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慧

历史不是封闭的城堡,沉积的墓地,不是只有一个燃灯者,几个仆役,在黑暗中出没的盗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场,悲剧喜剧滑稽剧同时上演。我们观看,聆听,从中辨认一切:从台前到幕后,从脸谱到人心。
个人资料
正文

尘封的国耻: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

(2016-10-01 15:45:48) 下一个

尘封的国耻: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

2016-08-19 沪部尚书  

以下叙述全部来源于公开史料。

 

     火烧圆明园,曾经是国民心中的伤疤,成为控诉侵略者贪婪成性的最有力证据,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绝佳例证。“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为了掩盖罪证,毁尸灭迹”,成了的标准表述。

 

     向着光明行走的时候,最不能忘怀的是身后浓重的阴影;在未来的征途上,也不能忘记脚下曾经扭曲的足迹。

(如对我们的原创文章感兴趣,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历史启慧”,在那里我们分享了更多观点,更多思考)

 

      今天,我们就站在无人问津的废墟,拨开历史的烟雾,穿过时空的隧道,回首这段让国人伤痛的往事。

 

 
 
 
 

 

  一、自大的清王朝

 

       在鸦片战争被英国用大炮打破国门之前,清朝人对国门外的世界接近一无所知。就连号称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实际上也对外知之甚少。直到战争开战前,他还认为英国兵到了陆上就会“一仆不能复起”。而他更是坚信英国必须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统统便秘而死。对于世界的一无所知可见一斑。林则徐尚且如此,当时普通清朝臣民可想而知。

 

       在清朝之前的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所以,中国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

 

  1842年,清朝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被迫签署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自此,西方资本主国家试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材料掠夺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

 

       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不平等条约开篇就是讲平等,“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也就是说,清王朝那种上邦大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无疑是给了当时的统治者当头一棒,同时也让眼睛尚未完全睁开的国家精英阶层难以接受。

 

      事实上,这些不平等条约清朝并没有完全执行。五口通商,按协定外国人可以入城经商定居,但是清朝在这方面的小聪明比打仗厉害,比如两广总督耆英三天两头挑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斗洋人,洋人一问罪,就出来装好人,这种蘑菇战术,拖得高鼻梁蓝眼睛的欧洲人没脾气。

 

     1849年,英国人要求进驻广州城,以广州为桥头堡进入内地,说的更实际一点就是为了挣钱,在中国掠夺财富。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不答应,指挥广州各地组织乡勇,全力备战,防止英军来袭。据当时英国海军司令柯利尔的报告称,那时,有成千上万的农村武装进入广州城,誓与广州共存亡。英国人也被吓着了,于是改变策略,要求和清朝政府谈判。

 

      叶名琛和另一个总督徐广缙干起了一件封建社会最胆大包天的事,那就是伪造皇帝诏书。最终,英国人进入广州的企图破灭。当时,广州民众还特意搭建六座宏伟的彩牌楼来为叶名琛和徐广缙庆功。道光皇帝更是龙颜大悦,还破例加封叶名琛为男爵。

 

      外国人以前从来没和看惯了宫斗剧的中国人打交道,按照他们的思维,跟中国人打交道看来协议还得细化一下,免得被钻空子,中国人实在太聪明。

 

      于是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这本来并不是个特别难的外交谈判,但是天朝上国的梦根本还没醒,满朝文武百官没人懂国际外交的概念,当时又被太平天国的内乱搞得焦头烂额,无暇他顾,所以对英法美的要求干脆采取鸵鸟政策,两耳一塞,不管不问。

 

       1856年5月,三国代表先是找到两广总督叶名琛,叶名琛是出了名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遇中外交涉事, 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他自我总结的和洋人打交道的有效方式就是一个字:躲!你见不着我,还能谈什么。所以对于洋人的要求一概拒绝,甚至连谈判代表的面也不见。

 

      见不到叶名琛的洋人沿海北上,在上海终于找到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但吉尔杭阿在皇帝的授意下又把洋人推回广东。这下洋人恼羞成怒,既然你们都踢皮球,我就直接找皇帝去。舰队直奔天津。在天津得到的答复还是回广东找叶名琛。

 

       洋大人们真的疯了!

 

 
 
 
 

 

 

 

  二、战争进程

 

  很快,洋人在修约问题上的怨气就找到了发泄的借口。1856年2月,广西西林知县张鸣凤认为在此传教的法国传教士马赖是和洪秀全一类的反贼,将其处斩。1856年10月,挂英国国旗的商船亚罗号涉嫌走私,水手被广东水师拘捕。这两件事合在一起,英国人和法国人决定将计就计,以两个事件为借口,正式开战,以打促谈。美国人和俄国人也表示支持,但不出兵。

 

  12月底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一日即攻陷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英国人将他捆绑,押上船送到印度,最后客死异乡。英法联军随后立即挥师北上。1858年4月,联军26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兵临城下。5月攻占大沽炮台,挨揍的清廷不得不坐下来乞和,和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个条约最让清朝皇帝难过的不是开放更多的口岸,赔款或者是允许外国人传教,而是“双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礼,并进驻北京”。

 

       在当代代社会,新任大使向国家领导人递交国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当时思想尚未转弯的清朝统治阶级心里,可不是这么想。清朝这么多年以来之所以不愿意跟外国人打交道,其实不是害怕丧权,而是害怕辱国——洋人不行跪拜之礼那一套,见了皇帝不磕头,上邦大国赖以自慰的优越感就彻底崩溃了,让皇帝老儿的脸往哪儿搁?

 

     《天津条约》签订后,按照规定西方使节就要进驻北京。少不了要面见皇帝,交换新约。咸丰皇帝一听说洋人使节要进京面圣,愁肠百结,他甚至想以鸦片合法、取消一切关税、再多赔几百万两白银为筹码,阻挡洋人进京,后来又想在海上换约。总之,就是不想和洋人平等的打交道,免得老脸挂不住。深谙皇帝心思的大臣桂良上奏说:“此时英、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在咸丰指使下,清朝军队把大沽口的航道连夜给堵上,洋人只能弃船上岸。结果上了岸又被一大堆“自发组织”的民团包围,不让道。英法联军一向轻视清军,一怒之下自己清理航道,强行硬闯,结果中了在此等候多时的蒙古族悍将僧格林沁的埋伏,大败而归。只有1200人的英法联军伤亡过半。咸丰自以为高枕无忧,立马宣布废止《天津条约》。

 

这次失败让英法两国大怒,立即调兵遣将,纠集了两万多人卷土重来,英法联军势如破竹,兵临北京。

 

 
 
 
 

 

 
 

 

  三、杀害使节

 

  侵略者兵临城下,咸丰迫于无奈,只好同意和谈。清廷派出了怡亲王载垣与兵部尚书穆荫,英法派出了以广州领事巴夏礼为首的39人谈判团。

 

      1860年9月12日双方在通州经过八小时商谈,清朝同意了巴夏礼的所有条件,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一概接受。但巴夏礼坚持要英国人额尔金勋爵进京递交国书,而且不行跪拜之礼,这一条件,触动了清王朝的底线。在清王朝统治者眼里,人民的利益是可以出卖的,国家利益是可以出卖的,但是皇帝的脸面是必须要高大的。

 

      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坚决不同意,因为额尔金是英国女王的特使,而英国女王与清朝皇帝地位相等。1793年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就是卡在觐见皇帝的礼仪上,这次以巴夏礼为首的英国人觉得他们有办法以武力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列强用大炮说话的理念,让侵略者无比自信。

 

      但此时咸丰皇帝已经下密旨给增格林沁,要他在额尔金一行前来签约时予以击杀。兵部尚书穆荫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偷偷告诉增格林沁,可能要谈判中止,额尔金或许不来了。于是这位蒙古将军开始行动。

 

      谈判代表巴夏礼作为广州领事,在之前的亚罗号事件和广州沦陷过程中已经被清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无知者无畏的咸丰想当然的认为这次巴夏礼就是联军统帅,所谓擒贼先擒王,拿下他联军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

 

      巴夏礼被抓的时候问僧格林沁:我们是谈判人员,打着休战白旗从你们防区经过的,且得到过贵方明确承诺“未尝苛待,居处适宜,待遇优渥”,给予通行安全。你们现在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呢?僧格林沁给他的回答就是按住他猛磕头。被抓的英法谈判人员遭到了后世电视剧中“满清十大酷刑”的招呼,当日即有被杀者。

 

      巴夏礼算是运气好的,他和另外8个人被直接送进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监。其他30个有些在前线直接被杀,剩下的则被关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这直接埋下了圆明园被烧的祸根。

 

      英军统帅额尔金闻讯后大怒,在9月14日写给恭亲王奕?的信函中,斥责清政府违背国际公法,以圆明园乃“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为由,要求将其毁为平地,“以为此背信暴行之罚”;在此之前,绝不议和。

 

       英法联军在得知谈判使团被扣的当天中午即对部署在通州的清军发动了攻势。联军四千人与僧格林沁所部精锐近万人在通州张家湾交战,结果清军惨败。数日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次交战,装备现代的英法联军六千人大败还在冷兵器时代的清军骑兵约三万人。满清此战损失了唯一可依靠蒙古精锐骑兵,再无兵力可以抵抗,被迫再次乞和。

 

      之前厚着脸皮吹嘘“朕今亲统六师,直抵通州”的咸丰拍屁股一溜,又去承德“狩猎”去了。

 

  恭亲王奕?留下来与英法联军谈判,他首先放回被抓的巴夏礼等人,但39个人中能回去的只有18个了,这18个已经不成人样,而那些死了的有3个人尸体都找不到。被关在圆明园那拨人下场极其凄惨,双手被捆,整日下跪,三天水米未进,手腕处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英国人26人,死了13个;法国人13人,死了7个。《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更惨遭分尸喂狗之祸,可以说尸骨无存。就这活着的18个本来按照咸丰的意思也是要杀掉,只是因为负责和谈的恭亲王奕訢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压力山大,提前将他们释放。

 

  弱国无外交,既然同意和谈,英法联军兵不血刃,通过清朝出兵专用的安定门进驻北京,在北京城大肆烧杀劫掠。

 

 

 
 
 
 

 

 
 

 

  四、报复争辩

 

  在北京谈判的英国全权公使额尔金和法国公使葛罗一致认为要从重惩罚咸丰皇帝这种滥杀使节的行为。

 

  法国人先是提议烧紫禁城,但额尔金坚持要烧圆明园。额尔金认为,在进北京前,已经答应清朝的求和请求,北京不再设防,开放永定门由联军代为看管。现在如果烧皇宫,岂不是不讲信用了吗?那为什么要烧圆明园呢?

 

  额尔金认为被杀的使节“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也就是说,他认为烧皇宫可能影响城内百姓,烧城外的圆明园,既不会造成人道灾难,又能起到警示作用。

 

       1860年10月16日,额尔金在北京发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中文通告:“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这份大白话的公告写的很清楚,为了惩罚满清皇帝,故而焚其宫室,和人民无关。但是这一行为却让额尔金成为当今中国人最恨的侵略者。历史之吊诡,实在无言以对。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时任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西方人对当时中国民众心理把握非常准确,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国家意识非常淡薄,谁统治这个国家也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五、圆明园之劫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3500人进入圆明园劫掠纵火。联军上上下下拼命劫掠珍宝,军纪荡然无存。圆明园是一座以水景为主题的园林,水的面积占园区一半以上,由于建筑比较分散,所以联军这次纵火并未能全烧,而是挑了圆明园高大上的那些宫殿。所谓“仅焚园外官房”。而且参与放火抢劫的还有大量当地百姓。“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这在清代王湘绮所作笔记《圆明园词》以及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均有记载。

 

      晚清汪康年所着《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英法联军抢劫完毕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洋人正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雪中送炭”正是早就备好家伙的周边百姓。

 

      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的正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然后又做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和恭亲王奕?谈判,百般刁难。

奕?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

龚半伦反唇相讥:“我们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

恭亲王奕?哑口无言。

 

      圆明园虽然经此劫难,并未完全毁坏,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而且被国人劫掠的宝物事后还被朝廷追回了一部分。同治本来还打算修缮一下圆明园,无奈国库空虚只只好作罢。到光绪的时候,圆明园所谓的“四十景”中,陆续有二十多处的主体建筑修缮。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再度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老百姓再次涌入。园内大小树木被砍伐殆尽,建筑、木桥的柱子遭锯断。辛亥革命后,进入北京的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建筑材料场,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几乎全部被搜尽,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时就曾命人从其中拉走诸多石料。经过此劫,一些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百年持续不断的抢夺和蚕食,最终让这个著名的皇家水系园林彻底消失,只剩下几根搬不动的烂柱子诉说沧桑。

 

 
 
 
 

 

 
 

 

后记

 

      英法侵略者的大炮,清朝统治者的自大,甚至还包括一小部分当时对国家漠不关心的普通百姓,毁了让国人无限惋惜的圆明园!

 

     圆明园的罹难虽然是一种苦难,却也是中华民族的命运转折契机。如果不是皇家瑰宝、极乐世界圆明园被毁,清朝统治者恐怕也不会真正心痛。

 

       在一批有远见的大臣的主持下,清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朝统治者第一次真正承认西方文明确实值得深入学习,也就是被迫产生了一些进取心,从而也就正式为农耕文明敲响了丧钟,而洋务运动本身不过是实践魏源早在1842年《海国图志》一书中就已经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