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传”第四十八课:一个女人(12:24-13:3)

(2017-03-10 20:43:02)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使徒行传12:24-13:3,“2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25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2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感谢神的话语。

使徒行传到了第13章,教会历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圣灵要借着扫罗和他的同工,将福音送入地极。事实上,从这一刻起,欧洲历史和整个人类历史都将掀开全新的一页。在这之前,圣经进一步带领我们认识福音的组织前提:教会建构。整个福音工作都是借着教会完成的,教会是神的发明创造,教会本身就是一场神迹,是创造和救赎的目的。感谢主,我们有幸成为这神迹的一部分。但这个神迹正遭遇败坏,而教会自己参与甚至领导了这场反叛。这场教会自杀悲剧成功毁掉了西方教会,又成为东方教会的旌旗。求神拯救我们脱离这种大罪,借着教会改革返回圣经。使徒行传这段经文特别告诉我们教会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这5节经文可以如上视为交叉结构。首尾呼应的是“圣道”(24)和“圣礼”(3),参考罗马书10:13-17,这两部分信息告诉我们,福音是借着传道人传遍天下的。其次对应的是“传道人”(25;2);两节经文重复了巴拿马和保罗的名字。中间是差传的主体——教会(1),或羔羊的新妇。

我们知道,从始至终,教会被比喻为耶稣的妻子或基督的新娘。除了以弗所书和启示录的相关经文以外,最早预表这种关系的是创世记2:22,“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这里的“造”原文的意思就是建造(??????,built)。亚当预表基督,基督是用自己的身体和血以及道,将教会建造成祂的新妇。在这种意义上,教会是“一个女人”,而信仰是一场爱情。保罗曾经说:“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神的爱的的确确是一个奥秘,一个神迹,不是理性能预设的,但他确实存在。“古时(或作从远方)耶和华向以色列(原文作我)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利米书 31:3)。今天,愿我们“ 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以弗所书 3:18),阿门!

一、圣道

2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先知曾经预言:“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或作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当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40:3)。“神的道”是教会存在的基础, 也是教会侍奉的唯一目标。? λ?γος το? θεο?,the word of God。神曾借着道创造天地,如今,又借着道带领人类进入新约时代。“神的道”是新人类存在的根基。这里有两个并列的imperfect动词来描述新世纪怎样缓缓地拉开帷幕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η?ξανεν κα? ?πληθ?νετο,grew and multiplied。第一个动词是主动语态,神的道自己就是生命成长的主体(马太福音6:28;使徒行传6:7)。第二动词是被动语态,两个动词是同义词,但这里更强调神的道也是借着人或教会来广传的。圣灵借着施恩之具或圣道和圣礼工作;根据这节经文,圣道至少有如下特征。

1、外在性

神的道的外在性(Externum Verbum,AC V)——圣灵借着外在的道,赐给我们道路、真理和生命。神的道高于人的道理(马太福音22:16;马可福音12:14;路加福音20:21;哥林多后书2:17;马可福音 7:13; 帖撒罗尼迦前书2:13)。因此奥斯堡信条第五章第二款说:They condemn the Anabaptists and others who think that the Holy Ghost comes to men without the external Word, through their own preparations and works(他们谴责再洗礼和其他人,这些人认为圣灵不是借着外在的道,而是借着人自己的预备和工作临到)。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中国人是“and others”俱乐部中特别重要的成员。因为我们一直相信,我心即真理。所以中国人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接受希腊哲学和启蒙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要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一切本是“基督教文明”中边缘的思想,但是中国文明的主流。我们若有一点点的诚实,都知道我们的里面不过都是粪土。我或人根本不是真理,更不配称为真理的尺度。除了神的道,没有真理。这一点正如彼得前书1:25所说:“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因为神的道具有外在性,人顺服神的道就是被动的。一个人成为基督徒最大的转变是,靠自己的内在来建立生命方向的人,开始依靠外在的圣道。这个领受和顺服圣道的过程,一定是扎心的。会众非常容易形成“我也不同意牧师一些观点”之共识(这常常是“革命”的前奏或准备)。但是,神的道不以你是否同意为前提。很多教会,特别是中国教会基本上弯曲甚至否定了神的道与人的心之间的鸿沟和张力,虚构一种“感动”作为聚会听道的前提。他们实际上将真理建立在人的感动的基础上。但总的来说,神的道不考虑你是否感动。换句话说,你感动不感动,真理仍然是真理。而实际上,神的道大部分让你不感动,反而觉得厌烦和反感。以十诫为例,你感动什么呢?神的道让你不舒服,首先就是否定你和要你去死(向罪死)。除非你虚构一种感动,好自以为敬虔;或勾引人入教,以便在他们身上得荣耀。最近有同工将主宰教会文化的感动证道和感动见证称之为“感动神学”,非常形象。“感动神学”可以参考提摩太前书4:1-2,“1 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2 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需要提醒这些信徒:如果他讲的是神的道,不感动也要顺服;如果他讲的不是神的道,再感动也要逃离。

提摩太后书4:2更说明,传道人所传讲的神的道,总体上说与你是否感动无关:“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保罗这里说的有哪一样让你特别感动呢?教训?责备?警戒?劝勉?我看见你已经大大发怒,变了脸色。我看见你左手掏枪,右手举起了石头。圣经也确实提到圣灵的感动(哥林多后书13:14;帖撒罗尼迦前书5:19),只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圣灵的感动恰恰是要胜过我们肉身的感动。正如保罗说的,圣灵与肉体相争,最后带领我们顺服圣灵,认耶稣是主。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很多教会聚会中,人的感动常常恰恰出于肉体和情欲,而非圣灵。当有假师傅和假先知说:圣经也是有错误的,重点是要有生命,这些愚妄的人总是特别感动。当人性被恭维和谄媚的时候,当放纵以合群假装加倍放大互相鼓噪的时候,当传道人play God的时候,那些假基督徒们炫耀说:“今天我们特别感动”。这些感动成基督徒的人,大多是三分钟热血的人,他们根本不会坚持正常的教会生活,其中一些人四处流窜,像寻找鸦片一样寻找“失去的感动”。如同可怜的浪子,一生在追逐一去不复返的乡愁。舞台和歌厅生产感动,教会与此无关。遗憾的是,在“我要感动”的压力下,传道人开始不务正业,疯狂剽窃世俗小学的东西,以便可以制造“感动效应”。

2、生命性

神的道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和兴旺的动力与方向。世人因信道得救,被称义,并且成圣(使徒行传13:48,18:11;提摩太前书4:5;提多书2:5,2:10;约翰一书3:9);神的道是有能力的,是基督徒生命成长的动力和武装(以弗所书6:17;希伯来书4:12)。实际上,神的道是我们日用的饮食,是我们生存的必须,是我们存在的常识。最近有人问我们的弟兄:你们信基督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天读圣经,星期日去教会听道?那实在很无聊。不瞒各位,这个问题还真让我一时语塞。我从未思想过这个问题,但这实在是一个好问题,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一方面,代表中国实用理性:信仰有什么用?我们中国人理解的用就是不花钱就吃鱼:巫医式的治病,机会主义的成功以及可以悦人眼目的修行。另一方,这个问题恰恰展示了我们对基督信仰的根本性无知。信仰确实非常有用,但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用”。听信福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关救命(罗马书1:16;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3:6;彼得前书 4:6,4:17;帖撒罗尼迦后书1:8;提摩太后书1:10,希伯来书4:6;约翰福音3:16-17,20:31)。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福音,你根本就没命了。正因为如此,耶稣说:我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圣经也说,神的道是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没有神的话语,你根本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只是一个活死人。神的话语不仅赐给我们新生命,而且不断领带我们从地上走向天国。神的道对于人犹如一日三餐和道路指南。吃饭有什么意思呢?每天都吃;喘气很无聊,但你还是要呼吸。指南针和地图有什么可以感动你的呢?这一切只是生活必需品。这就是神的道和教会生活和我们的关系。只是我们离神太远了,我们已经不知道“当守安息日为圣日”这个神的道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一直中断了和神的联系,就是中断了和生命之源的联系。我们于是只是动物,只是机器。但神和我们连接的唯一方式就是道,一方面是道成肉身的基督,另一方面是圣灵借着道带领我们归向基督。没有福音,生命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再是神按祂的形象所造的生命。如果没有神的话语(福音临到),没有和神的交通(聚会与祷告),那样的活着才实在没有意思,你才真的在无聊地重复吃喝拉撒和那一点可怜的喜怒哀乐,并在这种动物一样的重复中一天一天走向死亡。福音是根治无聊的良药。另一方面,神的道帮助人战胜孤独。人不能不说话和交流,但与人交流只有彼此败坏,所以我们需要与神交流。神借着道和我们交流,将我们重造成祂的一部分。

3、中介性

外在的道,怎样进入我们里面成为我们的生命,这需要一个中介程序,就是教会,才能“广传”。复活升天的耶稣不可能“全息全影”地自己给每一位基督徒传道,所以祂在受难之前建立教会,在升天之前按立传道人,让他们将道传给万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神的道所具有的中介性。第一、道在教会中。传道和听道是信徒聚集的唯一目的(路加福音5:1;使徒行传4:31,6:2)。没有神的道,就没有神的教会。如果一个所谓的教会不传讲神的道,无论他怎样兴旺,都与我们无关。第二、需要传道人。彼得后书 2:5,“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这是教会的预表。传道需要装备,确保纯正和完备(哥林多后书4:2;歌罗西书1:25;启示录1:2);传道需要同工搭配和刚强壮胆(使徒行传 13:46,18:26;哥林多前书14:36;腓立比书1:14;约翰一书2:14)。第三、必有殉道者。神的道在人心和世界中成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一定会遭遇拦阻、搅扰和逼迫;传道人一定为福音受苦甚至殉道(路加福音8:11; 使徒行传17:13;提摩太后书2:9;启示录1:9,6:9)。但神的道一定胜过拦阻,兴旺而且广传(使徒行传6:7,8:14,11:1,12:24,13:5,13:7,13:44)。正是由于神的道具有教会性,所以,我们现在看见了从耶路撒冷返回教会的两位传道人:巴拿巴和扫罗。

二、传道

25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1、返回教会

正因为道是外在的话语,所以需要传道人从外面开始向我们传讲。但是传道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思 决定他的侍奉——传道人必须以教会呼召、按立和差遣为前提。传道人必须从教会出发,又带人返回教会。这里提到了三个人,巴拿巴、扫罗和马可,其中巴拿巴和扫罗是同工,是传道人。而马可是下一代人,代表教会的未来。一个成熟的教会,应该由这两部分关系构成。我们先来说说传道人。Βαρναβ?ς δ? κα? Σα?λος ?π?στρεψαν ?ξ ?ερουσαλ?μ,And Barnabas and Saul returned from Jerusalem,巴拿巴和扫罗从耶路撒冷归来。从现在开始,使徒行传的叙事转向扫罗。但巴拿巴在先,“扫罗登上历史舞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时他仍然需要带领。“归来”(?ποστρ?φω)很重要——保罗和巴拿巴一定也必须返回教会。这个返回教会的真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教会才是救赎和重造的目的。宗教改革以来,个人重生取代教会建造,成为基督教信仰一个严重的弯曲。教会很重要,不仅是因为一个基督徒的更新、成长必须在教会中完成,也不仅仅因为一个传道人的呼召、按立和差遣必须通过教会程序;更重要的是,教会本身才是耶稣借着圣灵最终要建造的新娘。这个教会神学是普世宣教运动常常偏离的。很多人以为带人归主受洗信耶稣就完成了福音的使命,这只是半途而废。圣灵带领人信主,最后是要将这人带进教会,并用他或她建造成教会,成为耶稣为头的身体的肢体;成为所谓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和属神的子民。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教会是真教会;而所谓真教会,就是由神的仆人正确讲道和实施圣礼的聚会。神藉着教会与信徒同在。你们是否想过约翰福音最后一章中“不要摸我”(约翰福音20:17)与“摸我的手”(约翰福音20:27)之间的张力——教会是基督的身体; 耶稣在圣道和圣礼中宣告:这是我的身体;耶稣在门徒聚会的时候真实地在他们中间,触手可及。

第二、教会才是爱心和重生的见证。巴拿巴和保罗为什么要返回安提阿,因为主说不可停止聚会?为什么主说不可停止聚会。也不仅因为主借着教会与我们同在,更因为只有借着不可弯曲的教会生活,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新造的人。新造的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有爱心的人,爱是耶稣给基督徒唯一和全部的新命令。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圣经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恒久忍耐。那么何为恒久忍耐?就是长期坚持,彼此共存。借着这样的相爱神要造就对别人有责任的人,爱不仅仅是别人有难处你出手相助,爱更表现为,我为了别人的爱心、信心和教会生活,为了不跌倒别人也坚持聚会。爱是尊重别人对教会的尊重。通过这种责任感,神借着教会使我们恢复或“返回”创造中神的形象和样式。有一次我看见一位姐妹那样劳苦地给大家准备点心,又为每一个孩子准备礼物;但那一次来参加教会聚会的人很少。你跟我谈什么爱心,你不满基督徒在世界里的见证,你就是那人。有人说信主后我的生命有很多的改变,就是更谦卑了,这当然不错。但真正的改变,也是谦卑的见证,就是你可以胜过所谓的个人自由和自以为是,不停止聚会。

个人自由和自以为是是老我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新生命的宿敌。旧人“自由”惯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人跟我说,他离开教会的原因就是不能忍受教会总是找他主日聚会,他觉得这妨碍了他的自由。也许给他带来压力的人没有跟他讲清楚。主日聚会不是律法,没有人勉强你,信仰不是勉强更不是人情。但真理应该讲清楚:聚会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我们因此与众不同。聚会不是我们的重担,乃是我们的荣耀。人的伟大不是自由,而是责任。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这是基督徒和外邦人的区别。然后我们需要让这些自由主义者反省一下自己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我很忙,我比别人更忙。你的忙什么?玩和赚钱。一方面,我们所忙碌去侍奉的不过就是各种情欲;另一方面,我们以为神会因为这两个小时的主日聚会让我们变得贫穷。然而神跟你要的是什么呢?一周168个小时,神跟你要的不过就是2个小时。你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外邦人的面将这两个小时喜乐、平安、不慌不忙、理直气壮地分别出来呢?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神给了你足够的自由;只是园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只有一棵树的“束缚”——而这个束缚更是为了你像神或像个人,像个神所造的人,脱离魔鬼的权势。

第三、教会,她的名字是女人新妇。女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软弱(彼得前书3:7);而且是魔鬼愿意试探和拆毁的对象(创世记1:3)。她需要爱,而神就是爱。教会是脆弱和敏感的,是所有罪人恃强凌弱的对象;因此教会更是基督所爱的,至于舍命相爱(约翰福音15:13;约翰一书3:16)。建立教会很难,拆毁却一念之间。圣经从始至终把教会比成女人,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基督徒起来“修理看守”(创世记2:15)。文明人教导我们要尊重女人,但文明人都不尊重教会,而教会是“耶稣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不尊重教会不仅是外邦人,更有所谓的基督徒。甚至名牧。这种不尊重的真正原因乃是因为淫乱。正如奸夫淫妇不尊重自己的配偶,不过是因为“外面有人了”。所以遇到任何假神的试探,他们都可以“不回家”了,教会首先被牺牲掉。而这些所谓的基督徒偶尔光临一下教会,还要屈尊指教一下教会的不足和牧师教导的缺陷。我能认出这是一种变形的内疚。在某种意义上,这位新娘是世界上最不幸的——谁都可以伤害她,不尊重她。任何人都可以随己意来去自由,任性抛弃。任何流氓阿飞苍蝇蚊虫小屁孩儿都可以借着批评教会冒充天使反败为胜。那你的责任呢?目送保罗和巴拿马从耶路撒冷返回安提阿教会,那一刻谁在泪流满面。按人的个人自由和自以为是,他们可以借口圣灵感动直接广阔天地。但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胜过私奔的爱情。

你是男人吗?“22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23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世记2:22-23)。你是基督徒吗? “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以弗所书 1:23);“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以弗所书 5:29);“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以弗所书 5:25); “32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会,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33就好像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哥林多前书10:32-33)。……“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 3:15)……“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启示录2:7);“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启示录 19:7)。

2、少年马可

经过四年的教会生活,我们的教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为你们感谢主。我看见了主日聚会和每周返回教会的巴拿巴和保罗越来越多。但我们中间还是有马可,因“少年人的私欲”,仍在成长中。主必与我们同在。我们已经知道, 马可是一位有着各种人性缺陷的年轻人,胆怯虚荣而且不负责任。彼得三次否认主,马可至少两次逃跑——我是自由的,我不想玩就不玩了。特别是遇到难处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十字架和高山峻岭,马可都可以放弃,一走了之。但少年人不会以为这是缺点,他愿意将自己的随心所欲美化为自由。这是年轻人的狡诈;这世界仍然在幼儿园,所以一致举手同意将马可的自由伪饰成普世价值。有一位受洗多年的“老基督徒”,跟我炫耀她何等热爱自由,恨恶别人的约束——“我不属于任何教会,任何牧者都别想约束我”。她的理由和腔调,就是一位马可,一个好像从未尝过天恩滋味的夏娃,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么,我们怎样面对少年马可呢?

第一、神的忍耐和爱。συμπαραλαμβ?νω的基本含义就是接纳并带领某人成为我的同工(加拉太书2:1)。应该接纳、帮助和使用年轻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靠着神的道一定能够更新成长。马可是这样的见证,提摩太和提多也是。保罗也曾经是少年人(使徒行传7:58)。谁都有年轻的时候,感谢神给年轻的人更多成长和更新的机会,并可以图谋教会的将来。基督徒不过是人,跌倒又站起来。人的狭隘令人绝望,一方面每个人都是马可;另一方面,所有的马可不愿意给另外一个马可新的机会。不仅如此,作为有钱人家或大户人家的孩子,甚至作为寡妇的儿子,马可的远行机会成本更高。我特别为马可的母亲感谢神;我也因为马可母亲的缘故,能对马可的第二次逃跑多一些理解。马可会长大的。他后来成了保罗和彼得的重要同工,神更藉着马可福音祝福了全教会。然后,也应该将真理教导他们(提摩太前书 5:1;提多书 2:6;约翰一书 2:13-14)。

第二,要教导少年人。不要恭维和讨好少年人,而是要他们靠着神的话语认识自己是谁。不仅形式上带领,也应该是真理上的带领。这些“孩子”是谁呢?他们不是什么八九点钟的太阳,只是年轻的罪人。“她贪恋邻邦的亚述人,就是穿极华美的衣服,骑着马的省长,副省长,都是可爱的少年人”(以西结书23:12)。如果不悔改和长大,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呢?“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传道书11:9)。 那怎样教导他们呢?“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诗篇 119:9);“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后书2:22)。我们对神话语的能力要有信心:“我从你们子弟中兴起先知,又从你们少年人中兴起拿细耳人。以色列人哪,不是这样吗?这是耶和华说的”(阿摩司书 2:11)。这是耶稣基督在所有少年人身上的心肠:“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路加福音7:14)。

第三、要培养少年人。每一代传道人对教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种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教会需要年轻人进来,承续传道的事工。因为我们不知道耶稣何时返回,福音的大使命绝对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完成的。另一方面,保罗和巴拿巴应该都做好了随时可能殉道的准备,真正的传道人应该在自己倒下的地方预备一些随时可以起来讲道的人。即使不是希律的屠刀和犹太人的石头,总有一天,我们这些传道的人会累倒的,如今两鬓斑白,逐年头昏眼花:“我现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所以,你当刚强,作大丈夫 ”(列王记上2:2)。教会需要马可。约翰是犹太名字,马可是罗马名字。马可(意思是“防御”)应该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建造少年人就是教会的自卫。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证孩子洗礼的问题时,谈到过魔鬼和我们争夺儿女的问题。今天我们重新呼吁普天下作父母的,你们有责任把你们的孩子带入教会。在这一点上,应该把路德劝德意志贵族送子女入学的倡议更改修正——劝勉世人送儿女进入教会。

三、教会

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1、教会职分

安提阿教会是基督教会的样板。真正纯正的基督教教义和完全的实践,应该是从安提阿开始;而耶路撒冷教会在某种程度上深受犹太教的影响。教会历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有两个系动词,第一个是?σαν(?ν,有;第三人称复数),用作imperfect;指向下文提到的教会领袖——这个动词显示安提阿教会开始并持续在牧者领导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二个系动词是ο?σαν(?ν),用法是动词分词,present(第三人称单数,阴性);指向安提阿教会,用来修饰?σαν——牧者是在教会存续期间产生的,并侍奉教会。无论如何,现在的安提阿已经不再是使徒行传11:21-26时期的安提阿了。那时候只有“耶路撒冷教会”,还没有安提阿教会(只有安提阿的基督徒或“团契”);但现在,有了“安提阿教会”。ο?σαν也常常引出一些新的重要事件(使徒行传5:17,14:13,28:17),一些大事要发生。

安替阿教会是由牧者和会众组成的——牧者同时也是会众的一部分。人不能演上帝,但必须警惕另外一个极端:不要传道人。上帝毕竟还是藉着人工作,虽然他所借着的人仍然是蒙恩的罪人。因为爱,道成肉身,又差遣使者进入世界,为寻找和拯救人。神用人来找人,正如上帝的儿子取了人的形象,为能够找到人,并带领人找到祂。“教会”(?κκλησ?α)一词在这里是被强调的。我们已经知道在福音书中,“教会”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太福音16:18,;我们也知道 ,教皇、路德(以及所有新教)和任不寐对“彼得”和“磐石”的解释是不同的——罗马认为彼得就是磐石;新教认为彼得的认信是磐石;而我认为,磐石是指彼得,但磐石不过是石头——耶稣基督自己就是要用彼得这样的烂石头(罪人),建造祂的教会,诚如起初用泥土和肋骨造亚当和夏娃。石头也有功用,所以有圣职;石头不过是石头,所以神职人员不过是被使用的蒙恩的罪人。而教会,正是由蒙恩的罪人组成的。起初以色列人过约旦河的时候,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搬起河中的石头——重点不在石头如何,重点在神的吩咐使普普通通的石头具有了属灵的意义。

安提阿教会的领袖称为“先知”(προφ?της)和“教师”(διδ?σκαλος)。一般来说,先知这个主要是指传讲神道的人,强调的是牧者与神的关系,他们是神差遣的人,为向世人传讲福音真理(马太福音23:34;使徒行传11:27,15:32)。而教师指教导会众的人,强调的是牧者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他是神按立的人,有权柄;另一方面,他的“正业”就是教导。两者合起来,形成牧者的职分,缺一不可。牧者既是先知,也是教师。哥林多后书3:6-9进一步强调, “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圣职是“称义的职事”,是大有“荣光”的。哥林多后书5:18-20则强调,圣职的“一切都是出于神”;而神所设立的这些圣职的目的是“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神“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

新约圣经往往用更多的职分来称教会领袖,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哥林多前书12:27-28,“27 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28 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一方面,这里明确说,教会职分乃是神自己设立的;另一方面,这些职分包括使徒、先知、教师、行异能的、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这里有8种职分。其中前三项是教会的牧者职分,后5者是教会的其他职分。而以弗所书4:11则强调:“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这里主要则是讨论教会领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教会领袖的“职称”,不是非常严谨的定义,而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叫牧者各个方面的职事都说清楚。与此相关,还有长老、监督、执事这些概念,在新约圣经中常常也是通用的。我们需要领受的真理是:圣职是神所设立的,是教会成为教会的基本条件之一(约翰福音20:19-23,马太福音28:16-20)。根据这样的看见,我们可以重新思想使徒行传2:42的重要意义:“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

普世宣教运动和灵恩运动以及中国的聚会所否认牧职的必要性,是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值得一提的是,和合本本身就是普世宣教运动的产物,所以有一些翻译问题,特别是涉及圣职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过这种风潮从宗教改革时期就开始了。废弃教皇制很有可能矫枉过正,这就是人性的局限。所以路德教会当时不得不两线作战。一方面,用《论教皇权》反对教皇制对牧职的滥用;另一方面,用《奥斯堡信条》为牧职辩护。Article XIV: Of Ecclesiastical Order,Of Ecclesiastical Order they teach that no one should publicly teach in the Church or administer the Sacraments unless he be regularly called(第十四條,論教會的職分:論到教會的職分,我們教會教導人:若不按理受召,無論何人不能在教會對大眾宣講或施行聖禮”。这是一个非常坚决而明确的教导,即在再洗礼派(不要圣职)和教皇制(教皇垄断圣职)两大极端中间,确立了圣职教义(the Office of the Holy Ministry)。

路德和路德教会的神学家一直在拦阻敬虔主义、再洗礼派和普世宣教运动对彼得前书2:9的滥用,(他们同时误读的经文还包括以弗所书4:7-16;罗马书12:1-8;哥林多前书12:12-20和诗篇68:18;以及路加福音24:46–47、使徒行传8:1, 4和11:19–21.5等)。彼得前书2: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他们从这节经文推出“信徒皆祭司”的信条,并进一步翻成“每个基督徒都是传道人”。路德神学的立场可以简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里的祭司是指基督徒,是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所救赎的信徒;另一方面,每一位基督徒有责任宣扬或见证基督的美德,包括传福音;但不能在公共崇拜中正式讲道、教导和实施圣礼。事实上,从使徒时代到Apostolic Tradition和Didache以及中世纪,圣职教义乃是教会常识,从未受到挑战。1800年来,神圣政体既不是专制的,也不是民主的,而是中道的。Hierarchy here, democracy there! The holy office is the mid-point of all polity.(Lohe)取消圣职乃是魔鬼汉学平民主义和人的骄傲对教会致命的拆毁。

2、基督身体

传道人同时也是听道者,也是会众一部分。这五位“教会领袖”可以视为教会会众的基本代表——借着他们,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基督教会的建构方式和基本成分。不过在具体分析安提阿教会的成员构成之前,我们需要复习一下“基督徒”这个名称在圣经中的基本启示。Wilhelm Lohe贡献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在使徒行传看见了基督徒名称存在这样一个变迁的顺序:门徒(使徒行传1:12)、弟兄(1:16)、圣徒(9:13)和基督徒(11:26),我们可以自己思想这其中也许确实包含着神学上的逻辑关联。现在我们重点来认识一下安提阿的基督徒。首先,巴拿巴和保罗首尾呼应,这是教会即将要差遣出去的传道人;其他三位继续留守教会——绝大部分人仍然要坚持聚会,维护和建造这个福音基地。不是平信徒都出去广传福音,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这五个人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巴拿巴是居比路人,可能出身富商家庭。保罗是大数人,罗马公民,犹太教学者。称呼尼结的西面同样令人感动。西面是犹太名字(意思是倾听)。有人认为他就是马太福音27:32那位为主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这是完全可能的。尼结是拉丁名字,这个名字也有可能是为了将这位西门和27:32的西门区别出来。Ν?γερ这个字的意思是“黑色的”;所以很有可能他是黑人——耶稣不仅是女人的救主,也是黑奴的救主。有趣的是,古利奈人路求紧随其后(使徒行传11:20),似乎有意和尼结对照;因为Λο?κιος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黑人和白人同为弟兄。不仅如此,黑人被放在白人的前面。他很有可能是保罗的亲戚,罗马书16:21:“与我同工的提摩太,和我的亲属路求,耶孙,所西巴德,问你们安”。亲戚关系在耶稣里也更新为兄弟关系,而且和其他弟兄平等。基督教会没有血亲特权和桃园结义。马念的身份更为特别:“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这里的希律是希律安提帕(马太福音14:1;路加福音3:1,3:19,9:7)。基督的教会不仅有资本家和思想家,有白人和黑人,有女人和奴隶,也有皇亲国戚和达官贵胄。Μανα?ν的意思是安慰者。他本是主席身边的人,深受宫廷和政治的熏陶。“同养”,基本含义是一同被抚养或一起长大的。

教会是一个神迹。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组成的神圣家庭。但神能够让这些人节制自我,彼此相爱,共同侍奉主。教会是“精英的聚会”,这些精英的聚集也见证: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都被攻破了,人所有的心意已经被夺回,都顺服了基督(哥林多后书10:5)。这五个人都舍弃了珍珠般的粪土,为求上好的福分和至宝,巴拿马变卖了所有的财产。保罗告别了饱学精深的犹太学术。尼结被宣告自由,脱离人的奴役;路求漂洋过海,远离故土家园。马念舍弃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政治资源……金钱、文化、地位、故乡和权力,这是捆绑灵魂的五大偶像,就这样在安提阿破碎了,和希律王一起被交给了天使和虫子。再见,假神!

第三、这五个代表人物也告诉我们,所谓教会是有社会边缘人组成的,这个流言根本没有圣经根据;尽管我们从不排斥反而接纳社会边缘人。在这里我们重申我们反对反智主义的智识分子,也从未同意外邦人的文化优越感。正相反,我常常为他们的无知无畏和满街偶像感到绝望。但是,教会自己首先应该在各样知识上长进,而这更是传道人应该有的自信。所以保罗通过罗马向全世界宣告:“13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14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15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16 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马书15:13-16)。

3、生命之册

这是一份圣徒名录。圣经中的家谱和名单总是令人常阅常新,感动不已。比如创世纪第五章亚当的家谱。你首先可以看见亚当之后死就作了王。这实际上是人类一份阵亡名单。前不久中国有一部电视剧叫《暗黑》,贯穿始终的是“死亡通知”。其实在上帝的死亡通知书中,每个人都在上面,按罪当死。但是,上帝在基督里要用生命册取代死亡名单,因为基督的死和复活,一次性地处死了杀害人类的死亡。不仅如此,亚当族谱也显示,人类的历史乃是祂的故事——上帝在历史中的旨意就是: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有人将这份名单上的名字连起来,得出了这个结论:上帝要将人从死亡的权势下解救出来,进入永远的安息。这或许牵强,但不无启发——远古时代,人的名字几乎都和神有关,或体现出普遍的“终极关怀”。

在马太福音的耶稣家谱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三个十四代中上帝不可抗拒的救赎计划——弥赛亚一定从犹太支派出来;而且,我们还可以从那四个女性身上认识基督救恩的基本含义。一方面,罪人的罪在本质上是背叛上帝或属灵淫乱,这是最刻骨铭心不能饶恕的罪。另一方面,神要救赎的就是这样不能饶恕的罪人。这四位女性是他玛、喇合、路得、乌利亚的妻子。在某种意义上,他玛是“弃妇”——首先她丈夫珥死了,她成了寡妇,然后犹大不愿意她作自己的儿媳;而犹大儿子们也不愿意娶她。当然这背后有魔鬼的工作——从更早的时候消灭弥赛亚诞生的可能性。喇合是妓女,路得是寡妇和外邦人(摩押人),拔示巴是淫妇和外邦人(赫人)。神要将救恩临到罪人和外邦人。她们也和马利亚形成对比——没有一位是洁净的妇女或童女。一方面,她们所生的孩子只是耶稣的预表,但不是基督;另一方面,她们都是救恩的对象。等候宝血的洁净——不洁的人,住在不洁的民中(以赛亚书6:5)。

如果没有耶稣基督,四大淫妇或以四大美人粉饰的四大淫妇,就永远被人类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但耶稣让一切悔改归信祂的罪人,列在天上的光荣榜上。如果没有耶稣基督,所有人都是亚当家谱上的死人,所有人都是女人家谱上的淫妇。但耶稣来了,一方面将淫妇拯救出来,计入生命册;另一方面,差遣他们出去,将我们从死亡和淫乱中拯救出来。他们是蒙恩的罪人,也是基督的使者。他们进入我们的生活,借着教会将我们彻底更新了。旧约中,神吩咐何西阿娶淫妇为妻;新约中,耶稣饶恕了行淫的妇人,又吩咐她开始全新的生活。这是真正的爱,这不是爱白雪公主的爱,不是青蛙要吃天鹅肉的爱;这是神的爱子对罪人的爱,这是把淫妇变成白雪公主的爱。

四、传道

2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1、教会生活

圣灵要从安替阿教会开始,呼召和差遣使者,将福音送入全球。而圣灵所要呼召和差遣的人,前提是坚持教会生活的人。我们先来看看教会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就是“事奉主”和“禁食”。

第一、侍奉。λειτουργο?ντων δ? α?τ?ν τ? κυρ?? κα? νηστευ?ντων,As they ministered to the Lord, and fasted。首先,侍奉主。一方面,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教会之所以能合为一体,乃是因为共同认信一位主。所以以弗所书4:1-6说:“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5一主,一信,一洗,6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值得强调的是,存在对圣经的一个非常幼稚的误读:只有福音书是讲论耶稣的。所有圣经都在讲耶稣,都是认识耶稣的通道和见证,尽管侧重点不同。另一方面,教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侍奉。λειτουργ?ω,to serve the state at one's own cost。首先,这个事奉特别指向“圣所”(希伯来书8:2,10:11;撒母耳记上2:18;3:1)。其次,不是消费,而是侍奉,甚至是奉献和供给。罗马书15:26-27用的就是这个字:“26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27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参考列王记上1:4,1:15)。最后,是每个人按自己的恩赐和职分有秩序按规矩地进行侍奉。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帖撒罗尼迦后书3:11;提摩太前书5:13;彼得前书4:15),反要尽职尽责(历代志下17:19)。无论根据圣经语境,还是初代教会传承,λειτουργο?ντων主要指向正式崇拜。

第二、禁食。禁食(νηστε?ω)的基本含义就是节制肉身和欲望,避免老亚当因为贪食纵欲而堕落。而在圣经的语境中,禁食从起初就指向认罪悔改。如士师记20:26,“以色列众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华面前哭号,当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和平安祭”;撒母耳记上7:6,“他们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浇在耶和华面前,当日禁食,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于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审判以色列人”;但以理书9:3,“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这三节经文都将禁食(????)定义为“教会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对上帝话语的一种反应。Didaché vii., 4则谈到,在洗礼之前,教会常常有禁食,特别是受洗者。禁食主要不是个人灵修,而是一种教会公共崇拜方式。无论如何,基督徒教会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借着侍奉,特别是借着圣道和圣礼,认罪更新。而只有通过教会生活,经过真理的长进和生命的更新,这两个方面的预备才构成呼召、按立和差遣的前提。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认罪主要是指认自己的罪,而不是认别人的罪,进而论断人控告人。魔鬼愿意基督徒互相论断,相咬相吞,彼此消灭(加拉太书5:15)。因为只有借着一个罪人论断另外一个罪人,魔鬼才能将基督徒败坏成撒旦的儿子。

这次路德教区年会有一个现象让我非常震动:没有言辞争辩。没有一个人,没有一次面红耳赤,甚至拂袖而去。没有哗众取宠和独树一帜。我们知道,安提阿教会这些伟大领袖,或牧者聚会是最容易争辩的,都以为自己最有真理,最有生命,都以为自己是中国(世界中心)。安提阿精英云集。都身怀绝技,都玉树临风。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教会正从边缘到中心,从渔夫到精英。挑战也来了,安提阿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主日崇拜和圣职问题放在中心。显而易见,教会一直在耶路撒冷转向安提阿的路上(中国教会因此酝酿着一场安提阿风暴)。不仅如此,中国人聚会,无论教内教外,一个共同丑行是假冒伪善地批评别人的罪; 然后共享“他坏我好”的义薄云天,每一只罪魁都举起森林般的铁拳,舌头扬起北朝鲜播音员的京腔京韵。或者,这些因得不偿失而放大苦大仇深的人,真的在一起抱头痛哭,倾倒苦水。于是,秦香莲和陈世美一色,大希律和小马可起飞。于是,“今天聚会我真的好感动”,“我很有得着哦”……

所以让我们思想,耶稣怎样在安提阿平静风和海,是什么消灭了教会里面的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以及言语争辩、世俗的虚谈、愚拙无学问的辩论(加拉太书5:18-26;提摩太后书2:14-26)?就是借着侍奉主和禁食。今天的特别认罪赦罪程序让我们看见,圣灵借着圣礼带领每一个人胜过了“情欲的事”和“肉体的邪情私欲”以及“话如同毒疮”、“少年的私欲”。如果一个人在侍奉主,又真的知道自己在神面前是一个罪人,他就根本不会表演自己对别人的罪的“高度责任感”。需要指出的是,以西结书3:16-19被很多魔鬼之子盗用了,正如撒旦怎样盗用圣经试探耶稣。一方面,他们不明白先知是预表耶稣的,“人子”就是耶稣。他们绕开耶稣自己冒充以西结。不仅如此,他们正是谎言之子——他们起来指控别人的罪,或为别人的罪哭泣,根本不是为了神,只是为了自义和报复——但这些黑暗之子完全跟随乃父的脚踪,从起初就说谎,谎称自己是为了神,为了教会,为了圣经。一个不报复和论断私仇的人 ,一个饶恕别人的人,才证明你真的被神饶恕了(马太福音6:14-15)。

2、圣灵分派

借着教会生活拥有了侍奉和禁食生命的人,才可能被圣灵差遣,出去传道。ε?πεν τ? πνε?μα τ? ?γιον ?φορ?σατε δ? μοι τ?ν τε Βαρναβ?ν κα? τ?ν Σα?λον ε?ς τ? ?ργον ? προσκ?κλημαι α?το?ς,the Holy Ghost said, Separate me Barnabas and Saul for the work whereunto I have called them. 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这里面有个问题与大家讨论。第一、圣灵的工作乃是在教会中的工作,并且是藉着“道” 工作。“圣灵说”,这个说本身取消了我们对圣灵恍兮惚兮的印象。主形容圣灵的工作是“风随着自己意思吹”,这乃是强调圣灵的主权。但是,圣灵乃是真理的圣灵,而且是带领我们认识一切真理的圣灵。所以,圣灵传讲真理,并用人能明白的方式传讲真理。换一句话说,圣灵向基督徒讲圣经的道理。不仅如此,圣灵作为话语的主体,明确显示祂就是三位一体上帝中的一位。第二、圣灵在教会中的工作就是完成耶稣基督的工作——耶稣怎样呼召和差遣门徒,圣灵也怎样做。προσκαλ?ω这里用完成时,已经呼召。这显然是耶稣自己的工作(马太福音10:1,20:25;马可福音6:7)。换一句话说,圣灵的工作从耶稣出发,又返回耶稣。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圣灵或者神自己是圣职的按立者,教会职分不是出于任何人,不是出于会众的“选举”,而是出于神的召选(Wilhelm Lohe)。第三、圣灵完成耶稣的工作,这工作的重点就是传福音。

我们需要重点说说动词分派。?φορ?ζω,这个字在福音书中用的比较负面,是指将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马太福音13:49,25:32;路加福音6:22)。不过分派传道人,也有相关的目的——借着传讲福音,那些不信的人就被分别出去了(利未记20:26)。这一点与约翰福音20:21-23可以平行:“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23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使徒行传19:9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了这个字:“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和一些外邦朋友分开了,因为我的工作完成了(哥林多后书6:17)。神所分派出去的传道人,不是要他们和世界纠缠到底——传福音当只问对错,不问结果。罗马书1:1也用了这个字,“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因此,“分派”这个字的含义也锁定了传道人的工作重点,乃在传福音,不在别处。神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不在搞政治,不在学雷锋,不在分家业(路加福音12:14)。不仅如此,这份托付早就预定给传道人了;这是恩典,传道人传道不需要和人商量和许可,或看人褒贬。所以保罗说,“15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 16既然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加拉太书1:15-16)。差派的对象是巴拿巴和保罗。为什么不是另外三个人而是这两个人,无人有权质疑。你更不能指着巴拿巴和保罗过去的罪来控告和否定他们现在的职分。

五、圣礼

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1、按立程序

这里所说的圣礼是广义的,特别指按立之礼。虽然呼召和差遣传道人是神的主权,但神在教会中通过按立程序来完成这个召选和差传的工作。巴拿巴和保罗的按立,应该是普世教会差传和牧会事工的真理根据。首先是时间。τ?τε,那时候。这是按立仪式开始的时间,也就是圣灵认为保罗和巴拿巴已经具备了承担牧职能力的时间。这个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耶稣在升天前差遣使徒往普天下去,使徒至少有三年半时间的真理装备,而他们都是犹太人,从小熟读旧约。天主教传教士最多需要装备15年才可以来华传教。而保罗此时应该是已经受洗14年了(主后34-主后47或48年)。其次,禁食(νηστε?ω)、祷告(προσε?χομαι)和按手(?πιτ?θημι)。这是三个动词分词,用来修饰下文的主要动词“打发”。安提阿教会也必须成熟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按立和差遣传道人。这里的主语是“他们”,就是上文提到的五个人,当然也可以代表整个教会。这一幕构成按立仪式的背景。一方面,保罗和巴拿巴需要进一步认罪悔改,死去活来;也就是避免因呼召按立而可能有的试探,如骄傲,或恐惧。另一方面,会众需要借着禁食制死自己里面的嫉妒,并从神那里支取支持传道人的爱心和能力。其次是祷告——这事要交给神。然后就是按手。关于按手的意义,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教会的按牧程序,授予权柄、恩赐和祝福(使徒行传6:6,13:3,14:23;提摩太前书4:14,5:22;提摩太后书1:6;民数记8:10)。天主教称之为“圣秩”(Ordination,晋铎) ,这是路德教会继承的圣事之一,尽管赋予了不同的含义。Ordination的目的在于奠定教会的神圣秩序(使徒行传20:28 )。这个神圣秩序几乎被基督徒自己彻底颠覆了,现在正是“禁食祷告”的日子。

2、神的仆人

动词?πολ?ω,中译“打发”,基本含义就是差派出去。这个词在新约圣经出现频率很高,多有一种负面的含义:将不愿意离开的人赶走。所以这个动词传递了一个我们想象不到的信心,就是向摩西、撒母耳、以利亚和约拿等先知一样,使徒和牧者被呼召也是不情愿而勉强的,这实在是一个被动过程。传道是一种重担,不仅面对世界的十字架,也面对神的审判;而且你没有权利决定向自己喜欢的人传自己喜欢的信息。传道人是地地道道的奴仆。所以按人自己的意思,没有人愿意作牧者。和今天很多争先恐后想出人头地的名牧以及女牧者们不同,圣经中的传道人没有一个是自告奋勇的。以赛亚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以赛亚书 6:8)。但我们 不要忘记,一方面,以赛亚是被圣灵感动了,看见了自己按罪当死,也看见了天国的荣耀;而且他也是预表耶稣的——耶稣也是神所差遣的(约翰福音5:24等)。另一方面,这位自告奋勇的先知仍然不敢自我差遣,他要等候神按神所设立的程序的正式差遣。表示打发和差遣的字是??????,常英译为sent。创世记3:23用的就是这个字:“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创世记8:7-8用的也是这个字,“7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8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你可以自己想象乌鸦鸽子和牧者之间的关联。释经家们更愿意引用的是出埃及记3:10,用以解释何为神的差遣:“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我们都记得摩西语录:“摩西说,主阿,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出埃及记4:13)。

不过新约希腊文中,有另外一个同义词表示差遣,?ποστ?λλω。这是一个合成词,基本含义是经过正式授权派遣出去。上文引证的约翰福音20:21–22特别强调这种差遣关系。一方面,差遣者授予了被差遣者部分权利(马太福音28:16-25;约翰福音13:12);另一方面,受差遣者不能越权,只能在受遣权限内活动;而且你从神那里领受的,你必须传(哥林多前书11:23–29; 15:1–5)。在这个意义上,传道人是基督的使徒和奴仆(提多书1:1)。设立牧职的目的是为了传福音,这是差遣的中心内容:“因为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出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约翰福音17:8;参考马太福音28:16-25;使徒行传1:8;提摩太前书4:16)。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交叉结构中,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外在的“神的道”怎样靠着“奉差遣”兴旺和广传的。这一点正如罗马书10:13-17所说的:“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15 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17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18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应用:教会的改革

今天的证道经文的核心信息是,教会的传道职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圣职成为福音扩张的“组织基础”。教会和教会职分非常重要,这都出于神。但正因为如此,牧职必然成为魔鬼败坏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倡导的宗教改革以返回教会和圣坛为归旨。但重返教会的运动中,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圣职问题。罗马教皇制是教会历史上对圣职最残酷的败坏,而新教的袪牧职运动是另一场最残酷的败坏——平民主义不过是魔鬼拆毁和欺辱新妇的卷土重来和故伎重演而已。但是接着败坏圣职拆毁教会,撒旦还有第三个方面军,这只劲旅往往是牧者自己组建的。一方面,牧者为了迎合世界或自义自比基督,这是一场Play God的运动,结果不仅让牧者难负其重,而且将基督边缘化了。新教只是没有教皇的教皇时代——独裁者教会变成牧者和平信徒的碎片,在各自领域中扮演上帝。另一方面,假基督徒和外邦人总可以用“你们还是不像基督”为由大举进攻教会。假先知和外邦人就这样形成了人本主义的邪恶轴心,他们实际上是西方教会500年连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且正在成为中国教会中途夭折的主要原因。教会衰败的历史,就是“瞩目牧者”取代“瞩目基督”的历史。“牧者战略”让撒旦军队战无不胜。今天,讲道台应该绝地反击。“4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5 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吗?”(约翰一书5:4-5)

1、罗马之行

这次美国之行对我而言类似路德的罗马之行,无论是在神学院的一周研讨,还是经历牧师年会。我看见了西方教会衰败的秘密(即牧者的自我聚焦);也更为新宗教改革的异象所重压。从使徒行传13章开始,以后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保罗展开的。这给教会带来很大的应用上的问题——人们愿意聚焦保罗并效法保罗,并渴望从保罗的经验中找到教会复兴的启示。然而实际上,效仿保罗只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俗模仿者,却 不可能从保罗的经历中找到人们自己理解的成功神学。实际上,我们跟随保罗,经历的只是苦难,而神跟我们要的,乃是在苦难中仰望基督。这不仅是信仰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人总是在四大苦难中:魔鬼之殇,生养儿女、侍奉肚腹,生离死别(创世记3:15-19),但唯有靠信心快乐生活。你不应该追求一个只有成功(道德或教会)而没有苦难的生活;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信仰,真正的信仰。

在路德神学传统中——这也是西方神学的传统——一直隐约存在Carl Ferdinand Wihelm Walther 与Johann Konrad Wilhelm Löhe之间的分疏。前者更强调堂会主义(会众拥有更大的权柄);后者强调教会职分(牧者享有更大的权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会众和牧者,都不应该成为教会生活的中心——神学将太大的比重放在人身上了,结果一定是罪人对罪人的弃绝,然后教会分崩离析。教皇制换一种方式统治这教会,人是中心,从教皇中心转向信徒中心,无论是会堂主义还是牧长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教会已经不是基督的教会了,摩西中心和抱怨摩西成为教会的主流。这次教区之行,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路德的罗马之行。但我绝不敢论断牧者们和教授们的生命,实际上,路德自己从未“仗着自已以义人藐视别人”地指责罗马的道德状况,将道德和生命问题作为改革的理由。这一点正如路德自己强调的,他们攻击生活,而我只关注教义。事实上,他们在生命上值得我学习之处很多,而且他们对我都关爱有加。这些爱都根于神的恩典,是我不配的。然而,我关切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希望这里的主张不被人情世故所捆绑,就像远志明弟兄误解我一样。

2、效法保罗

这次聚会的主题是哥林多前书11:1,“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一方面,牧者们要求自己一定要学习保罗好榜样;另一方面,为此不惜借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讨论怎样牧养教会才能人丁兴旺。这是教会对哥林多前书11:1连续滥用的一个例子而已。

哥林多前书10-11章有一个明显的交叉结构,在圣餐-严肃会和严肃会=圣餐中间,是11:1。保罗这句话乃是指他在效法主怎样重视和执行圣餐,但与道德榜样无关(参考哥林多前书11:23 a)。我告诉一位牧师,这节经文重点不是spiritual life;而是sacramental life。“效法”这个字(μιμητ?ς,an imitator)在新约圣经也有强调信仰生活的。一方面是效法保罗。哥林多前书 4:16,“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但保罗劝勉我们效法他是要我们不要效法他!哥林多前书4:6,“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拿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叫你们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免得你们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换言之,效法保罗的基本含义就是效法他别把自己当回事;效法他这样的看见:“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哥林多前书3:5);“3 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哥林多前书4:3)。所以结论很清楚,你们不要看我,你们去看基督;就连我我也只看基督,不见一人。因为我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使徒行传14:13-15)。这个思想实际上是圣经一贯的(加拉太书6:14-18)。

只有两点,保罗让世人效法他。第一、为福音受苦,在逼迫、苦难和孤独中坚持信心(腓立比书1:29;哥林多前书4:10-13)。不是效法保罗在世界里如何成功,如林书豪怎样靠基督折桂,或哪间大教会因为牧者伟大而人员茂盛生意兴隆。保罗在世界里实际上失败的,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荣耀或能坏的冠冕。这个问题还可以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 1:6,“并且你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帖撒罗尼迦前书2:14,“弟兄们,你们曾效法犹太中,在基督耶稣里神的各教会。因为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像他们受了犹太人的苦害一样”;希伯来书6:12,“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第二、保罗只是因信称义的榜样:“15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16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摩太前书15-16)。换言之,保罗让我们学习他为主受苦,认罪悔改。

至于效法神,只是强调效法神的圣洁与爱。以弗所书5:1-2,“1 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2 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这里的“你们”包括保罗和会众。彼得前书3:13也说,“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这里的“热心行善”,原文是作善的效法者。那么,何为善呢?马可福音10:18,“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保罗在涉及圣洁和爱心的问题时,不是要你们效法我,而是包括我在内,都应该并只能都去效法耶稣。因为“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我这样强调,却非主张牧者和基督徒不应该追求善行,正相反,这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本分。但我确实强调,你们应该效法耶稣,从祂身上得生命;而不是从牧者身上。牧者也根本不需要背负这个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美国南方,这是一场关于“人说我是谁”的见证,是对耶稣那个问题“你们说我是谁”的颠覆。这是普世教会的共同问题。对我是谁和人说我是谁的重视,会导致教会以及传道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敬虔主义的表演上,结果一定荒废传道的正业。我同意这样一种判断:“用漂亮话卖主是中国‘灵饥渴‘们的一大发明,别人夸我漂亮或属灵是他们的红豆汤”。在奥兰多,我被一种“舍生取义”的牧者状况深感震撼和难过。面对教会的困境,这些牧者几乎不惜自杀以谢天下,为让世人回到教会。只是如果牧者通过妖魔化自己然后再通过神化自己来取悦于外邦人和会众,这是另外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已。基督教已经沦为异教。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看人神学,都一定导致人相咬相吞教会的终结。教会已经到了牧者对自己不能再狠的程度了,但世人继续挑刺和论断我们——你们仍然不像神,你们有时候没有我们做人好。这是屁事对圣事的翻转。牧者们真是太可怜了——太监一样地攻克己身,像中国杂技演员那样通过残害自身来博取别人的掌声与赏钱。但观众总是具有魔鬼一样的残忍,一方面,他们嗜血和吃人的欲望永不满足:你们演的还是不像。另一方面,观众总是具有魔鬼一样的狡猾,精于让你们互相攀比和彼此嫉妒——你看人家图图大主教和某某老牧师或属灵表演艺术家的演技。

然而保罗怎么说呢,“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马书1:16);“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 2 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书4:1);“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哥林多前书2:2)。牧者什么时候将自己交给人,教会什么时候将自己交给世界,什么时候就是自毁城墙。大卫早就看明了这一点:“大卫对迦得说,我甚为难。我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撒母耳记下24:14)。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应该效法主的地方:“24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25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翰福音2:24)。有人说任不寐牧会很艰难很可怜,但你们错了——我最大的福分就是不演上帝。谁演上帝谁可怜,只是我从来不演上帝。不演上帝又仰望上帝的人绝不可怜,因为他不受任何人的捆绑、论断和控告;反而拥有真正的自由。只是我的柔情你们永远不懂。我不可怜,只是很忙,忙并快乐着。

3、旷野呼告

教会必须改革:返回圣坛,重建秩序;解放牧者,唯独基督。牧者的自我瞩目一定导致会众和世人的围观,围观产生革命,神的审判就临到教会了。这是旷野定律。路德改革的时候,判断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这个判断我一直心存商榷。犹太人被掳掠于巴比伦和波斯,当然是因为他们的罪;但同时,巴比伦和波斯的兴起,也有神的旨意和祝福。教会真正的跌倒不在巴比伦,因为在那里,无论但以理和他们的朋友们,无论以斯帖和末底改,无论是以斯拉还是尼希米,都有美好的见证。教皇和新教的跌倒乃是在旷野——有人起来不要摩西和亚伦,借此向上帝发怨言。十次(民数记14:22)怨妇行动有两个预表:不要圣职(摩西和亚伦是神设立的牧者),人演基督(摩西和亚伦预表基督,他们的反对者和造反者要起来像神一样审判牧者)。所以我的结论是,不是教会被掳掠于巴比伦,而教会飘散在旷野。或者可以这样想象,由于上述两种罪恶,耶稣“推迟”了复临的时间,任凭我们在旷野漂流,罪人死去,新人出来。

我们可以返回出埃及记和民数记,详细考察以色列人怎样起来背叛神。其中民数记记载了以色列人的三次“革命行动”,都在西奈山降律法之前,地点是书珥旷野和汛的旷野;而革命的理由是喝水(玛拉)和吃肉(玛娜与鹌鹑)以及喝水(玛撒,米利巴、利菲汀)。攻击的对象是摩西和亚伦。神解决的方式是律例和以琳,都是预表归回基督。民数记记载了西奈山降律法之后的以色列人的7次抱怨,奴隶变成军队之后,选民仍然是怨民,攻击的对象仍然是摩西和亚伦。民数记的“革命圣地”是汛的旷野、巴兰旷野和寻的旷野。在汛的旷野,以色列人在他备拉无缘无故地发怨言,结果是火烧(预表圣灵降临和人的悔改),然后摩西设立70个长老(建立教会职分)。在基博罗哈他瓦的怨言是因为吃肉问题,圣灵藉着话语来重建教会。在哈希录有一场教会领袖残酷的内战,就是米利暗和亚伦毁谤摩西,摩西只能为他们祷告。在巴兰旷野,因为惧敌以色列人报凶信起来革命,先遭遇瘟疫的惩罚,然后藉着献祭的条例与安息日重建。然后是那场著名的“二百五叛乱”,再度经历死亡和瘟疫,然后靠“香炉”、杖和祭司条例重建。在寻的旷野,以色列人再一次为喝水起来革命(加低斯巴尼亚,米利巴水),靠磐石存活。在何珥山以远,以色列人因为路难行及吃喝问题起来革命,遭遇火蛇的惩罚,藉着仰望铜蛇得医治。

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因为革牧者的命而漂流旷野;而只有仰望铜蛇即唯独基督(藉着圣道和圣礼)才能医治和重建。这是放过摩西唯独基督的宗教改革,这更是基督徒应该从希律之死或假神之死身上学到的宝贵功课。所以神的道或主耶稣两次这样呼告旷野中的人类和教会:“13 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14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15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3:13-15);“23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30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31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32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翰福音12:23,30-32)。希律已经死了,“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

牧者和教会在第一条诫命上应该率先垂范。演神过分(马太福音 26:11;传道书7:16),以至于出卖真理,也会被咒诅。这座城市一个“美好见证”——多年来,华人教会津津乐道着一对“很有生命”的外国夫妇,他们在大学区义务“侍奉中国学生”。这个普世宣教运动的基本神学,就是利用中国学生免费学英语的小市民心态和农民的精明,趁机将福音传给他们。只是这个见证是中国人耻辱的见证,我们的罪性被利用了,却没有因为责备而悔改。其中有人即使进入教会,一定带着这种罪性如瘟疫一样,成为成功神学和灵恩运动的基本群众。追求免费消费别人的劳动,这种习性不是别的,就是十诫明确咒诅的偷窃(出埃及记20:15)。以前他们偷人,现在他们偷神——我祷告就可以故意犯罪,我祷告就可以不当得利。演神之举从开始就存在一种张力:“圣徒“不会明确教导中国学生:你们这就是一种罪,应当悔改。如果将真理告诉学生,game 一定over。这种善举只能继续鼓励中国人以偷为美。耶稣和使徒传道的起点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4:17,10:7;使徒行传2:38)。但免费午餐神学的基本特征是迎合:天国近了,信基督占便宜,我们就是见证。求主怜悯:“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马太福音23:15)。

你若一味封神演义着这类的“美好见证“,你就在不知羞耻地传扬你的罪或民族劣根性。据说中国人现在有钱了,成了全世界奢侈品和不动产的巨鳄,又是野生动物的经典杀手。占尽人间小便宜,三光过后尽开颜。据说中国大城市的崛起可以笑傲世界的江湖,但在所有摩天的巴别塔中,没有一间教堂。最近中国一座城市发生了一些拆毁教堂的纷争,我不想赘述我的看法,重说其中曲直。但据说那个地方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而基督徒们要保护的教堂多是百年之前外国传教士建造的,包括“规模最为宏伟”的城西堂。一些极端情绪不是因为爱主,而是因为小气、吝啬和贪婪——若真有奉献精神,任何地方都可以变成教堂,包括你们的“豪宅”。十字架不是偶像,十字架在心中。占便宜并抱怨着,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罪。一对西岛的财主成了基督徒,到处抱怨所流窜的各个教堂的不足:圣餐杯子不干净,教堂停车不方便……中国人仍然贫困,如今好像是最穷的时候。无论怎样有钱,仍是灵魂贫困的灾民、乞丐和小偷。蒙特利尔是一座令人感动的城市,这是千圣之城。虽然大教堂不符合圣经,但新世界的每一座教堂不是国家投资或巨商善举,而是出于千千万万个平信徒经年累月奉献的寡妇的小钱。今天。这些石头不仅对西方人,也对中国人喊叫。

诸位知道我从来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成为基督徒后更不可能是。不过最近我拒绝了西方教会对我一个计划的经济资助。我不会意气用事,拒绝所有帮助,但我确实越来越坚持:我们应该承担起教会的责任。西方人可以几千年“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中国人也可以;台湾人和香港人可以建立教会,大陆人也可以。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个人任意而行的奴隶,我们不再是以窝里斗和互相告状而扬名中外的灾民;我们不再是是到哪里都专营偷税漏税、只占便宜却不负责任的蝗虫;我们不再是只会面朝黄土头叩偶像心怀僭妄的高等动物;我们更不再是连教会也坐享其成却怨气冲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吃教者,也不再是即使“信教”也是为了不当得利、占尽人间便宜之后也占尽天上便宜的假信徒……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人到哪里不再只懂开餐馆更可以建教会的时代;我们同样在仰望灿烂的星空,守望基督驾云降临。但是首先和同时,“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以弗所书2:22)。我们这样做当然不是给谁看的,乃是因为我们深信:神不偏待人!我在这里劝勉每一位骨肉之亲,知耻、认罪、“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并且从此进入教会,在“第七天文明”的坚守中,见证神的创造和救赎所赐的重生和尊严。主啊,“我要默念你威严的尊荣,和你奇妙的作为”(诗篇145:5)。阿门!

任不寐2014年10月12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