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传”第五十六课:逼上欧洲(15:36-16:10)

(2017-03-10 20:48:54)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使徒行传15:36-16:10:

36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38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3 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感谢神的话语。今天的证道经文可以很清楚地分成三部分:第一、同工的分裂(36-41)——神使用有各种缺陷的罪人在全地建立教会、见证基督;西拉与保罗同工。第二、同工的重建(1-5),神借着教会有能力带领有缺陷的罪人合一同工;提摩太加入保罗的同工。第三、圣灵的引领(6-10),合一的同工仍然是自我中心和盲目的,需要继续顺服圣灵的带领;路加加入保罗的同工。今天这段经文叙述的主要事实是,耶路撒冷大会之后,保罗开始第二次传道之旅:福音将从亚洲进入欧洲,并且挺进到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而且我们知道,福音将从那里,藉着“西方的崛起”,进入全球,正如拿撒勒人早就预言的。不仅如此,保罗进入欧洲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这个事实显明,福音全球化不是任何人的决志和计划,更非英雄决定历史或伟人壮举;教会是祂的新娘,历史是祂的故事,直到永远,阿门。

引言:保罗第二次宣道之旅

首先请大家打开世界地图和保罗第二次传道之旅地图。使徒行传15:35-18:22记载了保罗第二次传道之旅,其中提到的城市和地区如下,请一一标出。20(19)个城市:安提阿、特庇、路司得、以哥念、特罗亚、撒摩特喇、尼亚波利、腓立比、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哥林多、罗马、坚革哩、以弗所、该撒利亚、耶路撒冷、安提阿。13个地区:旁非利亚、居比路、叙利亚,基利家、亚西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庇推尼、马其顿、本都、意大利、亚该亚。其中有六个重要城市:特罗亚、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哥林多。特罗亚是领受异象和使命的地方,其他五座城市构成希腊文明的基本框架。这5座城市也可以分成三组:腓利比、帖撒罗尼迦与庇哩亚、雅典与哥林多——最后一组的叙事内容最长——那里是希腊文明的中心。我计划用五个主日的时间,讲完保罗的第二次传道之旅。

建议弟兄姐妹翻阅一些介绍希腊文明的著述,这对了解保罗第二次以及第三次传道之旅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次传道之旅中,保罗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希腊世界,西方文明的摇篮。在那里,福音的敌人不仅仅是犹太律法主义,更有“人类主流文明”。这个主流文明由三大部分文化组成:不可一世的理性主义、惨不忍睹的宗教神话以及恬不知耻的肉身文学。骄傲是魔鬼第一属性。犹太人的骄傲:我们是上帝的选民。希腊人的骄傲:上帝是我们的选民。一方面,唯有我们拥有上帝或真理;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符合我的理性,我就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并放纵自己的情欲,给上帝划定一个飞行区域,或者干脆,宣告上帝死了。于是,18世纪上帝被边缘和监禁,19世纪上帝死了,20世纪,大罪人成了上帝,同时所有人都成了“高等动物”。当然,我以为世界上骄傲到绝对有病的程度的民族是印度-中国人:我们就是上帝。赤裸裸的骄傲宗教由两个教义组成。第一、你们别给我整那没用的——“用”可以肯定一切打倒一切。这是中国实用主义。第二、我们就是上帝,我心即神;这是东方的人神教。我们今天面对的情况比保罗更复杂,我们要同时面对法利赛人、哲学家和实用主义与心性之学。

西方文明不仅是两希文化的后裔,也是拉丁文化的后裔,特别是罗马的政治和法学。所以在保罗四次传道行动中,我们可以看见以下三大文明中心。政治中心:罗马;文化中心:雅典;宗教中心:耶路撒冷。在世界地图上,你可以找出这三个位置,并将之连成一条短线——上帝征服或光复世界的战略是“中心开花”,并且从那里开始,要拆毁全世界大山小山的一切偶像,使之都顺服基督。三大文明中心也可以对应蛇的三重试探:罗马政治:好作食物;政治从本质上说是以食物为目的,对组织效率、食物垄断与食物分派的不懈追求。犹太宗教:悦人的眼目(律法主义,人的自义与求人称义)。希腊哲学: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希腊文“哲学”即“爱智”。圣经说魔鬼是世界的王,魔鬼从始至终是通过这三大战役统治世界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跟随保罗,看神怎样藉着祂的仆人和教会,把自己的百姓在世界各地从三座大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一、安提阿:西拉(15:36-41

36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38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1、重建(36,41)

保罗的第二次传道之旅承担两个使命,第一是向外邦人、特别是希腊世界的外邦人传福音;当然,当他启程的时候,他自己并不清楚这个使命。第二是向已经归主的人传福音,即“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教会需要福音重复坚固。动词?πισκ?πτομαι(visit)十分重要,显明了何为牧者的心肠——保罗惦念并要看顾那些羊群。这正是神的爱或神对人的心肠(马太福音25:36,43;路加福音1:68,78;7:16;创世记50:24-25)。保罗第二次出发,显然不再需要安提阿教会的差遣和同意;他只是在继续自己已经从圣灵和教会领受的使命。他们要走的路线,就是第一次宣道经过的路线。在这一点上,目前所有保罗第二次宣道之旅的地图应该都是和圣经不合的。一方面,使徒行传15:36明确说“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in every city where we have preached the word of the Lord,KJV );另一方面,使徒行传15:41再一次强调:“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走遍”(δι?ρχομαι)一词显示,他们的路线应该不是直线。但我们看目前所有的相关参考图片,都是直线,而且第一次宣道经过的一些城市并未列在其中,如别加。这里没有提到保罗西拉在小亚细亚半岛遭遇任何逼迫;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没有逼迫。简化他们在这些地方的行程,是为了预留更多笔墨给欧洲。

2、马可(37-39)

我们已经讨论过,福音团队是传道的主体和前提,因此,起点常常充满了争战。第一次传道的人事悲剧是马可的离开;第二次人事悲剧是巴拿巴的离开。每一次传道人启程,都有残酷的伤害和搅扰,而且明显地愈演愈烈。保罗和巴拿巴的友谊是令人感动的,相爱之人的分手就更为残酷。从相爱到相弃,这种人性在任何领域都具有普遍性;而这种人性常常成为福音同工最大的拦阻。所以基督徒和传道人为了保护自己,“和人保持合理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巴拿巴有意”中的动词βουλε?ω,基本含义是to deliberate with one's self;这个动词也许在于强调,让马可加入应该不是圣灵的意思,而是巴拿巴自己的意思,出于巴拿巴的良善或lenient(路加福音14:31;约翰福音12:10;使徒行传5:33,27:39;哥林多后书1:17)。Aorist这个“时态”也更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这是巴拿巴自己的意思。也许圣灵藉此提醒众教会:组建同工不能根据人情世故。与此对照的,保罗“以为不可带他去”中的动词“以为”用的是另外一个字:?ξι?ω。一方面,这个动词的基本含义是“经过思考认为是对的、配的”(路加福音7:7;使徒行传28:22;帖撒罗尼迦后书1:11;提摩太前书5:17;希伯来书3:3,10:29)。这个“以为”可能出于神。另一方面,这个动词在这里的时态是imperfect——保罗一直坚持认为不可和马可同工。“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παροξυσμ?ς不仅仅是“争论”的意思,更是“激动”的意思(希伯来书10:24)。显然,两个人都不够冷静。结果到了只能分道扬镳的地步。不仅如此,παροξυσμ?ς在LXX出现两次,申命记29:28和耶利米书32:37,主要指神的恼怒,大恼怒。这里存在一种类比——人在争吵中会陷入“义怒”的幻象中,将自己的怒气等同于神的怒气。而路加医生更用这个医学名词描述罪人“根本有病”的状态。?ποχωρ?ζω是被动语态——他们彼此被对方分开。这一幕让我们回到创世记13:11,“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参考创世记13:14)。这个动词在启示录6:14翻作“挪移”;这是一次非常沉重和痛苦的分裂。最后“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那里是巴拿巴的故乡。我想这也有圣灵的意思——第一次在那里收获的庄稼,将因他们的第二次到来而蒙福;而保罗一行可以直接进入小亚细亚半岛。

3、西拉(40)

“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拣选”(?πιλ?γω)这个动词在圣经中只出现两次(约翰福音5:2)。?πιλ?γω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对……说话”,也可以引申为呼召。这里有一个动词分词是用来解释说明保罗为何呼召西拉做同工:“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παραδοθε?ς τ? χ?ριτι το? Θεο? ?π? τ?ν ?δελφ?ν ,这是直译:being recommended unto the grace of God by the brethren;西拉被众弟兄交在神的恩典中。παραδ?δωμι在这里被动语态的现在分词。我领受这话的基本用意是:众弟兄指着神的恩典向保罗推荐西拉。一方面,西拉身上有神的恩典,他的传道可能更强调神的恩典(彼得前书5:12);另一方面,神藉着西拉对保罗说:祂的恩典是够用的。西拉的进入是对保罗极大的安慰,神总是有办法安慰祂的仆人,并让祂所托付的使命不受拦阻,必然成就。从此,西拉成了保罗余生特别重要的同工之一。关于西拉,新约圣经有多次提及,以下经文可以注意考查:他是初代教会领袖之一(使徒行传15:22,27);大有恩赐的传道人(使徒行传15:32);和保罗一同为福音受苦(使徒行传16:19,16:25,16:29);与保罗一路同工(使徒行传 17:1,17:4-5,17:10,17:15,18:5; 帖撒罗尼迦前书1:1;帖撒罗尼迦后书1:1);也是彼得的同工(彼得前书5:12)——当然,有人认为彼得前书5:12另有其人。与“呼召”并列的动词是?ξ?ρχομαι,离开——保罗和西拉出发了。值得强调的是,保罗不是根据巴拿巴的分手来辨认神的旨意,以至于误以为神不许他上路;相反,保罗根据圣经和教会来辨认神的旨意。所以,仅仅用环境和心境而离开圣经(神说你们去)和教会(弟兄们),常常会误判神的旨意。

二、路司得:提摩太(16:1-5

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3 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1、母亲(1)

保罗和西拉的传道之旅第一站未必就是特庇,然后是路司得,只是这里要重点介绍路司得人提摩太加入保罗的同工团队。Τιμ?θεος的意思是“荣耀神”。?δο?, μαθητ?ς τις ?ν ?κε?,看哪,有一个人一直在那里!系动词?ν为imperfect。神在保罗的宣道路线上,为保罗预备了一些同工。随着事工的延伸,同工也陆续加入。这次在路司得加入的同工是提摩太。相对来说,提摩太比西拉更重要,因此新约圣经中关于他的信息也更多。除了提摩太书信以外,以下经文可以参考:使徒行传17:14-15,17:15,18:5,19:22,20:4;罗马书16:21;哥林多前书4:17,16:10;哥林多后书1:1 ,1:19;腓立比书1:1,2:19,2:22;歌罗西书1:1;帖撒罗尼迦前书1:1,3:2,3:6;帖撒罗尼迦后书1:1;腓利门书1:1;希伯来书13:23)。在保罗风雨如磐、坎坷曲折的传道生涯里,提摩太不仅是他传道的得力助手,更是他情感的极大安慰。保罗曾经三次这样深情地评论提摩太,将之视为福音里面的儿子(哥林多前书4:17;腓立比书2:22;2提摩太后书1:2)。使徒行传16:1使我们对提摩太有了更多的了解。首先他是路司得人,很可能是保罗第一次传道中归正的(μαθητ?ς,门徒)。也许他目睹了保罗怎样被打得半死拖出城外,又目睹了保罗怎样一步一步重返路司得。保罗的患难没有“跌倒”这位年轻人,反而让他站在那里预备,等候分担保罗的重担。其次, 他是混血儿,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不仅如此,提摩太后书1:5进一步说:“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Λω?ς,agreeable),和你母亲友尼基(Ε?ν?κη,good victory)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这两位伟大的母亲的信心,显然对提摩太有重要的影响。他们让我想起那两位希伯来人的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出埃及记1:15)。从这里请允许我再次赘言“女牧者”的问题——圣经有太多美好的例子让我们看见,神将母亲放在家庭里面,要她们做儿女的“女牧者”:从撒母耳的母亲到提摩太的母亲,甚至路得的婆婆都是如此。夏娃是一个糟糕的见证,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反而出头露面做女丈夫,教训惨不忍睹。神比我们更理解我们需要什么。这一点正如一位路德教会牧师说的:我的母亲不作牧师,她负责生养和教育牧师。记得2年前我对两位“属灵寡妇”说过,你的使命不是教训牧师,而是教训你的儿女。魔鬼特别愿意使用不务正业的女人。

2、弟兄(2-3)

在保罗到来之前,提摩太显然已经在一些教会侍奉了,所以“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μαρτυρ?ω是被动语态,提摩太一直被两地方的弟兄称赞。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见证”、“证明”(马太福音23:31;路加福音4:22,11:48;约翰福音1:7等)。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同工产生的基本模式。第一是侍奉经验;第二是教会推荐;第三是传道人呼召和认可。西拉和提摩太起来都遵循这个基本模式。而此时此刻的马可缺少这三项条件:没有牧者的呼召;没有教会的推荐(只有巴拿巴认可),第一次传道之旅中的见证更是乏善可陈。不过提摩太成为保罗的同工,还需要另外一个附加条件:“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首先我们看见保罗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经验——他知道路上有狼,就事先给提摩太作了割礼。这是一种妥协。也许有人会迷惑:在耶路撒冷大会和加拉太书中,保罗那样激烈地批判割礼,甚至拒绝给提多实施割礼(加拉太书2:3);而在提摩太身上就妥协了。这个道理不难解释。一方面,在真理上,在律法和福音这些基本真理上,不能有任何妥协。另一方面,在这些基本真理解决之后,若不是将割礼视为得救的条件,仅仅是一种传统,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的纷争,可以行割礼。我们完全知道,无论是保罗还是提摩太,没有任何一个人相信这场割礼是为了得救。不仅如此,我也为保罗和提摩太感动不已。这样较真的一个人,为了福音,愿意屈服自己。各位弟兄姐妹,不寐之夜幸存到今天,首先当然是出于神的恩典,其次也出于这种“妥协”。为了福音,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你自己原来最反感的事情,或放弃你最想做的事情(箴言26:4-5)。个性和政治理想都要拿去钉十字架,因为我们要与更多的人得这福音的好处。此外,彼此做弟兄,需要妥协,甚至可以忍受割礼的“羞辱”。

3、条规(4-5)

从路司得继续向西或各处传道,这一段时间,他们都在西亚。这里的各城首先是指保罗第一次传道经过的城市,那里已经有了教会。但从下文看,保罗也不限于故地重游,而是到了一些新的地方,那些地方也有教会。这次保罗旅行,不仅仅是传福音,也是传达耶路撒冷大会的“会议精神”,因为当时各地教会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我们从这里也能看见保罗对教会权柄的顺服。不过值得强调的是,耶路撒冷大会制定的“四条禁令”,从整体上说,是“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是教会的政策,而不完全是圣灵的默示。但教会以教会政策的方式来治理教会,这一点是圣灵的默示。条规,δ?γμα,这个名词的含义和神的律法显然是不同的,本意是指世俗掌权者发布的命令或在上帝律法之上人为的条规:“当那些日子,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加福音2:1);“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使徒行传17:7;以弗所书2:15;歌罗西书2:14)。保罗所带去的大会精神,在这些城市引起的反应和安提阿是一样的。这是一场解放,基督教从犹太教阴影之下的大解放;同时,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不仅让基督徒更坚定了因恩得救、因信称义的信心;也为更多外邦人归主打开了大门:“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这节经文就是强调这两个方面的更新。一方面,基督徒因真理的回归而信心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废弃了割礼的重担,外邦人纷纷归主。值得强调的是,这里不是说基督徒个人信心大增,而是说And so were the churches established in the faith——教会(?κκλησ?α)被建造在信心之上。动词建造(στερε?ω)本指医学上身体强健(使徒行传3:7,3:16)和建筑物的坚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主的圣殿;教会才是福音的归指。可以想见,这个动词必然也是imperfect——教会是一天一天逐渐建造起来的,正如信徒这些蒙恩的病人,是一天天得以医治的。

三、特罗亚:路加(16:6-10

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1、圣灵(6-7)

大家要再一次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地方:亚西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和庇推尼。使徒行传16:6-7a是一个句子,主动词在第7节中,即“他们想要”,πειρ?ζω是强调他们的意思和谋划。16:7b与之对照,并列的主动词是“(耶稣的灵却)不许(??ω)”。他们想那样,神说不行。我们先来分析第6节。这里有两个并列的动词分词:“经过”(διελθ?ντες)和“禁止”(διελθ?ντες)——这两个分词共同修饰下文的“想要”,目的是解释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的原因。在原文中,首先出现的地名是弗吕家(Φρυγ?α,dry, barren),那里是老底嘉教会和歌罗西教会所在地。然后是“加拉太人的地区”(τ?ν Γαλατικ?ν χ?ραν)。再次才是亚细亚(?σ?α,orient)。第7节有一个动词分词?λθ?ντες引出第四个地名每西亚(Μυσ?α,land of beach trees)。已经靠近欧亚交界的马尔马拉海。最后是庇推尼(Βιθυν?α,a violent rushing)。庇推尼在黑海南岸,向西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可以进入今天的保加利亚。你可以自己谋算传道的道路,但最后你所想的未必是神所想的;神会借着环境给你显明祂的旨意,你要顺服。主啊,我本渴望一种壮烈的人生,你却把我交给人类,让他们一寸一寸地把我消灭……至于圣灵怎样禁止他们,路加用一种普遍常识的口吻记述圣灵的禁止,令人印象深刻。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在这些地方根本没有传道的机会,而这一点,被视为圣灵的禁止。圣灵禁止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将他们引向马其顿。实际上主的灵在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上设立了围墙,让他们只能向西进入马其顿——逼上梁山。值得强调的是,圣灵绝非禁止将福音传给亚细亚和庇推尼的人,可能是因为那里已经有神的教会(使徒行传2:9,6:9;彼得前书1:1),而上帝对保罗另有差遣。

2、异象(8-9)

走投无路向西行,保罗一行三人就到了特罗亚。圣灵关闭所有的门,是为了开另外一道门,这是真的。特罗亚是教会历史上另外一个转折点,虽然这座城市远远没有约30公里以外的特洛伊那么著名。特洛伊战争的三大特色是女人(海伦)、暴力和阴谋(木马屠城)。然而福音是从这里进入欧洲和西方的。Τρ??ς位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海路,和马其顿进入小亚细亚的陆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这是一座典型的希腊城市,距撒摩特喇约100 公里,腓立比约 210 公里。新约圣经6次提到特罗亚(使徒行传20:5-6;哥林多后书2:12;提摩太后书4:13)。 特罗亚重要的属灵事件就是夜间异象中的马其顿呼声。κα? ?ραμα … ?φθη τ? Πα?λ?,And a vision appeared to Paul。异象(?ραμα)在使徒行传中已经出现在7:31(摩西),9:10(亚拿尼亚),9:12(保罗),10:3(哥尼流),10:17(彼得)等处。这次异象是在夜间(δι? τ?ς νυκτ?ς)。一方面,深夜看不见方向。另一方面,黑夜需要安静等候神。我们陷入黑夜,是因为神要给我们指明一条我们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新路。在亚洲逡巡的保罗,根本想不到神要他去欧洲。动词“现与”(?φθη)是被动语态,异象被显现给保罗。马太福音5:8中用的就是这个动词:“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以经解经,黑夜中的保罗仍然靠神保持安静,才能看见神(马太福音17:3,24:30,26:64,28:7,28:10)。神不会将我们留在冬夜。在异象中“有一个马其顿人”!Μακεδον?α,extended land,“广阔天地”;上帝要带领保罗他们到那里“大有作为”。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王国的创立者,是希腊化历史时期的地理开端;而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世界基本上由北方的马其顿省和南方的亚该亚省组成。动词“求”本是παρακαλ?ω,这个字首先是安慰之意(马太福音2:8,5:4);其次是呼召请求之意(马太福音8:5)。马其顿人和世人需要神的帮助(βοηθ?ω)。马其顿的呼声是全人类的呼声(马太福音15:25,)。马其顿、亚该亚或希腊宗教不能提供帮助,因为那里的神祗具有非排他性、非伦理性、非圣殿性、非经典性;那里的神祗都是假神:奥林匹克诸神;地方神祗;英雄;妖魔鬼怪和帝王。

3、我们(10)

这个异象改变了保罗传福音的地理方向,从此福音从亚洲进入欧洲。这是神学史特别关注的一节经文:“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这被称为“使徒行传中的我们经节”(The "We"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Acts)。第三人称的叙述在这里突然变了,变成了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接下来的“我们”经文还包括20:5-15,21:1-18以及27-28章。这个“我们”是谁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甚至这个“我们经文”也成了“圣经批判”运动的证据之一。按常理,“我们”自然包括了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医生。至少从特罗亚开始,路加也加入了保罗的传道团队。换言之,进入欧洲宣教的至少是四人小组:保罗、西拉、提摩太、路加。因此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马其顿人就是路加,这一点与通常认为的路加是安提阿人有矛盾。更有可能是,这位马其顿人不是路加,但路加确实在特罗亚加入了传道团队——远涉重洋需要一位“随军医生”。上帝实在是爱惜他的仆人,一切都有预备。我们在这里也再一次看见初代教会传道人和同工在世人面前的低调,或者在神在人面前怎样谦卑自己。路加根本没有提到自己,以及自己是怎样和“名牧”保罗在一起的;更没有借着一篇保罗采访趁机贩卖自己,以及“右数第二位是路加”。真正的基督徒都知道,在世人眼里,我是谁根本不重要,都是极小的事(哥林多前书 4:3;哥林多前书9:25)。保罗很幸运,遇到路加,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个对他们人类不屑一顾的人,一个从来就没有打算让人评论和记住的人。不仅如此,在人的注意力中消失,你才能自由而专注地侍奉神,单向地去爱人。“帮助”马其顿就是“传福音给他们”——这是神对人真正的帮助,也是罪人真正需要的帮助。求神怜悯我们,让我们从2015年消失在人的视野中,消失在狼和苍蝇的视野中。这里有一个副词ε?θ?ως值得注意,它的意思就是立即(出发)。因为我们确信(συμβιβ?ζω,综合分析以证明),这是“神召我们”;于是我们立即动身,离开了亚洲,离开了东方。再见。永别了,庇推尼。

应用:安提阿风波

安提阿作为“基督教的摇篮”或初代教会的福音基地,在那里连续发生了两场风波;或者用基督教的敌人和假弟兄的话说,两场丑闻。第一场是保罗对彼得的当面抵挡和公开责备,第二场就是保罗和巴拿巴为马可发生争吵至于分道扬镳。这些冲突都发生在使徒之间,而使徒好像一直是教会的根基(以弗所书2:20)。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这些教会纷争?

第一、诚实。圣经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一本书,是神的书。她诚实记载了神的选民,包括始祖、先祖、先知、使徒一些丑闻和罪恶,这是世界上任何历史著述做不到的——因为圣经的作者是“自己人”。圣经诚实地告诉我们人到底是什么,而且从不偏待人。圣经、唯独圣经没有任何偶像崇拜。而外邦人借着教会风波攻击基督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说谎的,或因为他们更丑闻或同样风波;更因为他们对圣经、对真理、对爱心和诚实,都是无知的。第二、理性。教会是世界上面对人际纷争和丑闻最理性的组织。教会风波和教会丑闻没有外邦人看得那么重要,众教会根本没有卷入,这些风波更不会搅扰和拦阻传道人的脚踪和福音的进程。我们曾强调这些事件对保罗以及相关当事人悲剧性的影响;但我们今天,我要强调另外一个方面的真理:认识悲剧和教会风波对真正的神的仆人和真正的基督徒,其影响是非常小的——人是什么已经是常识,人认为人是什么根本就是粪土;何况神必审判;而我们的使命任重道远,根本无暇沉陷任何新闻热点之中。感谢主,保罗巴拿巴和马可都没有闲工夫天天反省这件事并从此分门结党互相攻击和控告,初代教会更没有狂欢和消费他们自以为义。圣灵在教会里创造了一批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是大丈夫,女人真女人。教会若无其事继续前行。哈利路亚!

我们一直主张一个简单的教会,而一个简单的教会首先就是一个面对人事儿理性的教会。感谢主,圣灵藉着安提阿风波在教会历史的开端给教会文化奠定了理性基础。我为保罗和巴拿巴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幸没有生活在霾国教会或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繁荣娼盛的时代。为了带领大家继续从邪教返回正教,我们今天可以花一点时间来模拟和思想,安提阿风波如果发生在今天,特别是如果发生在中国教会或海外华人教会,那么众教会做出怎样符合真理的正教反应,和不理性的邪教反应?我们可以分角色思考,这里至少包括四个角色:保罗、巴拿巴、马可、旁观者。

1、保罗

我个人没有能力在保罗和巴拿巴之间判断对错,上面一些领受都不过是个人性和建议性的。而且我个人对保罗拒绝马可同工很能理解。马可不仅是富二代(家里很有钱),而且是红二代(母亲在耶路撒冷教会是令人尊敬的房东)。富贵家之子又灵命不足,是很难做同工的。一方面,他们骄傲。任何自以为有一套的人,都会骄傲。无论是有一套房产、有一套方法、有一套思想、有一套经验、有一套人马、有一套个性、有一套身段……这种自足自满的人,很难凡事顺服神,更不可能顺服使徒。另一方面就是娇气。遭遇患难和逼迫,就可能逃走。此外则是怒气——每遇不合己意的意见和事件,若是不能有求必应,就可能大大发怒,变了脸色。他们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和伤害。而那些在家里被丈夫和妻子娇惯的人,在教会里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症状。他们是教会的不定时炸弹,没有责任感,随时可能摔门而去。即使没有风浪,他们也会因为游山玩水的理由将教会放到一边。所以神要成就福音的大使命,在马可真正成熟之前,没有让他进入“欧洲布道团”。其实过去四年里,我们教会分布着一些不定时炸弹,从别的 教会爆炸了,又找到我们;感谢神,主奇妙地将他们都请走了,我们从去年才到了我们的特罗亚。

然而中国的保罗会怎样面对这件事呢?首先,无限属灵表演,不会和巴拿巴争执,也不会拒绝马可。其次,当风波发生之后,中国保罗两种经典的反应。第一是写信给众教会,让他们都不要接待马可; 并且通过攻击和论断马可为自己的软弱辩护。第二是秀伤害,藉着这件事不断宣扬自己为福音如何上了十字架。甚至因此趁机不干了,以至于引用这场风波伪造圣灵的旨意:“这事显明圣灵拦阻我去传福音”。但无论哪一种表演和反应,都表明这件事对他来说比天大,他自己比神大;这事就真的绊倒他了。感谢主,在使徒行传和所有保罗书信中,保罗对这件事根本没有评论;而路加和其他使徒也没有评论。正相反,后来保罗谈到巴拿巴和马可充满了神圣的爱情。

2、巴拿巴

我们也可以理解巴拿巴。这可能是他的心声:每个人都是罪人,马可也是;马可和保罗、巴拿巴一样。教会没有办法在世上找圣人和完人起来传道和同工。而且巴拿巴相信,神会在侍奉中一步一步带领马可走向成熟。事实上马可后来的生命真的改变了,不仅成了保罗和彼得亲密的同工,而且圣灵借着马可,将《马可福音》赐给了教会和人类。然后我们来思想,中国的巴拿巴会怎样反应呢?中国的巴拿巴会无限伤心——我过去对保罗太好了,我现在非常后悔;我当初瞎了眼。伤心的巴拿巴从此离开教会了,特别是在保罗如日中天的世代。

3、马可

不过我想重点说说马可或中国的马可,他是最有可能因此风暴而成为霾国邪教分子的。这件事对马可一定有伤害,不仅保罗拒绝他,而且好像整个安提阿教会都没有支持他。这首先会造成一种受害者心态,觉得上帝对他没有公义,马可无处申冤。不仅如此,马可明明知道保罗责备和拒绝他的理由是事实,“正因为人家说对了所以更生气”,这是人性。前年三位来我们教会的慕道友一直在这座城市攻击我,原因是他们来的那天我批评长舌妇、来教会找女人以及言必称希腊这种恶习。他们的恨直到2015年的冬天,因为我说对了。而私欲若怀了胎,就会生出罪来。怨恨和恼羞成怒会给魔鬼留地步,从此马可就可能终生以控告保罗为己任,只要遇到保罗这个名字,只要到任何地方,马可的主要工作就是骂保罗。马可会到处攻击保罗,特别是在居比路,以及保罗传道的地方;马可会以身边人的身份指控保罗。甚至这位“后起之秀”要创建一个新的宗派,和保罗势不两立。马可有足够的理由和事实攻击保罗。不仅如此,马可要写公开信,向教内外广而告之,“我是为了维护教会和真理,免得保罗祸害更多人”,马可被自己的谎言感动得不能自持。

首先,马可可以控告保罗跌倒自己了——要不是保罗,我N年前就信了;要不是保罗,我信的会更好。当然,中国的马可不会忘记伪造或夸大多数正义——保罗跌倒的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跌倒了,不信你们去打听,很多人都很讨厌他。其次,控告保罗的生命,这是道德指控。这个人的生命有问题,因为无论是大牧者彼得,还是安慰子巴拿巴,保罗跟谁都合不来。这样的“恶牧者”显然不是从神来的。是 ,保罗是讲道有一套,也有人因信归主,但那都是因为上帝看了西拉和提摩太的面子。第三,魔鬼控告。中国的马可一定不会忘记翻历史旧账,把保罗归主之前所犯的弥天大罪翻出来,指着哥林多前书6章呼吁教会起来审判保罗。马可会和所有保罗的敌人成为朋友,他们都念念不忘和下载了保罗从前逼迫残害基督徒的罪状,所有资料真假参半;时刻准备着,“保罗一露面,我们就上贴”。这些魔鬼之子还要利用保罗自己认罪悔改中的供述作为控告保罗的证据——你们看,连他自己都承认。同时,马可会继续他的多数正义:基督徒和众教会都厌恶他、害怕他。更伪善的控告就是作“好心提醒状”。不过我愿意相信马可对保罗的人身攻击与霾国的人身攻击会略有不同。霾国人无论政治内战还是教会丑闻,都聚焦大裤衩项目——因为人家的祖宗是写金瓶梅的;他们的继父是为了海伦在特洛伊与人火拼的。用圣经上的话说,他姐姐是潘金莲,他义兄是克林顿(以西结书16:3,45)。最后,马可会引用圣经呼吁剥夺保罗的牧者职分,中国的邪教徒或牧者杀手最愿意引用的经文是提摩太前书3:7: “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因此,中国的马可宣称:保罗不适合做牧者。

首先我们要知道,提摩太前书3:1-7中所有陈述性的主要动词都是 一般现在时(?ρ?γεται,?πιθυμε? ,δε?,ε?ναι,προ?στ?μενον,?χοντα,?χειν),基本含义即:“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这里的要求一方面指现在的情况而不是过去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指现在持续更新和继续更新——牧者和执事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天使。其次,基督徒和牧者的好名声绝对不是指他曾经是一个圣人,而是这个曾经的罪魁因基督的缘故如今悔改了,或正在悔改;这是神要的好名声。最后,如果按邪教徒的逻辑,保罗和奥古斯丁都不配做牧者,都不应该做牧者。奥古斯丁不仅是教会历史上伟大的神学家之一,而且是西坡主教。奥古斯丁像大卫一样曾经犯有严重的淫乱罪。然而,神大大使用了奥古斯丁,正如使用了保罗。不仅如此,霾国的马可支持者,指着这些经文,还有一项愚昧的控告:和保罗比起来,我们牧师名声就特别好。这个见证未必是真的,但若是真的,情况可能更糟。这个牧师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十字架的恩典,因为他从来就不是或不真正承认自己是罪人,救主基督和他毫无关系。这样的牧者牧会不可能像保罗这个罪魁一样给后来信基督得永生的人作榜样。不仅如此,他可以去传讲《基督教要义》,但不可能去传讲十字架神学——因为他在讲自己根本没有经历也完全不懂的东西。这个不懂装懂的牧师牧会真正的目的就是追求属世的名利,到处拉拢人际关系,并靠这种成功不仅想占尽人间的好处,最后还要上天堂。这类圣俗通吃政教苟合的“牧师”总是公开信的作者或揭露党和长舌妇,他们要靠着吃人和控告维护自己的名声,掩盖自己的大罪,猎取各种好处。我指着圣经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去这类“好名声”牧者的教会,因为你去的那个地方基督根本不在那里(诗篇34:18,51:17;以赛亚书57:15,66:2;路加福音18:14)。那个教会出来的“精兵”基本上就是谁的前妻和邪教之徒。

然而让我们感谢主。这件事根本没有跌倒犹太人马可。正相反,马可借着这样的功课开始反省自己,更靠近神:保罗可以暂时弃绝我,但我不会因此弃绝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弃绝我。不仅如此,马可更应该看见,上帝恰恰是借着保罗这次管教,更深地抓住了他,拯救了他;要将真正的重生和使命赐给他。

4、旁观者

两位教会领袖翻脸了,在霾国一定要成为爆炸性新闻,教内外开始消费狂欢。外邦人趁机控告教会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教会开始自孽。我们对霾国邪教这些经典表情已经审丑疲劳了。首先是哭喊派——为主的教会伤心难过,为保罗巴拿巴流泪祷告。当然,重点不是我的流泪和祷告,重点是要让你们都知道我的流泪和祷告。其次是公开信派。教会13和几位领袖起来,呼吁全教会关注这场重要的事件,同时呼吁保罗和巴拿巴彼此认罪,公开悔改。再次是众教会的好事之徒,放下手中的重要事工,甚至停止主日聚会,改换小组查经的主题,要紧急讨论和分析这个重大事件。保罗的粉丝和巴拿巴的粉丝纷纷上网,个顶个精彩绝伦,博大精深,当然还有一边卷入,一边踩踏两造耍秀的清高怪客:你们教会太恶心了,我要远离;其实他们本人一直就是搅屎棍。于是一地鸡毛,狼奔豕突。最后是窥阴分析人士粉墨登场,霾国盛产性学学者和分析专家:因为保罗一生没有结婚,没有正常性生活和脾气不好有因果关系;巴拿巴奉献那么多,原来那么有钱,骆驼在针眼那里就骄傲了……

结语:教会理性

这是中国教会的基本现状。在2015年初,我们也进一步看见了霾国教会整体上就是一场文革和邪教。至于当事人是否无辜和活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然而神借着安提阿两次风波给我们看见使徒时代教会面对风波的理性状态:教会根本没有沉溺和沦陷于这种极小的事。不是教会完全不顾及马可等人可能受到的伤害。教会理性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教会有大使命;第二、神必最后审判。实际上安替阿没有风波,“是你的心在动”。初代教会中,神的仆人和神的儿女靠圣经更认识人。一方面,罪人起来的聚讼只会进一步彼此跌倒,若不能“节制”,这场风波会发酵,将更多的人卷进来;另一方面,外邦人也会趁机攻击教会。不仅如此,魔鬼借此风波使教会没有人专心传道了,甚至第N次福音之旅也将被拦阻:丑角取代基督,新闻取代福音,长舌取代证道。

我们首先需要重申圣经关于人的常识。大多数罪人本来就是百无聊赖、无事生非,有事更生大非的黑暗之子。因为罪人被咒诅了,四处寻找机会甚至故意制造事端来完成魔鬼赐给他们祖宗也遗传给他们的特大使命:我们便如神知道善恶。只有这普遍真理和具体风波相结合,他们才能“实现自我”,证明他们确实是魔鬼的儿子。因此,罪人对罪人事故和肉体总是如蝇见血,其必要性,如同妖精必须吃唐僧肉。马可的沉默会让这些东西生气,他们必须挑拨、参与,制造事态,扩大事端。他们有一套鬼魔的道理,又粉饰了部分经文。但我们奉劝各位主内,一方面,永远要记得上帝在旧约和新约中重复的叮咛:“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另一方面,千万不要相信一群罪人聚集在一起能讨论出真理来。正相反,没有最丑,只有更丑;没有最蠢,只有更蠢;没有最假,只有更假,没有最狠,只有更狠……愿我们永远记得一个关于人的常识:如不进入施恩之具,罪人、恶兽或牲畜聚集在一起绝无好事,必然恶上加恶,兽性大发。或者偶像崇拜,或者相咬相吞。关于魔鬼也有一个常识:这厮有一个脾气,你越是搭理它、热议它提供的项目,它就长得越大成几何级数崛起;相反,你不搭理它它很快就自生自灭,或从你们面前气愤愤下到别处去了。

这个常识使徒们是清清楚楚的,于是那么大的风波,安提阿教会,众教会什么也没发生。巴拿巴和马可静静地去了居比路,保罗西拉静静西行——“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教会理性是超越鸡血群殴,作光作盐的唯一道路。所以我们指着今天的经文祈祷我们的天父,重建使徒时代的“教会理性”,拦阻更多自以为高明和深刻的好事之徒赶往出事现场;催逼他们赶赴马其顿。我们的同工在作这些工作。包括劝勉那些因为瞩目风波而被自己的忧伤感动的人,而我们要他们警惕与人淫乱的危险。我们盼望他们和我们一起,在任何风波中看见耶和华坐着为王;并听见主的话大有能力地临到:“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为什么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出埃及记14:15)。阿门!

任不寐,2015年1月18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