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传”第五十二课:你爱我吗(14:1-7)

(2017-03-10 20:46:39)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 证道经文是使徒行传14:1-7:

1 二人在以哥念同进犹太人的会堂,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2 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

3 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胆讲道。主借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

4 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5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

6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 7 在那里传福音。

感谢神的话语。保罗和巴拿巴“狼狈逃离”了彼西底的安提阿,二人东南飞,依次进入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福音在石头阵中继续向全地扩张。我们可以将今天这七节经文放在上述的交叉结构中,因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信息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福音要进入的世界,这里的三座城市可以看成是世界的“三个代表”(1,6-7)。第二、福音要遭遇的仇敌,一方面是犹太人,另一方面是外邦人(2,4-5)。第三、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仇敌,教会的姿态和使命(3)。从这三方面的基本信息中,我们也可以引申出一个应用的话题——基督徒在这样的人类中应该怎样生活,才能真正活出基督里的智慧、平安、荣美和自由。

圣经中有三次或三类关于“你爱我吗”的追问与答案。第一次是人追问人。旧约士师记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爱的追问:“大利拉对参孙说,你既不与我同心,怎么说你爱我呢?你这三次欺哄我,没有告诉我,你因何有这么大的力气”(士师记 16:15)。大利拉不认识爱,她只是用爱的名义在捆绑别人,占有的爱得不到满足就会变成恨。第二次是以色列人质问神:神的爱在哪里呢?玛拉基书1:2,“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耶和华说,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一方面,选民蒙爱却不以爱为爱;另一方面,爱根本不配爱的罪人,这就是神的爱。基督就是对这个人类之问的回答:“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 2:20b,参考约翰福音3:16)。马槽、十字架和新天新地,讲述这神的爱长阔高深。第三是神问人,你爱我吗?耶稣自己回答:爱主就是传道、信道和行道(约翰福音14:15-24);最后落实到“牧养我的小羊”(约翰福音21:15)。

而我们今天的经文,也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神的爱,什么是爱神和爱人。无论以哥念,还是路司得;无论是安提阿还是特庇;无论羔羊怎样进入狼群,无论世人是否爱,我们去爱,并且“在那里传福音”。经济福利、政治解放和个人修行并不是对人真正的爱,真爱唯有“在那里传福音”;阿门。

一、世界——三座城市(1,6-7)

1 二人在以哥念同进犹太人的会堂,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6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 7 在那里传福音。

请大家打开地图(可以搜索“保罗第一次宣教之旅”)。在这些地图上,在今天土耳其半岛中南部,你可以找到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等地。这是保罗第一次宣道之旅的重要禾场。诸位可以回想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的相关叙事——教会和基督徒会在“旅行”中完成神赐予的使命;即在人间经历和见证神。

1、以哥念

我们先来认识以哥念。以哥念是吕高尼(Λυκαον?α)地区的首府,而吕高尼是加拉太省的一个地区,今天翻译成利考尼亚。我们读保罗的加拉太书会对这里的人和事增加诸多感慨——那个你曾经为福音不顾性命的地方,将来有可能成为你的“伤心之地”。吕高尼的意思是“狼之地”(wolf land)。这让我们想起主对使徒们说过的话:“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路加福音10:3);而便雅悯或犹太人也是撕掠的狼(创世记49:17;撒母耳记下16:11;以斯拉记4:1 )。不过此时此刻,保罗和巴拿巴面对的还不是教会的“白眼狼”,而是吕高尼或南加拉太三座城市中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的确如狼似虎。以哥念今天翻作哥尼亚(Konya),在保罗时代是小亚细亚上的一个古城,是重要的军事、商贸和交通枢纽。从安提阿到以哥念大约122公里(安卡拉向南约240公里)。我们不太清楚保罗和巴拿巴怎样走过这122公里的路程,但我们清楚的是,他们是一路同行的。

以哥念,?κ?νιον,Iconium,little image(小像,eikon)。这个“头像”很有可能是“可怕的”蛇发女妖美杜莎(Medusa)。这位“女鬼”可以将所有看她的人变成石头,她被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耳修斯(Perseus)所斩首。美杜莎可能是凶杀和战争产生的恐怖和仇恨的化身。弗洛伊德有一篇论文,就是Medusa's Head——他对“邪恶之眼”有着“性学”方面的独特领受,但这个性焦虑的本质仍然是恐惧与害怕。恐惧的本质在于“畏罪”,可以上溯到创世记3:10。与此同时,以哥念人崇拜一位类似大地母亲的母神(Mother Godess),祭司主要是阉人或独身者。女神崇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藏,从无花果树的裙子和树林,一直到拉麦的妻妾成群,大致如此。不过这或许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何犹太人在这一带能够挑拨“虔敬尊贵的妇女”起来反对使徒;因为以哥念一带因为女神崇拜,使妇女地位上升。另外,众说纷纭的《保罗行传》或其中的《保罗与特格拉行传》(Acts of Paul and Thecla)也发生在以哥念。圣女Thecla的传说不足以支持“女牧者”神学,但这个传说却可以让我们对以哥念发生的一切震荡和逼迫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从女妖美杜莎到圣女特格拉,我们可以看见福音怎样带领人类从罪恶与恐怖走向平安和圣洁。

2、路司得

使徒在以哥念遭遇了比在安提阿更残暴的逼迫,于是他们“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这里清楚说他们是逃走的。动词καταφε?γω的意思是to flee away, flee for refuge。希伯来书6:18-19也用了这个动词:“18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19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使徒的逃亡不仅显明神对罪人的爱,教会对政治试探的胜利;也与一般的政治逃亡不同。传道人的逃亡是带着盼望的,这盼望包括两个方面:“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希伯来书6:14)。因此,经上才说:“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希伯来书6:11)。逃往路司得,因为那里有福音的子孙,等候拯救。和这些人的重生比起来,一路的逼迫实在不足为道。传福音本身,就是基督徒的避难所。当然,成功逃亡也表明主与使徒的同在和拯救。这一点正如保罗自己的见证:“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难。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提摩太后书3:11)。

从以哥念向南再走约30公里就到路司得。路司得,Λ?στρα,Lystra。这个城市的名字就是“分散出去的”、“需要赎回”的。路司得的地位没有以哥念重要,但路司得人也是巴别塔分散出去而需要救恩的罪人。关于路司得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参考使徒行传14:12,“于是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一方面,他们显然深受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已经将丢斯崇拜和希耳米崇拜本地化了,这是他们的民间宗教。丢斯,Ζε?ς,现在翻译成宙斯,相当于罗马的朱庇特(Jupite)。宙斯虽然是希腊主要神祗,这个字的意思是“帮助之父”;但这位神常常具有人一样的罪性和局限性。希耳米,?ρμ?ς,现在翻作赫耳墨斯(爱马仕),意思是众神先锋(拉丁语:Mercurius,墨丘利,黑马;罗马书16:14)。按荷马的说法,宙斯是在库勒涅山的山洞里诱奸了女神迈亚,生下了赫耳墨斯。值得一提的是,路司得是提摩太的故乡(使徒行传16:1;提摩太后书1:5 )——在如此罪孽深重、恶贯满盈的穷乡僻壤,神借着福音仍然兴起了圣徒和同工。

3、特庇

保罗在路司得被打得死去活来,从那里转去特庇(使徒行传14:19-20)。从路司得到特庇大约100公里,不过迄今为止,特庇的具体位置仍存争议。可以想象一下保罗几乎被打死之后仍然返回路司得又前往特庇传道、不久又重回这伤心和残暴之地之时的心境。“19 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20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21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22 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 ……”(使徒行传14:19-22)。这一幕一幕的坚韧真的让人泪如下雨。若非圣灵感动,逃出石头阵的人一定会绝望或恐惧而逃。在这为福音不顾性命,靠主绝不厌弃仇敌的使徒身上,我们看见了何为神的爱。不仅如此,特庇有新的残忍为保罗存留。Δ?ρβη,Derbe;这个名字的意思让人想起创世记3:21,“耶和华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因为Derbe的意思就是用皮子遮盖。世人的邪恶和罪不是用来让教会吃人自义的,而是为了让我们靠着基督去遮盖。虽然要带领他们认罪悔改,因此不能不批判;但是目的只是为了救恩,让一切信基督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17)。

我们对特庇知道的不多,不过保罗在这里似乎没有遭遇反对和逼迫(提摩太后书3:11)。这里有很多人信了主,其中有一位信徒后来成了保罗的同工。使徒行传20:4,“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Γ??ος是一个很普通的拉丁名字(使徒行传19:29,;罗马书16:23;哥林多前书1:14;约翰三书1:1),意思是“主”。这个“主”大约相当于东方宗教或东方文化这些思想: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人可以成佛,唯我独尊,我之初,性本善……特庇的居民同样生活在这样的“普世价值”下面:人要自己做主。如果说以哥念人的偶像是女神,路司得人的偶像是男神;那么特庇人的偶像就是人本身,我就是神,我就是主。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文化大约就是:我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一个无神论或人本主义文化主导的地方,这样的世界不会有强烈的反宗教行动,甚至会表现出某种“宗教宽容”。这一点正如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一样——他们根本不在乎你信什么;前提是,别影响“我”这个神祗。只要你不触犯我的现实利益,任何信仰都可以“包容”;而且这个唯我主义,可以借着人性同化任何外来宗教。但这种文化,也许才是福音在世界要遭遇的最危险的敌人。

4、在那里

需要说明的是,保罗和巴拿巴传福音的地方,不限于大城市,也包括“和周围地方”。κα? τ?ν περ?χωρον,and unto the region that lieth round about。神不偏待人,福音没有地域歧视。不仅如此,使徒行传14:7中的一个副词需要单独加以解释。κ?κε?,and there,there also,也在那里,并且在那里。福音进入的世界,就是“那里”。首先这让我们回到创世记3:9,“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在上述三座城市中,你要选一个位置,你在哪里。在“历史怨毒”统治的以哥念,还是在“现实权益”统治的路司得,或者在“自我崇拜”奴役下的特庇。福音今天要解放这三座监狱,将你从其中带领出来,归向基督。无论你在哪里,基督也在那里。所以诗人说:“7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8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9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10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篇139:7-10)。感谢主,你差遣使者来到我的城市和村庄;将我们从那里拯救出来。

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已经被拯救出来的人,对世界里的城市和村庄承担一种福音的使命。不仅看见你“在那里”;也要看见别人“在那里”。教会要看见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及其周边地方;并藉着教会将那里的罪人搭救上岸。所以当求主也差遣我们出去,到达每一个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和一些周边的地方。但仅仅到达那里是不够的,要在那里坚持传福音。κ?κε? ?σαν ε?αγγελιζ?μενοι,And there they preached the gospel。这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只有按圣经建立教会,才能确保“继续坚持在哪里传福音”。这个教会的异象不仅确保让福音一直抵达世界的城乡,而且也确保已经得救的人可以继续住在救恩之中。所以福音不仅要去那里,还要在那里,并且直到永远。我们也将会看到,后来保罗一再返回这些城市,目的就是坚固和建立那里的教会。福音离开教会异象,不过是半途而废。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将在使徒行传系列课程中继续强调这个真理。

二、世人——两个种族(2,4-5)

2 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4 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5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

圣经把这世界里的人类分成两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犹太人大抵代表自称是信上帝的人,主要是律法主义者。外邦人主要指不信上帝的人,或者是理性主义者,或者是异教徒。在旧约时代,犹太人和外邦人几乎势不两立;但在新约时代,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反基督的立场上,却成了朋友。这是我们常常可以见证的。这是人类一场空前的联合与友谊。道德和理性都是一种深刻的 迷信,都会厌弃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真理。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见人的分裂,这是福音带来的。但是,在分裂的人类当中敌基督的势力会重新聚集,形成人类文明主流。这是福音面对的人类。

1、人的联合

罪人的联合建筑在“耸动”和“恼恨”两场运动之中。对福音的应战和抗拒总是由犹太人发动的。当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是福音的仇敌,这里的犹太人是指“不顺从的犹太人”。ο? δ? ?πειθο?ντες ?ουδα?οι,But the unbelieving Jews,但是不信的犹太人……动词(分词)?πειθ?ω的意思是,not to allow one's self to be persuaded,即不能说服自己的……这里有两个动词是并列使用的:?π?γειραν κα? ?κ?κωσαν τ?ς ψυχ?ς τ?ν ?θν?ν κατ? τ?ν ?δελφ?ν;stirred up and embitter the life of the Gentiles against the brethren——耸动和激怒外邦人的生命,针对弟兄们。一方面,以哥念的犹太人继续安提阿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的邪恶工作。?πεγε?ρω在使徒行传13:50中被翻作“起来(逼迫)”;在这里的含义是to raise or excite against。罪人因为畏罪、不安和嫉妒要起来挑起事端,并且利用别人借刀杀人。是恐惧、嫉妒、贪婪和仇恨导致“桃园结义”。另一方面,是使人恼恨,就是使他人的生命成为我发泄仇恨的工具。κακ?ω有苦待、苦害(使徒行传7:6,7:19,12:1)和伤害(使徒行传18:10;彼得前书3:13)之意。一个人的生命陷入恼恨也的确是一种更深刻的苦害。耸动和苦害的对象是“外邦人的生命”。翻作“心里”的希腊字是ψυχ?,这个字常指生命、灵魂和情感。外邦人有理由视使徒为寇仇。而且,他们整个生命都会燃烧起来,要消灭基督教。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针对基督和祂教会的煽动,在人间总是“一抓就灵”。总之,人的联合都是建立在罪(嫉妒与恼恨)和仇恨基督的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也看见一个奇特现象:犹太人和外邦人本来是势不两立的;犹太人一直认为外邦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是做地狱的燃料。但是,任何不共戴天的仇敌,都会因为共同恼恨基督和祂的教会,而成为朋友。犹太人和外邦人,希律和彼拉多,西方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或东方主义者,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罪人都厌恶福音关于悔改、审判、复活以及天国的信息,他们都会因耶稣而搁置前嫌,一直对外。于是十字架上写上了每个伟大文明的文字:我们一起弄死祂!

2、人的分裂

同时,福音会引起人类的分裂,从社会分裂一直到家庭分裂。这个道理可以一直上溯到创世记1:4-5,“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5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而创世纪第四章,我们看见了该隐和亚伯的分裂,以及该隐家族和赛特家族的分裂。于是,“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δ? τ? πλ?θος τ?ς π?λεως,But the multitude of the city;城里的众人,城市居民。世人要被分开。动词σχ?ζω在这里用作被动语态——城里的众人被分开(使徒行传23:7)。正如巴别塔是被神拆毁的,罪人在罪的基础上的联合和互相败坏,只能被从上面来的力量打破。σχ?ζω的基本含义是指像布一样从中间撕开(马太福音27:51;马可福音1:10;路加福音5:36;约翰福音19:24,21:11)。人类的结合或统一本来是很脆弱的,像布一样编织在一起,如同亚当和夏娃的裙子。但一遇到真理的利剑,很容易拆毁、分崩离析、重组。所以主这样说:“34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35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36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4-37)。每一年,福音所到之处,和谐和团结的遮羞布被撕开,所有建立在罪、耸动和恼恨基础上虚假的合一被撕开,为带领人从罪人的联合转向与基督的联合。所以另一方面,福音不仅分裂了人类,而且催逼每个人做出选择:“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没有第三条道路,没有中间道路,你必须在“犹太人”和“使徒”之间二者择一,非此即彼。而使徒背后就是耶稣基督和神的国度。当然,这个抉择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甚至可能有反复。因为系动词?ν在这里用的是imperfect。换句话说,抉择是一个连续加强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督里的合一,不会再被撕裂,这是一种永远的团契(约翰福音21:11)。

3、人类主流

但是,人的罪性会动员罪人在这场分裂的过程中,疯狂的重新聚集。其中敌基督的势力会在暴力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强制性的联合,以便更有效地动员所有力量,阻挡和消灭福音。谎言这时候转向暴力,并且在暴力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统治阶层,打造文明主流。至少,掌权者总是反基督势力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掌权者可以是任何宗教的朋友,但不会是基督教真正的朋友。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真理上的原因:世界之王的统治原则都是克里斯马崇拜;但只有基督教从始至终宣告所有人都是罪人——包括掌权者在内。因此人类主流总是和福音真理背道而驰,而即使那些小市民也会起来反对福音关于人性的“负面定义”。于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市民和自以为神的掌权者,不断造就一种仇恨基督的政治行动。“5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首先,城市发动了一场针对使徒和教会的骚乱或暴乱。?ρμ?,a violent motion, impulse;a hostile movement, onset, assault。雅各书3:4用这个名词形容船难。其次,这场暴乱是由犹太人、外邦人和他们的官长(?ρχων,rulers)一同发动的。这场暴乱是针对使徒的,主要由两个并置的动词不定式来表示。?βρ?σαι κα? λιθοβολ?σαι,to insolent and to stone;人身攻击并用石头殴打。?βρ?ζω也可以引申为“凌辱”,不过主要指藉着人身袭击置对方于死地(马太福音22:6;帖撒罗尼迦前书 2:2);包括精神和肉体上的“糟蹋”和“凌辱”(路加福音11:45,18:32)。λιθοβολ?ω不仅指用石头打,而且指用石头打死。这是犹太人杀害先知的经常手段(路加福音13:34;使徒行传7:58;出埃及记17:4;民数记14:10)。按犹太律法,被石头打死的人常常是渎神和淫乱者(约翰福音8:5;希伯来书12:20;出埃及记19:13;利未记24:16,24:23;申命记17:5,22:21),以及“把自己的儿女献给摩洛的”(利未记20:2)、“交鬼的或行巫术的”(利未记20:27)、不孝之子(申命记21:21)。石刑是对使徒的双重羞辱。总之,主流社会残害使徒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败坏名誉和肉体消灭。这就是“人类文明”。

三、福音——一位救主(3

3 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胆讲道。主借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

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人类,教会的基本立场和反应是什么呢?一方面,靠主讲道;另一方面,主必与教会同在,正如祂曾经应许的:“18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20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教会在这样的世界和人类面前,至少应有四种存在状态。

1、忍耐

面对世界的败坏和世人的仇恨,教会何去何从呢?“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这是基督徒的美好见证,无论环境怎样不堪,教会必须坚持和忍耐。就人的罪性来说,忍无可忍和绝尘而去是最流行的“自由选择”——老子不伺候了,出家,上山,下海,修行……但这不是神的仆人“有权利”选择的。你若奢谈爱,唯一有效的见证就是“恒久忍耐”。我常常遇到一些假冒伪善的外邦人,一边跟你炫耀什么悲悯和爱心,一边通过论断和弃绝别人秀他们的清高。然而耶稣降生在马槽,使徒忍耐在以哥念,才是真正出于神的爱。?καν?ν μ?ν ο?ν χρ?νον δι?τριψαν,Long time therefore abode they,因而他们住了很久……形容词?καν?ς的意思是sufficient,many enough,形容非常长的时间(χρ?νος),足够的时间(χρ?νος)。小品词μ?ν加强语气——真的很长时间。动词διατρ?βω的基本含义是“在艰难中度过时日”(约翰福音3:22,11:54;使徒行传12:19)。从世界的角度说,以哥念和路司得的日子真的很艰难。在任何艰难的地方都“住”不长的人,跟谁都住不长的人,根本不是神的儿女,只是心胸狭窄的消费者。一个人说爱你,却不愿意和你同住或牧会,你不要相信他,他也根本不是神的仆人。

何为忍耐?首先,我们的神是大有忍耐的神,神的道就是忍耐的道(启示录3:10,14:12)。神借着忍耐并证明祂的爱,爱就是忍耐(弥迦书2:7;马可福音9:19;哥林多前书13:4-8)。一方面,这个世界是需要忍耐的世界;另一方面,圣经启示的上帝在忍耐中爱我们(提摩太前书1:16)。所有指着旧约的灾难事件和启示录的大患难来控告上帝的人,根本不认识上帝的忍耐,也不认识自己和世人的罪。其次,我们自己被神忍耐,所以我们当忍耐别人。基督徒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在一个敌对的世界里忍耐,包括彼此忍耐。所谓新造的人,第一品质就是学习基督的忍耐;圣灵的果子首先就是忍耐(加拉太书5:22;帖撒罗尼迦后书3:5;彼得后书3:15)。第三,只有忍耐到底的,才能得着永远的生命。一方面,教会在忍耐中得人如得鱼(箴言25:15;传道书7:8;提摩太后书2:10,2:24;雅各书5:7-11);另一方面,自己在忍耐中得永生(马太福音10:22;路加福音 21:19;希伯来书[6:15,10:36;雅各书1:4)。第四、传道人或神的仆人,在生命上的基本要求,就是忍耐(哥林多后书6:4, 12:12;提摩太后书2:12;启示录1:9),特别是“能甘心忍耐愚妄人”(哥林多后书11:19-20) .2015年,我们长大了——我们更加忍耐,并且喜乐(罗马书5:3-5)。  

2、讲道

为何忍耐?使徒们忍耐在以哥念为了什么呢?是大隐隐于市和修成正果吗?不是;是政治纠缠或文学冷嘲吗?不是。基督徒受苦和异教徒受苦有两个本质的区别。第一、为福音忍耐。基督徒受苦不是为了修行或通过苦待己身行为称义,不是指着自己的忍术求人的夸赞和荣耀。基督徒的忍耐是为了给耶稣作见证,是为了传福音。为福音受苦是我们忍耐的本质和目的。所以在这节经文中,动词分词παρρησι?ζομαι用来修饰“住”——他们忍耐住在“令人恶心的”以哥念,是为了在那里传道;正如耶稣进入马槽,是为了将救恩的真理传讲给世界。παρρησι?ζομαι 这个动词在使徒行传中出现了8次,我们已经认识这个字了:传道,而且是放胆传道,言论自由地传道。越是环境艰难,越要放胆传道。不是在恐惧和抱怨中传福音,而是在“新自由”中传福音。在这方面不要学马可,遇到拦阻就落荒而逃。拦阻和逼迫是传道的题中之义。而且教会忍耐在世界中只是为了传道,这也卸去了教会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上的重担。因为这样的人类,除了福音,别无拯救。我们要注意,和“住”并行的动词分词只有放胆传道一词,除了传道,其他都是极小的事(使徒行传6:4;罗马书10:14-15 ;歌罗西书 4:3;提摩太前书2:7;提摩太后书1:11,4:2-5;启示录11:3)。

第二、靠主忍耐传道。?π? τ? κυρ??,介词?π?有依靠、进入、交托等等含义。人自己不能忍耐,只能忍无可忍。人的忍耐不会成功,不会忍耐到底,反而会时候满足,更加败坏。人靠自己更不可能在患难和忍耐中坚持传道,患难一定偏转我们的福音使命。所以,必须靠主才能忍耐到底,放胆传道。那么,什么叫“靠主”呢?首先,主在哪里?如果连主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靠主只是一句“面子话”,所谓靠主还是靠自己。我们一直指着圣经这样教导人。一方面,主在祂的话语中,靠主就是学习、倾听和顺服主的话。比如主说你要忍耐,你就忍耐,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然后你就会经历得胜。这一点正如罗马书15:4所说的:“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另一方面,圣道是借着教会传讲的,因此,主总是借着教会与我们同在。换句话说,基督徒靠主的生活就是坚持教会生活。主应许我们他与教会同在,祂在教会中间。祂的应许必然成就。仅以保罗和巴拿巴在以哥念的经历为例:两个人彼此同工和以哥念不断归信并聚会的弟兄姐妹,不断让他们经历主的同在。最后,靠主就是完全相信主,在任何患难中,将结果完全交托给神。我们只是求神的国和义,其他的,任由主去负责。

3、证道

这位我们可以依靠的主是哪一位呢?接下来有一个连词κα?并置的 “定语从句”来修饰这位主:τ? μαρτυρο?ντι τ? λ?γ? τ?ς χ?ριτος α?το? κα? διδ?ντι σημε?α κα? τ?ρατα γ?νεσθαι δι? τ?ν χειρ?ν α?τ?ν:which gave testimony unto the word of his grace, and granted signs and wonders to be done by their hands(KJV)。如果大家足够细心的话,会看见英译和中译有所不同。中译是:“主借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但英译是:“这位主证明他的恩道,并且借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中译显然加强了“神迹奇事”的重要性;但英译强调的首先不是神迹奇事,而是主自己为祂的恩道作见证;而神迹奇事是在“证道”之后的伴随行动,是“证道”的后果。显而易见,英译更接近原文。我们先来看这个复合的定语从句的第一部分:主是证明祂恩道的主。

我们在这里只强调一个问题:主是自己的道的证明者,祂负责证明祂的道,并“说服”人信道(μαρτυρ?ω)。这是和希腊理性或几何学完全不同的“逻辑证明”。多年来,传道人深受世俗小学的捆绑,以为一个人信基督和顺服真理,依靠的是传道人的说服能力。然而这个逻辑从根本上就错了。传道人只需要传讲纯正的真理,而神自己负责说服听道的信道。使徒的证明从根本上说是圣灵的证明,圣灵也因此被称为真理的圣灵。一方面,“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得后书 1:21);“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罗马书 9:1)。另一方面,“神的灵感动俄德的儿子亚撒利雅”(历代志下15:1);“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哥林多前书12:3);“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听见在我后面有大声音如吹号说”(启示录1:10)……那种“人证”为中心的伪神学深刻影响了洗礼的实践——已经被圣灵感动称耶稣是主的人,教会竟然为他们设立考试制度拦阻他们,并由这些大儿子来决定否给他们配发许可证。不仅如此,恰恰是因为信也是神所赐的,再加上这道本身的救恩目的,神的道才称为恩道。传道人必须在“说”和“说服”之间明确自己的位份,在自由中宣告自由。

4、神迹

正因为主自己是道的证明者,因此一个人归信主完全是神迹。一方面,传道人必有主的同在,因为这是祂所应许的(马太福音28:18-20)。另一方面,主的同在表现之一就是用神迹奇事伴随祂的仆人;特别是,将信道的神迹奇事加给祂的仆人(马可福音16:15-18)。所以最后我们来看神迹奇事。需要强调的是,神迹是为恩道、讲道、证道服务的;神迹不是目的,目的是恩道。在希腊文中,κα?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这两个句子不仅是平行关系;后面的句子也常常是前面句子的解释和补充。这是我们理解圣经中一切神迹的基本角度。约翰福音前后呼应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约翰福音2:11);“30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 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0-31)。换言之,任何异教世界都有自己的“神迹奇事”,但如果这些“神迹奇事”与信基督,得生命无关,基督徒根本不需要陷入他们的诱惑和试探。我们只是对证道和信主有关的神迹感兴趣,而当远离埃及术士和巴比伦的博士。

那么圣经所说的神迹奇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动词διδ?ντι(赐给)的主语是神,是主——神是神迹的主体,这意味着,神迹不是任何高人的表演,不是任何人可以凭借自由意志而实施的行动。圣经不承认“世外高人”。当然,神迹奇事是神要借着“他们的手”来实施的,但是“他们”只是神的工具,是“无用的仆人”。第二、“神迹”这个字本身(σημε?ον)不过是指与众不同的记号或标志;并非专指违背彩虹之约的灵异事件或反自然律的事件。所以,基督徒和异教徒对神迹的理解是不同的——异教徒追求的神迹常常指鬼灵精怪的事件,又主要围绕不当得利和不劳而获的目的。但圣经说的神迹总是与归主信道有关;而这些“迹象”又不是人自己能预料和设计的。不仅如此,σημε?ον本身并不是目的,这个外在标记在于带人归向背后的神圣目的;神迹背后的神圣旨意才是我们应该仰望的。第三、“奇事”一字(τ?ρας)英文对应的常是miracle,中文相当于“奇迹”。令人震惊的是,福音书中三次使用这个字,但是负面的——耶稣吩咐我们要远离“奇事”的试探,因为那些“奇事”来自假基督和假先知;只有犹太人才要神迹(马太福音24:24;马可福音13:22;约翰福音4:48;参考哥林多前书1:22)。在正面的意义上,这个字常指在福音事工中发生不合逻辑不合理性的意外事件,引人注目,让人灵魂苏醒。神借着教会所做的事你不能视若无睹,你无可推诿。

应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1、周天寒彻

听闻过这样一句话:我根本不怕这世界怎样冷,因为我比世界更冷。用一种更决绝的态度面对世界的决绝,这是一种灾民理性和生存经验。无论是斗争政治还是出世宗教或感伤文学,都深谙冷血之道。“我真的很怕这个世界”,“人(犹太人和外邦人)让我害怕”,“我实在恐惧人际关系”……然而,这不是神面对世界的态度,神要祂的儿女换一种态度在人间。并且因此,我们成为世界的光,世上的盐。诸位可以对比一下使徒在安提阿、以哥念和路司得的遭遇。第一、在安提阿:“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使徒行传13:45),“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使徒行传13:50)。第二、在以哥念:“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使徒行传14:2),“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使徒行传14:4-5)。第三、在路司得:“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使徒行传15:19)。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从空间上说,“我的国不在这世界上”。这世上的城市和乡村,这世上的人们,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更邪恶。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教会在过去某个地方的遭遇,在新的地方同样如此,甚至更糟。所以基督徒不要幼稚地指望这世界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所在,所以愿意不断在地上移民和更换教会。基督徒不要愚昧到这个地步,以为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教会,换一个家庭,换一个国家,处境会好很多。不是的,实在说来,哪里都一样。教会的异象不是移民,而是上十字架;人类不是用来盼望的,而是用来爱的。第二、在时间上,“日光下面没有新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可能越来越糟——使徒在以哥念面对的人类,比在安提阿面对的人类更败坏、更邪恶、更凶残。原因很简单,福音越是广传,嫉妒越是如阴间般残忍。我们已经知道保罗晚年怎样众叛亲离;这也是彼得的晚年:“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翰福音21:18-19)。圣经没有给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是不断让人看见,末世不断逼近,天地像外衣一样渐渐旧了;而人的灵魂,越来越邪恶和百无聊赖。

2、冰雪奇缘

不要指望世界充满爱,不要指望明天更美好。但是,这两大绝望绝对不会造就一个革命和冷嘲的新人类,正相反,神要祂的儿女在世态炎凉的人间效法基督,用热面对冷,用炎胜过凉。世界不可能充满爱,反而充满恨,那我们就盛满爱。明天可能不会更美好,但我们在所有的日子作光作盐,我们自己总是靠主成为美好。我们根本不指望鲜花和掌声,我们只求靠主越来越坚强,更爱,更信,更有盼望。换句话说,世人都在寻找爱,都在抱怨没有爱,那我们就去爱。我们不是爱的消费者,我们是爱的供应者。在所有市民都是爱的消费者和炫耀者并因此互相控告、互相厌弃的世代,我们去爱。事实上不是我们去爱,而是因为我们消费了基督的爱,是神先爱了我们;我们从祂那里支取了爱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在世界里的爱,乃是因为我们和基督的爱情。“6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7 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雅歌8:6-7)。所以,弟兄姐妹,不要指望新的地方更良善,而是要靠主在新的地方更坚强;不要指望明年更美好,而是要靠主在新一年里你自己变得更美好;不要指望在新的地方新的一年遭遇更爱你的人,而是求主赐给我们这样的见证:在新的地方新的一年里,我们成为更爱别人的人,让别人因我们遇到更爱他们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教会是基督徒和基督爱情的真正结晶,是基督徒爱心真正的证明。一方面,神借着教会爱世人和基督徒;另一方面,主内借着教会切实地彼此相爱。这是圣经所教导的爱,是基督徒爱的责任和爱的见证,是所有爱情的蓝图或本相,是“极大的奥秘”。“25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26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27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28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29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30 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31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32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以弗所书5:25-32)。基督徒、特别是教会领袖应该效法基督对教会的爱,并用爱教会的爱来爱主。这是保罗的见证:“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歌罗西书1:24)。这是彼得的见证:“1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2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3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4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得前书5:1 -4)。

3、人类早餐

面对这样的世界,最大的爱和智慧就是建立教会和牧会;而一个传道人若不牧会,一个基督徒若没有教会生活,根本不知道何为爱,更不可能知道何为神的爱。那么,怎样的爱才是教会之爱呢?实际上,彼得前书5:1 -4是彼得自己对约翰福音21:15-17的回答。耶稣跟彼得、也是跟牧者和所有的基督徒要一种爱:“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约翰福音21:15)。我们知道,耶稣对三次否认主的彼得用这话坚固了彼得三次。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这些”是指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约翰的儿子西门”中的约翰,应该是约拿(?ων?ς,参考马太福音16:17)——先知约拿厌恶向尼尼微的仇敌传福音,正如保罗面对吕高尼诸城的仇敌;而神呼召的就是普通的人,蒙恩的罪人,圣灵重生的新人;呼召的就是你。“这些”可能指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亲子之爱。耶稣跟教会、传道人和基督徒要一种爱,就是可以超越和类比亲子之爱的爱:无私、不求回报、爱陌生人,无缘无故的爱(马太福音10:37)。第二就是早餐之爱,甚至超越食物之爱。亲子之爱具体化为喂养之爱,而喂养之爱具体化为早餐之爱——每天早晨供应早餐,这种爱就是教会之爱。坚持为孩子做饭特别是早饭的父母,知道耶稣在说什么。早餐是一份责任,自然醒是一种自由——爱是人的责任,爱不是个人自由。

耶稣是大牧者,是好牧人。牧羊之爱或喂养之爱以及弟兄姐妹之间的恒久忍耐,是并且是唯一能超越冷漠、抱怨、作秀和占有的真正爱情;是唯一能够将我们从这黑暗、寒冷和死亡的世界带入新天新地新生活的方舟。一个外邦人像大利拉一样奢谈爱,一个基督徒像以色列人一样抱怨神的不爱和教会的无爱,乃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神的爱。都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喂养”之爱。牧养和建造教会,就是爱。最近我们推出了CSMP计划,一些弟兄姐妹犹豫不决,不知怎样选择。但是你反复思想约翰福音21:15-17,你就看见了,并且进入奇妙的光明。这份爱教会的爱,会带领我们从人生的黑夜进入真正的黎明(约翰一书1:5-7,2:9-11,3:14-16;4:19-21)。但人不知道怎样爱,于是告诉我们何为爱,怎样爱。约翰福音没有记录最后的晚餐;但约翰福音却记录了一个美丽的黎明和早餐(πρω?α,the beginning),从那里继续带领新人类进入新历史。“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约翰福音21:9);这就是教会。这是教会的早餐,这是人类的早餐,这是你的早餐。又到了岁末年初,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约翰福音21:12b)。亲爱的弟兄姐妹,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任不寐,2014年12月14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