

在某种意义上,灵恩派是一种异教,是江湖术士,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死而复活这个真理,只关心在世界里的医治神迹和成功神迹。而改革宗是一种邪教,是墓地兵痞,因为他们双重预定了自己已经完全复活,因此不再需要施恩之具和教会;而他们“活着就是骂”——只需要负责教导、监督、揭露、审判和鉴定别人是否复活。灵恩派要神迹要骗人,改革宗要荣耀要吃人,我们信复活信称义。我们信耶稣已经复活了,使我们称义,那日夜控告我们弟兄的人,就被摔下去了。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我的重生;“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马书8:16);“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托我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1:12)。亲爱的弟兄姐妹,让我们一起祷告:“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2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5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阿门。

任不寐,2016年3月2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