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买车中的逻辑》

(2017-01-06 22:59:19) 下一个

很多华人朋友喜欢买新车,这当然是激动人心的举动。可是,它有一个前提:要觉得这钱花的值了!

从经济角度上讨论,买新车和还房贷是一样的逻辑:假如六十万买下的房子,其中贷款五十万,若按三十年结清的原则,那么贷款来的五十万本金的走向和贷款五十万利息的走向正好相反。也就是说,贷款后的第一年,本金只挪动了一丁点儿,绝大部分付的是利息;到了第三十年的时候,基本上付的都是本金,利息变成了一丁点儿。算算当初买房的价格,说不定最终的付款远远超过了一百万。商业上这种模式的建立自然是为了增加利润的概率,减少贷款人的损失度。然而大部分损失的风险和负担落落大方地移植到了借贷人的身上。

汽车的原理也是如此,同出一辙。

刚星光灿烂地把四万元奉献给车行,抬腿蹬出一毫米,这车的身价立马掉五千以上。第二年至少减去一万。等到第三年的时候,基本上一半的价值没了,这还是在瞪着双眼精心保养之下的宝贝呢。等价地说,是不是在辛辛苦苦地为自己减年薪?三年之后,每年车价递减的速度会越来越缓慢,这时候名牌与否才见真谛。按此逻辑,买二手车应该是最合适的了?不全是!如果一个人总惦记着省事、开新车的话,最好的办法是租车。因为任何原装部件的寿命都是短暂的,尤其是轮胎。在部件七零八落之前将车还回车行,另租一辆新车再招摇三年,应该是最划得来的买卖!

在整个汽车行业中,赚钱的不是卖二手车,而是新车。人们总以为新车的原装部件牢不可破,实际上是最耐不住性格的,动不动就出毛病。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厂家只负责三年4万里程数或者是四年5万里程数的缘故。

汽车行业投入的研究是可想而知的,研究的目的之一当然是低成本高回报,外加给员工发工资。因此厂家在保修设置的年限上绝对不会是盲目的。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业余为一家 Mazda 车行卖车,主要是卖给外国留学生。这些买卖说句老实话,赚不到什么钱,尤其对华人学生,当然也不做赔本买卖的爱好。后来车行把我提拔成试车员的时候才了解到大车行的买卖规则:trade-in 进来的二手车,不管三七二十一由试车员驾驶一圈,然后根据经验和感受,在表格中填上需要检查的项目并给出理由。接着修理人员按照表格中的建议将车举过头顶检查,若有必要一定会更换部件。至于像机油之类的小玩意儿不管前车主如何小心翼翼地保养,一律替换成全新的。那么,试车员是否可以乱开检查项目或者蒙混过关呢?一般不会,因为这关系到车行贴出二手车的价码,几次误诊就请开路开路滴。当二手车该换的换、该新的新之后,车行将这些费用全部摊在买二手车的客户身上。因此有些二手车的价格诱人不是因为车本身有问题,而是车行没有贴进太多的本钱造成的。

正是因为汽车厂家砸钱研究的到位,一般新车的零部件到了厂家保修期的里程数之后不久就会出问题。因此在买卖新车时车行都会向客户出售额外的保修年份和里程数。而买卖这个额外保修期和里程数是很有讲究的。就欧洲的 BMW 而言,最好买在八年10万的里程数。因为BMW在5万里程数左右内部零件或者电子设备会出问题。而修理费用,不管是部件还是人工,都非常昂贵。假设 BMW 在5万里程数出问题,那么10万里程数之前也很有可能再出问题。这样一来,额外付出的保修钱财可以免费修理两次,一定是赚够本了。假如汽车部件在6万里程数一直没有出问题的话,那么很有可能碰上大运一直到8万也不会出问题,但是绝少能逃过10万里程数这个关卡的。因此额外的保修费用修缮一次也不吃亏。最划不来的是买六年8万的里程数,因为一旦BMW挺过6万里程数之后,8万之前基本上是不会出问题的。买在六年8万里程数岂不是亏大了?而日本车的情况一般是五年6万里程数,还有一档是八年10万里程数。如果自己不想频繁换车,且每年又开很多里程的话,最好选择七年12万里程数。因为日本车的部件对里程数更精确,而10万里程数是个大灾难,几个部件通常前后脚出问题,而每修理一次都会重复人工费用。总之,选择额外保修期的年限还是有点讲究的。

那么,如果汽车出了保修期之后该怎么办呢?

一旦汽车出了保修期再出问题的话,一定要问清楚需要替换的零部件。很多时候原汁原味出厂的部件质量远远不如市面上零部件的质量,且保质期也不同。原味出来的不一定提供终身保修,而市面上的反而能够提供终身保修,这是否说明市面上的货更有能耐、更具魅力?比如,NAPA、O'Reilly Auto Parts、AutoZone等等店里兜售出来的部件。至于是否一定要到专卖车行去修理完全取决于个人爱好,这往往是心理上的选择。专卖店的费用一定是远远高于其它修车行的,只是一些人认为专修车行应该更靠谱吧?并非如此,这取决于零部件自己的寿命。前些日我的一辆车出了故障,Lexus 车行的估价是 $1200,还不带零部件终身保修。可我去的一家专修 Transmission(变速箱)的私人修车行要价 $800,零部件终身保修。一家能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随便拆拆修修的私人车行在技术上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对吧?

那么,去哪儿买二手车更合适呢?

美国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专一性,汽车行业更是如此。专卖车行关心的是自己代理品牌车的销售业绩、自己品牌车的服务,对不属于自己品牌的车是不在乎的。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家车行是 Toyota 的代售行,那么他们对销售 Honda 车是漠不关心的。更何况  trade-in进来的是超低价二手车,本身就已经赚了一笔了。因此,想要买 Toyota 的二手车最好到除了 Toyota 之外的其它车行去买,价格上定能讨价还价偷着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比如,在 Toyota 车行中见到 Lexus 或者 BMW,那么捡到便宜货的机会会大增。道理很简单,去 Toyota 买车的人们一般在思想上不会去买超出自己价格的车,因为从口袋里掏出同样的钱说不定可以买到全新的 Toyota 车了,为什么要挤着去买二手车呢?而对于想买 Lexus 或者 BMW 车的人们怎么会平白无故地跑去 Toyota 场地挖掘这类宝贝呢?

假如斩钉截铁地认定二手车,那么就应该事先在周围同类车行中比较一下、研究一番,至少要了解自己想买的那款车在车行中到底还有多少辆在晃悠。逻辑很简单,同款的车满屋子皆是,自然是因为买卖的人才不多造成的,自己又何必着急呢?还有,要大张旗鼓地告诉车行自己满大街在找汽车,就看谁出的价格更低、待遇更好。不仅如此,还要当着销售员的面找其它车行的车,明目张胆地去竞争价格。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买车、买房子对于美国家庭来说是件大事,好不容易自个儿做一回主得要让销售员知道、让车行的经理知道。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下销售员的能力以及在车行中的地位。一般大牌销售员由于每个月都能销售一定数量的车,因此更容易在经理面前得到较低的价格,得益的自然是客户。

一旦敲定价格,车行的最后一招是财务部门兜售额外保修期。这时候一定要左思右想,犹豫半天地拒绝,让车行觉得自己特想买,只是囊中羞涩所致。于是,车行会减去第一次的要价,给出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也会根据汽车的剩余价值调整相应的保修年限与价格。值得记住的是欧洲车的额外保修费用远高于日本车额外保修费用,然而欧洲车、美国车在车祸情况下的安全性要高于日本车,因为当年欧洲车和美国车的铁皮厚度比日本车至少厚出1毫米。反正只要没有签字,一切均可以和谐的。

总之,买车一定要到大车行去买,因为大车行中的逻辑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能否正确运用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识与口袋的深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